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合集10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讀後感1
邊城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相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汙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足以啟發我們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說的“智者樂水”所包含的深意。
“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沈從文墓石的正面鐫著他的十六字真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他是一個什麼型別的人,只有看了文章才可以下定論。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腳踏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裡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汙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邊城讀後感2
小說《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
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
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
河街上,就連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我們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
“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其實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讀後感3
《邊城》小說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是因為鄉土氣息更有文化軟實力吧。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沈從文先生曾經也提過一二,他說,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所以,我們可以從沈先生的創作手法上可以看得出他的寫作實力。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功利硬實力與鄉土人情軟實力之間的衝突。文中所出現的爺爺以及在他圈裡的人是不功利的,比如說,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原則上是婚嫁自由的,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是,邊城,這樣一個地方,也不可能完全不受中心城市商業氣息的影響,我們可以從順順對唱歌求愛的要求感到為難的情緒中看出問題來:順順覺得男婚女嫁是兩廂情願的,雙方可以直截了當地表示這個婚事能不能成,現在雖說我們這裡沒有中心城市那樣追求功利,但也要追求一個“快”字。
最有說服力最有軟實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裡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軟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點出邊城的軟實力,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對軟實力的重視。孫女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為金錢所買”,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軟實力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硬實力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硬實力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裡軟實力,憎惡硬實力,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取而代之的是與外來文化相適應的軟實力。翠翠的去向象徵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非此即彼的二元結局,按照他的想法,他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在他看來,翠翠的唯一出路就是迎接一個新的中國新的秩序的到來,因為只有一個巨大的改變才能帶來真正的新的氣象,真正地給邊城注入新的力量----文化軟實力。
邊城讀後感4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被霓虹燈照耀,夜如白晝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很難想象還有湘西這個美麗樸素的小鎮,不被世俗浸染,過著艱苦樸素卻快樂的生活。湘西一直以來在外界是神秘的,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更是讓湘西染上的神秘魅力的色彩。我們忘不了那個單純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忘不了沈從文筆下湘西那美麗的風景,忘不了天保和儺送的那無堅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儺送那悽美純潔的愛情。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著如此悽美傷感的愛情故事。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裡,使那條安靜的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著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理所當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身不由己的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不由自主的憂傷,心如刀割。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們沒有被社會所忘記,他們也容入了社會。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裡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說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說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著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說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說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一個封建時期女性的代表,”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而順順的兩個兒子,他們崇尚愛情,又有兄弟情,鄙視金錢,敢愛敢憎,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讀後感5
《邊城》——邊城,是兩省交界處白河邊的小城,一座充溢著祥和恬適氣氛的小城。
它給我印象的最直接畫面就是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條忠心的黃狗和一個著碎花布衣的天真活潑少女。
這裡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在青山綠水間生活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或許更象是一個寧靜的世外桃源,因為當時還有著紛繁的戰事,而這裡的人們更關注端陽節的划船比賽,他們無疑是那個時代比較幸福的人。
我想這也是作者要表達的:在這個小山城生活的人們都展現出人性善的一面,相互幫助,不注重物質,心靈也和青山綠水一樣安靜、詳和而純淨。
心得之一。
小說中的人性情質樸。
在整部小說裡,最幸福的人應該是船伕爺爺吧,這位帶著那個時代典型特徵的老人,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夥伴一起逝去。
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老船伕將自己的一生束縛在了渡船上,替人擺渡卻不收一分錢,還煮好茶供來往過客飲用這是茶峒人民的象徵,更體現了作者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心得之二。
作者透過對黃狗進行行動的描寫,把動物和人的關係迴歸到生命溝通的關係,彰顯邊城的生活狀態和生命狀態。
黃狗其實更像是翠翠家人,從開頭一直陪伴到末尾,不同於爺爺因年事已高而無法陪伴翠翠,也不像天保和儺送那樣,只是虛幻的存在,它一直陪著翠翠、保護著翠翠。
