查文庫>弟子規> 公司企業文化弟子規

公司企業文化弟子規

公司企業文化弟子規

  《弟子規》確有深意含焉,倘能自小敬學之、實踐之,則必能漸臻於聖賢之境。

  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所以說,企業文化不存在有無,但有良莠之別。民營企業文化就是老闆文化,或稱股東文化。有人形容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可見其重要性。企業文化影響或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對企業經營結果息息相關。在餐飲企業裡,有管理者輕視企業文化建設,有的將其理解為規章制度,有的將其化解為唱店歌,跳集體舞。這樣的理解都是對企業文化內涵和外延的曲解和偏見。

  企業文化一詞是舶來品,企業文化所提倡的精神價值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早已存在,並有詳細論述,《弟子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它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弟子”的意思包括: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學生;三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在企業管理中“弟子”一詞可以理解為全體員工。“規”的意思是規範。

  《弟子規》共360句1080個字,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裡面蘊含著做人、做事、做企業的大智慧。《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

  大智慧泛指企業管理之道,“道”所闡述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相比道的大智慧,術所傳授的是小聰明。所以說,道是“樹根”,是企業管理中的靈魂;術是樹枝,是道的具體應用。如果忽視道,一味地沉溺在術中,就會企業變成無根之花,企業經營的結果肯定事與願違,事倍功半。

  曾見過不少老闆談起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來,頭頭是道,但對《弟子規》之類闡述企業管理之道的書籍,知之者甚少。

  企業與員工

  《弟子規》在開篇中就提出了創辦企業的要領,寫道:“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是《弟子規》裡《信》篇開頭的四句話。其中“凡出言,信為先”這六個字確立的是誠實、守信、正直的價值觀。這也是作為餐飲企業文化精神層面的綱要之一。著名企業家李嘉誠說過: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餐飲企業老闆能誠信對待員工,員工才能誠信對待客人。如果你的企業業績不佳,最好從老闆的誠信,是否存在“詐與妄”行為去考究。

  企業是員工的另一個家。若將“企”字分解,上面是“人”字,下面是“止”字,漢字的筆畫字型很有講究,企字應該理解為,企業無人則止。“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老闆愛員工,員工愛企業,開心工作,肯定會收到“天同覆,地同載”,業績倍增的效果。老闆若不能誠信待員工,員工就會將糾結心情轉嫁給客人,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用更淺近的話說,企業需要建立的是“人本位”的合作型企業文化,很多世界500強企業將員工稱之為“夥伴”,員工將企業稱為“咱家”。兩個簡單名稱改變,足以揭示企業成功之道。

  根據馬斯洛學說,人對社會,對企業有五層需求,其中就有被尊重的需求在內。企業從尊重愛護員工做起,培養員工之間的關愛、協調、互助,員工愛企業,從而自發地共同營造這樣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雖不能直接創造經濟效益,但經濟效益卻離不開企業文化。企業裡的規章制度是企業文化的載體,如今每個餐飲企業都能拿出來厚厚的規章制度,再看企業效益很是一般般的,甚者虧損或倒閉。

  雖有厚厚的規章制度,企業卻漏洞百出,問題多多。規章制度如此多的企業為何效益仍不理想?是執行問題?還是這些規章制度束縛了員工的思維?那麼,企業是否需要這些多的規章制度?看似周密的規章制度是否就能提高企業效益?是否能完全杜絕企業出現滴、跑、冒、漏、浪費等諸多管理漏洞?

  我們在國學裡找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國學裡說的是都是歷史,歷史本身就是經驗。所謂歷史,概括起來不過說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人的問題。一個是事的問題。歷史記載不外人和事。企業管理內容看似千頭萬緒,歸納起來也無非就是人和事。

  古人說:“風月無今古,情懷自深淺。”宇宙中沒有什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太多的不同。只是人們的思維感受的不同,由此產生了情感、思想上的不同形態。

  說到規章制度,應該涵蓋在國學的“禮”中,禮包括了一切的規章制度,人們普遍認為,有禮就有了規矩,就能約束企業員工一切行為,企業效益肯定理想。但在實踐中卻發現,規章制度過多,也會出毛病的,會使人懶惰、推諉、逃避責任。

  筆者在多家企業擔任要職時,都是悄然地推行著無規章制度的管理,結果企業營業額成倍地增長,利潤大幅增加,員工的工資也得到大幅提高,股東和員工都滿意。

  需要說明的是,無規章制度不等於放任自流,而是在“無中求有”,用“弟子規”來約束人們的思維模式,管理者的'工作重點首先放在以身作則上,同時積極引導員工處處講修養、講職業道德、求真知學問方面去。這樣一來,員工素質普遍提高了,就會時時處處地自覺維護企業利益,與企業同苦同樂,企業效益能不好嗎?!

