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比一比》這一課時為第六單元第一課時,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我將本課時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瞭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並會求平均數;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於探究新知的精神,並引導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的好品質。

  根據以上三維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瞭解平均數的意義,以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定為:運用平均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大膽重組教材,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透過動手操作、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瞭解情況。接著,我提出 “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著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為優勝隊呢?透過討論,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怎麼求出“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透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定認知衝突,“這平均數除了透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為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著,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為參加 “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瞭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後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資料,比如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釐米,並不是說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釐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為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維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的《小數的初步認識》。

  一、說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初步認識小數,為以後繼續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說設計理念

  1、聯絡兒童的生活認識小數。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選取了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數的現實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這適應了兒童的年齡特徵,使學生易於接受,便於學生聯絡實際,來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

  3、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會學的能力。

  4、在課堂設計中注意提問的深度,提高問題的思考價值。在提問時,關注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重視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

  5、把握好教學要求。本單元不要求離開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小數的認、讀、寫,也僅限於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聯絡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透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會讀、會寫簡單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2、能力目標:在理解小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數的發展,感受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難點:會把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寫成幾元幾角幾分的數。

  五、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講授法、談話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最佳化組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絡,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教學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學生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學習方法:

  學生在課前進行社會調查,上課時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識。把數學探究活動與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透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六、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2)聯絡生活,探究新知;(3)實際運用,鞏固認識;(4)課堂小結,體驗成功。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在新課前,我佈置孩子們調查一下身邊超市的任意五種商品的價格。

  一上課,我就讓他們把自己調查的結果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板書時注意將這些當數分成兩類,即整數和小數。然後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數,跟我們以前學的整數

  一樣嗎?那這些數有什

  麼共同特點呢?透過小組同學交流發現這些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從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第二板塊:聯絡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驟是聯絡生活實際,認、讀、寫小數。

  出示情境圖:幾位同學去商場買水果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表示水果的質量數有什麼特點?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後再彙報。後教師小結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前面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後面是小數部分。

  並在後面接著板書:三點二五千克、二點七千克、零點八千克。

  引導學生髮現整數部分的數和小數部分的數在讀法上不同,整數部分跟我們平時讀的一樣,是幾就讀幾是幾十就是幾十。小數部分與整數部分讀法不同,只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是幾就讀幾。(如:3.25讀作三點二五)

  我們已經會讀這些小數了,那這些小數是怎麼寫的呢?讓我們動手來試一試。教師說幾個不同型別的小數,學生寫一寫。

  學習寫小數,師示範寫,學生學著寫。讓學生注意小數點的位置和寫法。

  設計意圖: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是相對比較簡單,部分學生已經能結合生活中的經驗讀出簡單的小數,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個別學生存在困難,相互幫助就可解決,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進行知識經驗的遷移,又能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節約更多的時間去突破教學難點。

  第二步驟是理解用“元”做單位的小數表示的意義

  1、出示情境圖,教師引導學生看商店的價目表。

  2、讓同學們仔細想想,這些東西賣多少錢,由學生回答,讀小數。

  師舉例說明:整數部分表示的是幾元,小數部分小數點第一位表示的是幾角,第2位表示的是幾分。(12.68元讀作十二點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學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饋。

  第三板塊:實際運用,鞏固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練習,要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小數存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又以幫同學測量身高的方式讓學生用小數來讀出身高,1點幾釐米。

  2、用小數表示同學的身高。

  由生獨立做,再在反饋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怎樣用小數表示身高。

  第四板塊:引導學生總結

  讓學生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是透過什麼方法得到的?使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體會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

  八、設計說明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本節課設計時,我遵循以下原則: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建構循序漸進,思想方法有機滲透。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說明,不足之處,請各位指正,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並透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絡,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遊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絡。

  (2)、“認識幾分之一”透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透過動手摺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並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儘可能多的材料,透過學生折、玩、塗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學法

  1、透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教學程式設計

  一、匯入:(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最熟悉的分蘋果出發,讓學生感知平均分)

  1、創設情境,聰聰和明明分6個蘋果,怎麼分?

  生1:……

  2、師:這兩種分法哪種最特別?為什麼?(特出“平均分”)板書

  3、如果兩個蘋果分給2個人,怎麼分?

  生:每人一個

  4、出示一個蘋果,分給倆人,能平均分嗎?怎麼分?

  5、學生以圓為例動手操作,折出一樣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教學幾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樣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礎上再揭示分數,目的:傳授程度減少,讓學生自主探究)

  1、請選擇信封裡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並把其中的一份塗上顏色。(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瞭解情況)

  2、反饋:(把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並給它們編號。1/2有3個,1/3、1/4、1/8、1/6、1/16、1/32各一個,不平均分的2個)

  師:這些圖形是不是平均分的?為什麼?今天我們先來研究能平均分。

  師:為什麼認為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就是平均分)

  3、觀察一下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麼不一樣?(1)(平均分的份數不同)

  (2)把()平均分成()……

  4、(根據第3問靈活提問,全部或有選擇的)讓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塗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師:(拿出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整個用1來表示,那麼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2份,這一份用什麼數來表示?(如果生說不出師自己說)認識1/2、1/3、1/4……(在此插入書寫方法)在圖形下板書各種幾分之一,教讀法

  6、師:為什麼這一份用1/2,那一分卻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題:象這些1/2、1/3、1/8……我們都叫它為分數(板書:分數)

  8、舉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還有幾個1/4?

  8、練習:(判斷題)

  三、教學1/2(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1、(師把學生作品用1/2表示的圖往下拉)我們來看這幾個作品,都用分數1/2表示,圖形不同,為什麼都能用相同的分數1/2表示呢?

