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五篇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實用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五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不久前,我讀了一篇散文,文字中流露出的的真情震撼了我。它就是S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二單元的課文《西風胡楊》,也是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首先我為大家說說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

  教材分析:

  (一)、內容:

  《西風胡楊》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滿激情和哲理的語言描述了“沙漠神樹”胡楊的堅韌、無私、悲壯的可貴品質,抒發了對胡楊的熱愛、同情和讚美之情。

  (二)、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單元以神奇的大自然為題材,共選編了五篇課文,目的是讓孩子們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時更要意識到:人類不僅有熱愛它的權利,更有保護它的責任。而注意作者是如何觀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達方法是本單元的訓練專題,《

  《西風胡楊》是本單元的第三篇精讀課文,在教學中,除了要繼續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外,還要繼續學習作者觀察大自然的方法和寫作的表達方法。

  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胡楊特點。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胡楊的熱愛、同情和讚美之情以及對環保事業的關注。

  教學重難點:

  瞭解胡楊的特點及作者對胡楊的深情讚美,理解作者對胡楊命運的同情及對環保事業的關注。

  學前準備:

  老師: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我提前推薦孩子們閱讀《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沙原隱患》兩篇文章,豐富與課文有關的資訊。

  學生:預習時讓孩子們透過查字典、詞典理解文中部分詞語的意思;查閱資料瞭解課文中提到的有關塔里木、羅布泊、樓蘭、西域的知識,瞭解胡楊的生存環境,生活狀態。

  教學理念:

  以新課程標準以讀促講,自主感悟的理念為指導,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設計理念為:

  1、以讀為主,讀中想象,讀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狀物散文,語言優美,充滿激情,散文之魂“情”動其間,讓孩子們在飽含各種情感的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領略胡楊精神,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2、抓住“兩個版塊”,體會兩種情感。一是學習“胡楊之最”部分,體會作者對“沙漠神樹”的讚美,二是學習“胡楊之悲”部分,體會作者對“沙漠神樹”的同情。

  教學過程設計:

  一、直觀感悟,揭示課題

  上課開始,伴隨著撼動人心的《命運交響曲》,我給孩子們展示一組胡楊在荒涼的戈壁上以各種姿勢挺立的圖片,(課件展示),然後緩緩匯入:“孩子們,這就是生下來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楊,他們是生活在沙漠上最古老的樹種。”這個環節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胡楊在茫茫沙海中倔強挺立地姿態,再讓孩子們根據自己蒐集的資料談談對胡楊的印象,相機學習第一自然段:讓孩子們憑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探究文字,品味語言,讀中領略胡楊之“最”。

  進入新課後,我提出問題:胡楊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樹?讓孩子們帶著問題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讀課文。找到課文的2、3、4自然段,概括出胡楊“最堅韌、最無私、最悲壯”的特點,孩子們彙報時我相機就板書出胡楊的三個特點(板書:最堅韌、最無私、最悲壯)。這個版塊作者用睿智的語言,生動的筆觸對胡楊的特點進行了描述,抒發了自己對胡楊由衷的讚美之情。針對這段文字的這些特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步驟:

  1、讀美文,讀中自主感悟。首先,我給孩子們丟擲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們,胡楊的哪個特點給你的印象最深?”然後讓孩子們選擇印象深刻的內容自由讀,反覆讀,邊讀邊品味,邊讀邊欣賞,邊讀邊勾畫能反應胡楊特點的重點詞句,在讀中反覆揣摩它們的意思。

  2、品詞句,領略胡楊精神。在孩子們充分品讀了課文的2—4自然段後,讓孩子們先進行小組交流,說說自己從哪些詞句體會出胡楊這一個特點的?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這時課堂上可能會生成兩種情況:也許孩子們感悟頗多,都躍躍欲試,交流很順利,也許交流的孩子寥寥無幾,這時,我會帶著孩子們先領悟一個句子,等領悟方法後,再讓他們走進課文,讀中感悟。他們可能會感悟到:“胡楊能在沙漠、鹽鹼地中生存,生命力很強。”“胡楊很謙虛,不和別的植物爭名奪利。”“胡楊很堅強,死了也不倒下”等等,我都會給予肯定,讓他們充分的交流,而我,只需要根據孩子們的發言相機點撥這樣幾個句子,把孩子們的學習指向深入。(指幻燈)孩子們先說到哪一句就點撥哪一句:

