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導語: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並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舊址,當地人因音近亦稱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自己的懷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此文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設計說明】
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這類文章借對山水風物的描繪,往往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蘇軾的代表作,在語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對這類作品的解讀往往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體會為主,讓學生了解本文誕生的背景,瞭解蘇軾這位“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啟發、引導,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蘊含在文字裡的感情,從喜歡這篇文章開始,喜歡蘇軾。思考苦難、坎坷給生命帶來的價值;思考當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時,我該以何相報。
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中,我很注重學生自主的學習,合作的探究,獨立的表現,課後的延伸,我想把一顆種子埋進學生的心裡,可能現在看不見他們的不同,但也許在他們成長的路上,這顆種子就會生出根,發出芽,甚至長出一棵參天的大樹。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了解文體知識,督促學生讀懂本文的字詞句含義,並自主對內容進行梳理。
2、 啟發、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並表現本文的情感變化和思想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