  小結:(能用1/2表示的這些圖的共同點)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師:空白部分用哪個數來表示呢?為什麼?

  3、(再次強調意義)1/2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1表示什麼?

  選擇一個分數說一說意義

  四、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兩個同樣圖形)我們來看這兩個圖形,塗色部分用1/2表示,那個塗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這一塊,(可以剪下比一比)哪個大?為什麼呀?

  (1/2表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書: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書:1/2>1/8>1/32

  3、自由選擇兩個分數比一比大小,你發現了什麼?(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說一個更小的分數。

  五、生活中的分數(分數就在我們身邊)看到這些東西你聯想到幾分之一?

  A、用什麼分數表示想到幾分之一?

  B、拓展練習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教材分析:

  “年月日”一課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年月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學習和掌握好這部分內容,是進一步探索學習時間單位及時間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有助於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的感受,便於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新大綱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的:

  (1)聯絡學生已有知識,透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係,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數: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能正確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實際問題。

  (2)在探索年、月、日之間相互關係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猜想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探究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計算全年的天數,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3)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情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並結合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及其相互關係,建立年、月、日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靈活地判斷平年、閏年。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而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自覺性、主動性、永續性都有所加強,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我確定瞭如下教學方法:

  教法分析: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我特為學生設立了如下學習方法:

  學法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採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猜想驗證、分析實踐,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的學習平臺,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踐驗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數學學習過程。

  教學流程:

  綜上所述,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探究交流,構建新知→實踐應用,反饋提高→總結回顧,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的畫面,提問:“你們知道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發生在什麼時候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你們有自己喜歡的時間嗎?”學生髮言,說出節日或生日等時間。

  3、教師歸納:像剛才這樣,我們在說明一件事情時候,往往要告訴人們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年、月、日和時、分、秒一樣,也是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並板書課題。

  (教師從學生關心與感興趣的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這一資源入手,動態地

  呈現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兩個時間,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環節探究交流,構建新知

  1、認識年曆

  A、課件展演示年月日的來歷。

  B、利用手中的年曆,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年曆,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C、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二月28天

  二月29天

  D、計算一年的天數。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展示交流,教師板書: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E、練習,圈出xxxx年中,你認為有意義的時間。

  (採用多媒體演示年月日的來歷,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觀察年曆,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發現創造,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資訊的能力。)

  2、認識大月、小月。

  A、根據學生回答,揭示大月、小月的定義。

  B、指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C、記憶大月和小月。(左拳記憶法和兒歌記憶法)。

  D、遊戲。我們一起做遊戲吧!老師隨便報一個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學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師最後報到二月,根據學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引入平年與閏年的教學中。

  (透過用左拳記憶法和記大月的兒歌,輕鬆地幫助學生記住每個月的天數,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活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平年、閏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並完成記錄表。

  B、觀察記錄表,小組討論:你們發現了什麼規律?

  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會說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師適時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揭示出平年和閏年的定義後,繼續提問:“為什麼會有平、閏年之分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識,學生既知道平閏年的來歷,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個閏年。教師再追問:“閏年的年份與數字4有什麼關係呢?”引導學生再次探究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彙報,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然後讓學生進行平閏年判斷的練習。當學生判斷1900除以4沒有餘數,而它卻是平年時,教師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為學生設下懸念,再及時出示小知識,既解決了學生的困惑,學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閏年的判斷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C、練習,再次判斷平年和閏年。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本部分教學中,教師層層設疑、環環相扣,學生始終處於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的過程中,特別是整百年是否為閏年的判斷更是學生數學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時插入平年閏年的課外知識,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加完善。)

  剛才,同學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學到了年月日的知識,並得到了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知識方法到智慧島去闖闖吧!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反饋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個大月,()個小月。

  (2)、9月1日開學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平年一年有( )天,閏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個星期零( )天。

  2、判斷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個月就是兩年。()

  (3)小明的書包是xxxx年2月29買的。()

  3、口答: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練習。

  小明在奶奶家連住了兩個月,正好62天,這兩個月可能是哪兩個月?

  (慧智島闖關的練習遵循了學生愛動、愛玩、愛挑戰的特點,營造了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發展了他們的思維,也培養了他們大膽探索的精神。)

  第四環節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2、談談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成功之處。

  3、“你還想研究哪些關於時間的知識?

  (讓學生談收穫、談感想,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及要點知識進行梳理,利於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網路。透過學生自我評價能夠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你還想研究哪些關於時間的知識?”透過學生上網查詢,把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是教學的“靈魂”,為課堂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從板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知識也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這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P88-89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數,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學會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教材在編寫時,結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結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易於接受。

  這是學生在課本中第一次接觸小數,雖說是第一次,但是由於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大多數孩子對於小數並不陌生。因此,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年齡特點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會認、讀、寫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2、初步感知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教學難點是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二、說教法

  小學生的很多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前面所學的整數及其加減法的有關知識,都能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為了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徵,使學生易於接受,本節課的小數都結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長度單位出現,以便於學生聯絡實際,來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本節課,我選擇了以講解法、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啟發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法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說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互相聯絡補課分割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把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誘發為活動狀態,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透過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價格競猜,引入小數

  老師今天帶了一些禮物要獎給今天表現好的學生,但在那之前要請大家先來猜猜這個獎品的價格是多少?(標價牌上的價格是0.7元)

  同學們都有去超市買東西的經驗吧,老師也在超市裡收集了一些商品的價格,請看(出示主題圖)。

  這些價格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有什麼區別?