  (一)、點撥“他能在零上40攝氏度的炙熱中聳立……”這一句。先讓孩子們進行這樣一個句子填空(課件展示)再讓他們說說從所填的內容中體會到了什麼?然後抓住“零上40攝氏度”“零下40攝氏度”“侵入骨髓”“斑斑鹽鹼”“鋪天蓋地”“層層黃沙”等詞語進行理解,再讓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說說自己從這些詞語中彷彿看到了什麼景象,聽到了什麼聲音?再孩子們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時,我相機讓孩子們觀看這樣幾張圖片,(課件展示),這樣,透過理解詞語,想象描述,觀看課件,孩子們更能體會胡楊生存環境的惡劣,從而領悟到胡楊與眾不同的堅韌、頑強。此時,我便順勢讓孩子們飽含著敬佩與讚美之情朗讀這個句子。

  (二)、點撥“胡楊是擋在沙漠前的屏障…….可它們並不在乎。”“它們將一切浮華虛名讓給了牡丹……而是將這催肝裂肺的風沙留給了自己。”這兩句,先讓孩子們抓住“擋在”“身後”“不在乎”,三個“讓給了”,一個“留給了”體會出作者用擬人、比較的手法寫出了胡楊的無私,再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一個詞語也好,一個句子也好)來誇一誇胡楊,讓孩子們把心中對胡楊的讚美說出來,然後,我再用引讀的方式引領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個自然段,把心中對胡楊的讚美讀出來。

  (三)、點撥“它們生前為保衛。”一句。這裡的點撥是在孩子們理解了“生前”“戰鬥”“死後”“仍堅定地挺立”幾個關鍵詞的意思後,我問孩子們:胡楊“生前戰鬥”是在為了什麼而戰鬥?“死後仍堅定的

  挺立著”又是在幹什麼?這一問讓孩子們聯絡第三自然段,體會胡楊是為了身後的城市,村莊、青山綠水、芸芸眾生而與肆虐的風沙、惡劣的環境進行著戰鬥;領會胡楊為了保護地球,保衛人類而耗盡生命作後一滴血的悲壯。

  3、精讀延伸,學習寫作手法。在對課文的2—4自然段文字進行品味後,我再讓孩子們快速瀏覽這三個自然段,觀察這幾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從而啟發孩子們領悟出作者採用了先總後分的寫作手法來寫胡楊的三個特點。再以胡楊的第一個特點為例,引導孩子們抓住“二十幾米”““零上40攝氏度”“零下40攝氏度”幾個數字來體會作者採用了數字描寫法表現胡楊堅韌的特點,當孩子們領悟方法後,再放手讓孩子們領悟描寫胡楊的無私和悲壯的特點分別用了哪些表達手法?這一個環節緊扣本單元“領悟作者用了哪些表達手法”這一訓練專題,為孩子們今後寫作打下基礎。

  4、賞美圖,情景交融,強化心中情感。在孩子們充分領略了胡楊精神後,我再向孩子們展示幾張胡楊的圖片(課件展示),當孩子們在音樂聲中懷著熱愛、敬佩、讚美的情感欣賞胡楊,感受胡楊的時候,我配聲情並茂的解說:胡楊曾孕育了整個西域文明。兩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蔥鬱的胡楊覆蓋,塔里木、羅布泊等水域得以長流不息,水草豐美,滋潤出樓蘭、龜茲等西域文明。這一個環節,讓孩子們對胡楊曾經的繁盛有一定的瞭解,為接下來體會胡楊的遭遇埋下伏筆。

