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吃粽子的來歷介紹分享

吃粽子的來歷介紹分享

吃粽子的來歷介紹分享

  在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吃粽子,那麼大家知道在端午節裡為什麼要吃粽子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吃粽子的來歷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1】

  關於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有很多種傳說,下面小編帶您看一下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馬上划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另一種關於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的說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葉子包的粽子,其實在以前是竹筒裝起來的。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有記載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但是關於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的由來,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介紹【2】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是什麼?端午節粽子的由來介紹:

  粽子是我國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據《續齊諧記》記載,人們最早是用竹筒貯米投水來祭祀屈原的,漢建武中,屈原白日顯聖,說大家投入水中的祭物都被蛟龍搶去了,以後要用楝葉塞住竹筒口,並用五彩絲線縛住後,再投入水中,因為蛟龍怕楝葉和五彩絲。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又說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個節日都吃這種食品。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後來端午節以粽子祭祀屈原,不過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展。

  如今,粽子已發展成為終年可見的民間風味美食。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風味之別,但其中著名龍舟粽的生產地卻在中原鄭州,亦南亦北,口味豐富,有如有菠蘿粽、黑糯花生粽、綠豆蓉粽、板栗粽、桂花紅豆粽、紫糯八寶粽、蜜棗山藥粽、薏米果仁粽、叉燒粽、板栗豬肉粽、香菇肉粽、臺灣經典肉粽、港式鮑魚粽、粵式瑤柱粽、嘉興蛋黃肉粽、蘇式金沙百合粽、京式桂圓蓮子粽等等等等,算是照顧到了全國人民的口味“審美”,且口味之多 ,足可以可申請以吉尼斯世界記錄了,又豈是一個整天叫囂著掠奪中國文化的棒子國能比擬的?

  現在包粽子還是按照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中的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來包裹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