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透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

  2、透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並能正確的分類。

  教學資源:學具袋、掛圖、小黑板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演示法 討論法 練習法

  教法的思路:複習鋪墊,激趣導課——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展示彙報,質疑點撥——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學法的思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活中學,學中用

  三、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激趣導課

  1、出示小黑板(做習題)

  複習前一節課學過的知識,在學生數圖形時無形中就把圖形分了類,所以我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絡點,為新知識的獲取做好鋪墊。

  2、出示掛圖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㈠感知分類

  1、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小組討論,交流彙報結果)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圖中所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透過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思維互補,都能感知什麼分類。並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引導:商場是把一樣的物品放在一起。

  ㈡明確分類

  1、像售貨員阿姨把同樣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類。(引出課題)

  2、小組合作整理學具,讓學生體驗分類。

  3、討論、彙報。

  在小組展示分類情況後,並說明分類的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

  三、展示彙報,質疑點撥

  1、小組裡同學把自己所有的鉛筆拿出來,放在一起。

  2、互相說一說這些鉛筆可以怎樣分類。

  讓學生在一次動手操作,把本組所有學生的鉛筆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次分類,從而使分類過程細畫,讓學生體會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意識。比如:可以按長短、按顏色都是正確的。

  3、彙報交流。

  4、遊戲:整理我的小書包

  (先自己整理,然後同桌交流是怎樣整理的)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所以我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接觸數學。

  四、鞏固新知

  1、做教材第39頁的"做一做"

  (出示圖片,板演)

  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瞭然。

  2、做練習六的第1題,把同類的圈起來。

  (先自己觀察,在小組交流,說說是怎樣圈的,為什麼這樣圈)

  3、做練習六第2題,塗色

  (先讓學生自己塗,然後同桌互查)

  4、做練習六第3題。

  (出示掛圖,集體做,說出那個不同,為什麼不同)

  五、展示提高

  1、今天我們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後能運用這一知識做些什麼?

  2、實踐作業:整理自己的小書包,還有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類。

  最後再次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接觸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後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許多遊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了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的方法。開闊性、活動性的練習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1、從生活切入數學,激發學習慾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還是開闊的練習,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連結。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

  2、以遊戲收穫知識,調動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教師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遊戲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遊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遊戲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教學中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遊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遊戲中來,在遊戲中樂學,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基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如案例中游戲之一:比賽整理學習用品,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到把文具分類擺放會更好看、更方便。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整理,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遊戲中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活躍,形成更具生機和活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32—33頁上,主要內容有“猜數遊戲”;“想一想”、“練一練”;6和7的加減法。

  本課時教材我透過設計一個“猜數遊戲”和“擺數活動”,使學生學會六、七的加減法。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積累經驗,發展數感,培養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

  2、透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正確熟練地掌握六、七的加減法計算。

  3、培養觀察、語言表達、動手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6和7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透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和7的計算。

  二、說教法與學法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我根據數學學習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了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遊戲、活動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設計了新穎的情景教學,儘可能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教學過程緊扣教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適時的引導,使整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有效的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教學中,我注意實踐操作與遊戲活動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設計了五個環節:複習匯入、猜數遊戲、擺數活動、回顧總結、課堂作業。

  (一)首先是複習匯入

  在上新課前我用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兒歌《數鴨子》,讓學生邊聽邊唱,在情境中複習鞏固之前學過的10以內的數字及大小的排列,然後以開火車遊戲複習了有關5的加減法算式,為學習6、7的加減法做好了鋪墊。接著以猜一猜的形式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接著進行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猜數遊戲

  在猜一猜匯入的情景下,學生對新課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因而我自然的引入6的猜數遊戲活動,這一活動是學生十分喜歡的,每個人都有積極參與的信心。關於6的猜數主要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6的加法算式

  1、先是老師變,學生猜。在猜數遊戲時,我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教具——紅棗6顆,用雙手演示,讓學生透過猜數引出得數是6的加法。然後是學生自己變,自己猜。請學生把豆子也拿出來變一變,同桌之間進行變戲法的活動,並且記錄算式。從變戲法這一有趣的情境出發,激發起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初步體會資訊呈現形式的多樣性,並在動手實踐中掌握6的加法。

