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有關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總7篇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有關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總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4號教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夥伴》。我說課的內容分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真情”,《夥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發生在獵人和他的夥伴——獵狗、烏鴉之間的故事。它們互相關心,彼此牽掛,很多細節都令人感動。這個故事會引發學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結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處等現實問題,對學生很有人生指導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課前預習本課,瞭解了課文大意,能夠正確的朗讀課文,但對重點生字詞的理解有所欠缺。對文中“夥伴”一詞的內涵理解比較片面。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五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十一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中講了關於“夥伴”的哪些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勾畫重點語句,情感朗讀,來理解課文。

  2、鼓勵學生與生活實際相聯絡,談出自己的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理解課文,體會夥伴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珍惜夥伴之間的情意,與夥伴友好相處。啟發學生思考“怎樣才是真正的夥伴”。

  四、教學重點:

  要讓學生體會文中“夥伴”間的關心、幫助與牽掛,珍愛生活中的“夥伴”間的情誼,重新認識自己身邊的夥伴。

  五、教學方法

  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交流,以朗讀促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感悟文字的基礎上,能夠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孩子們已經預習本課,瞭解大意,透過查字典、問家長,對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對不理解的詞語,初步理解它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增強獨立性,對課文有了初步瞭解,有利於深入瞭解課文內容,當堂鞏固知識。

  第一環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直接出示課題《夥伴》,(板書:夥伴)。

  今天我們來學習《夥伴》,仔細觀察這兩個字你有什麼發現?(學生會說都有“單人旁”),老師再接著問,與什麼有關呢?(學生會說與人有關),你們知道什麼是夥伴嗎?(學生可能會說夥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透過這樣的交流,既滲透了漢字教學,又瞭解學生對夥伴的理解程度,為下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環節:自讀課文、深入理解

  (1)在預習的基礎上小組內檢查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字詞。聯絡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組合作解釋、師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種學習方法有效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2)接著檢查認讀情況,首先出示3個句子,然後出示8個詞,最後出示9個字,分別採用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鞏固學生的認讀,為下面的學習掃清障礙。

  (3)指名讀課文。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透過“這篇課文講了幾個人物之間的幾件事?”的問題指導學生從兩方面把握故事:一是護林人馬哈多和獵狗救助烏鴉;二是烏鴉和獵人救助獵狗。(板書:馬哈多、獵狗、烏鴉)

  這裡的問題還隱含了獵人與獵狗、烏鴉之間的平等與真情。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感悟文字,體會真情。

  (1)在學生掃清字詞障礙並對課文主要內容有較好把握的基礎上,出示本課中心問題:“讀一讀,說一說: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們是夥伴?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體會到的,先用“——”畫一畫,並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寫在旁邊,然後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我鼓勵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並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學與小組合作,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只在學生有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保證學生自我思考和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體現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圍繞中心問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2)學生彙報交流討論結果。在引導學生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進行感悟。(讀幻燈片)

  比如:透過“馬哈多和獵狗外出護林,烏鴉就守在家裡,護林回來,烏鴉‘哇哇’地叫著迎接他們”感受三個夥伴在一起和諧幸福的生活。

  透過重點語句“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得了大病”等,來讓學生感悟馬哈多對獵狗的關心和牽掛,(板書:牽掛)。從“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們三個誰也離不開誰,都把自己的夥伴裝在心裡

  (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挖掘重點詞語、句子進行感情滲透,讓學生體會夥伴在一起的快樂,及夥伴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

  (3)當學生談到“獵狗,你究竟在哪裡呀?”時,同時出示:“烏鴉叼著肉在前面飛,馬哈多緊緊的在後面追。他要去看個究竟。”在這設計了多義詞的教學,讓學生說一說“究竟”一詞在兩個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透過換詞的辦法,讓學生弄清楚第一個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義詞。

  原來,可愛的獵狗掉進枯井,井太深,爬不出來。烏鴉怕它餓死,就一次一次地給它送食物。(體會到烏鴉為救獵狗不辭辛勞地在家與枯井間奔波,正是在烏鴉的關愛下,獵狗才活了下來,也可以說是愛心使獵狗獲得了新生,從中可以看出烏鴉對夥伴的關心,愛護。)(板書:關愛)。

  (對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透過朗讀將理解深化。)

  (4)馬哈多看著她的兩個好夥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全班齊讀最後一段,體會馬哈多為什麼流下淚水?

