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簡單計算》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民幣的簡單計算》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民幣的簡單計算》說課稿1
【說教材】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1頁例5例6例7
教材分析:簡單的計算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教材在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它們的十進位制關係的基礎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
教學目標:1.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2.知道物品價格的表達形式。
3.透過模擬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說學情】
人民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並讓他們在一定範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有了錢的概念,會看價格標籤,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因此,這節課設計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藉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
【說設計思路】
1.從學生實際經驗入手, 喚醒學生的思維,把生活中的經驗轉化為知識,輕鬆突破元和角之間的換算難點。
2.創設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籤,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透過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3.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透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
4.教學中所設計的遊戲和購物活動,都採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帶動。
5.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利用教材,同時透過完成填空回憶整理本課所學知識。
【說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具圖片、卡片;
學具準備:學生學具袋(內裝各種面值的模擬人民幣)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你能說說人民幣的單位有那些嗎?按質地可以分為哪兩類?
二、新課教學
(一)聯絡生活,經驗轉換知識
小凡喜歡吃奶糖,小賣部裡1角可以買1顆,今天媽媽給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買幾顆奶糖?(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麼想的?(1角1顆,1元=10角,1元2角=12角,買10顆,還有2角買2顆,一共可以買12顆)
小紅的奶奶給了她一些1角的零錢,她數一數一共有12角,小紅想換成整錢,可以換成幾元幾角?(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樣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換成1元2角)
同學們真聰明!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換錢,現在我們就來做個換錢遊戲。
教師指名一名學生配合先示範: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換成角票。師:當然可以,給你38角。你算算對嗎?生:1元等於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對了,謝謝你。
師: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錢換成整錢可以嗎?生:沒問題。10角換1元,20角換2元,一共換2元6角。
同座學生模仿做換錢遊戲。
(二)設境激趣,合作實踐學習
談話過渡:學會換錢,老師帶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歡的地方——東東超市
課件出示貨品圖片和價格標籤(例6),讓學生認一認,學生自由說自己認識的價格標籤,表示多少錢?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找到規律:小圓點左邊表示幾元,小圓點右邊第一位表示幾角,第二位表示幾分。現在一般情況下物品的價格都標到角。
遊戲鞏固:看看誰的反應快(完成50頁做一做)
把寫有價格的物品圖片和對應寫有幾元幾角的卡片發給不同的學生,拿物品圖片的學生先舉起來,拿對應的卡片的學生快速反應。全班一起訂正。
談話過渡:超市裡還有許多東西,課件出示物品及標價(例7,51頁及“做一做”內容)現在我們同座每2個同學為一組任意選購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計算出應付的錢到“收銀臺”(老師處)結帳。
學生分小組購物,老師在“收銀臺”檢查每組學生的計算和拿出的錢數是否正確,對有問題的學生馬上輔導。
三、知識整理
引導學生使用教材,複習本課學習內容。今天同學們學得真好!一節課可學了不少知識呢!同學們翻開書,看一看50頁和51頁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書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嗎?