  2、師生共同整理並小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先由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的算式,我在黑板上以花朵的形式把他們的結果展示出來,花朵是6,每兩片花葉合起來的結果等於花朵上的6,這樣便於學生對加法的理解。等學生說完自己的算式後,我再以課件的形式出示已經整理好的算式,引導學生比較發現數字不同,但結果相同的兩種加法算式的異同,在整理零亂算式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好習慣,初步感受有條理思考問題的優越性。

  活動二:6的減法算式

  我再改變猜數形式,用單手猜數再引出相應的減法,從而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6的加減法。並使學生充分地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絡。也是我先做示範,接著讓學生自己進行猜

  數活動。最後師生共同整理並小結,學生的彙報同樣以學生熟悉的房子的形式板書出來,方便學生再次觀察,最後課件出示整理好的減法算式,讓學生齊讀,在頭腦中對數學知識的規律性,形成初步的認識。

  (三)擺數活動

  學習了6的猜數遊戲後,學生興趣高漲,躍躍欲試,我便順勢引導,先用自己準備好的教具蘋果娃娃在黑板上分別演示有6個蘋果,再添進來1個,是幾個?學生很明白就能列出來算式6+1=7,然後又說從7個蘋果中去掉一個,很直觀的表現出減法的應用,學生很快就能列出來7—1=6,透過我的加減法演示後,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學具——7個圓片,組織同桌合作學習7的加減法,我巡視、指導參與學生操作活動,透過擺數活動,進行實踐操作,主動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減法算式,這樣做給每個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展示自己,使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四)回顧總結

  這一環節主要目的是,透過老師引導小結,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整理,使學生腦海中形成完整知識體系。

  (五)課堂作業

  由於時間關係,最後7的減法算式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彙報時間,我就留成了最後進行的課堂作業,讓學生繼續在剩餘的時間和課後去完成。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32-P33“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小學幾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是本冊後繼學習“分類”的奠基內容。由於此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直觀形象,學生生活中常見),所以在設計理念上盡力去按新課標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習形式上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歸納總結,盡力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習內容上儘量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在評價方式上,儘量改變只有教師去評價學生的現象,給學生一個民主的地位。評價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學生頭腦中“師嚴”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是我們中的一員。

  案例正文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2-P33

  教學目的:

  1、透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麼禮物嗎?

  師:快開啟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麼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說:“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並參與進去)

  (2)、彙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彙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妝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小叮鐺是怎樣分的,(課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樣嗎?

  [評:這是大膽地讓學生嘗試著按自己認為的標準分一分,而且在學生分好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2、揭示概念(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為了能區別它們,誰來給它們取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呢?

  師出示問:起個什麼名字?

  生:長方體。

  師:為什麼這麼取名?(邊問邊板書)

  學生說明。

  師依次出示讓學生為其取名,教師板書。

  師拿起一球,問:這是什麼?

  生:球!

  師:(1)、請從桌上拿一個球(放進盒裡);

  (2)、請你高高舉起一個正方體;

  (3)、請你拿起一個圓柱;

  (4)、請你拿出一個長方體。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對了,注意,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你手中的長方體,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的樣子給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

  生彙報

  師: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生: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長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師:你是怎樣摸的?摸給大家看一看。

  引導: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誰來數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數

  長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的樣子,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正方體、圓柱和球,把你感覺到的給小組朋友說一說。(生邊摸邊說)

  生彙報

  師:誰來說一說正方體的樣子?

  生:正方體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正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正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我是數出來的。

  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這個孩子觀察得真仔細)。

  師:長方體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嗎?(教師拿起一個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小結:對!只有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

  師創設一個小情境:圓柱氣嘟嘟地說,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了,誰知道我的樣子呢?(師悄悄問:小朋友,圓柱生氣了,誰來說一說它的樣子)(出示課件)

  生:圓柱的身子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有平平的圓形的面。

  師:球呢?