  這些價格都是用小數表示的,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認識的新數——小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小數

  (1)像5.98、0.85、2.60這樣的數叫做小數。小圓點叫做小數點。

  (2)你們會讀小數嗎?誰來說說這些小數應該怎麼讀呀?

  (3)學生嘗試讀,讀錯的師生進行糾正。(提示小數的讀法)

  (4)那小數應該怎麼寫呢?讓我們動手試試。

  (5)你們知道這些食品的價格嗎?分別是幾元幾角幾分呢?

  (6)你還在哪裡見過小數?結合實際說一說。

  2、認識以米為單位的一位小數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複習舊知1米=10分米,1米=100釐米)

  (2)課件展示一米長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來。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1米的1/10是幾分之幾米?

  師:1分米是1/10米,1/10米還可以寫作小數0.1米。(課件顯示兩種對應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數、小數表示,那3分米要寫成以米為單位,怎麼寫呢?9分米呢?

  師小結:不足1米,小數點左邊是0。

  (5)觀察這三個分數,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觀察這三個小數,它們有什麼共同點?你發現了什麼?

  3、認識以米為單位的兩位小數

  (1)同學們,面對同樣的事物,我們只要換個角度,又有了新的發現。請看:(課件展示將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現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長度是多少?

  (2)1釐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數呢?

  (3)那麼3釐米用小數怎麼表示?你是怎麼想的?18釐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數點後面第一位表示什麼?第二位呢?什麼樣的分數能寫成兩位小數?

  (5)觀察發現:百分之幾可以改寫成兩位小數。

  4、老師的身高155釐米=()米

  (1)觀察前面兩組小數的相同點(整數部分都是0),為什麼都是0?如果超過1米,整數部分還會是0嗎?

  (2)老師的身高是155釐米,你能把它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嗎?

  (三)鞏固練習

  1、看圖填寫合適的分數或小數。

  2、教材89頁做一做。

  3、改寫數學日記。

  這是一位同學寫的一篇數學日記,你能幫他把日記裡的這些資料改成用小數表示嗎?(早晨。我從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來,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臉,到早餐店買了一個6角錢的雞蛋和1元5角錢的包子後,飛奔到學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課堂小結

  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你有什麼收穫?

  總之我是透過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數,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數的含義,最後運用鞏固,不僅使學生了解小數的實用工具性,也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大家好,我是11231號江沿小學王穎,下面我就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認識一課進行反思性說課: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平面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所以,要落實好這部分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快樂、充實的課堂中得到一定層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一是藉助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的特點;例二讓學生對各種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徵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材透過找一找、塗一塗、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瞭解。我覺得教材這樣的編排符合中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

  所以,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我作了課前調查,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於四邊形並不是一無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學生的認識存在差異,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學生只是直觀上理解,還不能概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課件出示不讀》

  二、教學目標

  1、透過感知和認識四邊形的特徵,能夠正確區分和辨認四邊形並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透過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探索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四邊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 :透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四、設計理念及實施方法

  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創設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1、本節課的教學我儘量運用直觀的教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始終貫徹主體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學習方法1、動手操作的方法。透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

  2、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類出不同的四邊形。

  3、觀察比較法。透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透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知識,體驗了學習樂趣

  五、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是否部署得科學合理,關係教學的成敗,因此為了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下面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課件》

  上課前,與學生交流你們喜歡那些體育運動?讓我們到運動場上去《課件主題圖》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情境中發現的圖形,能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程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與數學的外延重合,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從整體上感知了生活的幾何圖形,而且產生了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同時,四邊形作為幾何圖形之一,又滲透了集合的數學思想。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課《課件》

  在這一環節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四邊形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徵,在教學時,先讓學生在題卡上找出四邊形,塗上喜歡的顏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師在課件上展示》,讓學生透過比較,明確哪些圖形是四邊形,再引導學生逐步明確四邊形的特徵,《師課件在課件上展示四邊形的特徵。

  在學生找出的四邊形的基礎上,給這些不同的四邊形分類。四邊形的分類教材上展示了三種不同的分法,在教學中,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來分類,這個環節,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分的。瞭解學生的思考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次,進一步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學生給圖形的分類中,大部分是把長方形和正方形分為一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邊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對摺的方法主動去探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接著用課件展示出它們的特點,《課件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個過程學生選擇的方法是多樣的,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盡情演繹,盡情發揮,盡情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老師的賞識中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使學生對四邊形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練習

  經過上述的教學,我抓緊機會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在課件上出示練習題。《課件題》讓學生找出四邊形,說出生活中的四邊形,畫出自己的四邊形。用這些方法來加深對四邊形特徵的認識。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性的練習,《課件》這樣一來,學生不但發現生活中四邊形是無處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也讓學生明確生活處處皆數學,數學處處皆學問。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運用這一手段,我用課件展示四邊形的特徵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整個板書重點突出,簡潔明瞭,更有利於輔助學生準確理解教學內容。

  四邊形的認識《課件出示不讀》

  四邊形:四條邊,四個角

  長方形:對邊相等

  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四個角都是直角

  這節課主要是以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幾次的試教和網上交流大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再加上團體的研討,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完善,基本達成了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強部分潛能生的動手能力,這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必須關注的問題。

  謝謝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獨生子女日益增多的情況下,由於在家裡受到嬌慣,獨立做事少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時間觀念淡薄,不知道珍惜時間,學習、生活懶散、鬆懈。然而,這些學生面對的社會,將是越來越講究效率,快節奏執行的,為進一步鞏固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保持課內與課外教育的一致性,特意結合第五單元時、分、秒的內容設計珍惜時間這一節課,促使學生鞏固知識,同時把道德行為進一步深化。

