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音樂說課稿&第五單元名曲覽勝《月光》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音樂說課稿&第五單元名曲覽勝《月光》,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說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內容,旨在七年級的音樂基礎上加深其印象,增強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學生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七彩的管絃》的教學中,已賞析過布里頓創作的《青少年管絃樂隊指南》、格羅菲的《日出》、巴托克的《鄉村傍晚》,還觀賞了西洋樂器圖片,學生對交響樂隊的樂器音色已有初步的印象,對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有了點滴認識,對樂隊表現力也可能有粗淺的認識。
本單元以名曲切入,教學內容包括西洋樂器獨奏與合奏兩個專題欣賞:
1、獨奏曲的神韻——選取了鋼琴獨奏曲《月光》等三首曲目,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三種樂器,感知其音色特點,並結合圖景理解樂曲內容。
2、交響樂的`魅力——選取了我國作曲家的兩首管絃樂作品《藍花花的故事》,這兩首作品風格不同,表現手法也有差異,旨在讓學生聽著不同的音色塊和旋律線,進一步體驗標題器樂曲的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能專注地欣賞樂曲,對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有情感
反應,如思念、歡快、悲傷等情緒。
2、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記住兩至三首樂曲的主題,如:《月光》、《藍花花的故事》等。
(2)、初步領略中外音樂的某些不同點,如旋律、音節、和聲等。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的重、難點均是讓學生感受樂曲的音色特點,體會音樂表現的意境和情感。
四、說教材
(由於限於篇幅,重點以《月光》、為例作以簡要分析):
(一)《月光》——《月光》或譯為《明月之光》,它是法國“印象派音樂”的創始人德彪西創作的《貝加瑪斯卡組曲》中的第三首。1884年,德彪西獲公費留學義大利期間,遊歷了貝加摩地區,該地區秀麗的風光給德彪西留下了極美好的印象,逐創作了此曲。它雖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但已顯示出印象主義音樂的藝術風格。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為題材,他追求豐富的音響色彩,意境朦朧飄逸,效果神秘新奇。代表作有管絃樂曲《牧神午後前奏曲》、《大海》、《夜曲》,鋼琴曲《意象集》以及《十二首鋼琴前奏曲》等。
《月光》第一部分重在寫景,第二部分重在寫靜夜沉思.在鋼琴曲《月光》中,德彪西採用了色調柔和而明淨的和聲與鋼琴織體,發揮了聲音“造型”的能力,描繪了月夜的景色。
樂曲開始,主要旋律是由一連串平行三度的和聲進行,這是作曲家巧妙地運用明亮的三度音程,使聽眾產生對皎美月色的聯想,配以悠長的旋律線和平穩的節奏,劃出了一幅幽靜的月夜畫面.使人充滿無盡的遐想。
樂曲的中間部分用左手彈奏流動的分解和絃音程,主旋律依然安靜平穩,像是抒寫人們在靜夜中的沉思和對自然美景的讚歎。
樂曲再現部分旋律同第一部分,但加上左手輕似和風、明如滾珠的音型襯托,彷彿讓人看到高懸的明月,閃亮的星星,夜風吹拂、樹葉沙沙,一片富有生機的美妙意境。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中學生年齡特徵,我採取了情景創設法、合作探討法、啟發誘導法、聆聽辨析法、嘗試教學法等,在教學中把教法與學法聯絡起來,有意識地進行學法的指導和滲透,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實行“四多”,即多聽、多想、多討論、多創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學生更準確地表現和創作音樂。
六、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在學法的指導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重要透過聽聽、想想、唱唱、談談、寫寫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音樂的情緒和所表達的意境。透過列表格直觀地對比分析的方法,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透過親身體驗來驗證結論。
七、說教學程式
(1)情景匯入——(2)作品簡介——(3)聆聽感悟——(4)討論辨析情緒、意境——(5)音樂主題視唱——(6)感悟、昇華、拓寬——(7)課後反思,讓學生將課堂欣賞延伸到課外,將搜尋到的好作品拿到課堂上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