  生: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師引導:球沒有平平的面(這個小朋友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來)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鬆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裡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後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

  師小結:哦,原來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還有什麼會滾動呢?

  生:球!

  師:對!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後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秘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評:在教學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透過動手分,動嘴說,教師質疑等形式,既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悅。]

  4、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長方體,圓柱和球都穿著花外衣,如果去掉它們的花外衣,你們還認識嗎?請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麼?(長方體)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麼?(正方體)茶葉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圓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實,它們脫掉花外衣的樣子就是它們對應的幾何圖形。(出示課件)老師邊講邊出示課件,並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評:透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由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透過課件形象、生動地抽象為數學中的幾何圖形。過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說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說一說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

  生:燈管。茶葉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

  (1)、遊戲

  ①抽生上來摸大袋子裡的物體,把摸出來的感覺說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猜是什麼,猜對了有獎勵。

  ②由老師當學生,下面的學生出題目讓老師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告訴你們關於小叮鐺的一個秘密——其實小叮鐺是我們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出示課件)

  (3)、搭一搭(小叮鐺背景音樂)

  小朋友,小叮鐺就要走了,你們想送禮物給他嗎?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麼?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後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後學生彙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評:多種形式,富於變化的練習設計,教者運用了適合小學生心理特徵的遊戲法和競賽法,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比”中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用生活中的問題驗證程度,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學生整理學具盒

  師:請把桌上的東西放進盒子裡,把它們整理好。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學會了認識哪幾種物體和它們的圖形?

  抽生回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師:對!我們透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生閉上眼睛和老師一道邊說邊比劃四種物體的樣子)。好了,小朋友們,老師覺得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對每個小朋友都很滿意,你們今天對老師的表現滿意嗎?

  [評: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透過比較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餘興來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學是比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較分類——彙報驗證——抽象概括。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

  3、整節課創設了較多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

  4、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大膽嘗試,發散學生思維,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第三章加減法,第八課時----可愛的企鵝.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能根據情景圖做有關的加減法.

  (二)教學知識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有關的加減法.

  (三)教學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

  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

  二、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1.(出示情景圖----可愛的企鵝1)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三)活動一:觀察討論,學習新知1

  (觀察圖片:可愛的企鵝1)

  教師:仔細觀察圖,說說圖的意思,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2.教師提問

  (1)想一想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 問號又表示什麼

  (2)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板書:6+3=9

  (3)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自由交流)

  (四)活動二:加深理解,強化新知.

  1.(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2)

  2.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1)仔細看圖,完整地說一遍圖意.

  (2)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意思 問號又表示什麼意思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隻企鵝呢 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3.小組彙報

  (五)動手操作.(展示課件3)

  三.鞏固練習,啟發思維(完成練一練1---3題)

  四.小結

  五.說教學方法

  1. 設計教學法

  所謂「設計教學法」,就是設想/ 創設一種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去計劃去執行解決問題.設計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實際活動的學習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活動之時,一定要先設立一個實際的問題,然後由學生去擬定學習計劃與內容,而後運用有關的具體材料,從實際活動當中去完成解決問題.因此,整個的「設計教學」是包括實際的思考與各樣的活動在內;一邊思考,一面執行;既用腦,也用手.

  設計教學法不僅活潑,而且也會有許多創意的學習活動從中產生.設計教學是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有明確的目的及強烈的意願中學習,必然能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熱誠.再者,當一個設設由學生自己去思想,去擬訂計劃時,更可訓練他們的思考.組織和蒐集資料的能力;一切手,腦並用的活動,對於他們精通知識與培養純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處的;學生們由始至終獲得完整的經驗,更是寶貴.在本節課中,透過創設企鵝的情景圖,讓學生獨立思考,理解大括號的意義並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就是利用系統的步驟,指導學生解決問題,藉以增進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必須認真地去設計各種問題,以使學生達到有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去思考和參與討論等的目的.

