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蝶戀花> 宋婉《蝶戀花·旅月懷人》

宋婉《蝶戀花·旅月懷人》

宋婉《蝶戀花·旅月懷人》

   引導語:《蝶戀花·旅月懷人》是宋婉的作品,宋琬出身世代書香名宦之家,這首詞卻無論是色澤、音響、氛圍,全用濃墨渲染。作者是怎麼寫出這首詞的?有什麼創作背景?關於這首詞,它全文含義是什麼樣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蝶戀花·旅月懷人》創作背景及全文賞鑑。供大家參考。

  蝶戀花·旅月懷人

  朝代:清代

  作者:宋琬

  原文: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創作背景

  萊陽宋氏在明末與入擾山東的清軍作戰中,曾有大傷亡,宋琬父兄輩中殉難多人。公元1645年乙酉之初,琬南奔流亡在吳中一帶,後雖出仕新朝,一生處於坎坷逆境。此詞寫旅途月夜懷人,從“萬里故人關塞隔”句看,似懷遣戍塞外之故友。之所以懷人如此愴楚,又應與一己“驚飛”不穩心境有關。色調幽悽得濃黑,是心緒沉陷抑鬱難拔境地的表現。上片一“白”字與下片結句一“黑”字對應,觸目之極。儘管月色在眼中“傷心白”,怕見,可是再白得慘亮總有一絲光亮,較之 “窗兒黑”要略為寬舒,拗筆逆推,他的心靈的幽涼幾乎觸紙可感。無論是色澤、音響、氛圍,全用濃墨渲染,畫面上那一抹慘白月色更令人心悸。秋蛩聲,風蕉聲和笛裡悲苦聲,交替灌入兩眼黑茫茫,長宵獨坐人之耳,是怎樣一種滋味。詞末那個“黑”字較之他山東先賢女詞人李清照《聲聲慢》的“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的“黑”字,似更覺黑得兇險。

  鑑賞

  詞的第一句“月去疏簾才數尺”句面上講的是月離“疏簾”的距離近,實則是暗示當時的月光異常的明亮皎潔,能見度高。作者起筆含蓄,濃重細密的心思積而不發,這也多與作者在長年艱辛苦難的生活中所養成的隱忍低斂的性格相關。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為第三句做鋪墊:當時的月亮離稀疏搖曳的窗簾近在咫尺,一陣烏鵲驚飛而起,當空略過,憑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觸目驚心的白,月光就這樣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傷心舊事啊,以致於作者都不忍久視。作者這樣的寫作手法是在古時又稱之為“揭簾法”寫的是簾,目的卻是簾後的人,揭開簾子才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第二句“烏鵲驚飛”源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南飛的烏鵲它不是本地的烏鵲,繞樹三匝,為何遲遲不肯落羽?真的是沒有樹枝可以留駐嗎?其實不然,既然有樹,枝椏總是有的,只是境遷物非,草木殊類,異地險境讓烏鵲感到猶豫,不安和驚慮,沒有了歸屬感。這與作者後半生漂泊東南,流徙吳越的心境是何其地相似。作者月夜吟詩,唸到傷心處,情難以堪,一片傷心白既照應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闋詞的基調。 第三句“萬里故人關塞隔”很多磚家認為這裡的故人是指遠謫邊境的孫啟或丁澎等摯友,我不能苟同這種說法。孫啟和丁澎等人同樣也遭流放,作者如果客寓他鄉,在寂寞的深夜裡,最能勾起作者懷念的是什麼?首先應該是作者自己的家,故鄉,和故鄉的故人,這是常情。


   所以這裡的故人不會是同病相憐的那些好友。這位故鄉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讓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記得箇中韻律,以致於在異鄉的深夜,幽聞南樓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家鄉的他在萬里之外,這又是誰在吹弄如此熟悉的笛聲...說到底其實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聲,作者是太想家了。 後半闋第一句把作者和讀者神遊在外的思緒拉近到“燈前”,也就是作者這位“病客”的跟前。作者行家裡手,行文思路相當清晰,文章結構也井井有條。前半闋寄情於景,後半闋移情於人。劉熙載的《藝概。詞曲概》有言:“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簡單而言就是寫詞不能就事論事,就事論事的詞寫的再華麗也是下品,寫的差的那就是惡俗了。現在有很多寫“新詞”的作者,自詡文采高古,填出來的詞就跟敘事散文一樣,還網上報上到處貼,就跟電線杆上的 “狗皮膏”一樣了,都懶的撕你。

      第二句“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孤單的影子,在房間裡來回踱兩步,想睡那由得自己啊。詞面上作者自己的意思是蟋蟀的吟叫攪擾地自己無法入睡,其實還是因感慨為自己的傷心的舊事和淒涼的當下而無法入眠。 末句這位辛苦的詩人終於在“牆角芭蕉”的僻護下獲得了暫時的寧靜,芭蕉葉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視窗,遮擋住了在多數人眼裡是美好圓滿象徵的那輪明月,把作者傷痕累累,不忍卒視的'內心靜靜地掩藏起來。同時芭蕉伊遮掩窗兒黑也與前文的傷心白形成了呼應。《二鄉亭詞》評論道:“感得芭蕉遮掩,為‘一片傷心白’也,細不可言。”至此完美收筆,妙不可言。

