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寫林黛玉的作文七篇

寫林黛玉的作文

寫林黛玉的作文七篇

  【篇一:我眼中的林黛玉】

  形容——猶如海棠般嬌可;

  情懷——猶如菊花般傲視孤高;

  嘆息——猶如柳絮般飄落;

  淚痕——猶如桃花般紅綃香斷……

  ——題記

  桃園深處,默默葬花,花香襲人,面容嬌豔,數以的淚水從眼角墜落,不斷……漫天飛舞的花瓣飛旋著,幽幽飄零,似乎講述著如詩歌般雋永、如琴海般撩人心絃的故事。

  忘卻不了寶玉在繁花中飄逸灑脫,青春洋溢的身影;忘卻不了寶玉春花,鑽石般閃爍的笑靨;忘卻不了夕陽西下,一起在餘暉中漫步,腳踏綿綿花葉而行。然而,一切的一切,在不知不覺中灰飛煙滅。曇花一現,咫尺天涯,每一次的相逢卻常常是美麗而令人哀嘆的錯誤。“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整日整夜思念,每分每秒牽掛,怎麼可能不比黃花瘦?但即使是縷縷哀愁,也磨滅不了兩人相印的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難道不是對兩人愛情最生動的詮釋?思念像在天空迴盪的歌聲,永遠未曾一斷,未曾後悔……

  人的一生為何如此短暫,還沒有真正地開始就已經到了尾端,黛玉是來還淚的,這已成無可否認的事實。前世的姻緣恩德未盡,後世又將他們牽扯到了一起,就似牛郎織女被永隔銀河兩岸。好冷酷,註定要分離,為何還要相守?淚水不是永遠哭不盡的,黛玉就是把淚水哭盡還了前世的灌溉之恩。如此悲痛的離別,如此悽楚的涼意就連瀟湘館外的斑竹們似乎也在哭訴,令人悲憐……

  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有巫師的水晶球,沒有潘朵拉的魔盒,沒有人能夠決定沉淪,沒有人能夠決定命運。也許,只有彼此間不再相見才是最後的歸宿。談笑間,真的,一切都停格了,悲與喜似乎是上天有意的安排,讓人“哭笑”……

  似乎我也明白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悲痛不能解決一切離與分。即使結束了什麼,也不要悲觀將自己鎖壓。沉默,悲傷,痛苦,只是上天一次玩笑的終止。結束了,不必再留戀什麼,找什麼能夠讓自己宣洩的方式,而應該保持一顆純潔的心。千萬不要將自己的幻想破滅,追求也許正是人生中最好的魔法,比悲傷這些令人痛心的小角色好一千倍,甚至一萬倍……

  最後請記住一句話:昨天代表的是已消逝後的留戀,而明天象徵的卻是憧憬的希望。珍愛自己,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讓自己重新變得璀璨,變得輝煌!

  【篇二:品林黛玉】

  一“曲”紅樓,說盡世間悲歡離合,嘆息多少淚與辛酸,有多少故事在我眼前行走著,奔跑著……漸漸地,一個人的輪廓清晰的顯現出來——

  時常掩面而泣,清秀的面龐在花下是那樣嬌豔,一頭黑髮雅緻的盤在頭頂,淡淡的柳葉眉掛在額下,眼睛開開合合,多了幾分嫻雅,一襲粉衣,加上白色閃著銀光的綢緞,像是仙女。細長的手指輕輕攥起一塊絲帕,眉間便多了幾縷愁思……

  她,便是林黛玉。

  她悲,為身世而悲,為母親之死而悲,為任何生命之物而悲。悲情,似乎釀就了她的一生命運。她,是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她,是純淨的,一塵不染,但性格里卻有孤僻,她,喜歡寂靜,在寂靜之中獨自感傷。有時,她又有些一意孤行,誰也摸不準她的心思。他的言語,她的口氣,流露出對世俗的不屑一顧。我認為,她是善良堅貞的,要不,怎會在桃花樹下,低吟淺唱那《葬花吟》?雖然她悲,但她不俗,她的一蹙眉,一抹淚,讓多少人為之心碎?