  六.說學法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學條件下能夠主動地進行學習,是和被動學習相對而言的.專家們認為自主學習應體現在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等方面.這是一個理想的境界,最終的目標.在義務教育階段,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感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願意學習,熱愛學習.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 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下組之間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於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全面發展的目標.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低年級的數學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都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學就應遵循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足以證明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一、說教材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60—61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前後”、“上下”的位置與順序,理解了位置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和掌握其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2、能力目標:透過有趣的具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傾聽與交流能力,質疑與評價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有關“左右”的情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滲透“事物之間相對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左右”位置的關係,準確確定“左右”。

  教學難點:

  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透過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下體驗左右的位置,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性,使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在愉快的“玩”中鞏固了知識。

  (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所以本節課利用多種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2、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透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透過靈活、有趣的遊戲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創境激疑

  新課開始,我利用課賽情境,讓高興的同學舉手。從而引出課題:《左右》。

  二)、互動解疑

  1、說一說

  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一說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學生舉例的過程,既是教師瞭解學生認知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他們自己熟悉左右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象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樣,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讓他們在各自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玩一玩

  透過帶著學生玩“舉右手,抬左腿、摸左耳??”這些“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幫助學生藉助身體器官認識並正確分辨左右。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選擇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為突破口,藉助身體的器官,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領會左右的含義,分辨左右的位置關係。透過自主尋找、合作討論、遊戲反饋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交流的能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

  3、擺一擺。

  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敘述擺學具,透過擺的活動,讓學生把身體的左右遷移到生活中來,使學生學會確定物體的左右。在聽老師的敘述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語言來敘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透過回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東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就不同。

  三)、啟思導疑

  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握手,請學生判斷,老師是用右手握手嗎?為什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後,老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我們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

  相對,用右手握手方向剛好相反。透過質疑、釋疑,讓學生髮現“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踐運用

  1、說一說你相鄰的同學是誰?

  2、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課本61頁練一練第3題)

  3、我問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個小朋友要上樓,你能告訴他應該走哪邊嗎?

  如果他不走右邊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學生自由發言)

  你知道為什麼“上下樓梯要靠右行”了嗎?

  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們都是靠哪邊走的?

  走路時我們要注意什麼?(結合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結: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規則,我國規定每個公民都靠自己的右邊行走或行車。現在請同學們都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一走歌謠:同學們,請記住,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鬧。走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記住。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麼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識左右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就讓我們到生活中去體會吧!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計算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

  2.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別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對比歸納能力等。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因此在這節課中,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探索和掌握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學生掌握了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為後面學習十幾減8、減7等其他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之三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合作和發展,獲取資訊的能力,以上3個目標的制定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星期天,許多小朋友也來到公園,(課件顯示情景)你們看他們在幹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有的買氣球,有的買風車。

  1.觀察情景(一)。

  師:根據買氣球的情景,你能提什麼問題?(學生回答。)這個小朋友也是這樣想的。(課件顯示:還剩幾個?)根據買風車的情景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還有幾個風車?)

  師:求這兩個問題,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情景資源進行再加工,讓學生觀察圖中自己喜聞樂見的賣氣球、賣風車、猜謎、玩套圈的情景,學生比較感興趣,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剩幾個氣球?還有幾個風車?還有幾個字謎沒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既尊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從自己比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數學問題,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解決自己發現問題的慾望。】

  2.觀察情景(二)。

  師:在公園的這一角,同學們提出了兩個問題,並列出了算式。下面我們再到公園的另一角看看,那裡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

  學生透過觀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謎,有的在玩套圈。

  師:根據猜字謎的遊戲,可以提什麼問題?套圈遊戲中,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還有幾個沒猜中?還有幾個沒套中?)

  師:求這兩個問題分別怎樣列式?

