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初一政治開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的方法

初一政治開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的方法

初一政治開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的方法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形勢下,在中學這塊重要的社會主義德育主陣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把學生培養成“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歷史責任。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環節,它不僅在學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個中學德育工作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就初一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堅持永恆性,以學生們激昂的朗誦鼓舞人

  永恆性是指在教學中針對學生進行的那些永不過時永遠“年輕”的德育內容。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恆性。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體現,教材自始至終貫徹了“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教育”內容;二是與此有關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學性強的德育內容的永恆性。它的堅持與否取決於政治教師下功夫鑽研課本的程度。

  在教學中,我通常注重充實與課本有關的高尚事例和文學性強的德育內容,並以學生們激昂的朗誦鼓舞人。例如:在講授第三課“熱愛人民的傳統美德陶冶著中國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靈”時提到岳飛這個名字,我就想:岳飛在抗金前線寫成的《滿江紅》一詞不就是千百年來陶冶一代又一代人們心靈的好教材嗎?於是,我將該詞全文抄給學生們,並讓他們齊聲朗誦。激昂的情緒、高尚的內容、優美的詩句,加上鏗鏘有力的朗誦節奏,使同學們深深體會到了岳飛在為國為民作出奉獻乃至犧牲時表現出來的沖天豪氣,也使他們在“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勸誡下,更加珍惜光陰,更加增添努力學習的緊迫意識。在講授第十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時,我將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一文,擷其片段抄給學生們。照樣是學生們充滿激情和豪邁的朗誦,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使祖國的未來與青少年休慼相關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為祖國勤奮學習”的思想,在初一學生們純淨的心田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滲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冊)第138頁講“集體主義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質”時,引用了雷鋒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記的前半部分。四個“如果”,排比跟進,對於增強集體主義思想的文學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德育功能意義重大。但雷鋒同志在日記的後半部分又是怎樣講的,教材沒有引用,可同學們想知道。於是,我就“滿足”他們這種求知慾望,將雷鋒日記全文抄寫在黑板上。和前兩次一樣,當學生們以其深含感情齊聲朗誦時,對集體主義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見,此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們在倍受鼓舞、情緒飽滿中受到一次次神聖而壯嚴的德育薰陶和德育洗禮。這需要兩方面的積極性,即“教師”課下有益的“實”和“學生”課上激昂的“誦”的高度統一。

  二、堅持趣味性,以生動活潑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學中為使受教育者產生自覺接受教育的動機,教師運用的為其喜聞樂見、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實踐證明,它是對過去那種單純的灌輸式、訓導式、說教式德育教學模式的摒棄,是一種適應時代發展、符合初一學生思想實際的迫切需要和戰略選擇。

  在教學中,我的做法是:堅持趣味性,以生動活潑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講授第六課“愛護公物要落實在行動上,就要從愛護桌椅這樣的小事做起”時,我舉反例:“前幾天,在初二(1)班教室舉行1996年度國家會計資格考試。我是監考老師。考試前,一名考生告訴我:‘老師,我的桌面上有個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題。’我一看(伸長脖子,向某張桌子張望,同時,用手圍成一個圓圈狀),情況屬實,不得已,只好給她調換了一張桌子。當時我就想(作眉頭緊鎖、滿臉憤慨樣):那位鑿洞之人,為了便於偷看而留下的‘傑作’,真是後患無窮啊!”同學們聽了看了,就能心領神會:看來,愛護桌椅事情雖小,意義卻重大!講到勤勞、儉樸與幸福的關係時,我非常形象地舉起左手:“勤勞是幸福的左手”;又舉起右手:“儉樸是幸福的右手”。這樣一來,直觀感增強了,同學們在輕鬆的教學氣氛中,懂得了幸福來自於“雙手”——勤勞和儉樸的深刻內涵。

  在講授第一課最後一節“小小年紀也可以與犯罪作鬥爭”時,我把同學們帶入這樣的模擬情境中:假如,我們的教室是一輛行駛在荒山野嶺中的長途客車。這時,冷不丁衝進來一名手持兇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門口,裝出一臉兇像,大喝一聲:“交錢!”)。此情此景,剛從小學畢業的初一學生當然沒有見過,我就因勢利導,結合課本內容,字正腔圓、正氣凜然地宣佈:團結起來,勇於同犯罪分子作鬥爭。令人感動的是,不久發生在該年級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獨這個班的學生,在沒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下,齊心協力,勇於鬥爭,硬是用桌椅將門死死抵住,把三名學生模樣的犯罪分子擋在門外,從而避免了一場劫難。

  可見,此教學方法的積極意義在於:使學生們在愉快中進行學習,在學習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引導,其結果是,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材有關德育思想的認知和實踐能力。

