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陶藝之旅說課稿

陶藝之旅說課稿

陶藝之旅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藝之旅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下午好!

  很榮幸能有機會在這講壇上,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介紹此次課題的授課過程及課後反思。一切都是初次嘗試,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一定是有許多不足及值得改進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幫助與指正。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美術教育的功能與價值究竟能以怎樣的形式來體現,怎樣以美育為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適應他們的學習及將來面對的社會。如何把我在這門學科中體會到的、感悟到的,學習及人生經驗潛移默化地傳授給他們?尤此讓他們自主內化地提升自己,發現自己,美麗自己的人生,這是我的教育追求。兩年前,當我接受了intel未來教育的培訓,感受到這種全新的教育方式與理念時,我似乎看到了一條全亮的通道,當我在網上衝浪時,我才發現,僅僅把我所知的撥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授之以漁。”《陶藝之旅》就是當時培訓時的一個未來教育夢想,社會變化真快,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讓我未料這個夢想如此快地就來到了。我和我的學生們同在這個資訊科技所創設的環境中找到了一條全新的求知之路。下面我向大家彙報一下此次課題的實施過程及思考。

  (一)課題選擇目的。在intel教育模式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單元計劃。學生圍繞單元計劃自己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小課題研究,因為有了選擇,便也有了自主性。中華古老文明的發展與陶瓷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東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格及豐富的內涵與知識很值得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欣賞,讓學生沿著古老的文明足跡作一次旅行,在旅途中體味科學美與藝術美的結合,感悟現代文化的多元化與創新意識,《陶藝之旅》的課題由此誕生。

  (二)課程實施過程學生從課內外以小組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多方法去了解與研究,併為陶藝創作奠定基礎。

  ①第1課時:教師講解《陶藝之旅》課程計劃。在兩個班級中,我作了一個比較。一種是傳統的把課程計劃以書面形式向學生講明。另一種是intel教育模式,用多媒體簡報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單元計劃。並且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做一份小課題的簡報,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向學生介紹。第二種方式,學生明顯參與性、主動性、積極性提高許多。在簡報中也有較好表現,只是多樣化與個性化稍有缺乏,有待老師更多的啟發與輔導。

  ②第二課時:學生上網收集資料。本課題上網收集資料是一個主要渠道,資訊科技的發展,為此課程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學校電子閱覽室的開放,也為學生的收集與製作提供了基地。除此以外,學生還走訪了上海博物館,泰康路藝術街,周莊、黃浦區少年宮、圖書館,申窯門市部等地,以課外實踐活動的方式,採集了大量陶瓷知識與資訊,有的還親身體驗了製圖的樂趣。

  ③第3課時:學生自己動手用造型土創作仿陶藝作品,豐富的陶藝表現力,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在對陶藝大量知識與資訊瞭解的情況下再創作,其作品發揮出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我們運用因地制宜的方法,用粘土和軟泥替代,學生有仿唐之彩,仿青花瓷,仿彩陶,作品的多樣化出乎老師的意料之外,但在自主創作方面還稍顯不足,若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製作與探討,並能嘗試製作真正的陶藝作品,塑造力與創造力還會更強一些。

  ④第4課時:多媒體演放稿製作。這是本課題中重要及難度較大的一個環節。學習方式的真正改變,學生對知識的收集與處理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考驗與鍛鍊。

  ⑤第5課時:學生簡報交流、作品展示。(公開交流)

  ⑥第6課時:組織學生個人或小組形式對課題、簡報及創作作品分三個內容具體評價。每個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小結與反思。

  (三)教學體會與反思:《陶藝之旅》是一次以多媒體專案為中心的課程學習。它是一種教學與學的手段,在陶瓷藝術的文化背景下,利用資訊科技,使學生設計、計劃和製作一個多媒體產品的過程中獲得對陶藝知識的瞭解與技能的`初步認識,對於學生來說,這種學習具有以下一些特級與作用。

  ㈠圍繞陶藝主題,多學科的綜合知識認知中國幾千年的陶藝文化,深厚的知識土壤,使學生在此次的學習活動中,瞭解了各種陶藝的歷史,地理、化學、物理、文學等相關知識資訊。

  例如,有的小組選擇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點的古窯特組,有的小組在研究青花瓷、釉下彩時,認識到不同的青花料,釉料在經過窯煅燒後呈現的不同色澤。在瞭解越窯瓷器的特組時,我們又發現了唐朝詩人陸免蒙的描寫越飄逸的美妙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鋒翠色來色來,從而為我們瞭解欣賞提供了想象力,又例如,學生透過學習瞭解到,陶和瓷要燒成的溫度與燒製時間(由此課程中,自然涉及到的科學,藝術、人文精神,給學生帶來了不少感性和理性的知識),在這種環境下,就自然而然為學生提供了給學科學習的機會,並使學生從感性和理性上來認識科學、藝術、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

