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猶太人賺錢方法

猶太人賺錢方法

猶太人賺錢方法

  猶太人傳統的賺錢方法與猶太民族的生存方式有關。讀過《聖經》舊約的人知道,最早聚居在巴勒斯坦講希伯來語的猶太人是遊牧民族。猶太人的始祖是亞伯拉罕的曾孫,名叫猶太,所以大家就稱他們為猶太人。猶太民族在世界上曾經有過光輝的歷史,他們被稱作“世界第一商人”和“商法的民族”。

  猶太人民族的不幸始於公元前63年,原因是猶太人的財富引起了羅馬帝國的嫉妒,隨後羅馬帝國的軍隊將猶太人驅趕出去出巴勒斯坦,此後的2000多年的悲慘歲月,猶太史上稱為“大流散時期”。當時不論是男女老少,他們個個頭碰被毀的城牆,哭城後痛苦地離開故土,有的到歐洲,有的到印度。四處漂泊的猶太人,由於所到之處均沒有政治權力,他們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被邊緣化;那時候猶太人活路有二條:第一是賣身為奴隸;第二是從事長途販運和做買賣。

  大部分猶太人不甘心做奴隸,也不願過苦日子,就去經商;將賺來的錢,省吃儉用,多餘下來的放高力貸。因此,猶太人傳統的賺錢思路是:長途販運獲得第一桶金;然後開店做生意並且取得顧客的信任;在資金相對充沛的時候以高利息把錢借給急需用錢的熟人,從而轉型為食利的錢莊老闆;猶太人最高的理想是創辦的銀行,從事金融業務。

  傳統猶太商業的搖籃是迦南(巴勒斯坦),是上帝耶和華賜給他們的美麗富饒的上地,是“流著奶和蜜的地方”。它處於埃及、巴比倫、亞述等幾個大國之間,而且沒有一個穩定的、統一的中央集權,於是這裡成為各國商賈往來的集中之地,四方的民族、軍隊、商旅和遊牧部落都從這裡透過,而猶太人作為東道主,如魚得水地進人了市場。

  在所羅門王統治希伯來王國的時候,猶太人的經商能力日漸提高。所羅門王認識到自己的王國處於國家貿易的黃金地區,他積極鼓勵臣民們經營對外貿易,大力發展航海業,從事海上貿易。他先後派船隻到達紅海和阿拉伯海從事貿易活動,每次都是滿載金銀、木材、珍珠、象牙等貴重物品而歸。所羅門王的種種措施,使他的王國成為四方貿易的中轉站,商旅往來頻繁,也由此引導猶太人走上了經商之路,為日後猶太民族在商業上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生存,他們練就了一套獨特的賺錢、理財的本領,這是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

  葛朗臺的發家智慧

  1789年的時候,猶太富商歐也妮·葛朗臺僅僅是一個相當有實力的箍桶匠,能讀能寫,善於算賬(猶太人11世紀就消滅了文盲)。共和政府在法國索繆地區拍賣教會產業的那個年月,箍桶匠才四十上下,同一位富裕的板材商的女兒結婚不久。葛朗臺把手頭現款再加上妻子的陪嫁,湊成一筆2000金路易的資本,攜款直奔縣政府;他用岳父給的200枚面值加倍的金路易,從監賣國有地產的兇狠的共和政府官員手中,廉價買到區裡最好的幾片葡萄園,一座修道院和幾塊按收成交租的分種地。這種便宜交易儘管不公道,卻是合法的。索繆城的居民本來就沒有什麼革命思想,他們把葛朗臺老爹看成敢作敢為的'共和黨,熱衷於新潮流的愛國派。其實箍桶匠只看中葡萄園。

