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教學隨筆

《答謝中書書》教學隨筆

《答謝中書書》教學隨筆

  今天是我到深圳三個月以來第二次上公開課的難忘日子。直到下課後,來自廣州白雲區的近20位聽課的老師們發出不絕於耳的讚歎聲,並紛紛要求和我合影留念,我這才我長舒一口氣,而備課過程中的種種辛苦不禁湧上心頭……

  由於我是初次接觸人教版的新教材,在接到承擔接待課的任務後心情的忐忑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這節課的質量如何將會關係到我們學校的聲譽,甚至關係到我的工作。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過去在內地我在教學上所有的驕傲和自豪都已經隨著我跨進育才二中而還給了歷史,還給了我的家鄉,如今的每一步都是重新開始,都必須腳踏實地而又小心翼翼的走過。回想過去,在灑滿汗水的課改之路上有太多的鮮花和掌聲,年輕的我是家鄉語文教育界的一朵還算是頗有些色彩的小花。而今,這一切都已經成了美好的記憶,都留在相簿和那一張張薄薄的紙片上,只有它們能證實我曾經有過的輝煌與自信。

  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我就沒有停止過對怎樣上好這節課的思考。我要上的課文是《答謝中書書》,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課文。我上網查作者陶弘景的資料,下載別人的教案,參考別人的課件。在充分的佔有材料後,我開始備課。很快地,教案出來了,可是我總是覺得教學設計平平,感覺沒有亮點與特色。因為我並沒有超越已有的設計,我知道這麼上雖然不會太糟,但也不會太出彩。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為什麼我不能找出更好的切入點呢?冥思苦想後,我發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我對教材把握得還不夠透。我對作者的情況是模糊的,對文中呈現的美景是麻木的,嘗試著讀課文時沒有感覺,朗讀的聲調是平的,我的感情是淡的,所以教案的設計自然是平淡的。找到了癥結,我開始“根治”。我反覆的聽課文朗讀錄音,反覆看有關山水圖片,我不斷的大聲朗讀。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三天之後,我終於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種娛情山水的陶醉,我終於看到他眼裡的美景了:山的偉岸堅韌,水的純淨溫柔,四季更替的生機,朝暮變化的活力……無論在何時何地,作者都不忘享受山中生活的美好與樂趣。雖說這不是仙境,但他卻在嘈雜紛擾的世間給自己留下一方心靈的淨土。於是他快樂著自己的快樂,幸福著自己的幸福,更讓他驕傲滿足的是,他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能與知己分享。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在世間熙熙皆為利來的時候,他躲進山中成一統,管他塵世春與秋!----我終於找到與作者情感的契合點了。

  我開始修改教案.課的匯入我準備營造一種憬美好山水的氛圍,在製作課件時我精心挑選了兩張山水圖片,讓學生先對畫面進行描述,然後詢問學生看了風景的感受.我在讓學生談了對山的感受後,推薦了杜甫面對高山的感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對水的感受我則表達了自己的感想:兩岸的石壁, 石壁的叢林,叢林的藤,都齊刷刷地倒映在水中,此時,五臟與六肺,心事與靈魂,都被這水洗得清亮亮的.同時,我在畫面上打出八個字:“山在鏡中,鏡在山裡”.這樣的匯入應該能引起學生對山水美好境界的嚮往。走近作者環節,我打破了過去的簡介手法,而讓學生勾畫對作者的生平感興趣的部分,並對作者的生活做簡短的點評。

  除此之外,我把課堂的重點放在朗讀上,在形式上有範讀,配音讀,齊讀,個人讀,男女生分開讀.在不斷的朗讀和感悟中,去想象作者筆下所展示的情景的美好。在讀中悟,悟中讀。在讀中滲透想象,用想象帶動朗讀。讀出節奏,讀出旋律,讀出感情。在解讀課文的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貫穿始終:

  (一)文中寫了哪些景?

  (二)作者透過寫景抒了什麼情?

  (三)文中的寫景用了哪寫手法?在具體解讀文字的環節中,又以問促讀,設計的問題大致如下:朗讀本文宜快還是慢?為什麼?對於此問題我還預想用這樣的方式解釋:這就如我們到風景名勝去觀光,只能慢慢的步行,而不能坐在車上瀏覽,所以讀時宜慢,不宜快.為了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文字中展示的美景,我設計了這樣的輔助問題:

  1、杜甫如何寫山高,酈道元又是如何寫的?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山高的角度?

  2、面對石壁,你會想到哪些詞?光禿禿的石壁為什麼會有“五色”,你認為這是哪來的顏色?

  3、“四時俱備”一句,你覺得“俱”包含了一種怎樣的感情?(輔助問題:“我們深圳一年四季都鬱鬱蔥蔥”,這句話中的“都”字包含著說話人對深圳怎樣的感情?)

  4、曉霧為什麼會“歇”?作者為什麼不說“猿鳥齊鳴”,而說“亂鳴”?你從中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情景?

  5、面對夕陽,你會想到哪些詩句?如果讓你給夕陽著色,你會用上什麼色彩?為什麼不寫猿鳥,而寫沉鱗?“競”字好在哪兒?

  最後我佈置兩道作業題:

  1、點評自己蒐集的山水詩;

  2、用一至二種寫法寫寫我們南山的美好景色。

  12月2號,我帶著上述教學設計走進了課堂。新穎的`匯入很快的讓學生走進湖光山色之中;對作者的點評充分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點評很有見地,這一步為後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解讀文字環節,學生的思維完全被啟用,他們用優美的語言展現了作者陶弘景眼中的美景。由於學生對課文解讀得好,體會作者感情這個難點就輕易地解決了,讓他們說出作者娛情山水,陶醉隱居生活的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後,課在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聲中結束了。

  這節課贏得了前來觀的廣州白雲區的老師們的一致好評,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縱觀本課,我也有如下感想:首先是教師備課時應依據教參,而不能依賴教參。教師對教材必須有更深層次的解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閱讀文字,教師的主導作用可能也就在於此。其次是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語文課的特點,如抓住讀寫聽說等。無論課堂怎麼改革,都應尊重語文的特點,不能丟掉語言和文學的特質。第三,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本課中,讓學生查資料時,學生是被動的,但對作者作出點評時,學生卻是主動的。還有課堂上的及時鼓勵,都給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雖然備課時我很辛苦,但看到我的辛苦能換來學生們對語文的興趣和熱愛,看到學生們在課堂上不斷迸射出來的靈感火花,我覺得再苦也是值得的。我終於明白古人所謂“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的意味,即所有的花朵都是綻放在苦根上,教學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