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手抄報> 絲綢之路手抄報的素材

絲綢之路手抄報的素材

絲綢之路手抄報的素材

  

  

  

  絲綢之路的介紹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專案。

  絲綢之路的作文

  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條銀色飄帶,把中國、印度、希臘、古羅馬和波斯文化聯結起來。把古老中國發明的絲綢、火藥、造紙、印刷術傳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黃瓜、胡蘿蔔、芍藥、石榴、核桃等,沿這條古道傳入我國。這條主要運送絲綢的路,人們把它稱之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也是對古代中國與外部及西方往來通道的通稱。它隨著歷史長河流淌而變化萬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貫通的.概念,實際上,也不是隻有一條固定的道路。從廣義上講,是指古代中國絲綢輸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資貿易互動的一條時間跨度久遠、寬而大的線路。

  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古長安),西至地中海的東岸。長安是漢、唐都城,各地絲綢集中於此組成駝隊,用數月甚至數年,經甘肅河西走廊敦煌一帶進入新疆。然後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條主要線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崑崙山北麓,經若羌、和田(古代稱于闐)抵莎車,越帕米爾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經吐魯番(古稱高昌)、焉耆、庫車(古稱龜茲)、喀什(古稱疏勒)翻越帕米爾;三是北道,經哈密(古稱伊吾盧)沿天山北麓過吉木薩爾(古稱北庭)、伊犁(古稱阿力麻裡)出境,西抵裡海沿岸。

  絲綢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內蜿蜒萬餘里,代代相傳。成千上萬的使者、商人、僧侶不畏艱險,奔波於此道;無數將士為保衛它的暢通,灑下斑斑血跡,方使這條路成為連線歐亞大陸的絢麗綵帶,傳送人類古老文明的萬里長橋。歷史上的興衰在沿途留下無數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廟等,也有無數的寶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們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鎮,幾乎都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現代城鎮的建設煥發了絲綢之路的生機,古城與現代城鎮既有空間、時間、距離,又彼此相連相依,這是歷史的必然,客觀規律。位於最高的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幹新城與石頭城相連,最低窪的吐魯番城與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麗牧場的烏魯木齊如今成為現代大都市。當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來,在新疆廣闊無垠的土地上旅行,訪古探幽,體味絲路城鎮新貌,博覽濃郁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