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手抄報>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

  過年是一個很喜慶的日子,同學們,我們看看下面的過年手抄報,大家一起閱讀吧!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1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2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3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4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5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6

  過年手抄報四開紙7

  節日時間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並且小年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別相差一天。

  小年

  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

  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龍抬頭)。

  從陽曆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遊動。

  北京地區:從臘月初八(過了臘八就是年)直到農曆二月二(龍抬頭),年才算過完。

  年的來歷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

  “過年”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並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後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曆”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中華民國宣佈改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在民間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陰曆正月初一為“過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雲裡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准,就此奠定了陽曆年首為元旦,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直至1914年為接軌西方曆法才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曆1月1日,陰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2013年到來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100年來,春節也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民國初期20多年裡,政府一直試圖將賀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移到陽曆元旦,是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保住了春節。”安徽省民俗學會秘書長王賢友說,新中國建國後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習俗,改革開放後城鎮化、資訊化浪潮也在改變源於傳統農耕社會的春節,如傳統過年儀式簡化、部分人改到飯館吃年夜飯、上門拜年變成電話或網路拜年等。[2]  “雖然形式在變,但春節祭祖祈福的內涵沒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王賢友說。

  在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當前,春節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同西方的聖誕節,春節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石雲裡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透過多樣性文化增添國家魅力,在春節“百歲”之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