學生看書填空後,課件出示書上50頁、51頁內容,師生一起逐空訂正,從而達到整理知識,總結全課的目的。
四、課後練習
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一次實際購物體驗,要求自己看價格標籤,自己計算金額,自己付帳。
人民幣的認識_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Flash動畫課件
人民幣的認識說課稿閱讀
《人民幣的簡單計算》說課稿2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1頁例5例6
教材分析:簡單的計算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教材在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它們的十進位制關係的基礎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和掌握人民幣元和角之間的換算方法,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換算。
(2)認識用兩位小數表示商品價格的形式,知道用元作單位標價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歸納概括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人民幣元和角之間換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節約用錢、愛惜人民幣的良好習慣。
重點:掌握人民幣元和角之間的換算方法,並使用小數表示商品價格。
突破方法:組織學生透過觀察、討論等活動來突破。
難點:在熟悉人民幣之間進率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換算,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讓學生置身於實踐活動中來體會換算方法。
【說學情】
人民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並讓他們在一定範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有了錢的概念,會看價格標籤,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因此,這節課設計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藉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
【說設計思路】
1。從複習舊知入手,幫助學生牢牢地記住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進率,以便輕鬆地突破元和角之間的換算難點。
2。創設情景,到超市裡購物,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籤,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透過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3。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透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
4。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及時的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5、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閱讀學習小結,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讓所學的知識清晰化。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簡要的回顧上節課的知識,人民幣的分類,及1元=10角,1角=10分重要的關係後出示幾道單位換算的題目。意圖是讓學生能回憶起上節課的內容及為本節課的做好鋪墊。在這一環節學生做得不錯,好像表面上大部分都會做。因此就很容易進入下一個環節。
二、聯絡生活,經驗轉換知識
1、教學1元2角
先用課件出示一張1元錢和一張2角錢,讓學生認識這表示多少錢?再和學生一起玩換錢的遊戲,你用教師準備的零錢可以用幾種方法來表示出一元二角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了多種換法。接著又讓學生換算1元2角=()角,12角=()元()角。最後再用課件出示類似的人民幣的轉算練習題讓學生練習,鞏固所學生新知。
2、創設生活情境,認識商品標價
用課件創設學習情境,走進超市認識商品標價。讓學生明白:小數點前面表示元,小數點後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三、鞏固練習
有一道練習題是拿出買每件東西要付的人民幣。我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盒子零錢,讓學生親自動手用真錢表示要付的錢。學生集思廣益,拿法多種多樣,較好的鞏固了人民幣的換算這一知識點。
四、知識整理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會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於是我用課件出示學習小結,幫助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這樣有利於學生理清知識點,讓思路更清晰。
《人民幣的簡單計算》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冀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人民幣”中的第二課時《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學情、說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課標中強調“數學生活化”,數學生活化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一個過程,透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來構建數學模型,並從中體驗和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最終用所學數學知識和數學的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在各種版本教材中都有所體現。在人教版中的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2頁,創設情境,直接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籤,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讓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透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教學中所設計的遊戲和購物活動,都採用2人合作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帶動。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學會看圖、利用教材,同時透過完成填空回憶整理本課所學知識。
冀教版教材首先呈現文具店貨架上部分商品和標價,透過“從下面任選兩件自己喜歡的'物品”和“算一算需要付多少錢”的活動,學習元角分的簡單加法計算,然後透過“小小快餐店”合理安排自己午餐的活動,進一步學習有關元角分的簡單計算。這兩種不同的版本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購物經驗,因地制宜地組織多種購物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因此,根據教材編排意圖,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實踐使學生初步知道買商品怎樣付錢,並知道根據自己的需要,物品的價格來購買物品。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參與購物的實踐活動,親自經歷元、角、分的計算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靈活性,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會進行元、角、分的簡單計算,並學習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突破重難點的策略】
親身經歷、實踐、體驗、感悟。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達成以上學習目標,我進一步分析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
三、說學情
人民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並讓他們在一定範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就對花錢有了認識,會看價格標籤,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自己買零食的經歷,所以說對簡單的計算應該不成問題。而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學生雖然已認識了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幣間的換算,但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本節課是學生首次接觸有關“購物”的知識。學生有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經歷,但指向、方法不明確。學生有較強的觀察興趣,但是觀察角度不夠寬泛,深度欠缺,學生髮展水平差距較大。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意識不強,傾聽意識模糊,口頭表達能力較差,小組學習效率有待提升。為此,這節課設計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藉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四、說過程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我安排了4個環節:口算——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下面,我將詳細講解每個環節。
(一)、2分鐘口算。
口算:課前教師準備了口算的課件,共12題,每三道題為一組,設計以不同人民幣為背景口算
學習策略:大面積口頭展示
設計意圖:
1、透過口算培養學生的數感和做題速度。
2、透過口算讓學生在視覺上有新鮮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3、設計的題比較簡單,讓大號的同學也有成功感。從開始調動所有學生的興趣。
4、複習舊知識。
(二)、創設情境
“在上課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我們班哪些小朋友去過商店買過東西?你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的還是一個人去的?買東西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呀?(哦,真厲害!)老師和聰聰在超市買學習用品時就碰到了困難。你能幫忙告訴我們文具的價錢嗎?”