  根據三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觀察、動手操作、比較討論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逐漸感受到班隊活動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活動的目的,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明白道理。

  本次節課設計了五個環節:

  (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二)親身體會,自主發現

  (三)依託生活,自主探究

  (四)實踐應用,寓練於樂

  (五)文化薰陶,情感昇華

  注意從學生的出發,因此課堂各個環節的設計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生活中有關的問題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再加以總結,從而逐漸建立起較為規範化、系統化的行為知識,讓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活動過程。同時,課堂教學流暢、生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的氛圍,滲透守時、惜時教育。抓住他們的好奇心,透過動手、合作、體驗學習等學生比較感覺興趣的活動,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和喚起他們的求知慾。達到活動的教育目標。,讓學生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1、活動開始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現實生活場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讓學生體會知識來源於生活,進而樂此不疲地進行學習。

  2、透過故事《一分鐘》提出問題,鮮明地揭示教育主題,指導學生討論完成,引起共鳴,深化道德認識。使學生懂得對於他們來說,一分鐘也很珍貴。從小樹立時間觀念,抓緊時間做好每一件事情,成為時間的主人,養成惜時的好習慣。

  3、拓寬知識、深化明理,為了深化主題教育,鞏固教學要點,在學生有了一定認識、初步明理的基礎上,記格言,用格言做書籤,

  4、讓學生在積極、多元的評價中建立信心、感受成功。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用積極、及時的評價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老師親切的鼓勵、由衷的讚歎能激勵他們克服困難、繼續探索,甚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能給予他們肯定的暗示、無窮的力量。使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參與著教學活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於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透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透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透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透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麼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麼?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資料?

  師:真是一群能幹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願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幹、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資料,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於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並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資料,(提示:測量是儘可能的取整釐米數。)並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釐米)

  方法二:10×2+10×2=40(釐米)

  方法三:10×4=40(釐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麼?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釐米、30釐米、40釐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並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麼?4代表什麼?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麼?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透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匯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於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釐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釐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釐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釐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並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並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透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透過去早餐店買食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十一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小數加、減法的探索過程,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並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提高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精神,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掌握簡單的計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透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進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演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髮與形成過程,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演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說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程式

  在教學安排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我設計了四個教學層次:

  (一)激趣匯入

  新穎的導課,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我詢問了學生早上吃早餐的情況,學生們一般都有自己購物付錢的經歷,這對於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都有比較直接的幫助。從而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學習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著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我採用了以下步驟:

  (1)創設買早餐的購物情景,讓學生為自己選兩樣,當成自己的早餐。然後讓學生探討“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中得出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從而突破重點。再將題目歸納成加法和減法兩類,進一步系統的學習。

  (2)在探究加法演算法上讓學生討論,得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為單位的整數來計算。提問:擺豎式時為什麼角與角,元與元對齊?得出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為“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埋下了伏筆。另一種是直接用小數計算。豎式的擺法肯定也對,透過這兩個數為什麼這樣擺?得出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一樣,都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而在小數加法中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做到相同數位對齊。進一步突破難點,明確計算原理後,讓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加法問題,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異同,小數加法的關鍵是什麼?以便學生領會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3)在教學小數的減法時我把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三)練習鞏固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著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活動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1、 基礎知識練習:完成課本P105頁1題。2、解決實際問題:完成課本P105頁3、4題。

  (四)課堂小結

  透過讓學生談學習收穫,促使學生歸納總結了本節課的知識的知識要點。

  (五)佈置作業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的第1課時《認識東南西北》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等方面來向大家簡要介紹。

  一、教材分析

  《認識東南西北》,一聽這個課題讓人感覺是科學課的知識,同時它也是語文課的一個教學內容,現在它又成為了小學數學人教版新增加的知識點。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還是比較抽象的,而本節課是新學期第一課,所以教學內容設計的比較少,包括例題1認識東西南北,第3頁的做一做、第6頁的練習一的1、2小題。因此,這節課我引導學生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重點難點)

  2、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二、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透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位置與方向》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數學常識,實踐性、應用性很強,有力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指出的“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視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溝通不同學科之間的相同知識點。

  學生在其它學科如語文、科學課中已經有過方向學習的經驗積累。例如: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中的“讀讀背背”有一首名為《東西南北》的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又如: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0課是一首詩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也教會了學生一些識別方向的常識。再如:小學科學《我們在哪裡》一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可以根據太陽來辨認方向。把這些不同學科的知識加以整合,有利於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

  3、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指南針、有關在野外找方向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組織學生在操場上面向太陽,背誦兒歌《東西南北》。由兒歌引出辨別方向的方法,這是學生已有經驗的體驗,而且以這個兒歌做為教學重點突破的柺杖。

  (二)探究新知

  組織學生在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自身的方位來形成辨認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的技能,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讓學生說出校園內的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物,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建築物所在的位置,並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這是結合我校具體情況,對例題1的進行的活動教學。

  課標指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注重與日常生活相聯絡。同時也指出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說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考慮到教材中的例1是一張學生並不熟悉的校園的平面圖,而學生對自己的學校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學生會比較感興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來到學校操場上,學生經歷了在現實情境中辨別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過程。

  接下來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指方向的活動。教學時,可以先讓一組學生進行演示,一個面向東,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南,一個面向北。其他同學觀察,引導學生髮現指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著背,指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著背。再讓學生們小組

  內合作指方向,體會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

  體驗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心活動。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體驗”作為數學教學的過程目標之一。這節課我注重了學生的體驗和感受。