  她柔,是體表的柔,體格苗條,臉龐削瘦,淡淡的粉底,透出女子的柔情,讓人感覺她是無助的,似乎隨時都會化作一縷輕煙,隨風而散。柔,是內心的柔,事物都能觸動她的心絃,正是她的柔,她才和眾姐妹不同,有一股凌厲,像荷花,獨自欣賞,在湖心看著自己的倒影。她的柔,讓她真情真意去感受世間的情,體會人間的詩意。她是人間難得的一朵花,只可惜人生短暫,讓她不得不帶著一縷憂傷,帶著對感情的流連,脆弱的離開了。

  她弱,但她不是弱小,她是身子上的弱——從會吃飯時就開始就吃藥,可也總不見好。我覺得,這是心病,是離別母親的痛,是雨打妃竹的傷,這一件件事,這一次次落淚,都在她心中烙下了印。她雖是身子弱,但是她的語言不弱,她的才華就如荷塘一波波漣漪,從曹雪芹先生的文字中慢慢讓我們為之驚歎,她的語言,她的詩,是多愁善感的,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是悲情訴說的,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是哭訴離別的,有“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就是林黛玉,這就是她的一生,在悲傷中用淚澆灌心靈,在柔情中透出凌厲,在柔弱中用詩譜寫篇章,終在怨恨之中離去,她只是一個形象,但這個形象在我心中永遠不可磨滅。

  【篇三:林黛玉作文】

  林黛玉,她有著與生俱來的美貌和後天得到的才學,透過飄垂的秀髮,清澈乾淨的雙眼是脫俗的單純,但那胭脂香味中舉手投足傾斜下的,卻是淡淡的陰鬱,秋風中她迎風而立,混雜著她凌亂的思緒和無奈。

  見殘花落淚,觀落葉傷感。或許,這就是林黛玉的真實寫照吧。看見了花落而觸景生情,自己,似花一般無依無靠,飄零不定。最終,淚水靜落,那樣地悄無聲息。悽美的語調中,傳來一句葬花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可憐黛玉這朵“殘花”,不喜歡封建,不喜歡循規蹈矩。但,她無依無靠,只有憑自己,這,也就鑄造成了她那不同世俗的思想。

  黛玉的花季已過卻遲遲不開,她這樣苦苦的盼等,換來的是什麼?是不被世俗理解的無奈,是孤冷和寂寞……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經無淚可還,知音的琴絃已斷,焚稿的詩魂已葬。就在自己情緣泯滅之時,一身傲骨的黛玉,孤零零的來,又孤零零的去。就這樣,林黛玉成為了封建社會最完美的祭品。伴隨著淚的鹹苦,在飄飛的花瓣中消失……

  殘花,淚,上演了她的一生,一個悽美的人生,她的悲傷或許正如她說:“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篇四:我看林黛玉】

  林妹妹,憑著她那“質本潔來還潔去”的一生贏得許多文人墨客的好評。就連她死時,也是死得那麼詩情畫意。她就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她雖然也有很多缺點,但是她在我的心目中是那麼的完美。(畢竟人無完人嘛。)

  她不僅貌若天仙,而且,她的文采也很好。論長像,是寶釵所不及的,論詩詞歌賦,她也能同寶釵相媲美。有人認為她太愛哭了,殊不知她是為了愛而流淚。殊不知她是來人世還淚的降株女。有人說,她丟擲的是尖銳得可以刺傷人的話語。可她是在保衛自己的愛情。敢愛敢恨又有什麼錯?

  可是她的結局卻那麼慘。她至死也不明白,寶玉為什麼還不來娶她。不明白寶玉為什麼那麼無情。每每看到她焚稿的情節,每每讀到她那句未說完的話:“寶玉,你好……”我的心就會撕心裂肺般的痛,我的淚就會不由自主的往下流。

  她小小年紀就失去雙親,跟著外祖母一起生活。一種寄人籬下的憂愁籠罩著她。加上她本來身子就弱,寶玉還常常和她吵。她這個可人兒被折磨得不像樣了。是寶玉讓她有活下去的勇氣。而後來,當她知道寶玉娶的是寶釵時,她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在寶玉結婚那天去世了。可想而知,那是一個怎樣催人淚下的場面呢?是一個怎樣悽美的情景呢?

  她的最後一滴淚,也是為寶玉而流。可是她的結局為什麼就那麼慘呢?我不解。

  雖然寶釵也很好,但是我還是喜歡黛玉。她是我心目中永遠的第一!

  【篇五:我眼中的林黛玉】

  看《紅樓夢》是我的一大嗜好,我對林黛玉是很偏愛的,覺得她是我心中那顆最美最亮的星,就像天狼星一樣有魅力,吸引著我。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論言行、舉止都是對的,就連她的缺點在我心中也是對的。如果真的討論起她,我還是會實事求是的。