  (是為獵狗失而復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淚,是看到兩個好夥伴和睦相處、互相關愛而流下的激動的淚,是為三個夥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詩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淚。)

  (5)第一課時結束後,我會佈置一個這樣的作業:請小組內的同學分工合作將這個故事排演成課本劇。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興趣,排演課本劇的過程就是對課文內容再理解的過程。

  第二課時:

  第四環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上課伊始,請幾個小組展示課本劇,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生生間的評價,更要滲透“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

  第五環節:結合實際,體驗感情

  (1)從課文故事引發開去,理解“夥伴”的含義。“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後,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夥伴呢?請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學生的理解從學習本課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層面將上升到“夥伴應該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能夠和諧相處,在一起很幸福”的層面。(板書:互相幫助)緊接著請學生以“夥伴是”進行寫話練習。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及寫作能力,又幫助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夥伴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珍惜夥伴之間的情意,與夥伴友好相處。)(板書:彼此關心)

  (2)我認為教師的教學決不能“就課論課”,而應該站到真正為學生的成長負責的高度。所以我會引導學生思考“作為朋友,你為你的夥伴做過些什麼?”幫助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學會和夥伴和睦相處,彼此關心,互相幫助。

  交朋友是學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說過“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但有句名言說的好“偽裝的朋友要比兇惡的敵人更壞”,所以文章學到這,為了昇華主題引起孩子們的思索,我會給學生出示《農夫與蛇》的故事,讓學生閱讀後再來談一談在生活中應該如何交朋友。(出示圖片)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將文字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昇華文字內涵,使學生學會思辨,懂得人與人之間既有像馬哈多、獵狗、烏鴉一樣真心關懷對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會遇到像蛇一樣對幫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損友。)

  第六環節:鞏固練習

  本課出現了多義詞,瞭解多義詞能幫助我們更準確的理解文章和表達情感,所以在此環節我設計了兩個練習。首先出示兩組句子,讓學生透過反覆讀感受“講究”、“麻煩”兩個詞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著加大難度請學生用“驕傲”的不同意思各說一句話。這個練習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中完成,讓孩子們的思維在與同伴們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環節: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在識記生字時,重點指導“巡” “邏”兩個字,我會問學生這兩個字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學生會說都有走之旁)再問走之旁與什麼有關?(走之旁是由“走”字變化而來的,因此與行走有關)。接著問這兩個字是什麼結構?(學生會說半包圍結構)因此在書寫時要先裡後外,再指導筆順筆畫。

  以上就是我對《夥伴》這篇文章的說課。蕭伯納曾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領導、老師能提出寶貴建議,因為我渴望有像您一樣的良師益友。

  謝謝!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複習生字新詞

  指名讀生字、新詞,進一步鞏固生字和詞語。

  二、感知巨石形象

  課文講的是李四光小時候的事。小時候的他常常和小夥伴們圍著一塊巨石捉迷藏。讓我們到現場去,去看看這是一塊怎樣的巨石,他們是怎樣圍著巨石捉迷藏的。

  A、請大家各自輕聲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B、教師板畫石頭(或實物投影儀顯示課文插圖,或電腦多媒體課件顯示巨石),討論:

  a)這是塊怎樣的石頭?(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夥伴們是怎樣圍著石頭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電腦多媒體課件的話,繼續演示李四光圍著大石頭躲閃,大石頭遮住了李四光,小夥伴圍著石頭轉來轉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導學生根據內容描述。

  C、小夥伴們轉來轉去找不到李四光,咦,這是為什麼?(石頭大,便於躲藏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問精神

  時間長了,李四光對這塊大石頭有了疑問。他首先想到的是問老師,李四光會怎麼問?老師怎麼答的?李四光又會怎麼想?同學們讀讀課文,同桌間演一演。

  同桌讀、演後挑選學生上臺表演。

  表演結束後教師問李四光扮演者:聽了老師的回答,你的疑問解決了嗎?為什麼?

  四、解開巨石之謎

  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他爸爸也說不清。後來這個疑團有沒有解開,怎麼解開的,請大家讀最後兩自然段。(讀後討論)

  A、李四光怎麼解開這塊孤零零的巨石之來歷這一謎團的?引導學生認識以下要點:

  a)李四光思考這個問題想了二十多年;

  b)長大後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裡甚至上千裡。

  c)李四光回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終於弄明白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裡來的。

  B、對這塊巨石的研究引導他發現了什麼重大成果?