  (三)鞏固提高

  (操場上活動,鞏固對四個方向的認識)

  1、遊戲:指方向

  2、遊戲:背對背

  3、遊戲:矇眼說方向

  喜愛遊戲是學生的天性,考慮到這一點我結合教材內容,透過多種活動調動學生的手、腦、口、眼、耳等多種感官,營造玩中學,學中玩學習氛圍,不僅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絡,也為學生創設了主動參與學習的空間。

  (四)實踐應用

  第1題,是在教室裡辨認東、南、西、北等方向。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辨認東南西北等方向並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的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可指出一個方向讓學生辨認其他方向,再讓學生結合教室裡的實景說一說。

  第2題,是實際應用的題目,看圖說一說,小明的房間是怎樣佈置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課外拓展

  1、課本第7頁的“你知道嗎?”,一方面擴充套件學生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可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知道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師向學生介紹有關指南針的知識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數學的價值。

  3、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辦法幫他找到方向嗎?給學生拓展辨別方向的方法技巧。

  生活是數學的源頭,引導學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樂趣。基於這一理念,在課的結尾我並沒有滿足於學生學會了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如何辨認方向這一實際問題,學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後,我又給予了補充,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的設計思路,對於農遠專案資源開發和使用,我的理解還是很淺薄的,做法也一定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歡迎各位領導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全日制聾校數學第六冊第一單元,乘數是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第16頁例7)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連續進位乘法是在學習了不連續進位乘法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要比不連續進位的計算更復雜。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進位的方法或者計算不熟練,會造成計算上的錯誤。透過這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每位積都滿10都要向前一位進位的道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減少乘法計算的錯誤率,按此順序進行教學,既完全符合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又利於建構起科學的知識網路。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二、三、四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法。

  (3)使學生愉快的學習,體會成功的喜悅。

  4、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重點是指導學生準確地進行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法計算,某一位上的乘積加上進上來的數又要進位的情況是一位數乘法計算中的難點。

  二、說教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並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則,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善於引導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透過計算、觀察、探究、表述、練習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進行整體教學,形成知識網路,培養和保護學生的樂學情緒;體驗自己排除思維障礙,獲取最全面的思維成果,體會成功喜悅。

  三、說學法

  教學中,要求學生應熟練掌握乘法計算法則,切實提高各自的計算能力。

  1、要求學生嚴格依照法則進行計算。

  運演算法則是對計算過程實施細則所作出的具體規定,為了提高學生運用法則的自覺性和法則的掌握水平,在計算中尤其是剛總結出法則之後的計算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嚴格依照法則進行計算,讓他們自我意識到法則對其計算的指導,一方面用法則保證計算過程及其結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法則意識,使他們逐步養成自覺依照法則去規範自己的計算過程的良好習慣,為熟練運用法則打下基礎。

  2、逐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法則的水平。

  為了讓學生能靈活運用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老是要求學生按照法則步趨地進行計算,要注意引導他們運演算法則的普遍規定性和計算過程中的具體靈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逐步擺脫運演算法則的依賴性。

  四、教學程式設計

  共有四個環節:鋪墊匯入→探究新知→鞏固練習→總結歸納→遊戲

  (一)鋪墊匯入

  1、乘加算式的口算為筆算乘法做好了鋪墊。

  3×8+5=6×9+8=5×7+6=4×6+7=8×7+5=9×3+4=

  2、筆算(全班齊練,指名板演):

  321×4=2418×3=424×4=

  3、這組題各是你所學過的什麼內容?指名學生說出第三題的計算過程,並

  說出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是什麼?(用投影片出示其法則)本節課要繼續學

  習“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板書: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識

  1、出示第16頁例7,創設買牛奶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要求,“誰能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將這個圖用應用題形式表述出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直觀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學生看圖後能正確列式:454×4=

  3、學生嘗試計算,計算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同桌商量著完成.同桌互查,反饋資訊。

  指名板演,說出計算的順序和過程,集體訂正.

  這題的計算完成了嗎?為什麼?(還得在橫式的等號後填上得數和單位)。以此培養學生觀察仔細,辦事嚴謹、認真,從不敷衍了事的好作風。

  4、比較:剛才同學們做424×4時,既快又正確,做例題454×4,怎麼有的同學覺得有點困難呢?這兩道題在計算中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不同點是:424×4是一次進位,454×4是連續進位)(板書:連續進位)

  5、用乘數乘被乘數的十位時,要看個位上乘得的積有沒有進位,如有進位,不要忘記加上進上來的數。同樣地,用乘數乘被乘數的百位時,也要注意進位問題。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16頁下面的"做一做"中的兩道題。

  教師巡視,且及時級予個別輔導。全班完成後,指名說出每題計算的全過程,予以共同訂正。

  (四)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觀察例7和"做一做"的板書,讓學生思考,計算乘數是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要注意什麼?讓學生回答後,教師著重指出:“連續進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新的知識點.在一位數乘法中,不論數字多大,數位多高,計算的法則都是一樣的,計算中一定要仔細認真。重點強調每位上乘得的積都要加上前一位進上來的數。

  (五)遊戲

  遊戲以“給小動物餵食”的形式出現:把各類食物上的算式算正確,餵給小動物們。使枯燥的計算變的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數學。

  板書設計:

  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連續進位)

