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班數學教案4篇

小班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班數學教案4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數學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數學教案 篇1

  一、活動背景:

  本次活動是在幼兒能夠正確感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圖形特徵的基礎上設計的。以幼兒喜歡的“小鴨”形象進入角色、以幼兒生活中最熟悉的餅乾為材料。重點在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學習以圖形的某些特徵來分類,並將分類的標準分層分配到各個遊戲中,使活動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二、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透過遊戲,鞏固幼兒對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認識。

  2、初步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活動場地。

  2、錄音機,錄好各種聲音的磁帶。

  3、各種圖形以及各種圖形餅乾(形狀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顏色分紅與綠),籃子若干。

  4、請一位老師當貓媽媽,小鴨頭飾若干,鴨媽媽頭飾一個。

  (三)活動過程:

  1、教師演鴨媽媽,幼兒演小鴨,引起幼兒的興趣。

  (1)、帶領小鴨子們在教室睡覺。

  師:“小鴨子們醒來吧!”

  幼:“哦!媽媽我睡的多香呀!”

  (2)、引導幼兒跟著音樂,刷牙,洗臉,梳頭,做早操,做遊戲。

  早操內容:

  今天空氣真真好,我們大家來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彎彎腰,彎彎腰,踢踢腳,踢踢腳,咕嚕咕嚕喝口水,遊游泳,遊游泳,再來把屁股扭一扭,扭一扭,扭漂亮一點。

  遊戲內容:

  發給幼兒每人一個圖形娃娃,幫圖形娃娃找家。

  圖形娃娃的家在山洞裡面,按不同的圖形穿不同的山洞,把圖形娃娃送回家。

  (評析:教師以鴨媽媽的身份交代遊戲任務,幼兒以小鴨的身份馬上就進入了角色,激發了幼兒活動的興趣。)

  2、幼兒進行送餅乾遊戲

  (1)、接到電話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用語參考:“貓媽媽打電話過來,說她的貓咪食品店的工作太忙了,想請我們小鴨子幫她到食品廠去領餅乾,好不好呀?”

  (2)、帶領幼兒去食品廠領餅乾。

  幼兒跟著音樂學小鴨走去食品廠。

  (3)、把餅乾送到貓咪食品店處,鞏固對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認識。

  ①與貓媽媽問好。

  ②幫貓媽媽把餅乾送入盒中,對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進行分類。

  ③與貓媽媽再見。貓媽媽送餅乾給幼兒,提醒幼兒說:“謝謝貓媽媽。”

  (評析:這個環節是本活動的重點,教師注重啟發幼兒操作探索,主動講述分類方法,讓幼兒充分得到鍛鍊和發揮,並且在遊戲最後以貓媽媽送餅乾給幼兒作為獎勵,巧妙的為下一個環節的遊戲作好鋪墊。)

  (4)、把餅乾發給幼兒,幼兒學說:“我拿到了什麼形狀的餅乾。”

  (5)、娃娃哭了,肚子餓,鼓勵幼兒把餅乾送給娃娃吃。

  分三次送。問娃娃要吃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的餅乾,就請拿什麼形狀的其顏色的餅乾的幼兒送餅乾。同時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娃娃太挑剔了,可她人還小,我們就滿足她的要求吧!我們可不要學她哦!”

  (評析:最後以送給娃娃吃餅乾的遊戲結束,並將分類要求再次提高,使整個活動一氣呵成,結局完整,取得良好效果。

  3、結束部分:

  教師用語參考:“今天,小鴨子們表現真好,為貓咪送餅乾,而且還把餅乾讓給小娃娃吃,媽媽真是要好好誇獎誇獎你,送你們一個大拇指,現在媽媽帶你們到外面去玩好不好?”

  帶幼兒跟著音樂離開教室,結束活動。

  三、活動評價:

  運用遊戲的形式開展數學活動,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沉浸在遊戲的歡樂中,興趣極高,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圖形特徵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認識,真正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班數學教案 篇2

  遊戲目的:

  1、訓練幼兒數數的能力,強化實物點數的能力;

  2、鍛鍊幼兒的記憶力及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遊戲內容:

  1、準備1個蘋果,2個皮球、3個梨、4個橘子;報紙若干張。(其他幼兒熟悉物品皆可,家長可據情況引申)

  2、家長將準備好的物品散亂的放在桌子桑,讓幼兒向後轉,等家長用報紙把這些物品覆蓋起來佈置好之後,再請幼兒轉過身來坐好。

  遊戲時,家長多幼兒說“報紙下面覆蓋了許多樣小物品,把報紙掀開之後,很快的看幾分鐘,並要記住這許多物品的名稱和個數”說完後,就開啟報紙,讓幼兒仔細觀察約3分鐘,然後用報紙遮蓋起來。