  說起林黛玉,她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長得美。的確,她長得特別美,尤其是她那張櫻桃小嘴十分標準,小時候姐姐就告訴我林黛玉的嘴是最標準的櫻桃小嘴,如今我更是確信她的那張嘴是世界上最美的嘴了。她的文筆流暢,詩給她添上了一層心靈的純潔,猶如給星星鍍上一層亮晶晶的光芒。她的詩優美、抒情、典雅。她敢於表達自己,詩就是她表達的方法。她寫的詩精悍而不露鋒芒。林黛玉喜歡錶現自己,雖然在古代女子是不能上學的,不認字最好,但是她敢於挑戰,敢於向封建社會挑戰,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但是,她也有缺點,就像一罈淨水,無端的滴了兩滴墨水,便不清澈、不純淨了。她太小心眼了,遇到不合心的事兒便生氣、哭,因此才會多災多病。她不會等人接物,對大多數人都不太和氣。

  這就是我眼中的林黛玉,她是個很美,有文采,這就是我眼中的林黛玉,她是但也有缺點的人。

  【篇六:我眼中的林黛玉】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林黛玉原是衰落的“清貴之家”的女兒,很早就死了母親,到賈府後又死了父親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女,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而且先天病弱,整天與藥鍋相伴。環境的惡劣、勢利,使她多愁善感。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環境中,她常常是“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嘆,且好端端的便自淚不幹的。”作為封建社會中的女子,她有獨到的人生見解,具有詩人的敏感的氣質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齒,鋒芒畢露,從不趨炎附勢,而且反抗著社會對她的`迫害。她以落花自比,始終保持著高尚的情操,執著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個性自由。“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蔑視功名,反對封建的黛玉一生以淚洗面,在生命和理想絕望的邊緣,卻反常地出現了笑容,她以笑來結束她哭的一生。

  諸多看紅樓的人,一般是不能理解林黛玉的性格,覺得她那麼狹隘、小氣、愛哭、無緣無故耍小姐脾氣,不得人心。可我卻認為我們對於黛玉典型性格的許多特點,不能抽象地去看,而是要把她放在產生她那個貴族社會的典型環境加以分析。我眼中的黛玉,勇敢、對自由理想熱烈追求,但,封建勢力扼殺了她的生命。

  “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作文

  【篇七:我心中的林黛玉】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兒女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一位妙齡少女,花開花落也能牽動她的一顰一笑,溫柔美麗,卻體弱多病,善解人意,鬱悶而多愁善感。她就是《紅樓夢》中的女主角——林黛玉。

  林黛玉把一切都看得太悲觀。一日,賈寶玉在葬花之處聞見林黛玉的嗚咽聲,才得知她正為落花傷心,一朵小小的花兒也能讓她如此泣汲,可見她稟性善良。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可謂她全身標誌,似勝天上仙子,也曾有人評價她“絳珠仙草”,“受天地之精華,復得甘露滋養,遂脫了草木之胎,換得人形”,得林黛玉清秀之美,淡雅,不比濃妝襲一身。她體弱多病,卻更襯那種外在的美,。林黛玉是女性中的典範,她為金陵十二釵之首,王熙鳳與賈寶玉初見她,一個稱她天下獨有的標誌人物,一個說是神仙妹妹,所見之人幾乎都讚不絕口。

  黛玉七歲死了母親,父親在他十一時去世,自己又染上了疾病,遂投靠了家勢強大的外祖母。畢竟母親已逝,她認為自己不過是寄人籬下,自尊心強的她平時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來是怕別人小瞧她,因而表現得彬彬有禮。二來是怕外祖母家的親戚不喜歡她,將她掃地出門。林黛玉時時刻刻都要在人們面前維護自己的尊嚴,在這種情況下,她的所作所為其實才真正體現了她的自卑與脆弱,以至在後來的打擊面前不堪一擊。

  林黛玉多愁善感,可她天資聰穎、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公認為大觀園中最有才氣的女子。黛玉的詩詞全都借物,反映自己的生活悲涼悽慘。《葬花吟》中,為花兒死去傷心,感覺這花兒凋零如同自己的命運一樣可悲、可憐、可嘆,於是寫下了悽美絕倫的《葬花吟》。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她勝在於成功塑造了許多豐富的人物形象。它針對當時社會的不平等及後宮的爭紛,描繪了青年男女之間的悲慘遭遇、愛情故事。小說中,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之間的三角愛情扣人心絃、感人肺腑。當時,賈母很細心地觀察了兩位少女,她認為林黛玉自幼受環境影響,只能靠藥物維持生命,且性格悲觀,不適合於自己的“心肝兒”賈寶玉在一起。

  再看薛寶釵,大方活潑,知書達禮,性格外向,將它許配給賈寶玉是最合適的人選。林黛玉原本多愁善感,又因失去愛慕已久的寶玉而精神恍惚,讓她再一次承受了最沉重的打擊,就在薛寶釵與賈寶玉成親當天,她因積鬱成疾、受不了刺激、傷心過度,含恨而死!這既是封建社會的惡瘤帶來的悲劇,也是林黛玉自身的性格悲劇。她平時忍氣吞聲,又不懂得自我調整,把所有的痛苦積攢在心裡,默默壓抑。

  林黛玉集善良、美麗、好強、聰慧於一身,她對愛情的執著與嚮往令人動容,但她還是在傷心中度過了短暫而遺憾的一生。以她為鑑,在生活中,我會做一個優秀、聰慧卻開朗、活潑的人,為自己平淡的人生天上絢爛的色彩,樂觀、積極地面對自己的生活、面對未來!

