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準爸與妻子家人相處的方法

準爸與妻子家人相處的方法

準爸與妻子家人相處的方法

  有人說“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歡喜”,也有人說“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生氣”。前者講的是日久生情,後者說的是日久生厭。同樣是“看”,為什麼會有大相徑庭的“觀感”呢?這是個很值得琢磨的命題。魔鬼詞典把丈母孃貶損為“除了妻子,她是最令已婚男子傷腦筋的女人”,話雖然刻薄,但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難找到印證。

  人際關係從來都是互動的,岳母能否和女婿和睦相處,至少有一半主動權掌握在她手裡。老人家如何定位角色,不僅事關自己的幸福指數,也直接關乎到女兒和女婿的婚姻質量。

  中國很早就有“一個女婿半拉兒”的說法,但同時,這種姻親不僅有親密的一面,還有相互提防、相互懷疑的另一面,後者是彼此不能坦誠相處的常見原因。

  丈母孃與女婿之間需要磨合

  大姨和姨夫已經退休,獨生女兒小惠生活得不錯,每逢週末一家三口肯定會來看老人。

  前年秋天,女兒女婿買了新房, 160 平方米,條件十分舒適。小惠對母親說:“這些年,每到冬天你和我爸都得燒土暖氣,又累又髒的。現在我家有暖氣了,房子也寬敞,您二老就去我們那兒過冬吧。” 大姨和姨夫看小惠邀請得誠懇,便高興地搬了過來。

  女兒女婿很孝敬老人,女兒整天變著花樣給老人做好吃的,女婿也總是問寒問暖的。

  有一天,大姨和姨夫出去散步,中午沒回家,而是進了一家小飯館。快吃完的時候,大姨突然愣住了,用手捅捅姨夫。倆人定睛望去,只見女婿正和一個打扮時尚的女郎坐在一起吃飯,而且談笑風生,特別默契。大姨的臉拉了下去,撂下飯碗,拉起姨夫就往外走。路上,她板著臉說:“這叫啥事,敢情咱這姑爺是個花心大蘿蔔呀,揹著咱閨女在外亂、搞。這事,我得跟閨女說說。”

  那天晚上,女婿沒有回家吃飯,大姨對女兒說了中午在小飯館看到的那一幕。沒想到,女兒呵呵一笑,說:“他是經營化妝品的,女性客戶特別多,跟人家吃吃喝喝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別說吃飯,他們還經常去歌廳唱歌呢。”大姨不高興了,把臉一沉,說:“你呀,從小就不機靈,別人把你賣了,你還幫人數票子!你要不捨得,我可以幫你敲打敲打他……”女婿回來後,大姨還真給他上起了課。女婿不高興了,見了她開始躲著走。

  不久之後的一個星期天,大姨聽見女兒和女婿關著門在臥室裡說話,聽口氣像在吵架。於是她輕輕來到門前,只聽女婿說:“咱們一直是 AA 制,親兄弟明算賬。老人住在咱家,也應該明算賬呀。”女兒說:“他們沒這個觀念,找他們要錢,顯然是不通人情。咱們又不是養不起老人,就算是我的開支吧。”女婿說:“老倆口都有退休金,象徵性交點錢,也算是對咱們的肯定。”女兒生氣了,說,想要你去要,我開不了口。

  大姨快速回到自己住的屋裡,只覺得心頭的火直往上湧,對姨夫說,咱不能在這兒住了,這姑爺不行,靠不住。

  女兒不知道父母為何突然要走,大姨說,不習慣!女兒無奈,只好把父母送回了家。然後,她就和老公吵了一架。再然後,就是女兒每週回孃家看父母,女婿不一起來了。因為大姨說了,不歡迎姑爺來。

  儘管小惠理解丈夫的想法和做法,但因為他惹得老人不快樂,她還是對丈夫心存怨恨,小倆口的關係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大年初二,是閨女回孃家的好日子。小惠想,無論如何也得過個團圓年,就帶著丈夫、孩子,還有一堆禮物往孃家走。女婿忐忑不安的,生怕岳母不讓進門。小惠給他打保票,說你們又沒太大的衝突,老孃會給面子的。沒想到,大姨還真的不讓姑爺進門,她站在門口對姑爺說:“你帶錢沒有?到我家裡,吃飯得交飯錢!”女婿萬分尷尬,轉身走了。姨夫埋怨大姨太過分了,小惠眼裡含著淚,說媽您怎麼這樣,你讓我怎麼辦?

  這個年過得不歡而散,過後連小惠也不常回孃家了。大姨礙於面子,也不給女兒打電話,而是整天到老年活動中心打發寂寞。跟一幫老頭、老太太熟悉之後,她把自己和姑爺的恩怨拿出來請大家評理,大家爭論了半天,最後一致認為:許多新觀念不一定不好,岳母和姑爺的關係也應該與時俱進。

  2004年11月初,姨夫突然病倒了,大姨慌忙給女兒打了電話。不一會兒,女兒和女婿就打的過來了,女婿二話沒說,背起岳父就去了醫院。那幾天,女婿日夜守侯在醫院,累得眼圈發黑。大姨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