  後來,他被任命為索繆地區行政機構的委員。他的息事寧人的處世態度對當地的政治和商業都產生過明顯的影響。政治上他包庇貴族,千方百計阻撓當局拍賣流亡貴族的產業;商業上他承包供應共和軍一、兩千桶白葡萄酒,共和政府把原來打算留作最後一批拍賣的地產,幾片屬於一家女修道院的肥沃的草場,劃到他的名下,算是付給他的酒錢。

  到了拿破崙政府上臺時,好好先生葛朗臺被委任為市長;他治理有方,葡萄園的收成更好上加好。

  拿破崙稱帝之後,葛朗臺成了無職無權的白丁先生。免職發生於1806年,當時葛朗臺先生五十七歲,他的妻子三十六歲,他們合法愛情的結晶、獨一無二的寶貝女兒才十來歲。大約是老天爺憐恤他丟官,想給他一點安慰吧,那一年他接連得到三筆遺產:先是他的岳母谷迪尼埃太太的,然後是他妻子的外公拉倍特里埃先生的,最後是葛朗臺自己的外婆讓蒂葉太太的。三筆遺產數目有多大?誰都不知道。三位老人生前愛錢如命,長期以來積金攢銀,私下裡以把玩金銀當消遣。拉倍特里埃把放債叫揮霍,總覺得守著金錢比放高力貸實惠。所以索繆城的居民只能根據面上的收入估算他們究竟有多少積蓄。於是葛朗臺先生得到新貴的頭銜,那是我們拚命講平等也抹煞不了的殊榮,他成了當地最舉足輕重的納稅人。他經營的葡萄園總共有七十公頃,遇上好年景,可以生產七、八百桶好酒。他還有十三處按年成交租的分種地和一座老修道院。

  為了省錢,他把修道院的門窗連同彩繪玻璃大窗統統用磚砌死,既可以免稅,還便於儲存,他還有八、九十公頃草場;1793年,他在那裡種了3000株白楊。他現在住的房子也是他買下的產業;這些都是面上的財產。至於他手頭的資金,只有兩個人知道大致的數目:替葛朗臺先生放債的公證人克呂旭先生和索繆城裡最殷實的銀行家格拉珊先生。葛朗臺只在他認為合適的時候才私下裡同格拉珊做點賺錢交易。在法國內地,若想得到別人的信任,或者若想發財,就得像克呂旭先生和格拉珊先生那樣守口如瓶。儘管他們從不露半點口風,但是他們公然對葛朗臺先生畢恭畢敬的態度,也足使旁觀者揣度前任市長財力的雄厚。

  葛朗臺先生從不欠誰的人情;為了收成,要製作1000只酒桶還是500只酒桶,老箍桶匠兼種葡萄的老手,計算起來精確得好比天文學家;他從來不曾打錯算盤,每逢酒桶的市價比酒價還高的時候,他總有酒桶出售,並設法把自己的葡萄酒藏進地窖,等酒價漲到200法郎一桶他再丟擲,而一般小地主早在五路易一桶時,就把酒售空了。所以葛朗臺先生博得大家的敬重。1811年的收成是臭名遠揚的,那年他明智地緊收慢放,把貨一點一點賣出去,一次收成就給他賺了24萬法郎。

  說到理財的本領,葛朗臺先生像猛虎,像大蟒。他懂得躺著、蹲著,耐著性子打量獵物,然後猛撲上去,開啟血盆大口的錢袋,把成堆的金幣往裡倒,接著又安靜地躺下,像填飽肚子的蛇,不動聲色地、冷靜地,按步就班地消化吞下的食物。他從誰跟前走過,誰不感到由衷的欽佩?對他既抱幾分敬重,又懷幾分恐懼。在索繆城裡誰沒有嘗過他利爪的滋味?抓一下讓你疼得入骨三分。市面上難得有哪天沒有人提到葛朗臺先生的大名;連晚上街頭的閒聊也少不了要說起他。當人們打完一局紙牌,或者談過一陣葡萄種收的時候,自作聰明的人們會說:“葛朗臺老爹?……總該有五、六百萬吧。”

