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3篇)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透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絡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後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藉助拼音讀通課文。

  2、範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定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麼?(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五、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生字書寫。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說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一、課文說明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遠望所見及其深刻的感受,激發人們積極進取。

  第一、二句,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後兩句寫所見的壯麗山河,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充套件昇華。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透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三、教學準備

  課文掛圖、生字卡片、配樂朗讀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激發興趣。

  1.學生背誦古詩,教師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出示掛圖,揭示課題。

  (二)學習古詩,體會意境。

  1.教師範讀古詩。

  2.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從古詩中找出生字自由認讀或與學習小組間的同學互讀。

  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學生讀古詩(集體讀、分男女讀、小組讀、指名讀)鞏固生字的讀音。

  6.結合掛圖,體會意境。

  邊指導學生看圖邊講述:一輪紅日傍著山巔逐漸落下去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騰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遠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7.聯絡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哲理。

  (三)朗讀古詩,讀中悟韻。

  1.指導學生斷句,讀出韻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教師範讀,播放配樂朗讀帶,引導學生反覆按照朗讀古詩的節奏,整體感知古詩語言輕重音,語速語調,節拍停頓的變化形式的節奏美。

  3.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讀古詩,(自由讀、互讀、指名讀、賽讀、配樂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想象畫面景象,背誦古詩。

  (四)作業。

  有韻味地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匯入新課。

  1.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生字,培養興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讀準字音:這些字中你認識哪些字,是怎麼認識的?

  3.記住字形,你會其中的哪些字?用什麼方法記住的?用形象記憶法記“日”,先讓學生認識“日”最早的寫法“☉”;熟字記憶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橫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導書寫:

  ①弄清筆順: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採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

  ③學生書空生字,強化字的筆順。

  ④學生在寫字本上練習描紅、書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4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透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透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裡呢?

  2、 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透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說一說。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5

  登鸛雀樓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後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範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瞭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範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覆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麼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聯絡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覆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後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屍字頭,裡面是“雲”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八、複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後練習3。

  教學後記:

  資料提供者:雨諾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讀:

  1、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2、讀中想象畫面,讀出意境。

  說:

  3、聯絡生活和畫面說說“依”、“盡”、“欲”、“窮”的意思。

  4、說說詩歌描繪的畫面。

  教學過程:

  任務一:讀準題目

  1、板題,讀題,認讀寫好“樓”字。

  2、用“登”字說話:登泰山、黃山……登沭濱大廈、東方明珠……

  任務二:讀準節奏和韻味

  1、範讀。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齊讀。

  任務三:讀想象畫面

  讀一句

  1、詩人等鸛雀樓看到什麼景物?(看:白日、黃河)

  2、自由讀,想象畫面。

  3、說說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相機點撥理解“依、盡”。

  4、加上動作讀出自己的感受。

  讀二句

  1、詩人想到什麼?(想:)

  2、自由讀。

  3、說說詩人想到什麼?相機點撥理解:欲、窮。(板書:欲窮、上)

  4、加上動作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動作感情背誦全詩。

  任務四:拓展運用

  新年,收到表格簡訊,他祝我新的一年,學習更上一層樓!是什麼意思?

  還可以祝福什麼?工作、生意、研究、成績……給你的親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8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透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幹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身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身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絡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身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考慮: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一起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身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競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公開課教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沛體現了語文課程規範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理解詩中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重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

  1、錄音機、配樂朗誦磁帶。

  2、掛圖、活動的詩人和太陽。

  3、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學生背誦)同學們都背得不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登鸛雀樓》)

  2、齊讀課題,注意正音。

  二、解題、介紹作者

  1、登鸛雀樓是什麼意思?

  2、“登”還可以說登什麼?

  3、揭示掛圖。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

  2、聽完錄音,同學們的心裡在想什麼呢?

  四、初讀課文

  1、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指名讀後正音。

  3、再讀古詩,想想哪些詞語你能理解,還有哪些不能理解,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五、學習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藉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象,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同學們想想,應該怎麼讀,試著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生什麼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5)指導朗讀。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八、作業

  1、指導寫生字:登、欲、窮。

  2、抄寫、默寫這首詩。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裡頭後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老師

  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遊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範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裡頭,後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後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後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看拼音識字,鞏固所學鼻韻母。