還有便是色彩搭配上,選擇黃狗可能是鄉村的土狗大多是這樣的顏色,並非名貴品種,表明他們生活艱苦但卻自得其樂,而且不顯過於冷冽,就像讀完書後給人的感覺一樣,清涼卻不寒冷,大概與黃狗這一形象有很大關係。
因為它,翠翠悲劇色彩並不顯濃烈,黃狗就像是爺爺和儺送的替代者一樣陪著她。
心得之三。
最美麗的一條線索就是翠翠的愛情。
小說中最吸引人們的是翠翠的那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翠翠與外公走散,遇到了儺送,儺送幫助了翠翠,翠翠雖言語上並未表露,但她從此也多了一分少女的心事。
這本是“兩心永相依”的一件美好的愛情故事,但天保——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翠翠,天保知道儺送要渡船不要碾坊,所以天保成全了自己的弟弟,自己一人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
看慣了現代生活那種快節奏的感情,閱讀這種欲說還休的感情是需要慢慢回味的,也正是這種欲說還休輕輕撥動了人心上那根細細的弦,在心靈上奏響最柔美的樂聲;又似在心上輕輕地撓癢癢,癢得讓我覺得舒服無比。
翠翠在山水中成長,象一隻輕盈的小獸,又象一隻美麗的飛鳥,和自然融為一體。
她的成長中雖然沒有母親的指導,但是人的一切情感不會因為沒有母親而停止,十五六歲的翠翠也在這樣的年齡情竇初開,靈魂也開始在睡夢裡因歌聲而浮起,在那樣的年齡,在那樣的時代,翠翠無疑不是很明瞭自己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只能靠爺爺對她的觀察與猜測來體會她的心理活動,見到自己可心的人卻如一頭小驚獸,一下子消失在山林裡,由此而來,彼此內心的資訊得不到溝通與交流,造成的誤會便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愛她的兩兄弟中的哥哥心懷失戀的劇痛而落入激流淹死,弟弟在失去兄弟的同時也得不到愛的明確回應而離家遠去。
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還是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小兒子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
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讀後感6
初識時是高中的節選課文,翠翠的故事讓我很是著迷,於是便買了本書看,於是一發不可收拾,陶醉其中,那些情節現在任然歷歷在目。
那是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賞著一幅很唯美的畫面,但卻有一種很莫明的悲傷。依然記得那個美極了的茶峒,“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那是一種沉重古老而又靜止的邊城風景,如畫,直教人傾倒。而且那裡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除了風景,茶峒的人文環境也是令人流連忘返,人們都是樸實的,似處於《桃花源記》中的那片世外佳處一樣,日日的生活都是那樣恬淡,與世無爭。於是,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這就成了一幅優美的圖畫女孩是翠翠,老人便是她的祖父。祖父在河邊過渡。
或有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這樣的生活,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然而,祥和背後,也遮不住影藏的淡淡憂傷。因為故事的主線是一段愛情的悲劇。
“順順”是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文章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
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
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後感7
在學校上學時,一次無意間從圖書館借了本《邊城》,那時年少無知,還不曾知道作者的大名,至於其作品瞭解的就更少了。書距離出版的日子已經有了些年頭,一眼看上去,紙張發黃不說,還有幾分破損。隨手翻來,作者的自序略顯晦澀,及至正文,那迎面而來的一股清純的空氣,那涓涓流淌的山間溪水,於不知不覺中浸潤了一片年輕的心田。
小說的背景應該是二十世紀初湘西某處平靜祥和的小山村,主人公爺爺和秀秀一直相依為命,過著清苦,卻也平靜自然的生活。生活平靜如流水一般波瀾不驚,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日子也如流水一般悄然地逝去,不留絲毫的痕跡。然而,在這不留痕跡的背後,爺爺卻一天天的老去,秀秀也一天天的長大。老去的爺爺難免對秀秀的未來多了幾分牽掛與期盼,而長大的秀秀也少不了對生活添了些許憧憬與期待。就像渡口的流水匯入大河,長大的秀秀也逐步融入成年人的世界,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意味著風險。幸運地是,秀秀並沒有受到所謂萬惡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這純樸的山村,人與人的關係沒有這麼複雜深奧,沒什麼特別的規則,行為處事只要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來就行了。山村的居民延續著自古以來傳下來的生活習俗,純樸之外又透著幾分尊重與禮讓,在這種環境下,萬惡如黃世仁之流絕對是沒有生存的空間,許多年下來,人們已經習慣了彼此的位置與角色。在這祥和的氣息之中,長大的秀秀繼續憧憬著自己未知的未來。
時間還是一刻不停地流淌,不經意間,《邊城》的往事已經變成記憶深處的一道風景。一棟棟的高樓大廈似乎一夜之間從平地上鑽出來,喧囂是每日生活的主題。沒有人再去留意那些逝去的時光和往事,更沒有人願意守在荒涼的渡口,年復一年,用一隻單薄的竹篙為來往的行人去撐一隻殘破的渡船。雨後的茅屋,油燈下憧憬未來的年輕人也只是遠處的一幅風景畫,意境悠深,卻又遠不可及。那舊時的村民也不用跋涉遙遠的路程,去十里八鄉之外的集市買半斤肉、二斤米。在繁華的都市之中,人們習慣了去享受現代的科技成果。飢餓是歷史的感覺,裝飾一新的空調房自然少不了夏日的清涼、冬日的溫暖。那古老的山村,荒涼的渡口和簡單的集市已經遠離我們而去,現代的生活已經不需要它們的存在。汽車和樓房是人們生活的主題,自然也是新聞中熱門的話題,間或一段時間,教育、醫療和股票也會暫時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除此之外,似乎其它的東西都是多餘的,沒有人關心,也沒有人願意關心。
於是,在更遙遠的山村,古舊的屋簷下,再也聽不到爺爺蒼老的嘮叨聲,他那心愛的孫女早已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城市,許久沒有音信;渡口早已消失,取代它的是一座現代的橋樑,人們自由快捷地穿行其間,自然也就沒有駐足停留的必要,更別說絮絮叨叨的家常;菜市場依然人來人往,可是一句久違的問候也是如此匆忙。生活的腳步是如此之快,因此每個人的距離也漸行漸遠。每個人都像機器高速運轉著,似乎是在苦苦地追求什麼,又似乎在竭力地逃離什麼。追求的,總該是美好的;逃離的,至少是不堪回首的。在不自覺中,大家都在力求抹殺記憶深處的某些東西,又在不斷地憧憬未來的新生活。每個人都在持續地追求,與此同時,又在不斷地逃離。問題是,人們希望追求的應該是什麼,要逃離的又是什麼?物質的富足一定意味著精神家園的消亡,或者靈魂的歸宿必然是物質貧窮的結局?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會開啟那本舊的發黃的書頁,看落日餘暉的村莊,炊煙幾縷,聽遠處行人匆匆的渡口,竹節擊水,流水回聲。在那遙遠古舊的村落,也許那沉澱其中的一份寧靜與和諧才是心底深處永遠的印記。
邊城讀後感8
《邊城》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透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沈從文透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
《邊城》正是透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透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邊城讀後感9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說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敘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著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著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說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著熾烈的愛,也存在著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著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著翠翠,便懷著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著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著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透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邊城讀後感10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