  只進不出的原則

  葛朗臺先生的一言一行如今成為人們判別是非的規範。他說什麼話,穿什麼衣裳,他的一舉一動,乃至於眨眨眼睛,都成為當地的金科玉律;人人都像自然學家研究動物本能的作用那樣,研究葛朗臺,並能從他最瑣細的動作中發現深邃而無言的智慧。人們說:“今年冬天一定很冷,葛朗臺老爹戴皮手套了:趕緊摘葡萄吧。”“葛朗臺老爹買進大批板材,今年酒的產量一定可觀。

  ”葛朗臺先生從不買肉和麵包。他的佃戶每星期給他送來足夠的食品,閹雞、母雞、雞蛋、黃油和小麥,都是用來抵租的。他有一所磨坊,租用磨坊的人除了繳納租金之外,還親自登門拿小麥去磨,然後給他送回麩皮和麵粉。他們家只僱用一個老媽子,人稱大高個娜農,她儘管上了年紀,每逢週末還親自做一家人吃用的麵包。葛朗臺先生跟租他菜園的菜農說好,要他們供應蔬菜。至於水果,他的果園收成之多,大部分還得拉到市場去出售。取暖用的木材,是從田園四周作為籬垣的矮樹或爛掉一半的老樹上鋸下來的;佃戶們把亂枝截成一段一段,用小車運進城,給他在柴房裡堆好,討他說聲謝謝。

  他的眾所周知的開支,無非是聖餐費,妻子和女兒的衣著花銷以及教堂坐位的租金;還有大高個娜農的工錢,買燈燭、給鍋子鍍錫、納稅、房屋修繕和作物種植等方面的費用。他最近又買進一片360多公頃的樹林,委託一位鄰近的居民代管,他答應付代管費。自從購置了這片樹林,他才吃上野味。

  讓他人難以琢磨

  老先生生活上很不講究,話不多,通常只用一些簡短的現成的句子,輕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打從他出頭露面的大革命時代起,每逢必須長篇大論或探討什麼問題的時候,他馬上會結結巴巴、含糊其辭,弄得聽的人很吃力,還不得要領。這種口齒不清、前言不搭後語、思路凌亂的連篇廢話,缺乏起碼的邏輯,人家以為是他缺乏教育所致,其實他是裝出來的。另外,凡遇到生活難題和商業難題要他對付、要他解決,他慣於搬出四句像代數公式一樣準確的口訣,說:“我不知道,我不能夠,我不願意,等著瞧吧。”

  他從來不說“是”或“不是”,也從來不落下白紙黑字。有人跟他說話,他只冷冷地聽著,右手托住下巴頦兒,肘彎支在左手背上;而且無論什麼事,他拿準主意之後就決不反悔。哪怕一筆微不足道的生意,他都要盤算半天。當他的對手經過一番勾心鬥角的談判,自以為沒有露出半點口風,而其實已經給他摸清底細,他卻回答說:“這事我得跟內人商量商量,現在不能作出決定。”他的妻子早已給他壓迫得成了百依百順的奴隸,在生意上卻是他最合適的擋箭牌。他從不上別人家去作客,也從不肯應邀赴飯局或請客吃飯。他從不大聲喧譁,彷彿什麼都講節儉,連動作都力求省勁兒。由於他始終尊重所有權,所以他決不亂動別人的東西。然而,儘管他說起話來細聲細氣,舉止穩重,箍桶匠的談吐和習慣仍不免有所流露,尤其在家裡,不像在別的地方那樣因顧忌而剋制自己。他的言談舉止,乃至於走路的步態,總之,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出由於事業上始終一帆風順而養成的一種自信的習慣。所以,葛朗臺先生儘管表面平易近人,骨子裡卻有一股鐵石般的硬脾氣。