  五、交流讀後感想

  1、完整地朗讀課文。

  2、讀了這篇課文,大家都會有一些感想,請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總結鼓勵:

  孤零零的巨石聯絡著千萬年前地質事件,童年的疑問引發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發現的問題可能蘊含著大價值。願我們小朋友們也有強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問、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開一個個神奇之謎,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

  六、拓展延伸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們從小就善於發現問題,勇於探索,最後為他們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回去找這方面材料。

  2、朗讀課文。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文作者透過記敘刺蝟偷棗的本事高明這件事,從字裡行間表達了對刺蝟的喜愛之情。

  全文語言生動、明快,條理清楚,用詞準確。特別是細緻描寫刺蝟偷棗,把刺蝟的機靈、敏捷寫得淋漓盡致,充分表現了刺蝟本事高明,表達了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課文,在閱讀中自主識字。藉助近義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2.學習抓主要事件的方法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從課文中敘述的"偷棗"這件事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文字,感受刺蝟偷棗的本領大,並體會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刺蝟的喜愛之情。

  3.朗讀課文,在學習刺蝟偷棗過程的基礎上,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課文中記敘的刺蝟偷棗的事。嘗試有條理地複述刺蝟偷棗的過程。

  4.體會句子的不同表達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夠使句子生動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刺蝟的喜愛之情,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對於小動物的關注與喜愛。

  三、說教學重點。

  1.透過語言的感悟和訓練,真切地感受刺蝟偷棗的本領大,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2.朗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課文中記敘的刺蝟偷棗的事。嘗試有條理地複述刺蝟偷棗的過程。

  四、說教學難點。

  體會句子不同的表達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發揮想象,使句子更生動形象。

  五、說教法、學法。

  學生透過二年的學習,已掌握了學習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只要抓住難讀的字、詞進行正音即可。理解詞語是三年級學習的重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詞語所在的語言環境理解其意思,培養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關於比較句子的練習,學生往往會有一種定式思維,只要是文章中用的那一句,總是好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句子後,比較出句子的不同點,一句比較簡明扼要,而另一句則用比喻等手法寫得具體生動。課文中顯然用第二句合適,但在一定的條件下,簡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有了這樣辨證的引導,才能使學生賞析句子的能力不斷提高。

  "學習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新的訓練點,因此在教學中既做到分步實施,又注重給學生一些方法,幫助學生逐步學會歸納。"歸納課文中記敘的刺蝟偷棗事例"。

  六、說教學過程。

  語文學習不僅要抓住語言文字來理解文章內容,而且要緊扣語言文字來體驗和感悟,使學生在閱讀中走近文字,走進文字。根據教學策略,分以下幾個步驟落實:

  (一)整體感知,釐清脈絡。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思考:作者對刺蝟是怎樣的感情?作者透過什麼事寫出對刺蝟的喜愛之情?用簡要的話概括地說,瞭解課文的整體脈絡,為學習下文打下基礎。

  (二)讀讀議議,體驗感悟。

  在瞭解作者喜愛小動物的情感之後,透過讀句子,抓刺蝟偷棗的動作,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從作者的字裡行間感受對刺蝟的喜愛之情。引導學生按先後順序複述小刺蝟偷棗子的經過,使學生對課文加深瞭解,培養學生概括、複述等能力。讓學生以"小刺蝟偷棗的本事真高明"為總起句,說說刺蝟偷棗高明在哪?幫助學生積累文字中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拓展練習,拓寬視野。

  透過兩組句子的比較,引導學生明白每組的第二句更適合在這篇課文中,而第一句在別的條件下,也是可用的。這樣辨證地學習,有利於學生賞析句子的能力不斷提高。

  透過資訊釋出會的形式,讓學生介紹課前瞭解的動物獨到的本事,使學生能將今天的所學進行遷移,運用作者寫作的方法進行介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好的,在這次教學中,讓學生一起參與板書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讓學生學習思考板書的藝術。透過設計板書,讓學生牢記刺蝟偷棗的整個過程,為複述、背誦打下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1)《給予樹》說課稿

  一、說教材分析

  《給予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31課。這一單元的課文均圍繞愛的奉獻來組織單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聖誕節前夕,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課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透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透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本文的語言平實,但它很真,真實,真誠。透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情感,薰染學生的審美。

  二、說設計理念:

  《給予樹》這篇課文以愛為線索,突出體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抓住愛進行教學。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透過重點語句表現出來的。所以,在教學中利用感悟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同時,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薰陶。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和價值觀三維度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金吉婭的言行和言語.