  三、堅持圖解式,以真實感人的事蹟教育人

  圖解式是指為增強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藉助於一些相關的能產生極具德育效果的圖片來解釋、說明的一種方式方法。圖解式德育方法在社會上被廣泛地運用。人們常見的報刊、雜誌和企事業單位宣傳專欄上的圖片及其說明,就是進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為此方法能理論聯絡實際,是一種能見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權威部門釋出,因而它產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說服力,也很能扣人心絃。

  我嘗試著將此法引入到教學中。例如:在講授第一課“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時,我出示了一張從《半月談》(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圖片。先將它在學生間互相傳閱,然後我講解:圖片上,一個巴掌大的島礁孤零零且頑強地聳立於汪洋大海之上。有兩名年輕的背上掛著救生衣的解放軍戰士,手握鋼槍,神色莊重地分別站在半米來高的中國主權碑兩側。看著學生們驚奇、似懂非懂的樣子,我加以說明:“個人利益服從祖國利益,兩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導:“同學們,我們該怎麼辦?”同學們齊聲響亮地回答:“向他們學習!”在講授第七課“珍惜受教育的權利”時,我指著一張圖片(《人民日報》,1995年8月30日)介紹說:圖片上,四個農民正用三根長長的竹竿,支撐瀕臨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寫著“再窮不能窮學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個大字。學生們對此理解比較膚淺,我則進一步啟發他們:“別的地方教育現狀‘如此’,難道我們不應該……”還沒等我說完,學生們異口同聲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權利。”

  在講授第三課“為人民服務,就要維護人民利益,同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作鬥爭”時,我選取一張帶有說明文章的圖片,文題為“青春化作永恆”(《半月談》,1995年第16期),介紹了年僅25歲的邵述衡同志,為避免國家和人民財產的損失,毫不猶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廠車間裡正滋滋冒煙的炸藥包而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蹟。這回不是由我來講解,而是請班上一位普通話講的好的同學來唸此圖片上的說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學音調低沉、傷感,儼然是一曲悲壯的.英雄讚歌,使全班同學為之動容,為之心顫。

  可見,教師藉助於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圖片及其說明文章,經過適當的講解,從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與現實生活中活靈活現的人和事有機結合起來,這對於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說服力,有著很大的補益。

  四、堅持示範性,以自身的德育經歷影響人

  示範性是指在教學中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積極能動地影響、啟發和引導受教育者,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顯示出與之相關的榜樣的一種德育特點。它分為無聲和有聲兩種。前者,注重身教,以“潤物細無聲”的靜止形態,體現在教師上課時的情態、言行及衣著等上;後者,則注重言傳,將課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經歷影響人。

  例如:在講授第六課“頑強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地培養和鍛鍊起來的”這一內容時,我就將自己去年五月份參加由學校組織的“南京一日遊”活動的經歷講給學生們聽。令他們佩服的是,我此行隨身只帶了10元錢。中午吃飯、門票等項開支花得僅剩下2元錢。但在教師自由活動期間,我還是堅持去參觀了中華門和南京長江大橋。最後,餘下0.3元,連乘返回的公交車費都不夠。這時,我斷然決定:走!從南京長江大橋橋南開始,東問問、西問問,硬是穿“城”而過,把腳都走麻了。終於提前一小時趕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車地點——漢府街。學生們聽得入迷,我乘機“解惑”,用了八個字:“不要依賴,磨練意志”,並將此經歷命題為:意志的勝利。事後,據一名叫丁維維的同學反饋回來的資訊,他的父母非常支援我的這種教育方法。

  在講第四課“集體對個人的重要性”時,我結合課本上有關“良好的集體能夠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的內容,向學生們講述了我在上大學期間於本班(1991年全國先進集體)開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動中的“光榮史”。我們班總人數100人,為開展此項活動,分成兩方。由於某種原因,我方在活動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徑自採用了偷襲戰法,將對方兩名同學打個措手不及。還沒等我高興起來,對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學呈半月形向我猛衝猛打過來,一如戰場氣勢,我嚇得撒腿就跑。看著學生們一個個瞪大眼睛、專心致志、唯恐漏聽的樣子,我故意停頓一會兒。待學生們的心思從故事情節中回到課堂上來,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說:“當時,我是多麼盼望著我方其他成員能給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後再把馬克思那句“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體對個人的重要性就會在學生們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見,此教學方法對於拉近、縮小師生間在心理、知識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師已經內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與心交流的途徑,為初一學生所接受和認可有著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總之,在對初一學生開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終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堅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堅持無聲的示範性教育教學是土壤,堅持趣味性德育教學是幹,其他類“堅持”是枝。這棵德育之樹開出的朵朵鮮花則是正在或已經造就成為“四有”新一代的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