  最後讓幼兒把物品一件件的說出來,有幾個同類物品要說出同類物的總數。看是否說得多,說得對。

小班數學教案 篇3

  透過給物品找朋友配對,感知匹配的概念。複習分類,聯絡日常生活培養分析判斷能力。 引導幼兒學習將相關的物體一一匹配,初步獲得對應的經驗。

  如何將相關的物品圖片對應擺放。

  1、“小明家”背景圖兩幅。(室內、室外)

  2、 室內放置物品圖:床、桌、臉盆、碗。

  室外放置物品圖:被、椅子、毛巾、筷子。

  紅線一條、小旗一面。 教具:動物頭掛件(小貓、小兔、小狗)(一半幼兒數) 動物的食物:(魚、蘿蔔、骨頭)(一半幼兒數)

  學具: 第一組:將相關物品一一匹配。

  每人排列方格板一塊、籃子一個、操作插卡圖片:

  牙膏 臉盆 花瓶 桌子 錘

  牙刷 毛巾 花 椅子 釘

  第二組:找朋友。

  每人排列方格圖一張、籃子一個、操作卡片六對:

  床 臉盆 桌子 碗 花 錘

  被 毛巾 椅子 筷子 花瓶 釘

  第三組:找對子。

  每人一個分類盒,內有四格,每人四對操作卡片:

  床 碗 桌子 臉盆

  被 筷子 椅子 毛巾

  (白) (綠) (紅) (黃)

  集體活動: 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幾種用品。 給物品排隊。 再認識另幾種物品。 學習一一對應排列相關物品的方法。(我們替紅線上已經排好隊的物品找朋友,找朋友的時候要有順序,從紅旗這邊開始,一個跟一個地找,找到朋友就“站”在紅線下面,並講述:××和××做朋友。 小結: 集體複述:××和××做朋友。

  小組活動: 第一組:一一對應擺放物品。

  第二組:找朋友。

  第三組:找對子。

  活動評價: 遊戲活動:喂小動物吃食物。

小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前評析

  秋天到了,幼兒園的操場上落葉紛飛。每次戶外活動都會發現一部分孩子喜歡追逐撿拾那些飄舞的樹葉,孩子們互相討論著:這片葉子是綠色的,這片葉子是黃色的;我的這片葉子大,你的那片葉子小;我的是圓形的,你的是三角形的,孩子們的討論激發了我的靈感:我們剛剛認識了各種標記(大小、顏色、形狀)孩子們還只能對給出的一個現有標準進行分類,下一階段將進入多角度分類,何不以分樹葉為活動內容,以孩子們熟悉的各種各樣的樹葉為操作材料,進行多角度的分類活動呢?

  分類活動屬於數前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為幼兒以後理解數概念作心理準備。如幼兒理解數的實際意義,需要對某數所表示的物體的數目進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礎是能夠排除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徵的干擾。小班幼兒的這種抽象能力相對薄弱,所以分類活動在小班數學活動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幼兒的這種能力是在分類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小班進行分類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透過對各種材料的操作擺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基於孩子對樹葉的興趣,我設計了“分樹葉”的科學探索活動,使孩子們根據樹葉的顏色、大小和形狀的不同特徵學習多角度分類活動。

  活動目標

  1. 學習多角度將樹葉分類擺放。

  2. 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分類標準,進一步體驗大小、顏色、形狀標記的意義。

  3. 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4. 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 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教具:各種標記卡一套。大、小標記頭飾,紅、黃、綠標記頭飾。

  學具:

  1.收集各種樹葉若干。

  2.各種標記卡人手一套(有大標記、小標記、紅顏色標記、綠顏色標記、黃顏色標記、圓形標記、三角形標記、卵形標記)。

  3.分類盒人手一個,框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 比一比,說特徵。

  1、樹葉飛飛。

  教師:“秋天到了,秋風把樹葉吹到了教室裡,吹到了小朋友的手上。(教師隨著《小樹葉》的音樂開啟電風扇讓樹葉從風扇上飄落到孩子的手上。)請小朋友撿起一片樹葉與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他們有什麼地方相同,什麼地方不同。看哪個小朋友能講給大家聽聽?” 幼兒觀看,並用小手觸控、感覺。(這個環節的設計,幼兒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了,他們驚喜、驚奇、驚歎的表情,在加上那歡快的音樂,讓開始有些緊張的氣氛活躍了起來。)

  2、比比樹葉的大小。

  教師:“你的樹葉是大的還是小的?你是跟誰比的?”(小朋友拿手中的樹葉跟左邊的夥伴比比,又跟右邊的夥伴比比,邊比邊說著,特別的投入)教師戴上大標記頭飾問:“誰來跟我做朋友?”(手拿大樹葉的寶寶跑到老師身邊與老師一起遊戲做朋友)同樣老師再戴上小標記頭飾邀請朋友一起遊戲。

  3、看看樹葉的顏色。

  教師:“你的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呢?”請幾個有代表性的幼兒說說樹葉顏色。教師戴上紅顏色標記頭飾問:“誰來跟我做朋友?”依次戴上黃顏色、綠顏色

  4、說說樹葉的形狀。

  教師:“你的樹葉是什麼形狀的?”(幼兒仔細觀察比較樹葉的形狀。)教師戴上不同的頭飾再次邀請樹葉朋友來做客。

  二 分一分,送樹葉回家。

  ①教師出示帶有大小標記的筐子:樹葉玩累了要回家了,我們把這些樹葉送回家,請你看看筐子上有什麼?它叫什麼標記?樹葉放在哪個筐子裡最合適?誰來試試?

