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初中資訊科技《節約用水算水價》說課稿

初中資訊科技《節約用水算水價》說課稿

初中資訊科技《節約用水算水價》說課稿

  導語:教師們都需要準備一份說課稿,因為這是非常有用處的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初中資訊科技《節約用水算水價》說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說教材

  《節約用水算水價》是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第4課內容。是前幾節的延伸與深化,也是VB接觸的第一個語句IF語句,在本單元中佔據重要的地位。IF語句的分支結構對學生來說,並不難理解,語句基本就是英語語意本身,它能根據條件的成立與否,做出不同的選擇,實現智慧化處理。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合理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和重點、難點:

  知識目標:

  (1)瞭解流程圖的使用方法,瞭解一般程式設計過程

  (2)瞭解變數、資料型別,能定義實型變數和整形變數

  (3)學會對變數進行賦值

  技能目標:

  (1)學會使用IF條件選擇語句,解決簡單的問題

  (2)學會使用算術運算子進行四則運算程式碼設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程式碼編寫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完成程式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計算”按鈕的程式碼設計

  難點:靈活運用IF語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

  1、開始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很高。

  2、程式設計本身枯燥、難懂。很多學生中途就退出、放棄了,有畏難的情緒。

  3、遇到問題張嘴就是具體語句,不知道先分析解決問題的步驟。

  4、程式學習喜歡背具體的程式,比較機械,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說教法

  因為資訊科技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科之一,因此,我在教學中,不僅使學生“知其然”,而且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透過創設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等部分,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體會、思考,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並特別留意他們的點滴進步,鼓勵學生大膽實踐,積極探究。同時,教師適時地對典型的操作過程進行演示和指導,對常見的錯誤做出糾正,及時反饋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其次,針對學生參差不齊的水平,我用分組教學的方法,讓基礎好的同學當組長,成為老師的“小助手”這樣既是對能力強的學生的鼓勵,能力相對差的學生又有了榜樣,使同學之間相互學習、互相促進。教學中我還採用了“活動式”、“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

  四、說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單兵作戰的話時間有些緊張。所以我實行了分組教學,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教學習慣。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討論和思考,小組互相競爭,成員互相合作。透過這種上課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尊重他人、相互欣賞的素質。

  五、說思路:

  新課的引入:看誰算得快?

  內容:1戶居民的水費

  成員:全體同學P老師

  結果:學生剛開始,老師已經結束。用計算機程式解決問題準確、快捷!讓學生感覺到驚訝、好奇,匯出新課

  問題一:

  你想用這個程式檢驗一下嗎?當學生們輸入一個用水量,它會快速、準確地計算水費,太神奇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激發學生編制程式的興趣。

  問題二:

  程式是如何命令計算機為人類服務的呢?

  總結:程式是在用一種計算機能夠聽的懂的語言很詳細地對計算機述說著做一件事情的基本的做法和流程!計算機能根據人類的指揮來完成特定的任務

  問題三:

  你也想編制這樣的程式嗎?大家都透過努力,製作了自己滿意的能正常執行的程式 程式,那種豁然開朗, 成功的喜悅讓同學們體會到程式設計的樂趣。在勇敢嘗試、親身實踐中,大家克服了畏難情緒,擁有了強烈的挑戰慾望,養成了良好的程式設計習慣。

  問題四:

  你想過用計算機程式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嗎?迴歸生活,學以致用:先從數學角度分析,然後用流程圖描述你的思考過程,再選擇必要的控制元件合理佈局程式介面,併合理地設定屬性,最後認真地設計程式碼。現實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程式設計的例子,從而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觀。

  六、說過程

  (一)、新課的引入

  上課之初我和同學們談論了激動人心的奧運會,藉著同學們爭強好勝的心理,我們師生間也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比賽:看誰算得快,比賽內容是計算一戶居民的水費,由於水費是按課本“閱讀與思考”中的標準進行階梯式收取的,特別是用水量超過12噸的時候,計算起來有點麻煩。學生們手忙腳亂有的用筆算,有的用計算器,而我不到一秒鐘,任務輕鬆完成,同學們一下傻了眼!巨大的反差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學心裡都想:莫非老師會速算?

  (二)新課的教學

  問題一:你想用這個程式檢驗一下嗎?

  看時機已到,我神秘地向大家介紹:是這個不起眼的小程式幫了我的忙,並透過廣播教學向大家演示收取水費的程式。簡單介紹這個程式的用法後用程式解決問題的優越性立刻呈現在我們面前。學生全神貫注地聽,但還是感覺不可思議!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又笑著告訴學生“其實這個程式我提前傳送到你們的桌面了,你不想試試嗎?” 迫不及待的學生積極參與後不由得羨慕地說“這個程式真是太厲害了,他怎麼算得這麼快的呢?”

  問題二:程式是如何命令計算機為人類服務的呢?

  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自然有較強的探究慾望,從而達到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我只是點撥學生“大家都是數學高手,不妨從數學角度分析。”這一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聰明的學生很快就根據用水量寫出分段函式解析式,

  2.85×x (0≤x≤12)

  = 12×2.85+ (x—12) ×2.85×2 (x>12)

  更讓人意外的是有的學生還發現用水量應該控制在12噸這個分段點以內,這樣既節約用水也節約開支。我驚喜地誇獎到“想不到平時毛手毛腳的你們分析起問題來還這麼透徹!那第一單元學的流程圖更不在話下了,怎麼樣,能畫出這個分析過程的流程圖嗎?”

