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人教版邊城的教學案設計

邊城的教學案設計

人教版邊城的教學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感受《邊城》中自然和風俗環境描寫,掌握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2、透過人物的語言、心理描寫等分析翠翠、爺爺,儺送的人物形象。

  3、感受邊城展現的的的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性美,從而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重難點:

  從風景美、風俗美、人性美三個角度體會小說主旨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沈從文;

  2、疏通情節,理清選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匯入(5分鐘)

  在開始新課之前我們先來聽一首黃磊的歌《等等等等》,大家知道這首歌中講的故事來自哪裡嗎?(《邊城》),邊城又在哪裡?(鳳凰)它被認為是中國最美的小城,位於湖南湘西,是一個遙遠而古老的小城,因鳳凰起飛而得名,曾經一直處於“深閨人未知”的狀態,後因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而名滿天下,不知究竟是鳳凰成就了沈從文,還是沈從文成就了鳳凰,誰也說不清,但有一點很肯定,那就是鳳凰古城和《邊城》都很聞名。給大家看幾張鳳凰的圖片,先感受一下。(鳳凰圖片)

  清麗的沱江如碧蘿帶一般從遠山飄擺而來,輕輕地穿山繞城,為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兩岸的吊腳樓像是時間板結中脫落的歌聲,瀰漫著神奧古茁的原始氣息??

  走進狹長幽深的巷陌,腳步聲聲叩響溼漉漉的石板,如同叩問一個古老的神話?? 陰溼的天空下,遠山白霧氤氳,古城的氣質清雅寧靜??

  看看沱江,聽聽棒棒洗衣聲,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鍋,鬧鬧嗑,拍拍老人與孩子,然後哪兒也不想去了??

  何時也能去那兒看看,看看那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看了這些圖片,有沒有覺得鳳凰很美,有一種想去看看的衝動。鳳凰是美的,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更美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小說,感受沈先生筆下的湘西世界,領略邊城的風情和韻味。

  二、 作家作品(15分鐘)(提醒學生做筆記)

  (1)關於沈從文: (鳳凰之子的傳奇人生)

  1、身份:

  苗漢土三家血統(1902出生在湖南鳳凰,鳳凰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集地,但是這個地方又漢族人最多,所以他從小便受到三種傳統文化的薰陶。)

  走南闖北的邊城浪子(受五四思潮影響,1923年離開家鄉隻身來到北京闖蕩。)

  活在都市裡的鄉下人(因湘西話和衣衫襤褸被人譏諷為“鄉巴佬”,成為一個不被北京人接受的鄉下人。

  沒有文憑的北大教授(從未上過大學,僅小學畢業,憑藉自己的才華,在胡適、徐志摩、郁達夫等人的幫扶下成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名校教授。)

  2、經歷:

  無文從文。小說題材:湘西生活題材(人性之美),都市生活題材(人性缺失)

  沒有文憑,但他叫沈從文,從事的是文學創作。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

  棄文從史。桃紅色文藝作家、反動派、自殺未遂;《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前三十年傾心於文學創作,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因本著為藝術而藝術的自由主義創作原則,偏離現實帶有浪漫主義色彩,與當時的主流現實主義相偏離,因此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郭沫若發表《斥反動文藝》,將沈從文說成是專寫頹廢色情的“桃紅色”的反動作家。1940年自殺未遂,退出文壇,棄文從研。下半生致力於古代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將中國歷史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演變透過衣服演變出來。他服飾研究的貢獻是巨大的,很少有人進行過系統的研究,現在許多古裝劇也從中找借鑑。

  擦肩諾獎。兩次提名。

  曾獲兩次提名。1978年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準備頒給沈從文,沈從文去世,造成諾獎與中國的又一次擦肩。

  3、正名:文學大師

  直到2006年,當代文壇高度評價了沈從文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確認了沈從文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大師地位。

  4、長眠: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

  1988年逝世,享年86歲,骨灰撒在沱江。“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離鄉背井的赤子結束了一生的奔波,終於魂舍歸來。