 作者簡介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字玉叔,號荔裳,漢族,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僕道、寧紹臺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韓之室,與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與嚴沆、施閏章、丁澎等合稱為燕臺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鄉亭詞》。

  生平

  宋琬出身世代書香名宦之家。高祖宋黻,為明代萊陽第一位進士、官至浙江副使。其父宋應亨,天啟間進士,歷任大名府清豐知縣、吏部稽勳司郎中,清兵入關後,死守萊陽抗清,城破殉國。

  宋琬自幼聰敏好學,才華出眾,應試縣、府、道皆名列榜首。1635年,以高材充拔貢入京深造,與父宋應亨、兄宋璜,名噪京華。清順治三年(1646)鄉試亞魁,翌年中進士,授戶部河南司主事。後升調吏部稽勳司主事。其廉潔奉公,辦事精明。順治七年(1650)遭逆僕構陷入獄,順治八年(1651)夏日出獄。出獄後官復原職。順治十一年(1654)出任隴西右道僉事。到任不久,秦州發生地震,數萬百姓無家可歸。宋琬一面組織群眾重建家園,一面採取措施賑濟百姓。因國庫空虛,便“出家財,自萊陽郵至以恤其災”。因其救災有功,清廷“欽賜蟒服加一級,優升永平副使,管軍餉”。

  順治十七年(1660),宋琬調任左參政之職,兼分守紹興。次年春,族子宋奕炳誣告他與義軍首領於七通謀,被下詔入獄。全家被抄,其家人也被押送京入獄。兩年後,清廷認為“窮治無跡,證虛不當坐”,將其釋放。此時宋琬已無家可歸,只好漂泊江南,寄人籬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訟,冤始盡白”,冤情得以昭雪,再次被清廷啟用,授四川按察使。任內興利除弊,將豪強所佔的城中空地和郊外荒田分給難民耕種,使他們得以安居樂業。並改革當地陳規陋習,深受百姓愛戴。翌年,宋琬進京述職,適逢吳三桂兵變,他憂憤成疾,病死京都,時年59歲。】

  成就

  詩作特色

  宋琬詩在清初頗有名,早年在京師吏部任職時,就與給事中嚴沆、部郎施閏章、丁澎等人經常唱和,名滿京師,時有“燕臺七子”之稱。王士禎《池北偶談》說:“康熙以來詩人,無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閏章愚山,萊陽宋琬荔裳是也。”又說他後期詩歌,頗得力於杜甫、韓愈、陸游。沈德潛《清詩別裁》說:“宋以雄健磊落勝”。楊際昌在《國朝詩話》卷一中說:“施(施閏章)如良玉之溫潤而慄,宋如豐城寶劍,時露光氣。”宋琬詩很少反映現實之作,內容當然不能和杜甫、陸游相比擬,只是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仿效而已。他的詩作內容大多抒寫個人的窮愁、哀傷,也有一些暗寓故國之思的作品。《聽鐘鳴》一詩中寫道:“聽鐘鳴,所聽非一聲;一聲才到枕,雙淚無縱橫。白頭老鳥作鬼語,群飛啞啞還相驚。”寫的悽惋動人,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他的詩中也有不少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反映民眾的苦難及美好願望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在《漁家詞》一詩中,詩人憤怒地揭露了租吏的兇相與貪婪,反映漁民生活的艱難,讀之催人淚下。在《同歐陽令同飲鳳凰山下》一詩中寫道:“茅茨深處隔煙霞,雞犬寥寥有數家。寄語武陵仙吏到,莫將徵稅得桃花。”表達了詩人的美好願望。

  宋琬的詩在藝術上是有較高造詣的,古體詩和律詩寫得尤好。用語奇麗,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屬對工巧,極為時人所推崇。稱之為“詩人之雄”,有人贊為“東海之偉人”。與他同時代的金之俊,在為《安雅堂集》所做的序中說:他的詩“其識宏,其慮遠,其情長,其氣清以厚,其調雋以永,其格嚴以老,其言確以質,殆有如懷沙遠遊,屈子悲憤之所感乎。”《庚寅臘月讀子美同谷七歌效其體以詠哀》、《寫哀》、《獄中對月》、《晨星嘆》、《埋憂》、《聽鐘鳴》、《悲落葉》等為其代表作品。他的詩作以雄渾見長。《安雅堂全集》20卷,其中包括《安雅堂未刻稿》、《入蜀集》、《二鄉亭詞》以及雜劇《祭皋陶》等。

  著述名錄

  宋琬一生著述很多,現在能見到的詩有1333首,詞165首,文223篇,此外還有賦2 篇、劇本一個,均收在《安雅堂集》裡。《安雅堂全集》包括《安雅堂未刻稿》《入蜀集》《二鄉亭詞》以及雜劇《祭皋陶》等。萊陽市圖書館現存《安雅堂集》 16卷,其木刻版尚保藏數百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