  分頁標題#e#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3-9

  14-9

  【在兩個不同的情景中培養了學生從身邊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並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

  3.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是從一個數裡面去掉一個數,都用減法計算,而且都要用減幾的方法?(減9的方法。)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十幾減9的方法好不好?(板書課題:十幾減9)

  二、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探究學習“15-9”的計算方法。

  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第一個問題。

  (1)學生自主探究。

  師:怎樣計算15-9?下面請你獨立思考,想辦法進行計算,也可以用學具擺一擺,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教師巡視。)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請你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後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介紹你們組的好方法。(教師巡視。)

  (3)全班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學生的計算方法如:

  ①因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減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連減)。

  ④15-10+1=6

  ……

  【本節課以15-9為突破口,在重點研究十幾減9的基本思路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藉助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所用的方法。這樣,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學習的機會,最後在全班交流彙報。在彙報交流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此時,計算15-9的基本思維方法得以充分展現,有的學生用“破十法”,有的學生用“連減法”,有的學生“想加法算減法”,還有的學生用“15-10+1”。方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2.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師:計算15-9時,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方法,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法呢?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最好?

  (1)學生小組討論。

  (2)學生彙報喜歡的方法。

  教師提問:為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針對出現的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最佳化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歡的方法。這樣,好的計算方法更為明朗化,更為突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蒐集、獲取有價值資訊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分頁標題#e#

  (3)教師小結。

  師:(結合板書的方法)透過同學們的交流,老師知道了,有的同學喜歡用以前學過的加法算減法,有的同學喜歡用10-9=1,1+5=6,有的同學喜歡用15-10=5,5+1=6,有的同學喜歡用15-5=10,10-4=6。這些方法都正確。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這幾個問題嗎?

  3.遷移練習。

  (1)小組先交流解決16-9、12-9、14-9,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學具擺一擺。

  (2)讓個別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得數,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還知道哪些十幾減9的算式?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算式,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然後同桌互相說說這四道題,自己是怎樣想的?透過剛才的計算,現在自己最喜歡哪種方法?

  學生個別回答。

  師:看來對於十幾減9的題,同學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方法了。

  【在學生獲得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解決其他的十幾減9的問題,既能使學生把15-9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其他問題中,使計算方法得以靈活運用和鞏固,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注重了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三、鞏固練習。

  1.圈水果。

  師:下面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個圈水果的遊戲好不好?(課件顯示水果。)

  請拿出自己的練習題紙,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數填在方框裡,看誰算得最正確?

  學生做完後,教師把學生做的題放在投影儀上反饋糾正。

  2.跳木樁比賽。

  師:動物學校正在進行跳樁比賽,看看現在該誰上場了?(課件顯示小兔。)你能幫小兔跳過木樁嗎?

  練習: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學生計算,幫小兔順利跳過了木樁。

  3.小螞蟻回家(混合練習)。

  師:工作了一天的小螞蟻要回家了,你知道它們的家在哪裡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點選課件。

  師: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準確地幫小螞蟻找到了家,小螞蟻也很感激同學們,誇獎你們是助人為樂的好學生。

  【(1)圈水果的遊戲。藉助直觀的水果圖,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建立計算十幾減9的表象。

  (2)跳木樁比賽。不僅能讓學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維方法,掌握紮實的計算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這樣由第1題的具體到第2題的抽象,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幫螞蟻回家。是加減混合練習,它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整個練習生動、有趣,層次分明。這樣設計既符合兒童的特點,又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足夠的素材、足夠的空間,使每個學生觀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了一般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分頁標題#e#

  四、小結。

  師: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

  課後總結

  1.備課時,無論對教材的處理,還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特點,時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要只為新鮮而做表面文章。

  2.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不要走過場,流於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在學生彙報探索研究的結果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應是參與者、引導者,而不是裁判。教師要把每一次反饋評價的權利都交給學生,如:“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嗎?誰來重複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試一試。”“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等等,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教學民主卻隨處可見。

  4.本節課的目標是建立基本的思維方法,在計算速度上不要對學生要求過高,那應是下一節鞏固練習所要達到的目標。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老師:

  大家好!