  學生們早已等不及了指手劃腳地討論開了,果然同學們能畫出大致的結構,只是在畫分支結構時出現了個別問題。我形象地引入了丁字路口,左邊是餐廳,右邊是教室,早晨起床後如想就餐就向左走,否則就向右走。

  師生總結: 程式是在用一種計算機能夠聽的懂的語言很詳細地對計算機述說著做一件事情的.基本的做法和流程!學生不由的感嘆 “原來程式設計一點都不難,我也想編一個這樣的程式呢!”

  問題三:你也想編制這樣的程式嗎?

  面對躍躍欲試的學生,我高興地宣佈“既然大家都迫切地希望操作一下,那我們就一起踏上愉快的程式設計之旅吧!”。

  創設介面

  首先,讓大家觀察一下這個程式要用到哪些控制元件,需要的數量分別是多少,如何設定其屬性?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非常熟悉了,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實踐,小組長髮揮榜樣的作用。

  設定屬性

  我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完全按課本操作,但仍有部分學生融入了自己的審美觀點,如設定了文字、背景顏色;也有學生改變了Lable2和Lable3的位置;更為可喜的是有個同學沒有照抄課本把Lable3的Captin屬性設定為空,而是直接輸入了說明部分,只是沒有分行,完全擠在一起。我提示他,可以在需要換行的地方多輸入幾個空格,試驗之後果然湊效,學生臉上立刻露出成功的喜悅,再試一試,又把第二行和第三行也分開了,比編程式碼簡單多了。

  還有個學生問我,為什麼Lable2的屬性要設定為True呢?我是這樣簡釋的:你想想用水量確定之後,水費是不是就確定了呢?所以水費是由用水量確定的,當然不能更改了,他們是一一對應的。

  編輯程式碼

  屬性設定完之後,執行程式才發現並不能執行,我又向學生解釋道:VB作為應用程式設計工具,透過屬性的設定只能實現一些簡單的功能,大部分還要透過編寫程式碼來實現更為複雜的應用。其中“退出”按鈕和“清空”按鈕的Clic事件程式碼在前幾節多次用過,可以讓學生分組設計。而“計算”按鈕的Clic事件程式碼程式碼較多,需要老師的講解,於是我按照程式碼的順序與學生邊分析邊解釋如:

  為什麼要定義x,為實型變數而不是不是整型或長整型?因為實型能夠儲存小數,而整型和長整型適用於整數。這樣無形中就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資料型別的認識。

  其次賦值語句是程式中的基本語句,主要用於將一個表示式的值送給一個變數或一個控制元件的某個屬性。強調:要賦的值有可能是數值、變數、由數值與變數構成的表示式。而Val語句雖然等同於賦值語句,但它是先把字元型轉化成數值以後再進行賦。。

  IF語句作為本節課的重點要特別強調IF語句的基本格式,讓學生認識並掌握這個語句。

  對於窗體的Lad程式碼,雖然可以借鑑前面那個同學的做法,即直接透過屬性進行設定,但是作為程式設計人員,還要養成儘量用程式碼設計的習慣。

  字串連線符≈,雖然它的功能類似於“+”(如第3課P51就是用“+”連線的)。但由於用“+”來連線字串時容易導致歧義,(如我寫“1+2”,問學生這個語句是什麼意思?結果是什麼,學生都說成“1加2等於3”,正好上了我的當,因為這個語句是把1和2連線起來的意思,結果是12。)所以良好的的程式設計習慣是用“≈”來連線字串,最好讓學生看一下第5課P62“謎語”按鈕的程式碼中也是用的“≈”來連線字串。

  至於換行符號 “ vbCrlf ”在第3課已經接觸過,功能類似回車符但他與“ vbCr ”也不同,前者既適合Lable又適合Text ,後者只適合Lable在Text時起不到換行的作用。為了讓學生加深對這個符號的認識,我讓學生邊連續用2次甚至3次,看看有什麼變化,原來這個符號用幾次就會換幾行,印象深刻了,自然對它的功能記得更牢固了。

  執行程式

  看學生掌握的差不多的時候,我透過多媒體廣播系統,展示有特色的學生作品在動行過程中如果出現錯誤,要引導學生分析錯在哪?應該如何解決?這個錯例的分析、解決過程已經在無形中成為學習的資源,給其他同學提了個醒,避免下次再犯類似的錯誤。

  不斷的分析交流之後,大家都在自己的努力下編制出了自己滿意的能正常執行的程式,那種豁然開朗的心情以及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們體會到程式設計的樂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挑戰慾望。

  問題四:你想過用計算機程式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嗎?

  為了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效果,我又問學生“既然大家都能編出收取水費的程式,那以後你就可以根據你們家的用水費,方便快捷地計算出水費了。可是以前只知道交水費都不知道用了多少水,你能不能編個程式反過來計算一個用水量呢?”一個簡單的反例,調足了學生的胃口,引起學生再次程式設計的興趣,讓學生意識到現實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程式設計的例子,從而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觀。在勇敢嘗試、親身實踐中,大家克服了畏難情緒,養成了良好的程式設計習慣。

  七、說反思

  很多老師都認為VB教學枯燥乏味,但我認為只要跟實際問題相聯絡,學生就願意學,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因為新知識的出現不是突然的,無端的,所創設的問題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縮短了知識與應用之間的距離,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願意學習(具有學習的動力)、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並且透過與同伴、教師的合作與交流,透過不斷地反思,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程式設計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