學習策略:大面積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
1、先從談話引入,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然後利用孩子樂於助人、愛顯擺的特性創設我和聰聰、遇到了困難,誰有能力幫助我們?奠定了這節課的基調。
2、注重趣味性,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針對一年級學生爭強好勝,樂於助人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聲像並茂呈現給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以事激趣匯入,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充分調動了孩子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習成為他們迫切的需要。
預設效果:
1、有些同學可能把物品講的不清。
2、有些同學表達時可能語言表達的不完整。
(三)、構建模型
1、學習任選兩件物品算一算要付多少錢?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採用螺旋上升、層層遞進、先扶後放的教學方式。首先讓學生想象如果是你去超市,你想隨意選哪兩種商品,算一算要付多少錢?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之後採取同桌互說、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言機會,然後進行班級展示、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對學生的演算法和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理解5角+8角=13角=1元3角時,先集體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然後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進行動態演示,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最佳化方法,再同桌說一遍加強鞏固。在此之後設計了“15角=()元()角”的填空題和比較題。
此活動設計為15分鐘,在小組內交流時教師巡視,發現學生不同答案,發現學生的掌握情況,併為展示和講授做充足的準備,並找幾個組回答。
設計意圖:一是分散“幾元幾角=()角”的學習難點,二是透過這一題展示不同的比較方法時進行鞏固練習。這樣一環扣一環,循序漸進,最佳化課堂結構,並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2、猜一猜:1元錢可以買哪些東西?你買東西用了1元錢,你說你買了什麼?(比一比誰拿智慧星多。)
學習策略:全班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
1、“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想方設法創設“融洽”的問題情境,激起矛盾,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進入“角色。”知道1元錢能買些什麼東西也是數學?從這樣一個疑問。把學生不知不覺中引入一種參與問題探索的情境中,使學生有主動參與的熱情,讓其產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激發學生探索動機。
2、“猜一猜”不但鞏固了本節課的計算,學生的估算能力得到了訓練,還培養了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選擇資訊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了鍛鍊。
教學預設:
●生1:可以買1塊橡皮和1把尺子。
●生2:可以買2個練習本。
●生3:可以買5塊橡皮。
●生4:可以買1塊橡皮,1個練習本和2根鉛筆。
如果第2、3種情況學生說不出,教師加以點撥,一帶而過。
(四)、解釋應用:
1、小小快餐店:首先出示快餐店情境圖,然後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交流圖中都有什麼,價錢是多少,多讓幾名同學發言。然後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售貨員阿姨說一共12元,包括什麼,她是怎麼算出來的。接著,讓學生自主選擇,和同桌交流,“你自己來安排一次午餐,你會怎麼選,要花多少錢”的問題。最後全班交流自己午餐計劃。
學習策略:先對子之間交流,再組內交流展示,最後全班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突出實踐性,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個教學過程,貫穿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條主線,努力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去。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並且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2、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和自理能力。3、培養學生合理飲食的搭配的能力。
教學預設:答案會很多,只要關注學生的計算是否正確,安排是否合理就可以了。
2、達標測評:練一練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交流後,引導學生提出其他問題。
學法策略:時間為5分鐘,先獨學,然後組長檢查,最後全班展示,交流進行大面積展示,交流、質疑、補充。
設計意圖:
1、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2、透過問題討論把反饋進行了分層訓練。
教師預設:可能有大號的同學計算錯誤。
3、知識延伸
實踐性作業,把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引到生活中去。
師:購物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活動,在購物中存在著許多的數學問題,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我們學的本領用到你們的生活中去。
4、課堂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
教師總結評價,評出優秀小組和個人。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