  454×4=1816(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教學內容

  1、教材: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綜觀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百以內的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的口算和二位數乘法,這為本課教學提供了知識鋪墊的思路孕伏,而本課教學又為今後繼續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奠定基礎,因而本節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創設了猴子兩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個桃子,這題中十位上的'數能被2整除,這個內容在第一單元口算除法中學習過,在這裡主要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以及豎式中每一步運算的意義。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個桃子,十位上的數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豎式計算,教學時要組織學生用學具動手操作,並做到操作與思維的有機結合,真正理解豎式每步的含義。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與算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因為這是能正確解題的關鍵。而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又較少,在教學中,應充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悟豎式的計算方法。

  2、學生:小學三年級學生充滿好奇心和對數學學習的激情,但他們由於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經驗的缺乏,很難只通過課本和教師的直接講授來學習,他們天生好動,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多透過直接體驗、親身實踐來積累經驗,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會全身心投入,他們是由興趣而進入學習過程的。

  3、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中心任務,所有教學環節都是為此服務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和本節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①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進行計算,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②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和方法應由學生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做數學”,本節課教學中力求體現: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以學生髮展為本,實現教師角色轉變;

  2、致力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學會”變為“會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緊密聯絡學生現有的知識背景與生活實際,使數學生活化、活動化,重視學生學習經歷與體驗,強調在過程中理解與發現。

  三、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徵和現有知識水平,為了更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上述三條教學目標,本節課採用談活法、討論法、練習法、發現法等多種方法交叉進行,並靈活恰當地運用電教最佳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讓他們多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多種感知覺都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只是在學生探究知識的本質處適當給予點撥啟發。同時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啟發引導,層層深入,採用設疑問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把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積極而有效地投入學習活動。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故事匯入,激情引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讓他們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一種愛好、一種追求。小學生對故事都很感興趣,本環節把教材主題圖編成小猴分桃的童話故事,創設這一能引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引入,用小動物作為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境界,啟發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

  2、自主探究、理解演算法

  出示課題後,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看到這樣一個課題,本節課你想學到些什麼?打算有怎樣的收穫?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確定,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出適合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老師硬性規定的,而是學生根據自己原有基礎提出來的,自然會為達成目標而努力,從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探究演算法時,先讓學生用自己想用用的方法進行嘗試計算,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曾說:“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讓學生自己把要學習的東西“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告訴學生。

  剛進入這樣除法豎式的學習,並且第二次分桃時,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對於學生來說,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探索性,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這時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在個別思考之後進行小組合作,並注意加強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饋,自然體現演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性。這裡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創新,學生在交流反饋時,教師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學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他們的心中喚起自豪感。實踐證明,注重激勵和發展的評價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熱情具有極具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徑。

  交流反饋後,面對多種演算法,這時讓學生說一說你最喜歡用哪種演算法,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這種演算法的優點,進行演算法最佳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與做法,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往往正是創新思維的萌芽。

3、 鞏固提高,合理遷移

  練習既是資訊反饋的手段,又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措施。為此本環節安排了練習教材中的兩道習題,第一題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合理遷移到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首先讓學生進行估算,培養估算意識。第二題更貼進學生生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說課內容:

  我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森林旅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鞏固和運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2透過活動的開展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評價,友好合作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教學重難點:鞏固本單元所學知識,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森林旅遊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小數,會比較小數大小會計算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學習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的機會,有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情分析:我校地處市中心,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家庭環境較好,購物的生活經驗較多,因此,很適合在本節課裡開展由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的“購物”遊戲活動。

  教學流程:

  1匯入:透過創設淘氣笑笑要去旅遊的情境匯出本節課的課題“森林旅遊”

  2 講授新知:主要分為旅遊前的準備和旅遊中食品購物及旅遊結束時購買紀念品三部分。

  這三部分的數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旅遊準備這一部分內透過創設藍貓商店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都想買些什麼東西並且計算出價格,充分地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訓練了孩子的發散思維。在森林食品店這一環節內的模擬情境,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遊戲活動,同桌兩人一人扮顧客,承擔提出問題的任務:另一人扮售貨員承擔問題的任務。為了增加遊戲的挑戰性和遊戲性,我還設計了一定的平分規則,在規定時間內積分最高者為 “優秀售貨員”或“精明顧客”的榮譽稱號。當購物地點從森林食品店轉到紀念品商店,二人也隨著對換角色。這個遊戲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評價,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

  課外延伸:請同學們收集生活中的小數,並記錄下來與同伴說一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反思小結:請學生談收穫,意在於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活動課“數學好玩”

  第3課時的內容。這種型別的問題原本只出現在數學奧林匹克教材中。如今,這些生動有趣而又易於學生接受的知識溶入數學課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一個大膽的嘗試與創新。本節課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係句,就能較為輕鬆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讓學生親身經歷對不確定現象的判斷過程,從而鍛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p65~66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經歷對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能夠對這些現象進行合理的分析。

  2.方法與途徑目標:學會運用列表、嘗試、操作等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推理,發展推理能力。

  3.情感與評價: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在經歷推理判斷的過程中樹立自信,體會生活中這些現象中蘊含的數學道理。

  4.現代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清晰的演示推理的過程。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

  難點:能對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按一定的方法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其結果。

  教法:引導討論,交流。

  學法:小組討論,交流,觀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每人一張練習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一起玩一個數學遊戲,想玩嗎?生:想。好,坐端正,精彩的遊戲馬上開始。課件出示圖片:猜猜他是誰?

  這是一張師生合影,老師要找的人就在其中,你們能很快猜出他是誰嗎?生:不能,人太多了無法進行判斷

  那麼老師給你們提供第一條資訊:他穿著校服,根據這條資訊你們能排除掉(老師和不穿校服的同學),能猜出他是誰嗎?(生:不能)

  師:還需要資訊,對吧?