  【篇八:我看林黛玉】

  看完《紅樓夢》,我沒有記下那塊無情的寶玉,也沒有記下寧府被抄後的淒涼景象,更沒有記下十二金釵的美貌,惟一讓我記住的,是林黛玉那一次次悲苦的眼淚。

  望著那一行行文字,想象著她當時的悲涼景象,心中不禁生起一絲憐憫。黛玉是不幸的,父母雙雙早亡,使她得不到親情,也為她日後的多愁善感深深地埋下了根子。然而她又是幸運的,賈母的關愛,寶玉的痴情安撫著她那顆受傷的心靈。黛玉的眼淚,給我以很深的印象,似乎一年到頭,她都在流淚,為自己,為親情,更多的是為寶玉而流。正當二人的感情越來越深時,寶釵的出現就像是一塊大石頭,無情地將他們隔開了。寶釵能言善辯,憨厚大方,難道這就是日後太太們喜愛她的原因嗎?黛玉悲觀多情,體弱多病,難道這就是太太們排擠她的原因嗎?我為黛玉不平,為什麼,為什麼這樣一個才華出眾的女子卻得不到別人的賞識,到頭來只能自己嚥下愛的苦果?

  寶玉曾經說過:“女兒是水做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黛玉就是最閃亮的一滴水。雖然能言善辯比不上寶釵,但又能說明些什麼呢?論相貌,黛玉貌若天仙,寶釵卻遠遠比不上;論才學,寶釵豪放,而黛玉傷感,其實,黛玉勝寶釵一籌,只不過,寶釵表現在口上,而黛玉隱藏在心裡。“冷月無聲葬花魂”,又有幾人知道,這正是黛玉發自內心的感受。

  確實,黛玉是悲觀的,甚至會將落下的桃花埋葬,從中足以看出黛玉的苦楚,只不過,她不敢表達出來罷了。她從不將自己與別人平等看待,甚至自嘲為“居人籬下”,有人認為,那不過是她思念故鄉罷了,可是誰又能領會更深層的含義。從小失去雙親,這失去的何止父母而已,父母的關愛與幸福的生活也隨之煙消雲散。親情是什麼也彌補不了的,在黛玉心裡,賈母的疼愛、寶玉的關懷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她清楚自己的地位,她明白自己的未來。只可惜命運與她開了一個玩笑,正當她理解一切時,卻惟一遺忘了自己與寶玉的愛。本以為能夠順利得到,從中獲取快樂,卻不曾想到,太太們的極力排擠,使得她失去了本該到手的愛,失去了惟一的希望。怪不得,在她病重時,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老太太吐露了自己的感情:“您白疼我了!”如此令人震驚的話,就連老太太也未曾料到。直到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了一些,可惜為時已晚,一切都已無法挽回。

  或許是因為感情,黛玉對人總是具備戒心,甚至對自己的貼身丫鬟也萬分猜疑。可她那裡知道,正是因為那一次次的猜疑,一次次的猶豫斷送了她那光明的前景,使她墜入痛苦的愛河,卻無法自拔。對寶玉的戒心,黛玉日益加增,以至於日後引起一場又一場風波,使太太們深為不悅,對她極力排擠。既然有選擇,那就得執著地跟下去,何必猜疑呢?更何況,寶玉是一片赤誠,為何又不肯接受呢?無數次,我為黛玉惋惜,如果她當初改變一些,哪怕是一點點,也許,結局就不會那樣悽慘了。

  可是這樣就說明黛玉是膽小的嗎?不。臨死前,黛玉滿懷悲痛,毅然將寶玉送的手帕連同自己的詩稿一同燒了,也算是斷了與寶玉的一片痴情。多麼剛強的女子!如此做法,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在真相大白後,沒有埋怨,也沒有眼淚,她只是用焚稿來表達自己對寶玉的怨恨。

  年復一年,黛玉用自己的眼淚譜寫了自己的一生,也用自己的眼淚為自己流下了無盡的遺憾。水一般的靈性,純真而善良的心造就了這位不平凡的女子,經歷了愛與恨的交情,品味了甜與苦的滋味,到頭來,卻只是紅樓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