  所以說,規章制度的有與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國學裡所提到的那些歷史經驗值得我們注意。

  《弟子規》與管理者素質

  《弟子規》將心性、言行具體化,僅用了113句話扼要地列出了領導者在管理、溝通、戰略上應該具備的能力、態度和基本的言行規範。“凡是人,皆須愛”、“凡出言,信為先”、“凡取與,貴分曉”、“將加人,先問己”……這些都引導投資者、管理者做是一個仁愛、誠信、道義之人。

  不少餐飲企業存在的問題看似多多,很多老闆認為,企業問題出在企業內部上下溝通困難,規章制度不能得到貫徹執行,很多規章制度不見效果。很多企業是在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犯錯誤的員工,稍嚴重的就記過扣獎金,直至炒魷魚。《弟子規》說,“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這就需要老闆首先要改變思維模式,改變重菜品,輕人品;重硬體,輕軟體;重親朋,輕職業經理人的現狀,加強企業部門間的溝通管理環節,部門間合作問題一定要互相溝通商量,要將企業視為一個家庭,將同事視為兄弟至親。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溝通。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企業管理都離不開溝通。溝通是門藝術,也是門學問。與誰溝通?何時溝通?在哪溝通?溝通內容?這些都需要事先有個計劃安排,溝通後要及時總結和記錄。這樣做,才能提高溝通藝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弟子規》與生財之道

  《弟子規》還提到“凡取與,貴分曉”,深刻揭示了企業生財之道。企業創辦宗旨是獲取最大利潤,為人類造福。但如何“取”利?怎樣“取”利?是“取”眼下之小利,還是謀長遠之大利?在這些大是大非面前,人們的心態大相徑庭。有的餐飲企業只顧眼前小利,購入“地溝油”、“吊白塊”麵粉、火鹼“海鮮”等食材,給消費者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與”,可以理解為投資管理。企業獲利之後,如果運用資金,是用於員工素質提高,加強軟實力建設投入;還是不顧自身能力如何,極度擴張,盲目膨脹?前不久,我曾寫過一篇博文,談到企業是做鑽石,還是做麵包?企業為了長遠利益,應該把資金用於將自己企業打造成“鑽石”方面去,不要將企業做成“麵包”。細究下,我們不少餐飲企業高管缺乏系統培訓,思維模式固化,導致企業急功近利,據統計,我國餐飲企業平均壽命已由十五年前的2.9年,下降到2.3年,這個數字的變化,值得引起餐飲企業的投資者和管理者重視。迄今為止,國內餐飲企業缺少品牌,那些號稱品牌企業,其實不過區域性著名商標。從著名商標昇華到品牌,其間可謂路之遙遙。

  “將加人,先問己”,說的是餐飲企業老闆和高管,在實施企業管理時,以“以人為本”,我們可喜地看到,不少餐飲企業視員工為自家人,充分授權,提倡自覺管理,從文化上對員工加以調控和引導,幫助他們實現各自的願望,使他們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氛圍中,即不僅感到自己是一個被管理者,同時也能夠在情感歸屬、安全感和尊敬,以及最後的自我實現,都有很大的發展餘地。

  很多企業員工見到老闆總是戰戰兢兢,有話不敢說,有理不敢辯;企業對員工只講金錢、制度、處罰;同事如敵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兩敗俱傷。《弟子規》強調關愛上行下效,和睦融洽,員工老闆如兄似友,暢所欲言;同行之間相互學習、互補優劣,共贏太平。

  在實施員工管理實踐中,應該看到,員工總是處在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連續發展過程中。拙劣的管理就是阻礙了這個過程,使人的性格不能走向成熟。良好的管理則是促進這個過程,具體辦法就是讓全體員工參與企業管理,使員工即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員。從而加強員工的責任,更多地依靠員工的自我智慧和自我控制,這樣才符合《弟子規》的基礎性內容。

  當我們餐飲企業領導者和管理者依循《弟子規》一步步學習執行時,你所領導管理的企業會慢慢變得和睦融洽。在員工之間、部門之間、同行之間,這種社會責任感和雙贏的心態也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

  相信依託《弟子規》,你所管理的企業會從人的心性本質考慮企業所有的管理問題,具體而微管理的實踐,顯示了傳統國學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