  (2)關於《邊城》:

  《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亞洲週刊》推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魯迅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邊城》名列第二。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曾這樣評價沈從文,他說:“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可以看出是對沈從文以及《邊城》的極高評價。

  對沈從文我們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們就整體感知小說,疏通小說的情節和思路。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10分鐘)

  1、瞭解《邊城》情節

  學生讀步步高導學案上的情節介紹。(藍皮P11)(2班)

  找學生複述情節。(12班)

  2、概括節選部分情節

  自主思考,概括情節。

  提問:本文節選小說第三至第六部分,試著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情節,概括的時候分別用注意時間,人物,事件。(3分鐘思考)

  明確:第三節:(敘述)(眼前端午,憶起以往)

  第四節:(追敘)(兩年以前,偶遇儺送)

  第五節:(補敘)(一年以前,遇見天保)

  第六節:(敘述)(觸景生情,勾起情思)

  補充:我們可以看到小說的時間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憶,迴環往復銜接得天衣無縫,情

  節鋪陳上運用順敘、補敘的敘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四、探究(5分鐘)

  讀過《邊城》的人都會覺得她很美,《邊城》的美體現在很多方面,根據小說內容加上你的理解,試著分析一下《邊城》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3分鐘討論)

  明確:風景美、風俗美、人性美。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內容就是了解作者,疏通情節。風景美、風俗美、人性美是我們這個文章要講的重要內容,下面的課我們也將從這些方面對小說進行分析。

  五、作業

  晚讀之後,7:10——7:25背默陳情表後兩段。

  六、板書設計

  第三節:眼前端午,憶起以往

  第四節:兩年以前,偶遇儺送

  第五節:一年以前,遇見天保

  第六節:觸景生情,勾起情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欣賞風景美;

  2、感受風俗美;

  3、掌握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情節,探究了《邊城》之美,體現在風景美、風俗美、人性美,這節課我們就主要來欣賞邊城的風景美和風俗美,掌握環境在小說中的作用。首先我們欣賞邊城的風景美:

  二、欣賞風景美

  1、請同學們齊讀一、二兩段,思考體現邊城的什麼特點。(3分鐘)(先學生概括,後老師補充)

  明確:(1)開篇寫道“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生活環境的太平。

  (2)“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似乎就還不曾為這座邊城人民所感到。”——體現邊城之“邊”,與世隔絕,《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舊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日子”——這裡說明了生活環境的相對隔離,受外界影響小,習俗保留相對完好。

  補充:當時外界社會狀況

  “邊城”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同時是一個時間概念,文化概念。“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這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邊城題記》)。沈從文從鄉下跑到大城市,面對的是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城裡人的“庸俗小氣自私市儈”,惟實惟利,對這些的深惡痛

  絕,這引發了他的鄉愁,使他對故鄉尚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所摧毀的淳樸民風十分懷念。

  2、邊城的風景美。

  前兩段我們知道邊城整體環境是安定和平的,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的人、事、物都是美好的。讀過《邊城》的人都向往邊城的風景美,但讀完文章,我們好像也沒有發現明顯的景物描寫,但邊城仍給人美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學生找出、思考、談談,老師總結)

  提示:可以把描寫景物的散碎詞語集中起來。

  要求:3分鐘找出跟景物描寫相關的詞並劃出來,思考這些詞給你的印象。

  明確:文章雖沒有集中的景物描寫,但作者卻在文中無處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布點在文中多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些景物相關的詞語:

  茶峒、河街、碼頭、吊腳樓、龍船、鴨子,渡口、渡船、黃狗、青山、小溪、長潭、白塔,落日、河面、銀色薄霧,青浪灘、菸草,酒葫蘆,等等。(學生齊讀)

  帶有鄉土韻味的地名,飽含民族特色的建築,富有生氣的的景物,這些搭配在一起,給人一種清麗空靈、樸素自然、純淨秀美的感覺,邊城就像現代的世外桃源,又像是一幅山水風景畫。這如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意象疊加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聯絡:我們現實中是什麼樣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什麼?