  這之後,岳母和女婿完好如初。這不,老兩口又來女兒家過暖冬了。

  傳統戲《打金枝》講的是封建時代君臣、翁婿之間的故事,但那句“不痴不聾,不作阿家翁”的臺詞,對現代人依舊具有啟發意義。

  生活需要相互妥協,親人之間也不例外。

  所謂“磨合”,其實就是主動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自覺適應彼此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這種磨合開始得越早越好,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交往,起初的幾分鐘就可能決定以後的交往方式和質量,抱著讓時間解決一切的想法來處理人際關係,實在是既天真又被動。

  多一份客氣,少一份矛盾

  我懷孕臨近分娩時,婆婆一直在家侍候我。而我的母親因為身體不好,對我關心並不多。為此,先生時不時就要說幾句,說你家老太太不像話,不把閨女、女婿當回事,要是你弟媳婦生孩子,她準定跑得比誰都歡。我說,我生孩子是延續你們家的香火,你對她要求那麼多幹嗎?

  生完兒子,我從醫院回來後,先生經常為一點點小事和我爭吵。我正在坐月子啊,我實在不明白先生為什麼突然如此的不可理喻。於是我就逼著他講原因。他躲閃不過,充滿怨恨地說:“就是因為你媽太不像話!”

  原來,我懷孕時母親來的少,已經讓他心生怨言。我生孩子時,因為不順,先是待產了一天一夜,後來實在沒有辦法,又做了剖腹產手術。我媽只是來了一會兒,因為身體頂不住就回去了,而公公婆婆一直守在醫院裡沒有閤眼。母親在醫院呆的那一會兒,還埋怨婆家為我準備的雞蛋不夠新鮮……就為了這些,先生心裡攢下了怨氣。我覺得他有點兒小題大做,本來想發火,但轉念一想,覺得還是應該解開他心裡的疙瘩,於是就耐心跟他解釋:“媽媽的身體不好,那麼長時間呆在醫院,她扛不住。她本來是堅決要候在醫院的,是我事先跟她講好,讓她不要等的。要是她再病倒了,一家三口都躺在醫院裡,苦的還不是你這個姑爺兒?”

  我把話說到了這份兒上了,先生卻依舊在心裡認為,生孩子是兒女的大事,他的父母在,我媽也一定要在。從此,先生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看我母親。孩子一歲多時,母親身體好轉了,來家幫我們照顧小孩,先生對她的態度一直不冷不熱的。到了晚上,我經常說先生,帶孩子是很辛苦的事情,你要這樣對我媽,真是太沒有良心了。可先生怎麼都改不過來,而且還說,多看我媽一眼他都受不了。再加上我母親當了一輩子小學教師,看見晚輩身上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她都要心直口快地指出來,所以她跟我先生的關係越來越不對付。我怕母親不開心,也怕因此跟先生吵架,後來我就找個理由讓母親回去了。為此,母親還誤解了我,認為我和先生是合夥逼她走。為了懲罰我,母親把我們買房時借她的兩萬元錢也要走了。這讓先生更為不滿,對母親的成見更深,而我卻不知該如何調解他們的'矛盾。

  這樣的尷尬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們的夫妻關係也受到了影響。本來我跟婆婆的關係還可以,現在也出現了怪怪的感覺。我不想讓這種局面堅持下去,私下裡開始認真反思。後來我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由我家的經歷來看,婆媳關係難處,主要原因就在於婆婆不是自己的親媽,沒有血緣關係,就不容易產生打折骨頭連著筋的親情。岳母和女婿鬧不到一塊兒,歸根結底也是因為他們不是親母子。既然難以做到親密無間,為何不退而求其次,做到親密有間,和平相處呢?

  想到了這裡,我開始潛移默化地做先生的思想工作,我對他說:丈母孃與女婿之間的矛盾,不管多深,還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她是我媽媽,她的女兒是你的老婆,只要有這層聯姻關係在,聰明的女婿應該時時刻刻對丈母孃保持著客氣與禮貌,把她當成神一樣敬。你要始終微笑地面對她。當然,笑容背後的真實想法就沒必要深究了。我對先生的建議是:你對對方要求的越少,你們之間產生隔閡和矛盾的機率就越小,你內心就不容易產生失望、不平衡等情緒。

  那一邊,我對母親說,雖說“一個女婿半拉兒”,但你必須知道,這個“兒”不能真當兒子一樣呼來喚去,不能完全不講方式和方法。親媽和兒子怎麼吵架都無所謂,但丈母孃一旦跟女婿吵架了,就等於撕破了臉,今後就無法相處了。我給母親的建議是:少看點、少管點、少說點,把他當成家裡的客人一樣對待。

  他們當時正為彼此難以相處而苦惱呢,聽了我的建議,就將信將疑地照著做起來。中國人要想做到彼此親密有間是很容易的,我們在和外人打交道時不是總如此嗎?漸漸地,我先生和我母親的關係改善了許多,標誌之一是母親愛往我家來了,知道我們因為買房子還欠著外債,又藉故把那兩萬元錢送來回來,而先生再沒有在我面前嘀咕過母親的長短是非。要是時間長了不見我母親,先生甚至還會主動提議去看她。

  從某種意義上說,岳母和女婿是由“路人”發展成的“母子”關係。想讓他們坦誠相處,相互理解,的確不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女士選擇了“親密有間”,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客氣”固然不如“親密”富有人情味,但總比疙疙瘩瘩的要好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