  過程與方法:

  1.採取分段讀,教師範讀等方式進行閱讀訓練,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層層提問,讓學生在問答中尋找答案,認真思考體會人物的優秀品質.

  情感和價值觀:

  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愛,同情和善良之心,為這個美麗的世界增添一份熱愛,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讀中悟情,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並從中受到感染和薰陶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的最後一段話。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永遠是教與學互相作用的統一活動,其任務在於:透過教和學這種相互作用的統一活動,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身心素質。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指導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現代教學論的重要思想。掌握學習方法是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誌。因此,我設定了以下教學法:

  教法:

  1.讀寫結合法,我利用讀與寫相通之處,讓學生寫愛心主語。

  2.電化教學法,透過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使學生置身於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進學習。

  3.朗讀感悟法,體現語文以讀為本的教學特點,透過反覆品讀重點詞句,感悟人物內心情感,在朗讀中教給學生方法,進行及時評價,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4.師生互動法,根據教學目的、課文特點和學生認識發展規律,以問答談話形式師生進行互動,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對課文中的主要問題進行思考,得出結論。

  學法: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語言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的學習精神。

  四、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匯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氣氛的營造至關重要,良好的氣氛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尤其匯入語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第一課時同學們已簡單交流蒐集的聖誕資料的基礎上,我又把精心製作的課件在第二課時一開始播放,讓學生說說聖誕節與中國的春節(學生回憶春節歡快的生活),使學生立刻感受到聖誕節在西方國家的孩子們心中的位置就像中國的春節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這不僅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文中主人公的生活,感同身受,還為後面的金吉婭用給家人買禮物的`錢給一個盼望聖誕老人送給自己洋娃娃的陌生女孩買洋娃娃這一舉動的體會做了鋪墊。接著引入課題,讓學生看老師寫課題,讀課題,再次提醒學生給是一個多音字,並分清矛與予。然後讓學生對課題質疑,從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走進文字。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教材簡析

  這個故事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人物有兩個: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於找到了駱駝。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敘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楚。在敘述中巧設懸念,引人人勝。文章開頭並不急於講明老人是根據什麼知道駱駝特點的,而是講老人十分詳盡地描述駱駝的特徵,激起讀者往下讀的慾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是瞭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發現這些特點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老人為什麼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樣發現這些特點的。

  重點難點

  弄清老人為什麼能幫助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揭題

  (一)猜謎語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動物和大家一起學習,你們猜猜它的名字。(出示謎面)同學們都很聰明。

  二、談話揭題,整體感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找駱駝》。這是一則讀後會讓人變得更聰明的故事。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前面作了提示,指名學生朗讀

  4、學習提示讓我們思考什麼問題?

  5、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研究課文。

  三、根據學習提示,自學課文

  1、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老人和商人談駱駝特點的對話勾畫出來,邊讀邊想: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請標上記號。

  (生自讀並標註)

  2、全班交流:老人說出了走失駱駝的幾個特點?

  分角色讀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

  3、細讀老人的話。

  4、聽了老人的話,商人忿忿地說:“別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駱駝藏起來的。”這裡的“忿忿地”是什麼意思?老人怎麼回答的?從“不緊不慢”種體會到了什麼?(很冷靜,胸有成竹)

  5、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再讀課文

  老人看見了什麼?用“———”畫出來,老人看見了這些現象,他又知道了什麼?用“~~~~~”畫出來。

  師:我想要知道你們畫得對不對,該怎麼辦?請兩人分讀“看見”的內容,“知道”的內容。

  (男生、女生分別讀課文)

  6、句式訓練

  1、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是因為()。

  2、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是因為()。

  3、老人說駱駝缺了一顆牙齒,是因為()。

  根據老人這一串的推測,最後總結出:應該順著()去找,才能找到駱駝,後來,商人果然()

  四、說話

  假如你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找駱駝這一幕,你想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說什麼?