  ㈡自主決策,自主學習,一切盡在努力中。

  《陶藝之旅》的課程設計中,改變了短促、單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單元的課題,它是長期的、跨學科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透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來激勵學生,併為學生提供了探尋各自興趣和問題以及就如何找出答案,解決問題作出決策的機會。學生圍繞陶藝這個主題,就各時期不同特點的陶藝自選一個小課題來研究,整個學習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如實踐活動的方案,地點,作品材料的選擇,整個課題的計劃與實施,媒體的製作,問題的提出,都由小組一起決策,一起解決,原本被動接受的學習環境被打破了,一切知識的來源需要學生自己主動去找,去整理,去歸納,在此過程中,所有的自主活動與決策帶來的體驗也更具自我的價值,並一次又一次地發現自己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學習的階段變成了獨立的思考,小組的智慧合作,主動尋求的過程,這種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思維理念及對努力的認識有了新的體驗,自主帶來了學習的動力,自主帶來了學習的快樂。

  ㈢資訊科技的有力支援,提供了獲取知識,交流思想的嶄新平臺。

  美術教育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需要大量實際的作品或圖片使學生有最直觀的感受,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多媒體資訊科技,對於我們這門學科無遺是一種最大的福音,教材中的陶瓷作品呈現是有限的,教師透過收集,運用多媒體裁呈現的作品還是有限的,並帶有教師主觀對作品的喜好,但《陶藝之旅》的課題中要求學生自己就喜愛的陶藝種類上網查資料,看到的作品卻是大量的,並能更深切瞭解陶瓷所展現的非凡美麗,並可以選擇自己愛好的作品透過多媒體與其他小組交流,這種方式獲取的知識是無限的,呈現的視覺衝擊力,也是無法預料的,在課題中,要求以小組形式製作中現的多媒體演放稿也考驗提高了學生對資訊科技的操作能力,文字的歸納重視能力,及對知識結構的交流化掌握能力。在《陶藝之旅遊》學習研究的這段時期,我們總能看到學生繁忙穿梭於學校電子閱覽室、上網、查資料做簡報,學習的過程尤好在做一件自己熱衷的事業,學習的**對******強了,資訊科技給學習帶來了根本性改變,這是讓我們看到住處技術展現的無窮魅力,透過文字、聲音、影象,一切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示了五千年中國文化的古老藝術,學生用自己的視角,審美觀,用自己的語言**釋了陶藝的文化,比教師灌輸的東西更生動、更豐富,而只有用資訊科技才能最直接體現這種研究的成果,它對學生產生的這種吸引度是可以進一步探究的。

  ㈣提供多樣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素質及綜合能力。

  透過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們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現有許多問題與困難等待著他們去解決,學習不再是單一的知識記憶與接受,而成為面臨一個個問題需要動手、動禽,甚至要聯合小組共同智慧去解決,去判斷和決策。例如,有的同學面對自己的簡報中大段專業性極強的文字不知從何說起,漸漸明白,複製的知識下載的知識並不等於你自己的知識,必須歸納,整理自己理解的,感興趣的知識來組合自己最終研究的成果,不僅是“我有這些資訊”,而是探尋我究竟要了解什麼,什麼才是我想知道的最美最好的東西來呈現給大家,書上的、網上的資訊是冷冷的,內化成自己有系統的東西是熱的,是經過自己“烘培”的,資訊只是一種素材,消化過的,思考過的,理解過的才是知識,當在和學生一起“烘培”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從茫然的這種感悟,當他們處信地登上講壇娓娓敘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分明看到了一種曙光,學習的革命性應該說真正到來了。資訊科技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而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一種傳統但有生命力的學習方式,因為它讓我們直面社會,除了瞭解所要知識外,更鍛鍊了學生與他人協作、交流、訪談,捕捉鏡頭等綜合能力,在與真實世界接觸的過程中,提高社會生活技能,並具有了交往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透過多媒體展示交流,也提高了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透過這種方式的多次長期的學習與鍛鍊,或許我們的學生變得更協作、更能溝通、更會選擇與決斷,面臨困難或許也會更積極、更從容。我想這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而我們的教育應在此體現價值。對於教師來說,此次《陶藝之旅》的整個實施過程也具有著深遠的影響與作用。