  那麼第二條資訊:他在第一排,尋找範圍縮小了,你們把目標鎖定在(第一排兩個穿校服同學的身上),現在能確定他是誰嗎?生:不能,那麼第三條資訊:他是男生。(仔細觀察,第一排只有一個男生,所以我們要找的就是他)。

  生:..........

  小結:你們太棒了!剛才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三條資訊,進行連續的思考,利用排除法把範圍逐漸縮小,最終找到正確答案,這個過程就是數學中的推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趣的推理(板書)

  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這樣有趣的推理,今天我們的老朋友笑笑、淘氣、奇思要來咱們班做客了,而且還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推理問題,你們有信心解決嗎?(生:有),你們底氣非常足,那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設計思考:以學生熟知的找人小遊戲作為匯入情境,透過多媒體的生動演示,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真的來到了小夥伴中間。拉近了問題與學生的距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索

  課件出示情境圖:學校組織了足球、航模和電腦興趣小組,淘氣、笑笑和奇思分別參加了其中的一組。他們三人都不在一個組。(齊讀)

  師:你們從中獲得哪些數學資訊?(生:興趣小組有3個,有3人要參加......)

  師:我有個問題:“分別參加其中一組”是什麼意思?(生:每人只能參加一個小組,而且每組只能有一個人)。

  師: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推理出那麼他們分別參加的哪個興趣小組呢?(生:不能)。

  師:還需要一些資訊,對嗎?好!老師再給大家提供一些資訊。

  資訊:

  1、笑笑不喜歡踢足球,

  2、淘氣不是電腦小組的,

  3、奇思喜歡航模。

  師:現在有了這些資訊,現在你們能推理出他們分別參加哪一個興趣小組嗎?(生:能)

  2、同桌交流

  師:那好,請大家與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把你思考的過程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如:寫一寫、連一連、畫一畫等都可以)。拿出練習卡:把你喜歡的方式記錄在上面

  3、分享成果,完善自我

  師;現在我邀請一位同學將你的想法給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展示結果——自我矯正

  (2)交流方法——連線法

  師:請x把你推理的過程給大家介紹一下,好嗎?(生......)

  師引導表達交流:我首先根據......資訊,推出......;然後根據......資訊,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組的,所以推出......資訊;最後根據......資訊,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組的,所以推出......資訊。

  師:你們聽明白了嗎?(生:聽明白了)剛才x是運用連線法來記錄推理過程的,不知剛才大家注意到沒有,x首先是根據哪條資訊直接得出一個結論的?(生:奇思喜歡航模)她為什麼要先選擇這條資訊呢?(因為奇思喜歡航模,說明她一定是航模小組的),像這樣能直接確定結果的資訊是我們解題的關鍵,我們抓住了這樣的關鍵資訊,才能使接下來的推理變得容易多了。因此,今後我們再來分析這類推理性題目時,首先抓住關鍵資訊得出一種結論,再依次進行推理其他資訊,最終得到答案。(板書:)

  師:誰能再次將x的推理過程,學著用以下的句式來介紹一下嗎?(我首先根據......資訊,推出......;然後根據......資訊,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組的,所以推出......資訊;最後根據......資訊,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組的,所以推出......資訊)。

  師:說的好不好?我覺得這裡可以來些掌聲。

  師:好!謝謝你們的分享。

  師:其實剛才這種記錄推理的方法——就是文字表述法

  師:看來我們班同學很棒!不僅會連線法還會文字表述法,除了這兩種,還有其它方法嗎?

  (3)交流方法——表格法

  師:你是用什麼方法......(表格)還有用表格的嗎?

  師:用表格來記錄推理過程,是我們數學當中常用的,我得把它畫出來,請看大螢幕!

  師:表畫好後,我們要在第一行上填上......(小組名稱),然後在第一列上填上......(三個同學的名字)(當然它們的位置是可以互換的)

  師引導:首先根據(奇思喜歡航模)我們直接在這一格中打√;笑笑說:她不喜歡足球我們就在這一格里打x;淘氣說:他不是電腦小組的,我們也在這一格里打x。

  4、綜合比較

  三種方法:連線法、文字法和表格法

  (三)鞏固練習

  現在航模小組遇到困難了,我們一起幫幫他們吧!

  課件出示情境圖:飛機航模分別放在了櫃子的什麼位置。

  航模小組有6個飛機模型:淘氣號、奇思號、妙想號、笑笑號、樂樂號和教練號。請你根據下面的資訊,找到他們的位置。

  學生自讀資訊生分小組討論後彙報。

  師:想想我們應該首先抓住什麼資訊進行判斷?

  最先找到誰的位置?又依次找到誰的位置?

  (四)總結

  透過這節課學習,你收穫了什麼?

  生:.........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講了推理:

  抓住關鍵資訊——直接得出一種結論——再對其它資訊進行依次推理

  希望大家能把推理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用你們敏銳的眼睛發現問題,聰慧的頭腦解決問題,做一個“生活中的小推理家”好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和大家彙報一下我的設想,我主要從教材、學情、教學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說教材(課件)

  1、教學內容: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77、78頁的內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在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知道了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課件)長、正方形面積與面積是類屬關係,統一面積單位和用面積單位密鋪則是探究長、正方形面積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方法。本節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課又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教材蘊含了數形結合、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思想。

  3、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是這樣表述的: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目標:(課件)

  ①在動手實踐過程中,透過猜想、操作、分析、驗證,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②在小組交流活動中,透過討論、觀察、發現,準確歸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③在計算和解決問題中,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④在實際操作中,培養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重、難點、關鍵(課件)

  教學重點:會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體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及公式歸納。

  教學關鍵:藉助學具操作,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係。

  為了突破重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採用讓學生人人動手拼擺,列表觀察,分析推導的方法進行。

  5、教學準備:(課件)

  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若干個、方格紙、實驗記錄單、課件(課件)

  二、說學情

  (一)學生情況

  美國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情況的掌握與分析。三年級學生(8、9歲),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樂於探究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但是學生還缺乏實踐經驗,需加以引導進行學習。

  本節課學生學習應具備的入門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義、面積的意義、常用面積單位,以及用面積單位測量一個圖形面積方法的。根據圖列出乘法算式。這些為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奠定了知識和技能基礎,但學生具體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過程中,還可能存在以下學習困難:(課件)

  1、忽視了用什麼測量面積?為什麼要用面積單位去測量?