  一、說教材、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新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加減法(一)第八課時《分蘋果》。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含義,對加法交換律有一定認識並掌握9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同時,本課10以內的加法與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後續學習20以內加減法應用以及100以內加減法應用的基礎知識,需要每一個學生切實掌握。

  教材編寫首先透過分蘋果為學生積累對10的加減法的感性認識奠定基礎,教材創設豐富多彩的練習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分與合的意識。有關10以內的加減法在計算教學中十分重要,讓學生將每次的分配過程用資料記錄下來,從而引入10的各種分配方法。接下來透過練一練中連一連以及口算進一步鞏固掌握10的加減法。爬臺階、說一說,填一填等環節的設定讓學生開闊思維自主探索,結合教師的引導,鍛鍊從而提高學生的對運算學習的興趣、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方式及運用數學運算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說學生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受過學前教育的兒童。他們對新知識有很高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年齡小,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絡學生的實際,重視直觀實物操作與言語解說引導相結合,採用多種練習方式,設計不同層次教學習題,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激發興趣鞏固所學,並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簡單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能力。學生們透過本章節前幾節課程的學習和練習,已經理解加減法的含義,體會到加法的交換律,掌握9以內的加減法以及一定的運算思維方法,教學時要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步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三、教學目標

  1. 在分蘋果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實際意義,逐步發展解決問題的意識。

  2. 初步掌握10的加減法,並能正確計算。

  3. 發展有條理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四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本教才進行簡單的分析,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行》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周長,還有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透過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4、評價目標: 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會辨認這四種圖形;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麵混淆,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體會面在體上。

  說教法、學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四維目標呢?新課程標準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對於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它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好動,愛說。針對這種情況,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採用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經歷探索,獲得知識。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三)第一課時76頁《套圈遊戲》。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100以內加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透過課件創設套圈遊戲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理解數學,強調數學與社會的聯絡,透過學生數學活動的參與,目的是讓學生探索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並滲透估算意識的培養。

  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結合教學情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探究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掌握連加豎式的寫法;進一步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2)能力目標:發展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與解決問題,激發並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

  難點: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二、 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教學時儘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絡,使知識變成學生的切身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透過探究、交流去探索創新。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為了避免單純計算而帶來的枯燥無味,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好奇心強這一特點,按排了四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運用觀察法-獲取已知的條件,用估測法-體會估算必要性,用引導法-體驗演算法多樣化,用遊戲法-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讓計算教學也生動豐富起來。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前和學生課前談話問學生平時喜歡玩什麼遊戲?引出課文所學內容。出示課件讓學生觀看後提問。你能狜狜誰會贏。

  (二)驗證猜測,探索演算法

  1、估算.

  學生透過分析統計表上的資料,初步估計淘氣是贏家,培養學生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此處,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採用多種估算方法去進行估計。

  (1)、比較每一次得分的多少;

  (2)、比較贏的次數;

  (3)、透過移多補少比較贏的次數;

  小朋友說得都真不錯!但是你的估計真的對了嗎?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驗證一下呢?

  (1)學生說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淘氣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後再比較。

  (2)揭示課題. 生說師板書:淘氣共得多少分?24+29+44=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一年級下冊數學《套圈遊戲》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一年級下冊數學《套圈遊戲》說課稿觀察這個算式有什麼特點呢?(三個數連加)以前我們也學過,你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是什麼呢?(生:從左到右計算)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100以內數的連加。(板書課題:連加)

  2、探索演算法.

  (1)學生自己探索演算法。(學生透過預習,透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遷移,自己嘗試計算三個兩位數連加)

  (2)反饋,交流演算法. 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方法。教師適時講解。

  (3)最佳化演算法. 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笑笑共得了多少分?

  3、小結:

  透過計算,可以驗證我們的估計是對的,其實估算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要運用它。

  (三)鞏固新知,運用新知

  出示一個舉重運動員參加比賽時的情境,讓學生記錄課件中運動員每回所得的分數。當裁判,觀看比賽,記錄分數。先估估誰會贏。然後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此處以學生生活為背景,有意識地將計算知識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學生髮現原型以外的知識,賦予學生在數學深層次上思考的機會。

  (四)交流評價,課堂總結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總結部分。我以這節課你學會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交流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了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一目瞭然,重點突出,充分強調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以上是我對《套圈遊戲》這節課的教學設想,突出了以問題為教學線索,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情緒為學生動力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