  他的衣著始終如一,1791年是什麼裝束,今天還是什麼裝束。結實的鞋子,鞋帶也是皮的;一年四季,他總穿一雙毛料襪子,一條慄殼色粗呢短褲,在膝蓋下面扣上銀箍,黃褐兩色交替的條絨背心,紐扣一直扣到下巴頦,外面套一件衣襟寬大的慄殼色上衣,脖子上系一條黑色的領帶,頭上戴一頂寬邊教士帽。他的手套跟警察的手套一樣結實,要用到一年零八個月之後才更換,為了保持整潔,他總以一種形成定規的動作,把手套放在帽沿的同一個部位。索繆城裡的人對這位人物的底細,也就知道這些。

  葛朗臺對金錢的熱愛應該出自《塔木德》中的三個格言:第一是“《聖經》放射光明,金錢散發溫暖。”第二是“傷害人們的東西有三:煩惱、爭吵、空錢包,

  其中以空錢包為最。”第三是“一旦錢幣叮噹響,壞話便停止。用錢去敲門,沒有不開的。”

  節儉的真正含義

  《韋伯格英語大辭典》將“節儉”一詞定義為“以資源使用的經濟性為特徵”。就是說,節儉的關鍵是資源,而資源的關鍵不僅僅是指錢或資產。真正懂得節儉的人,很多事是不會親自動手的。最明智的做法是從自己的專業中賺取收入,然後將這些收入用於僱用專職人員來做,這樣才更具有經濟效率。這也是這個經濟社會很多行業分工越來越細的原因。

  托馬斯·斯坦利是佐治亞大學的行銷學教授,研究富裕階層已有30年。他曾向一個著名畫家問及事事動手與節儉的問題。這位富有的畫家住在一幢很大的英式住宅裡。教授和畫家談話時,看到一群房屋油漆工正在房子的四周搭腳手架,準備油漆房子。

  斯坦利問畫家,漆這麼一幢房子的價錢需要多少?畫家報出了一個令教授瞠目結舌的數字。在斯坦利看來,這個數字太大了,成本也太昂貴了。而畫家本身有很強的繪畫功底,漆一幢房子應該不是難事,如果自己來動手給自己漆房子,是可以節省很多錢的。

  於是他問畫家,為什麼不自己動手來油漆自己的房子?

  畫家說:“我做的工作所賺的錢比請一群房屋油漆工來漆房子所付的錢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在漆房子時從梯子上掉下來怎麼辦?摔死就完了,如果摔殘廢呢?以後我將不能再輕鬆地賺錢生活了。”

  這就是自己“親自”做產生或是可能產生的得不償失的後果,“親自”的成本往往是昂貴而巨大的。所以說,並不是每件事都值得女人自己去親自動手,否則便會陷入到“撿芝麻”的困境裡。當然,也並不是說所有的事都不必要自己去做。最適合的方式是,計算好“首次成本”和“動態週期成本”的價值比後,再來合理安排,以取得最大最有效的收益,才會得大於失。

  如果你在創業初期,資金困難,管理的理念、決策、思維等也不是很精湛夯實,應該自己動手多跑多看多做,不但能節約金錢,而且會在親自動手中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但人們追求經濟的目的並不是到了“豐衣足食”的程度便足夠。如果在創業中後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和經驗,等著你去做或決策的事更多,你依然事事躬親,把腦力和體力浪費在一些並沒有產出的事情上,你的財富將無法快速增長,甚至很可能因小失大,把前期積累的財富也給浪費掉。

  很多人常常這樣,讓別人做總是不放心,事必躬親,結果把自己累病了,錢是省下了一點,可是省下的這麼點錢連醫藥費都不夠付,更別提本來可以不用親自去做導致的損失。他(她)們拼命地撿著“芝麻”,卻丟了比芝麻大很多倍的“西瓜”財富。所以,我們要把時間合理地耗費在重點並能產出更大效益的工作上,決不可浪費自己的時間去撿芝麻。最大限度地節約了自己的人力資源,節省出時間和精力來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