  2、部分學生不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測量面積的表象。

  3、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容易混淆。

  4、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為什麼是長乘以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認識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體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是測量的基礎。(課件)

  (二)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活動不能簡單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我班的學生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於發表個人觀點,敢於創新,動手能力較強。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課件)我主要採用操作法、觀察法、發現法、討論法、演示法。同時藉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質量。

  古人說: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需;而給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因此,(課件)在本節課我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觀察發現,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說教學流程

  透過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把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一條主線、兩個重點、三個“一”、四個環節。(課件)一條主線即始終以活動探究為主線;(課件)兩個重點: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課件)三個“一”即教學過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擺一擺、驗一驗”;(課件)四個環節即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動手操作,探索新知、聯絡實際,學以致用,總結反思,深化認識。具體環節如下:(課件)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激發學生興趣,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設疑匯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中開始探究活動。

  首先,我用課件出示烏龜和兔子比賽畫畫的圖畫,問學生,你能想辦法比較出他倆誰畫的面積大一些嗎?有的同學說放在一起比較,有的說用面積單位去測量,這時我就追問: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積、學校操場的面積也用面積單位去測量,你們覺得可以嗎?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就引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是呀,用面積單位去量長方形的面積在實際生活中太麻煩,也是行不通的,怎麼辦呢?這樣就引出了一個數學問題:應該尋找一個簡便的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的方法,從而引出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課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學生有了探索的願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後邊的

  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請看影片,(課件)

  這裡我為學生了一組感性學習材料,適當進行啟發,使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學生憑著對學習材料的直接反應作出了大膽的設想。避免了學生盲目的猜測,同時又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慾望。當學生髮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寬時,老師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寬”計算呢?同學們想不想親自動手去驗證一下,這樣再次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圍繞猜想,驗證猜想。(課件)

  2、驗證

  學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後,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驗證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請看影片,(課件)

  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課前,我在四年級挑選了兩個班(60人)進行了一次調查問卷。l、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2、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為什麼是長乘寬?調查的結果令人吃驚:70%的學生能正確回答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25%的學生回答是周長計算公式。5%的學生不知道。對於第二個問題,幾乎沒有學生知道為什麼。在三年級時,我們已經教過這一章的知識,而且進行了大量的訓練,為什麼只有70%的學生記得結論?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能夠回答出長方形的面積為什麼是長乘寬呢?

  顯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過於重視知識結論的獲得,而對於知識獲得的過程則顯得輕描淡寫,知識的意義並沒有完全讓學生真正理解。(課程標準)那麼對於本節課來說“真”理解就不僅是能夠描述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描述出為什麼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長乘寬。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透過一次實驗而發現的,是不能成為科學發現的結論,還必須透過"驗證"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在任何一種發現活動中,新的認識、新的結論不能盲目、劃率地斷言,必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麼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我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既滲透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

  3、歸納

  請看影片,(課件)

  結合擺的過程,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總結長方形面積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實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轉化,讓學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歸納思維方法的薰陶,符合幾何初步知識數學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讓學生盡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悅,從而激勵學生自覺地大膽猜想、探求知識的奧秘。

  4、轉化

  學生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後,我設計了一道看似平常無奇的練習:(課件)長是9釐米、寬是6釐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然後課件演示:長是9釐米、寬是6釐米的長方形的長不斷縮短,我不斷加速地丟擲一個個同樣的問題:此時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當長方形變成長:6釐米,寬6釐米時,學生們發現這時長()方形4條邊相等,它已恍然是一個正方形。從長方形巧妙地變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關係,把抓住了知識中的生成機遇,使學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又體會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共性和差異,又一次把探索知識的機會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三)、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透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透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作用。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有了明確認識以後,(課件)讓學生自己解決課前提出的烏龜和兔子誰畫的面積大的問題。另外我安排相應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採用闖關遊戲的方式進行,(課件)最後出示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拓展題目作為作業,(課件)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期待下一課的到來。透過一系列的練習,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拓展。(課件)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最後,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課件)這節課你學到什麼知識?是怎樣掌握的?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在進行補充,使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的了師評、互評、生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以此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本課教學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資訊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綜上述,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大膽猜想公式——驗證公式——歸納公式——運用公式。首先思起源於疑,讓學生敢於提出猜想,圍繞猜想,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圍繞著一個個問題自主合作學習,探索出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成功的快樂。(課件)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主要圍繞這節課的兩個重點內容,在揭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時直接板書公式,讓學生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起到突出重點的目的。(課件)

  五、說教學反思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這是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師必備的意識和行為。我認為本節課的設計特點是:(課件)力圖體現:課堂教學“人本化”,讓學生思動、手動、口動、互動。學習方式探究化,讓學生透過實驗探究獲得新知。授課後我還將反思:(課件)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探究活動的設計是否合理,學生認知還存在哪些問題等,以利今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