  ⑴師生共同成長,主動學習成為重要環節。當以學生為中心的這個理念一形成,我便深深領會未來教育這一嶄新教學模式的重要性、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探索便成為我熱衷的目標,一切為了孩子。這是我心中的吶喊。當《陶藝之旅》的單元計劃初具規模時,只是我的一個夢想,但真的實際操作起來,我忽然感到面臨的困難還真不少,這個課程的整個過程讓我體會最深的是我在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體驗。因為第一次嘗試,艱苦的過程中我們保持的工作熱情來自於具大的挑戰性,每一次困難的克服都讓我們收穫不小,例如:整個過程我一邊佈置計劃和任務,一邊對陶藝的知識也在不斷學習和探索,當學生在製作時出現專業知識性的錯誤,我需每銳地提出,有一些問題尚無定論的,我也要向學生明確闡述,讓他們繼續保持探索的興趣,這次許多環節需要運用到電腦技術,我發現在這方面我也學到了不少,有的向專業老師請教,的有是學生直接教我的,在學生面前我坦誠我的一些不知,我也坦露我學會後的快樂,這種情緒我相信也會在學習中相互感染。在這學習的過程中,我和學生走得更近了,我也更多地瞭解了他們,甚至有許多的新的發現。

  ⑵提供針對性的個別輔導,教師要適應多元化的角色。《陶藝之旅》的課程是一門以研究性學生為主,以資訊科技提供輔導教學的拓展性綜合活動課程。許多理念是嶄新的,但也受到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如何靈活變化,克服現有條件的限制,又充分體現新的教學思路,是我面臨許多困難,但又必須面對和解決。在一起學習、討論和探索時,教師和學生是一種夥伴關係,這個課題有許多圖片,照片要輸入電腦,但學生缺乏現有的裝置與技術,我便要幫助他們掃描、影象處理,此時我就是學習的服務人員,當學生面臨課題選擇,或一些細節處理遇上困難時,我又適時城裡提供建議,啟發誘導他們理解問題和解決方式,這裡我又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有時在技術處理上,學生也會上前幫助我,例如,有一次,我們在打字時,一個學生馬上告訴我可以用什麼快捷健處理,一下子提高了效率,此時我又成了學生。我很樂意這種多角色的變化,只要對學生學習有利,教師就是一睡需要不斷吸收養分的綠葉。當學生在製作媒體時,會遇到各種困難,我發現個別輔導的機會大了很多,面對發生不同的問題,我要對學生採取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困材施教在這裡自然而然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因為有了近距離的磨合,也讓我對學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從傳統的,“你們都不懂,人來告訴你,”到“試一試,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教師對學生多一些信任,學生也會更多一份自信與努力。

  ⑶多種形式的評價,針對所有學生,為所有學生提高適當的,有意義的反饋,今天,在座的老師看到的是多媒體交流的部分,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過程,困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放在下一個環節《陶藝之旅》的評價有三方面組成:a、評價主體多元化,有學生自己,有小組評價,還有老師的評價,b、評價物件多元化,針對學生個人和小組進行評價,c、評價方式多元化,有陶藝作品的評價,有多媒體作品的評價和課題操作的評價,從評價性質來說,我們又分量化的標準評價和直覺評價。

  在佈置課題時,我們已就評價規則作了介紹,使每位同學能夠明確,在評價表中包含了個人對課題的參與變,也反映一個小組的合作性,因為這些因素對於整個課題的參與變,也反映一個小組的合作性,因為這些因素對於整個課題是有一定價值的。同時在評價表中也反饋了學生參與整個活動及其他資訊,最後每位同學還要就整個活動寫下反叫性小結,一方面幫助學生思考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另一方面也向教師提供了這個課題反饋的資訊,有利於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反思。總之,當整個世界資訊化技術高度發展的過程中,給予教育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在未來的發展中,資訊科技一定給社會生活與教育活動帶來巨大的變化,如何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轉變教學理念,迎接新的挑戰,是我需要努力奮鬥的目標,這一切的努力是因為我深受教育,我願把最好的傳播給我的學生,這是我的使命。

  今天的發言到此結束了,但研究性學習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再次謝謝大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