  2,透過看圖,繪畫理解詩的大意,朗讀並背誦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

  3,會認7個生字,能寫5個生字,認識一種新筆畫"",學習新筆順:先裡頭後封口。

  設計意圖

古詩是教材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使用傳統教材,貫徹落實《新課標》,充分體現新理念呢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級的古詩教學只要求讀讀背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堪稱盛唐佳作的《登鸛雀樓》被北師大版一冊教材編入第八單元,作為閱讀內容。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所著,寫了詩人登高遠望祖國山河的壯觀,表達了詩人豁達開朗的情懷。教學時,我根據年段要求和低年級學生愛讀愛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進行靈活處理教材,重點放在讀讀背背,學習生字,寫字上。在理解詩句時採用以讀代講,以畫促讀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詞講解翻譯的傳統教法。注重創設情境,再現畫中景,體現畫中情,讓孩子們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本課設計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課前三分鐘交流,看誰背的古詩多。

  過渡:同學們背的古詩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

  2,讀課題(正音,讀準"登"字,強調後鼻韻母)。

  3,鸛雀樓是什麼樣的呢(播放課件鸛雀樓圖景,配樂解說: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共有三層,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在這樓上能看到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遊覽勝地。因為常有一種鸛鳥停棲上面,所以得名鸛雀樓。)(板書:中條山和黃河的簡筆畫。)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詩人登上鸛雀樓,你們想不想知道詩人看到了什麼請同學們翻開課本p44,一邊看書一邊聽詩人吟誦。(播放錄音朗誦)。

  過渡:多美的詩句啊,請同學們也放聲讀讀吧!

  二,自讀詩句,識字學詞

  1,同桌互讀(要求:不會讀的互相幫一幫,會讀的互相誇一誇。)

  2,遊戲:"闖關爭星"。第一關:我會讀。

  (出示認讀的生字:黃,海,流,千,更,層,樓,要求: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小聲讀詩句,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交流自學情況,(課件出示,製成卡通機器人的生字卡,會說話: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請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為你的好朋友。)

  如:

  a、請會讀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讀生字,讀後找一找哪些生字帶有後鼻韻母。

  b、說說自己用什麼方法牢記生字朋友。

  c、交換多種方式讀生字(帶拼音齊讀→開火車讀→加大難度,去掉拼音讀。)

  d、會讀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和生字交朋友,不僅要會認讀,還要會寫。怎樣才能把字寫好呢

  3,闖第二關:我會寫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靜態觀察,找出關鍵筆畫)。

  師範寫(提示容易誤寫的筆畫筆順,結構比例。)

  學生書空筆畫筆順(認識""和"日"的筆順規則)。

  ④學生仿寫:山,日。

  ⑤展現學生書寫情況。(對比觀察,欣賞評議。)

  ⑥被評為寫得好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

  三,圖文結合,讀懂詩句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其它同學邊聽邊想,他讀得好不好

  2,評一評(他讀得怎樣好在哪裡相機指導古詩朗讀的停頓和重音處理。)

  3,讀了詩句,想一想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麼請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畫出來。

  4,展示學生的畫,並問你從哪幾行詩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5,詩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麼詩中哪兩行寫詩人的這種想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從詩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麼(聯絡日常生活,登高望遠的活動談感受。)

  過渡:是啊!想看到更遠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層樓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登高望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四,朗讀成誦,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學們,請看書上的插圖(多媒體課件放映並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滿天,滔滔的黃河水東流而去,多麼壯麗的景象!)

  過渡: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象,此時,你們想不想像詩人一樣吟誦這首詩。

  2,學生扮演詩人誦讀(先小組讀,再個別打扮成小詩人表演讀。)

  過渡:真不錯,多像一位小詩人呀!讀到這裡,會背這首詩嗎誰來試一試。

  3,學生背誦(個別背,男,女生打擂臺,齊背等形式)

  五,注重積累,擴充套件延伸

  課件出示:王之渙寫的《涼州詞》,讓學生讀一讀,回家背一背,並收集有關王之渙的其它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山

  日

  (男,女生擂臺賽,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課的伊始,用課件展示鸛雀樓和教師聲情並茂的解說,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

  (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孩子們在合作中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學習化為有趣的闖關爭星遊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競爭,有獎勵,才有學習的動力。)

  (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採用"引導觀察—教師範寫—體驗臨寫—對比欣賞",讓學生在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透過教師示範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最後欣賞評議同學作業。使學生在自主,輕鬆,活潑的氛圍中寫好字,初步感受漢字的筆畫美,結構美,形體美。)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古詩,不必逐詞,逐句地深刻理解詩句,只要求讀懂大意即可。因此,讓孩子自讀詩句,以讀代講,在讀中悟;以畫代說,創設情境,在畫中感受詩的意境。透過聽,讀,評,領會如何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讀畫結合,既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又理解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聯絡生活,引導學生體會千古名句蘊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遠,要望遠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賞夕陽西下,滔滔黃河水的景象,引出學生觸景生情,然後扮演詩人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

  (讀讀背背,注重積累,以達《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要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

