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第一場雪》課堂實錄及評析

《第一場雪》課堂實錄及評析

《第一場雪》課堂實錄及評析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在本課教學中,薛老師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為主要任務,積極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自讀自悟,理解文字內容;透過朗讀指導,體會文字思想情感,領會語言韻味;創設必要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積累語言,積澱語感;透過合理的延伸,憑藉語感,運用語言。不僅重視引導學生把書讀好,還注意引導學生把話聽好、說好,把字寫好,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一、在理解中感悟

  【案例】

  師: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雪後景色的美麗?

  生1: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鬆松、沉甸甸的雪球。

  師:你找得真準,一下子就找到了寫得這麼美的一句話。那麼,在這一句話中哪些詞可以看出雪後景色的美麗?

  生1:毛茸茸、亮晶晶、蓬鬆松、沉甸甸。

  師:你怎麼從這四個結構相同的詞中體會到雪後景色的美麗?

  生:因為柳樹落光了葉子,只剩下長長的下垂的枝條,雪花沾在上面就像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而松樹和柏樹則四季常青,大雪落在樹上被綠葉托住,便成了一個個雪球,蓬鬆松、沉甸甸的。

  生2:蓬鬆松是說雪球很鬆、很輕,而沉甸甸又說雪球很沉、很重,我覺得這兩個詞自相矛盾。

  師:雪球為什麼會蓬鬆松呢?

  生1:因為樹上有松果,雪落在松果上,所以讓人覺得蓬鬆松的。

  師:既然雪球是蓬鬆松的,怎麼又會有沉甸甸的感覺?

  生2:因為雪下得很大,再加上松果有大有小,大的松果裹上雪就有可能變得沉甸甸的了。

  生3:文中“堆滿”這個詞告訴我們松樹和柏樹上有許許多多的雪球,所以讓人覺得沉甸甸的。

  師:這幾位同學透過想像畫面和體會重點詞來感受雪後景色的美麗,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同學們,你們再想想看,松樹和柏樹的葉子大嗎?厚嗎?它們能承受得起這些雪球嗎?

  生4:對於樹葉來說,雪球還是比較沉的、重的,所以會有沉甸甸的感覺。(學生們聽後恍然大悟。)

  【評點】“語文學習”還是姓“語”,無論如何都應以本為本,千萬不可忽視語言文字的訓練。薛老師十分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並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加深體驗。如透過對“粉妝玉砌”的追問,讓學生從字面意思深入到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豐富內涵,體會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透過對“蓬鬆松”與“沉甸甸”的比較,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妙,祖國語言之優美。這種對文章精彩詞句之賞析,不但不是繁鎖的分析,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與文字間進行的一次心靈對話。

  二、在朗讀中生情

  【案例】

  師:這麼美的詞描繪出雪後美麗的景色,給人以美的享受。你認為該怎樣讀才能把雪後的美景讀出來?

  生1:要懷著喜悅的心情來讀。

  生2:還要讀出讚美的語氣。

  生3:也可以一邊讀,一邊想像著雪後美麗壯觀的畫面。

  師:現在請你們懷著喜悅的心情,讚美的語氣,一邊讀一邊想像畫面,自由練習朗讀。等下請兩位同學來比賽。

  (學生自由讀,讀著讀著,卻齊讀起來。)

  師:同學們讀得可真認真啊!誰願意參加比賽?

  (學生紛紛舉手。教師各選出了一位男女同學。)

  師:其他同學別閒著,請你們來當評委。等他們讀完,你們為他們評價。

  (男生動情地朗讀起來。讀後,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師:讀得真好!薛老師都被深深地陶醉了。(對著女生)你有壓力了吧?

  生(女):我要化壓力為動力。

  師:我為你的“化壓力為動力”而喝彩。(說完我帶頭鼓起掌來,同學們也跟著鼓掌。女生便轉身面向聽課老師開始朗讀,也讀得很不錯。)

  師:你覺得自己讀得怎樣?

  生(女)我相信我的朗讀會贏得大家的掌聲。(學生一時沒反應過來。)

  師:同學們,趕快把掌聲送給這位自信的女生吧!我相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同學們聽後便鼓起掌來)

  師(面對男生):你覺得自己讀得怎樣?

  生(男):我覺得自己並不比她差。

  師:的確,這兩位同學都讀得很好,各有千秋,不分上下。下面,請聽聽評委們的心聲吧!

  生1:那個男的讀得好!

  師:“那個男的”你認識嗎?(生1點點頭)他叫什麼名字?(全班同學叫出他的名字)。你好像跟他有仇是嗎?(全班鬨笑,生1不好意思地搖搖頭)請你再說說好嗎?

  生1:我覺得××同學讀得好!他不僅聲音響亮,而且很有感情,把雪後景色的美麗讀出來了。

  師:多麼有禮貌的稱呼呀!多麼準確美妙的評價呀!(生1聽了美滋滋的,那位朗讀的男同學也樂不可支)其他評委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

  (有的人認為男生讀得好,也有的人認為女生讀得好。)

  師:既然難決高低,說明他們旗鼓相當。那就讓我們齊心協力挑戰他們,大家敢嗎?

