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品教師說課稿

教師說課稿

精品教師說課稿

  非常感謝領導給了我這次鍛鍊的機會,因為是同課異構,所以內容已經規定好了,但是教案怎麼寫?故事情節怎麼處理?怎樣進行取捨教材?怎樣進行挖掘教材進行小練筆?一連串的問題,在我腦海裡徘徊。幸好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和領導全程地參與我的磨課過程,一起幫我出謀劃策,給我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尤其是我們的陳校長從教案的設計,文字的解讀以及細節的處理等方面真可謂是手把手地指導。最後,感謝在座的各位,前來聆聽我這堂不成熟的課,希望你們能提出寶貴的意見。下面我來說說今天我執教的這堂課。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裡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裡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著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課文首先寫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災,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使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當時的重要性;然後寫小姑娘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隨著一次次讓水,水罐也一次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後地球上終於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

  二、說教學目標

  1.聯絡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一瞬間"等詞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重點詞句體會水罐的變化過程,並從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3.展開想象的翅膀寫話,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重點難點:從水罐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的神奇力量,懂得關心別人,並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

  三、說設計理念、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自由寬鬆,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圍中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認識,在提升後促進感情朗讀,我想這是對本篇情感味較濃課文增進體驗的合理途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 "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感受。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關注文字的整體性。

  1、複習匯入,體現整體性。上課一開始我就直奔主題,用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直接匯入,透過朗讀再次感受旱災的嚴重性。這樣的匯入很直接,讓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到課文內容中來,節省時間為後面課文主體部分的教學準備。 然後,讓學生回顧整篇課文,把握水罐的一次次的變化,感受它的的神奇。即:木(空水罐——裝滿水)——銀水罐——金水罐——跳出鑽石2、教學設計,把握整體性。本文情感性特別豐富,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愛的主題,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淡化情感教學,結合"關注言語表達、追求本色迴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找準一個點,理出一條線,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借水罐的一次次變化為線索來進行。先讓學生默讀課文2——4自然段,找出描寫水罐神奇變化的句子,抓住相關詞語如"竟"感受水罐的神奇所在。最後讓學生從整體上提煉出水罐之所以發生這麼神奇變化的原因是愛心的力量。

  3、寫話練習,關注整體性。在瞭解水罐一次次發生神奇變化的同時,感受愛心的神奇力量。正是因為愛,才創造了奇蹟,從水罐中跳出了七顆鑽石,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滋潤著大地,有了這一股巨大的水流,大地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結合那次大旱災讓學生想象水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的情景,然後動筆寫一寫,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聯絡,理解詞語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可見,正確地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詞語的理解,絕不能只記定義,而是要聯絡上下文去體會意思,聯絡文章所表達的中心去理解內涵。比如:對"竟"字的理解,讓學生聯絡上下文,感受小姑娘對於得到這一罐水的意外來理解。教學時第一次變化時,揪準了"喜出望外"一詞,透過想象小姑娘為生病的母親去找水的那份辛苦與偉大,體會小姑娘當時的心情,並讓學生說說自己在什麼情況下也會喜出望外,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運用,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再比如對"一瞬間"的理解,透過讓學生換一換的方法加以理解,同時也是讓學生進行語文積累的一個點。總之,讓學生抓住相關詞語,在品讀、發現、感悟,走入詞的意境中加深對詞的理解和掌握,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本真。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強調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同時,也結合我所做的課題《三年級閱讀教學中穿插小練筆的研究》,在教學設計中,我比較關注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比如:在體會小姑娘為母親找水的艱辛時,讓學生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辛苦歷程,感受小姑娘的博大愛心,在想象中更好的理解有關詞語,以及體會文字的內涵。針對本文人文性強的特點,在設計小練筆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從語文的角度、語言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在重溫旱災的嚴重之後,想象這一灌水給人、動物、植物、河流乃至大地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覺得這樣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達到語言文字的的訓練點,體現語文的本色和學生生活的實質。總之,充分利用教材,啟發學生想象,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語文藝術的天空中翱翔,從中得到美的體驗。

  (四)、為了體現本學年語文教學的"有效作業設計"這一主題,我們分別從"前置性作業設計,隨堂性作業設計以及後置性作業設計"這三個層面上來進行有效作業設計。前置性作業主要是在預習方面,讓學生透過預習認識生字詞,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隨堂性作業,主要是將課堂作業本上的相關內容穿插到了教學環節中,並設計了小練筆的作業設計:後置性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在感悟愛心神奇的基礎上,找找身邊的愛心故事。

  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在某些環節的處理過程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很多地方還考慮得不夠成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真誠地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