  登高望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其中會寫“詩、欲、尋、者、藥、此”。

  2.能夠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3.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畫,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7個生字的音、形、義。朗讀、背誦課文。

  難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談話,匯入新課。

  1.本學期我們學過哪兩首古詩?誰來背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

  4.這兩道都是描寫江南自然風光的詩。今天,再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範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指導新聞記者理解詩句。(板書:登鶴雀樓)

  1.釋題:鸛(guàn)、雀(què)(拼讀)是一種鳥兒,樣子很像鶴。在山西省永濟縣有一座樓,常有鶴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題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範讀全詩。

  3.指名讀詩。

  4.出示圖畫,看圖,理解詩歌大意,結合教學生字。

  (1)教師描述:一天傍晚時分,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象。(指圖)你們看,詩人看到了什麼?

  (太陽.黃河)

  (2)太陽又稱為什麼?(日)

  (3)快要落山的太陽稱什麼?詩人看到太陽怎樣落下去?

  落日,詩中稱為“白日”。太陽靠著山漸漸落下去。

  (4)“靠著”是詩中哪一個詞?(依)

  (5)這句中的“盡”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盡”是“完的意思,在這裡是說太陽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盡”一句雖然只有5個字,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動態的畫面,我們彷彿看到了太陽怎麼樣?(多媒體展示)

  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後完全落到背後了。

  (7)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太陽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麼?“黃河人海流”是什麼意思?

  結合進行語言訓練:黃河地向大海充去。(學生口頭填寫)

  (滔滔地.滾滾地.洶湧澎湃地)

  (8)指導朗讀第1.2兩句。

  講解: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第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

  (9)學生讀第3.4句,此時詩人產生什麼想象?

  想看得更遠一些。教學:欲:“要”的意思。

  (10)講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遠很遠,並不是剛七千裡。窮:窮盡,盡頭。更:再。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遠很遠,就要再上一層樓。

  (11)指導讀第3.4句。

  指點:詩人登高遠望,寫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因此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不斷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們引用。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第二課時

  一、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白目依山盡(A白天的太陽B落日)

  2.欲窮千里目(A與“富”相對B窮盡,盡頭)

  二、默寫《登寫鸛雀樓》。

  第二課時

  課前導語:

  1.背誦第一首古詩。

  2.你們遊覽過大山嗎?大山奇峰重疊,煙霧繚繞,氣象萬千,所以大家都喜歡遊覽名山,許多詩人定敢詩來讚美大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尋隱者不遇》。(板書課題,教學生字:尋經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導釋題。

  尋:尋找.尋訪。隱者:舊時不願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僱一個小男孩幫助收拾文具,做些雜事。這個小男就是書童,也就是詩中所說的“童子”。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學生試讀課文。

  四、瞭解大意。

  1.這首詩寫了幾個人?我們看見的是哪幾個人?還有誰沒有看到?

  寫了三個人:詩人.童子.師傅,看得見是詩人與童子,還有隱者沒看到。

  2.這首詩主要是以詩人和童子的對話形式寫的。詩人是怎樣問,童子又是怎樣答的呢?

  五、理解詩句

  1.我們從“言師採藥去”,可以推想到詩人問童子什麼?這裡的“言”就是“說”。那麼“言師採藥去”是什麼意思?(說師傅採藥去了。)

  教學:藥yào(藥品.中藥.採藥.西藥)。

  從童子的回答你們能猜到詩人問童子什麼?

  2.齊讀第1.2句。

  3.讀著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怎樣的一幅畫?又彷彿聽到畫中的人在說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指導。

  4.當童子告拆詩人師傅採藥去了,詩人為了尋仿他,接下去一定要問童子什麼?

  師傅到哪裡採藥去了

  5.童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

  (1)現在來學第3.4句

  (2)指名讀第3.4句

  6.釋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就是“這”。“此山中”即“這山中”。“雲深不知處”,即山高雲深,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雲深”即山高雲霧濃重,高山上往往雲霧繚繞,迷迷濛濛。

  7.現在誰會說,童子是怎麼回答的?

  我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只是山太高,雲霧濃重,不知他在什麼地方。

  8.再讀第3.4句。我們彷彿看到童子和詩人的動作.神情怎麼樣?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指點: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他也會順著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點頭。

  9.感悟意境。

  詩人望著這煙霧繚繞的高山,心中會想著什麼?(討論)

  想著隱者在深山採藥的情景,行蹤不定,在雲霧之間飄飄然的隱士生活情景。

  六、背誦課文

  七、扮演角色對話:一人扮詩人,一人扮童子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碟)、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藉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匯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絡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閱讀感悟。

  策略:

  藉助光碟展開教學。

  流程:

  一複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 畫好再塗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閱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