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桃花源在哪裡現代文閱讀

桃花源在哪裡現代文閱讀

桃花源在哪裡現代文閱讀

  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的遊記名篇,也造就了許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遊的新賣點。但讓人吃驚的是,一個虛構的桃花源卻蓋過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國內只要稍微有一點姿色的風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難辨真偽。桃花源成了風景的偶像。

  凡偶像都代表一種精神,而精神的東西是既無形又可幻化為萬形。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處風景,但絕不是單純的風景,它是被審美的汁液所浸泡,又為理想的光環所籠罩著的山水。桃花源不是小石潭、滕王閣,也不是月下赤壁、雨中西湖。它是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是這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樓。《桃花源記》是一個多稜鏡,能折射出每一個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個桃花源裡都有陶淵明的影子,一處桃源一陶翁。

  我見到的第一個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區。當遊人氣喘吁吁地翻過名為“天遊”的石山頂,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棄筏登岸時,身已累極,心乏神疲,忽眼前一亮,見一竹籬小牆。穿過籬笆小門,地敞為坪,青草如茵,草坪盡處一泓碧水如鏡,整座紅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綠樹四合,涼風拂衣,汗熱頓消。正是陶詩“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迴飆開我襟”的意境。這時席地而坐,仰望“天遊”之頂,見人小如蟻,緣壁而行;俯視池水之中,藍天白雲,悠然自得。

  這武夷山裡不知過往了多少名人。明代大將軍戚繼光在南方抗倭之後又被調到北方修長城,曾路過此地,在這裡照影洗塵,竟激動得不想離去。他賦詩道:“一劍橫空星斗寒,甫隨平虜復徵蠻。他年覓得封侯印,願與君王換此山。”而陸游、辛棄疾在不得志之時,甚至還在這裡任過守山的官職。他們在絢爛過後更想要一個平淡,做一個桃花源中人。辛詞寫道:“今宵依舊醉中行。試尋殘菊處,中路候淵明。”

  我看到的`另一處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這裡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區,《桃花源記》正好說的是武陵人的事。當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據,比別處更多一點驕傲。況且,這裡地處偏遠,至今還保有極濃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武陵山區多洞,這洞大得讓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幾許到現在也沒有探出個所以。這比陶淵明說的“桃林夾岸,山有小口,豁然開朗”更要神秘。那天我們就在山洞裡的一個千人大劇場看了一臺現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夢在何處。

  最動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別站在舞臺兩側的兩個山頭上引吭高歌。還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兒出嫁要哭,大哭,不捨爹孃,不捨閨友。哭,且能成歌,有腔有調,有情有韻。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時光隧道中聽到的魏晉聲、秦漢韻啊。

  那天演的又有喪葬歌。人之大悲莫過於死,但這麼悲傷的事卻用唱歌來表達。你看那個主唱的男子,擊鼓為拍,踏歌而舞,眾人起身而合,袖之飄兮,足之蹈兮,十分地灑脫。生死有命,迴歸自然,彷彿到了一個生死無界,喜樂無憂的神仙境界。在歌聲中我聽到了陶淵明那首自己擬的《輓歌》:“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武陵人這灑脫的《喪歌》,那源頭竟是陶公的《輓歌》啊,你不得不承認這山洞裡的桃源世界確實還在繼續著陶淵明所創造的那個生命境界和審美意境。

  一日,我們來到一處萬畝桃林。正是開花季節,晚照中紅浪滾滾,一直鋪向天邊。我們隨意選了一處半山腰的“農家樂”,在院子裡擺桌吃飯。席間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對我們這些山外來人更是十分親熱。有如《桃花源記》所言:“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如陶詩:“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便作樂,斗酒聚比鄰。”他們不知道什麼戚繼光曾經要用功名換山水。但他們知道這裡就是桃花源,是他們的家,祖祖輩輩都這樣自自然然地生活著。

  桃花源不只是風景,而是一種生活符號,一種文化標記。

  (節選自梁衡《心中的桃花源》,有刪改)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桃花源成為風景的偶像,是因為它不同於一般的風景,它寄託著人們對理想狀態的嚮往,是一種意蘊豐富的文化標記。

  B.作者將桃花源比作“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樓”,體現了桃花源的虛無縹緲和無跡可尋。

  C.文章大量引用陶淵明詩文,以此體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桃花源”,突出桃花源的文化意味,使文章更富文采。

  D.文章記敘現代武陵人唱歌、跳舞、喝酒等生活場景,與《桃花源記》描寫的生活形成對比,突出了現代武陵人生活的富足和歡樂。

  5.文中寫到的兩處桃花源,各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5分)

  6.結合文字,談談以“桃花源在哪裡?”為題有什麼好處。(6分)

  答案:

  4. (3分)A

  5.(5分)第一處風景清淨明快,令人淡去浮華、超然世外(返璞歸真)(2分);第二處民俗質樸自然,在歌舞米酒中蘊含秦風漢韻、達觀心態,讓人獲得生命啟迪和情感蘊藉。(3分)

  6. (6分)用問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思考(2分);引導人們尋找桃花源,寫出桃花源雖然是虛構的,卻幻化為萬形、以各種美麗姿態存在於現實中,每個桃花源都有陶淵明的影子(2分);體現著人們的審美追求和理想境界,從而作出“桃花源在人們心裡”的回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