  生:敢!

  師:讓我們美美地朗讀一遍,把他們兩人的優點都吸納下來,好嗎?

  生:好!

  (生很投入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評點】“文章不厭百回讀”。對描寫這麼優美,情感如此豐富的文章,更應該透過朗讀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雪景的美麗。薛老師的朗讀指導有點有面,有輕有重,有教師示範,有學生參與,有評價促進。透過男女同學競賽讀的方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在朗讀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善於傾聽,學會評價,並注意養成文明禮貌的語言交際習慣。透過“嗬,好大的雪啊!”這一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感悟,並進行範讀,這就充分發揮了教師的示範、引導、點撥、感染的作用,避免了學生從“自主”走向隨意性的“自由”。

  三、在實踐中體驗

  【案例】

  師:“瑞雪兆豐年”是一種迷信的說法,還是有科學依據呢?薛老師想以記者的身份,採訪各位同學,同學們就當一回小博士,來闡述“瑞雪兆豐年”的道理,你們願意接受採訪嗎?

  生:願意。

  師:好,請你們準備兩分鐘。

  師:我要採訪一位戴眼鏡的滿腹學問的小博士。

  (一位戴眼鏡的男生被請起,雙手捧著書。)

  師:小博士出口成章,還要看書嗎?(生把書放下)

  師:膠東半島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農民們都很高興,說是“瑞雪兆豐年”,請問小博士,“瑞雪兆豐年”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生:寒冬大雪可以凍死越冬的害蟲,雪水滲進土層深處又能供應莊稼生長的.需要。

  師:噢,我明白了。原來大雪對莊稼還有這麼大的作用呀!還有哪位小博士有更深入的研究,發現了與眾不同的觀點。

  生:厚雪像給莊稼蓋上了厚厚的棉被,能保護莊稼過冬。

  師:聽了你們的闡述我恍然大悟。是呀!這場及時的大雪給農民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怎不令人歡欣鼓舞呢?因為從1960年至1962年,我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糧棉欠收,農民們多麼希望能有一個豐收的好年景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親眼目睹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他的心情怎樣呢?

  生1:高興。

  師:還有什麼詞可以表達高興的心情。

  生2:喜悅。(師板書:喜悅)

  生3:心花怒放。

  生4:興高采烈。

  ……

  師:作者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觸景生情,寫下了這篇散文《第一場雪》。

  【評點】必要的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促進學生有效地自主探究,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個性的平臺。薛老師這個“大記者採訪小博士”的情境創設就達到了這個目的。提倡自主學習不等於不要教師講授。在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有困難、有缺漏、需要指點,需要促進,這時就得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薛老師對這篇課文有關背景的簡要講授,就很好地豐富了課文內容,促進了學生對“瑞雪兆豐年”的理解。

  四、在拓展中創造

  【案例】

  師:同學們,假如你也親眼目睹這膠東半島上的第一場雪,你最想做什麼?

  生1:我想寫一首詩來讚美雪景。

  生2:我想躺在厚厚的大雪上,享受一番。

  生3:我想拿起照相機,拍下許多美麗的鏡頭。

  師:假如你是位出色的攝影師,你會拍些什麼鏡頭。請你為自己拍攝的照片取個名,並寫上幾句文字說明。

  (生在事先分發的學習卡上給照片起名,並寫上幾句文字說明。)

  學習卡設計如下:

  我會給照片取名:

  我會給照片寫段文字說明:

  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同學們得意的傑作吧!

  生1:我為照片取的名字是“快樂的時刻”。照片中有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在堆雪人、打雪仗、擲雪球,玩得多開心呀!歡聲笑語久久迴盪在雪野上空。

  師:多麼富有童趣的畫面呀!這也是你嚮往的快樂,是嗎?(生1點點頭)

  生2:我為照片取名為“喜”。照片的背景是銀裝素裹的雪後世界,一位農民站在雪地上,面對著一望無垠的碧綠的麥苗,臉上浮出久違的微笑。

  師:你真有心,想老農所想,喜老農所喜。這裡一張有意義的珍貴的照片。

  生3:我為照片取名為“心中的樂園”。我想像我們南方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雪,到處粉妝玉砌。吸引了來自五洲四海的各國小朋友,我們在雪地上盡情地玩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大雪成為我們友誼的紐帶,雪地是我們心中的樂園。

  師:多麼豐富的想像,多麼感人的畫面!薛老師願和全班同學一起為你祈禱,盼這場大雪早日到來,圓你心中美麗的夢。

  【評點】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薛老師讓學生當“小攝影師”,拍攝鏡頭,為照片取名,寫文字說明,這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的綜合訓練,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素養。

  薛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創設了一個個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的學習情境,如詞句體驗情境,朗讀情境,採訪小博士情境,小攝影師創造情境等。透過這些情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深入探究,與文字進行真情對話。在教師充滿期待的眼神中,飽含鼓勵的語言中,富有創造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完成與教師與文字與作者的對話交流,激起思維碰撞,達到心靈溝通、情感共鳴的教學效果,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