  補充:鋼筋水泥,噪音尾氣,高樓大廈,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每天都疲於奔命,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放鬆休息,更不用說親近自然,我們與自然地距離越來越遠。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時,也讓我們對自然更加嚮往,這也是人們讀了《邊城》之後嚮往鳳凰風景美的一個原因。

  三、感受風俗美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這在他的小說種也處處可見,特別是在他以湘西為背景的小說中。這在我們今天學習的《邊城》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那麼,《邊城》的風俗美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這說明邊城人們的生活氛圍是怎樣的?

  提示:注意文章中出現的節日、習俗以及人們的活動,畫出相關的句子。

  明確:(1)每到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腳樓觀看年輕小夥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P14、15)

  (2)中秋節夜晚賞月,青年男女用對歌的方式在月夜傾聽愛慕之情。(P19)

  (3)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P19)

  (4)另外還有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送給老船伕一個小紅紙包的錢,而從不要過路人錢的老船伕還必須收下。(P20)

  生活氛圍:祥和、和睦、和諧,突出一個“和”字,和桃花源的生活相類似。

  熱鬧的端午節、靜謐的中秋節、歡樂的春節、古樸的婚俗,給我們一種自然原始、古韻盎然、淳樸熱鬧的感覺,這也便是邊城風俗美的特點。

  聯絡:今天我們如何過節日的?

  補充:端午節沒有龍舟,只吃個粽子意思意思;中秋節送盒月餅而已;我們的煙火總是以灰黃的天空為背景,以昏黃的路燈光為底色;現代的婚嫁更多地是講究排場。

  小結:這是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和風俗美。這些美麗的風俗畫卷,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顯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無限遐思。

  拓展:環境是小說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作者用大篇幅對社會風俗環境的描寫,有什麼用意?

  補充:

  概念:環境描寫,是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社會環境描寫,指對人們活動、事件發生、情節展開的社會背景,以及歷史條件,地方的風土人情、時代風貌、社會關係、政治、經濟等狀況的描寫。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變換、風霜

  雨雪等等。

  作用:

  背景環境: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練習小說“鞋”中,送鞋子是當地的風俗,暗示民風的淳樸。)

  情節發展: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鞋”作為小說的線索,推動整個故事的發展;) 人物形象:映襯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性格。(渲染一種特定的氛圍,烘托人物情趣、心境,表現人物心理。)

  情感主題:抒發作者的思想情感,昇華主題。(借景抒情,例:《荷塘月色》中描寫的荷塘月色圖,實際上寄託了朱自清的情感)。

  明確:

  環境背景:暗示了邊城美好的社會環境:這是一塊遠離世俗、自然淳樸未被現代文明汙染的淨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為《邊城》牧歌基調增添文化背景和縱深。鄉土和傳統的有機融入,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和文化含量。

  情節發展:推動情節的發展,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因為賽龍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儺送,而翠翠和儺送、天保三人的愛情糾結即是以此為緣起。

  人物形象:頻繁展示湘西邊陲特有的生活習俗,表現邊城人們淳樸自然的生活環境和簡單、樂觀、純粹、知足的精神狀態,突出了邊城人淳樸自然的生命樣式。

  情感主題: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可以看出沈從文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結:純淨秀美的自然環境為邊城增添了詩情畫意,在這一片沒被現代文明汙染的淨土上,湘西特有的風土民情醇厚而又純淨,邊城人的生活簡單而熱鬧。本節課我們主要是欣賞《邊城》體現出的風景美和風俗美,下節課我們集中處理《邊城》淳樸的人性美。

  四、作業

  《邊城》黃皮第二題——小說語言特色賞析;第四題——語言運用。

  五、板書設計

  環境描寫 風景美:清麗空靈、樸素自然、純淨秀美

  風俗美:自然原始、古韻盎然、淳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