  五、總結

  遇到問題,不能光著急;要冷靜,要動腦筋思考

  板書

  課後小結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小英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將掌聲前,掌聲後的小英進行對比,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小英的情感變化,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背誦課文最後一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絡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透過對課文的學習,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正確地看待自己。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透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第一環節:設定情境,匯入課題

  課伊始,我激動地向學生宣佈:“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訊息,這次**同學參加七巧板比賽榮獲縣一等獎。”至此,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而後讓獲獎的學生說說此時的感受,也請鼓掌的同學說說這掌聲所包含的意思,從而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我說,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與掌聲有關的課文,看看文中的掌聲是誰送給誰的?這掌聲又有什麼意義?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教學

  第二環節:讀通課文

  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自由讀文。在彙報交流中,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多種方法識記生字,理解字詞。然後以“你讀懂了什麼?”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整體感知,為後續的學習蓄積情感。

  第三環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4小節與第1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4小節,透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英子?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 。然後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這樣的嗎?”自然引入到第1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後,感知到英子的開朗、快樂與憂鬱、文靜之後,我以::“是什麼使英子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第四環節:聚焦“掌聲”,感受濃濃愛意。

  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透過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以讀代講,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透過抓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麼 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裡,你想透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說些什麼 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 的等生動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終實現了學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場。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第五環節聯絡實際,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課堂內容,使學生感到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是無窮盡的。在學完課文後,我設定了讓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給予愛的掌聲的人的圖片,如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學習中同學們互相幫助等圖片,再啟發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要把你的愛的掌聲獻給誰,你的掌聲中想表達些什麼 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享受語文!最後的作業設計給班級裡的一位同學或周圍的某一個人,寫一句鼓勵的話或進行一次幫助,讓學生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們教師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板書: 掌聲

  憂鬱—————愛—— 開朗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內容

  《媽媽的賬單》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可貴的親情、友情”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他在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意蘊深長,是一篇人文意義很強的教材。

  二、本課的學習目標

  1、學習默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 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懂得主動幫父母做事。

  3、培養獨立的閱讀能力,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讀懂課文。

  三、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媽媽給小彼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

  四、教學策略

  (一)學情分析

  在這篇課文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三篇同一主題的課文,對於親情有了一定的體會。但由於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享受父愛、母愛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對父母親的回報,再加上本篇課文蘊含的哲理較深奧,在理解媽媽給小彼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老師引導。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疑問導讀法、以讀代講法進行教學,力求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達到語言文字的品味與情感體會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思想共鳴。

  (三)說學法

  本節課中,學生主要採用自主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進行學習,使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五、教學程式

  我的課堂結構是:激趣匯入——質疑定標——品讀課文——昇華感情。

  (一)激趣匯入

  在新課開始,我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賬單,告訴學生賬單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然後問,你收到過媽媽寫給你的賬單嗎?德國一個叫彼得的孩子就收到了這樣的一份賬單,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第20課《媽媽的賬單》。

  這樣,透過問題激趣,造成學生頭腦中的強烈懸念,激起他們急切的求知慾望,迅速將學生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來。

  (二)質疑定標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 新課程標也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所以板書課題後,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進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這時學生可能會提出:“媽媽為什麼要寫賬單?媽媽的賬單上都寫了哪些內容?媽媽的賬單起了什麼作用……

  然而,僅僅讓孩子們提問,沒有歸納是不行的。因為孩子們的問題可能是五花八門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這就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把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歸納、提煉出來,動態地生成新的教學問題,把教學目標轉化為了孩子們的內在需要。這樣既可以激發起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又保證了課題高效、有序的進行。

  (三)品讀課文

  情感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石,是文字的靈魂,也是課堂的靈魂。而這種對語言獨具匠心的品味,必須透過學生充分地讀,才能有所感悟,受到薰陶。因此,對於課文的品析,我主要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法,透過學生自讀,範讀、齊讀等,抓住重點語句來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我是這樣設計的:

  1、默讀課文,理清脈絡

  我先安排了一個學生自由讀課文的環節,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講了一件什麼事?透過這種自主學習和全班交流,使學生對於的脈絡有個清楚的認識。

  2、再讀課文,小組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找出彼得的賬單和媽媽的賬單,然後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剛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學習共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研究彼得的帳單,從的字裡行間體會彼得的為人,使學生明白彼得是個聽話懂事能幹的孩子,只是在給媽媽幹活要報酬的這件事上表現得不夠懂事;二是研究媽媽的賬單,體會媽媽對彼得的愛。

