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化學《氨 銨鹽》說課稿素材

化學《氨 銨鹽》說課稿素材

化學《氨 銨鹽》說課稿素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氨》選自高中第二冊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節。在第一冊教材中,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第三章《物質的量》介紹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第二章《鹼金屬》、第四章《鹵素》則是使學生獲得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初步感性認識,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是將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隨後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質結構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因此,學習《氮族元素》這一章,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學習運用物質結構理論分析、研究、解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

  《氨》主要介紹氨的分子結構和性質,另外穿插了介紹了什麼是極性分子。從課題內容的整體安排來看,教材體現了結構→性質→用途的思想,並透過與學生已有知識聯絡,不斷完善和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課題中還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透過驗證、探究、討論、分析等活動得出結論,因此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學習本課題,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還可以使學生對生產生活中與氨有關的物質的性質有一定了解。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氨的結構、性質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掌握極性分子的判斷方法;訓練學生基本的實驗技能。

  (2)能力目標

  透過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的實驗能力。

  透過對氨的結構與性質關係的分析,培養學生以理論指導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能力。

  透過氨分子結構和極性的分析,培養學生類比、對比、抽象、綜合、歸納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題重點:從氨的結構出發,分析推斷氨的性質。

  本課題難點:極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斷。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思想

  (1)認知規律

  高二學生已學習過鹼金屬、鹵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識,並已經把這些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在本課題的教學中,運用物質結構理論,學習氨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認知過程

  透過以往的學習,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學習方法,因此,在本課題的教學中,仍可沿用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方式,以適應學生的認知過程。

  2、教學手段

  (1)實驗

  高二學生已經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可以設計和動手操作一些簡單的實驗,在觀察實驗現象時,既充滿好奇,又能由表及裡,從現象出發,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所以,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個課題中豐富的實驗素材,採取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相結合、驗證實驗與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實施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