  請1~2名幼兒嘗試將手中的樹葉放在筐子裡。

  教師:“為什麼你將這片樹葉放在這個筐裡?”鼓勵幼兒講出放樹葉的依據。

  教師:“小朋友請你再從桌上拿一片樹葉放進筐子裡,邊放邊講你是怎樣送樹葉回家的。”(教師拿一片大樹葉說:大樹葉我送你回有大標記的家裡)

  教師:“你們為什麼把大樹葉放在有這樣標記(大標記)的筐子裡呢?”(引導幼兒說出理由:上面有大的人,所以我把大樹葉放在裡面。)

  ②教師出示帶有顏色標記的筐子:“這是什麼樹葉的家?誰來送小樹葉回家?”

  提問:為什麼你將這片樹葉放在這個筐裡?鼓勵幼兒講出放樹葉的依據。

  教師:“請小朋友每人再從桌上拿一片樹葉放進筐子,要邊放邊講出送樹葉的理由。”(紅樹葉我送你進紅標記的家裡,綠樹葉我送你進有綠標記的家裡。)

  教師:“你們為什麼把紅樹葉(綠樹葉、黃樹葉)放在有這樣標記(紅標記、綠標記、黃標記)的.筐子裡呢?”(引導幼兒說出理由:上面有紅標記所以我把紅樹葉放在裡面,上面有黃標記所以我把黃樹葉放在裡面,上面有綠標記所以我把綠樹葉放在裡面)

  ③教師出示帶有形狀標記的筐子:“這是什麼樹葉的家?誰來送小樹葉回家?”

  提問:“為什麼你將這片樹葉放在這個筐裡?”鼓勵幼兒講出放樹葉的依據。

  教師:“請小朋友每人再從桌上拿一片樹葉放進筐子裡,要邊放邊講出理由。(橢圓形樹葉、扇形樹葉、針形樹葉)我送你進XX標記的家裡。”

  教師:“你們為什麼把橢圓形樹葉(扇形樹葉、針形樹葉)放在有這樣標記(橢圓形標記、扇形標記、針形標記)的筐子裡呢?(引導幼兒說出理由)

  三 試一試,誰的方法多。

  ① 認識分類盒。

  教師拿起分類盒向幼兒介紹:“這是小樹葉住的地方,名字叫分類盒,分類盒的每一個格里可以住不同的小樹葉。”

  ② 幼兒嘗試用同一個分類標準,將小樹葉分類擺放。

  教師巡迴檢查,並請個別幼兒說出他是按顏色標準給小樹葉分類的,還是按大小給小樹葉分類的?

  ③ 幼兒自己選擇分類標準嘗試多角度給樹葉分類。

  教師巡迴指導,檢查幼兒是否按同一個標準將樹葉分完,然後再選擇另一個分類標準進行操作的。並提醒幼兒要邊操作邊說出理由。

  總結:讓幼兒講一講用了幾種方法送小樹葉回“家”的?

  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自然界的植物都有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各種各樣的樹葉紛紛飄落給秋天塗上一種神秘的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選擇了“分樹葉”作為活動內容,把孩子們平時最喜歡的樹葉作為幼兒操作的材料,來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這種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援幼兒的學習,引導幼兒開展的探究活動,符合《綱要》“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數學與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在幼兒學習了按物體的一個特徵標準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活動的目標我設計為學習多角度的分類樹葉,並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分類標準,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目標難易適度,符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在活動過程中,我貫徹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教育理念,以遊戲的形式,引導幼兒自主地探索、發現學習。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多角度將樹葉分類擺放,難點是自己選擇分類標準來給樹葉分類,並選擇相應的標記。對於難點的突破我採取了循序漸進層層推進的方法,具體分三個環節:

  1.用遊戲找朋友的形式讓幼兒對樹葉的分類有一個直觀的瞭解,孩子比較容易理解標記所表示的意義與實物的共同特徵的聯絡。

  2.用送小樹葉回家的遊戲,比第一個環節稍微抽象概括了一些。3.在有前面的兩個遊戲環節做為基礎的前提下,提出讓孩子自己確定分類標準將樹葉分類擺放,並選擇相應標記,就有水到渠成之效果,過渡自然,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本次活動寓教於樂,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充分調動了幼兒活動的“三性”,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會了多角度地分類樹葉,教育教學效果好,目標達成度高。

  本次活動教師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 整個活動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對活動表現出極大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收放自如,做到了心裡有目標,但又不為目標所左右,是一次成功的數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