  其實媽媽對彼得的愛濃縮在課文的很多地方,只要孩子們細細去找,就能有所發現。

  “彼得的母親仔細地讀了一遍,然後收下了這份賬單,什麼話也沒有說” 辛辛苦苦地把孩子養育了十年,到頭來竟然還是自己欠孩子的錢,做媽媽會是一種怎樣的痛心?可是她卻把這種痛深埋在心底,想盡一切辦法來妥善處理這件事情。這無言之中所蘊藏的、寬容的愛怎能讓人不肅然起敬,為之動容呢?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邊找到了他想要的報酬。正當小彼得如願以償,要把這筆錢收進自己的口袋時,突然發現餐盤旁邊還放著一份給他的賬單。”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媽媽滿足了兒子那不懂事的要求,卻又寫下了一張總額為零但滿載母愛的賬單。這個舉動包含了媽媽多少的期待和尊重呀!

  十年,是多麼漫長的一段歲月,十年的幸福生活,包含著多少數不清的心血和付出?十年了,三千六百多個日日夜夜,為了孩子的成長,媽媽付出的何止這些?在這一點一滴之中,媽媽那濃的化不開的愛呀,怎麼能說得盡呢?

  可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或許能感受得到媽媽對彼得的愛,但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媽媽這樣做的深刻含義。為了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對母愛的依戀,我創設了一個口語訓練的環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想象一下,十年來彼得的媽媽是怎樣照顧他的?

  和著如泣如述的音樂,孩子們細細地體會著,母親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由得湧上了心頭。

  或許每天早晨,當彼得醒來的時候,他的媽媽會像自己的媽媽那樣早已準備好了豐盛的早餐;或許每天晚上,彼得睡著了以後,他的媽媽會像自己的媽媽那樣一夜起來好幾次為他蓋被子;或許在彼得生病的時候,他的媽媽也會像自己的媽媽那樣焦急不安地守候著他……

  就這樣,那無私的、用心良苦的母愛化作一個個精彩的鏡頭定格在了孩子們的記憶裡,勾起了孩子們對愛的深思。

  然而,只有這樣粗淺的回味是不夠的。緊接著,我又出示了埃德爾曼財經組織的一份報告,希望它能帶給孩子們更大的震撼:

  有名的“埃德爾曼財經服務組織”曾經經過縝密的計算與評估,得出這樣的結論:若將母親所做的各型別工作改為出錢聘人代勞,那麼,子女一年所付的工錢將高達63.5萬美元。按照這個數字計算,養育一個子女十年,子女應付的工錢就是63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5000多萬!

  這是怎樣一個驚人的數字,多得讓人無法想像!但即使是這樣,還不包括媽媽對彼得的愛,因為愛是千金也買不來的,愛是這世界上的無價之寶……

  然而,就是這樣的付出,在媽媽的賬單裡卻都是零!這,又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她是心甘情願地為孩子付出的,她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要讓孩子回報呀……

  真是“大愛無言,真愛無聲”!就是這樣一張總額為零卻滿載母愛的賬單,改變了孩子,甚至改變了他這一生對愛的理解……

  3、品讀課文,體會感悟

  帶著這種對母親深深的敬意,最後,我又讓孩子們迴歸課本,再次通讀全文,細細回味,相信這種感悟會積蓄得更濃更濃。

  古人說:“感人心者,先莫乎於情”。在這種“引——放”的教學方式下,三次讀文的安排猶如三個臺階引領著學生步步登高,逼近的核心,走向人物的心靈。經歷了“三次讀文”的語言實踐,不僅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語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讀中感悟到了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及道理,使他們的赤子之心得到釋放。

  (四)昇華感情

  其實,天底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她們用無私、無聲的愛小心地呵護著我們;天下的孩子也都是一樣的,他們幸福地享受著媽媽的愛。

  媽媽的愛,是早上按不停的鬧鐘,是晚上窗前等待的身影;

  媽媽的愛,是為我捏肩捻腳的雙手,是為我奔波勞碌的雙腳;

  媽媽的愛,是病床前心痛的眼淚,是用嘴吹涼的一杯水;

  媽媽的愛,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一生的征程……

  可是作為兒女,我們又能為媽媽做些什麼呢?

  就這樣,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了媽媽的愛的基礎上,我安排了一首很有震撼力的歌《燭光裡的媽媽》,讓孩子們在歌聲中傾訴自己對媽媽的愛,來結束全文,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課文、感受“愛與真情”的同時,行動起來,學會表達和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

  (五)教學板書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晶,一個好的板書不僅能體現了課堂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的思想。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來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