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的魅力作文
從小到大,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過與他人爭吵的經歷吧,然而有多少人會在爭吵後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會吵起來?這次爭吵,原本可以避免嗎?
紮在他人心頭的刺可以透過道歉來拔除,而在他人.心頭留下的傷痕,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撫平的。所以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試著去忍讓呢?忍讓有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歷史上著名的`謀士張良,曾有一日走在橋上,迎面走來的老翁突然將鞋扔到橋下並傲慢的讓張良幫他撿回,張良壓下心頭的不滿,走下橋撿回了鞋,誰知老人又得寸進尺的讓張良幫他把鞋穿上,張良也照做了。做完後,老人一句感謝的話語都沒有,轉身就走,走出幾十步後老人哈哈大笑著折返,點頭笑曰:“孺子可教也!你五天後來這兒等我。”說著就走了,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跑到了橋上,可老人已經在那裡等候。老人看到張良後非常生氣,說:和老人約定怎麼能遲到呢?你五天後還來這兒找我。又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來到了橋上,可老人又已在那裡等候。看到張良,說:五天後再來找我。又過了五天,張良乾脆半夜就來到了橋上,不久,老人也來了,看到張良後點點頭,交給了他一本書,說:13年後,我們還會再見面的。後來,張良憑藉著這本兵法書,輔佐劉邦奪得天下,這也是他當時忍讓的效果吧。而同樣繼承了忍讓這一中華傳統美德的,還有康熙時期的宰相張英。
張英的府邸與一戶姓吳的人家相鄰,吳家修牆時佔了張家的空地,張家人不樂意了,上門與吳家爭執,誰也不讓誰。後來告到了官府,官府十分為難,兩家都是當地的顯赫貴族,得罪哪邊都不好交代。於是張家的人就修書一封,寄給了遠在京城的張英。
張英看完信後對家人因牆而驚擾官府的做法感到不滿,於是寫了一首詩作為回信: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了信後感到十分慚愧,於是主動後移了三尺。吳家人聽說後也被張英寬廣的胸襟所打動,也將牆後移了三尺,形成了一條小巷,名為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然廣為流傳,也是忍讓的典範。
相信大家看了這兩個故事後,都各有各的感觸。
朋友們,忍讓可以使友情變得更加親密;可以使親情變得更加溫暖;可以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不能把生活變得事事如意,但我們可以學會忍讓。一個人學會忍讓,可以避免矛盾的發生。兩個人學會忍讓,可以和平共處。人人都學會忍讓,那麼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十分美好。這,就是忍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