  三、品讀中感悟真情,體會胡楊之“悲”。

  此時此刻,孩子們剛剛領略了胡楊的風采,心中滿含著對它由衷的讚美,我話鋒一轉,進行這樣的過渡:“孩子們,而今,如此堅韌、頑強,為著人類默默奉獻著的胡楊又遭遇著什麼呢?”然後讓他們馬上細細品讀課文5—8自然段,在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品讀完課文後,孩子們的表情變得嚴肅,有的凝重,有的憤怒,有的悲哀……這時,馬上讓孩子們談談自己品出了什麼味道?心中有什麼感覺?孩子們可能會說到:從“兩千年前胡楊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從“胡楊也有哭的時候。”品出鹹鹹的味道;從“他們想求人類。”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從“我看到塔里木與額濟納旗的河水在驟減。。”這句話品出辣辣的味道,從“我怕……我擔心。。”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這整個過程,我都站在一旁靜靜地傾聽,放手讓孩子們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只在最後點撥這一個句子:

  點撥句子:“我站在這孑然悽立的胡楊林中……哪怕就三天。”點撥這一句時,結合課後第3題,在孩子們抓住三個“祈求”,理解了每一個“祈求”所包含的不同意思後,讓孩子們聯絡生活,發揮想象完成這樣一道填空題:(課件展示)“此時此刻,我們也來到了這孑然悽立的胡楊林,我們繼續祈求,祈求……”這時,如果孩子們的發言不夠積極,我會給孩子們一些啟發,比如聯絡前面第五自然段的內容,祈求“上游的人們不要攔水造壩圍墾開發”,聯絡我們的甚生活,祈求“人們要節約用水,要愛護地球水資源”…….孩子們的想象空間打開了,發言也就更加踴躍了。

  這一環節的設計,緊扣了本單元關注環保,愛護大自然的主題,讓他們意識到:人類不僅有熱愛大自然的權力,更有保護大自然的責任。

  四、迴歸課題,昇華情感。

  在感受完胡楊的崇高品格和悲慘遭遇後,再來解決孩子們第一課時提出的疑問:“課文標題為何用‘西風胡楊’”?這時,孩子們只要能聯絡課文中的內容,抓住重點詞語:烈烈西風、摧肝裂膽等詞,說出胡楊在惡劣的環境中求生存,為人類作貢獻等等我都給予肯定。最後,為了把孩子們的情感推向高潮,我設計了這樣推波助瀾式的引讀方式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課件展示),這節課,就在孩子們充滿激情與信心的回答聲中結束了。

  (板書設計:這是我的板書設計,在學習“胡楊之最”這個版塊時,我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板書了胡楊的三個特點:“堅韌”“無私”“悲壯”,學習瞭解“胡楊之悲”時,我板書了最能表現胡楊悲慘遭遇的三個詞語“哭泣、擔心、祈求”,昇華情感時板書了“讚美”一詞,迴歸課題時用紅色突顯出標題中的“西風”兩個字。此設計既緊扣課文的重難點,又突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簡單明瞭,讓人一目瞭然。

  尊敬的老師們,以上便是我對《西風胡楊》一課的教學設計,抓住了“胡楊之最”和“胡楊之悲”兩個版塊,以讀為主,讓孩子讀中自主感悟,深刻體會到作者對胡楊的熱愛、讚美,也感受到了他對胡楊遭遇的同情和對環保事業的關注,教法的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重在以讀促講,自主學習的精神。其中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位普通的老人與海鷗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文章雖篇幅較長,但結構清晰,課文所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幅動人的畫面,更是那無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後的感動。

  本單元的文章主要從不同的角度寫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感人的故事,《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是本單元的首篇課文,它起著領航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領悟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感情,同時還要學習如何把這種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為後面課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與海鷗對老人的感情。

  2、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透過朗讀、想象,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情誼。

  (四)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將海鷗與老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寫真實、寫具體的。

  二、説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理解課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閱讀的方法。我班學生有的思維較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課堂上能發表個人的見解。課文和學生的生活很貼近,利用學生的已知和生活經驗,從學生的讀書感受出發,長文短教,懂得人應與其他生命互愛互助,和諧相處。

  三、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學法上我設計整合全文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用質疑法閱讀課文,運用勾畫、批註、圈化、朗讀、想象的方法,品味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點燃他們熱情的火花。

  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文字流暢,課文中描寫老人、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特別適合學生讀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採用以讀帶講法、以讀悟情的方法,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寫應成為閱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因此,我在教學中趁熱打鐵,

  進行了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小練筆。讓學生把在學文中的真情流露記錄下來。又配合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來渲染氣氛,讓學生透過形象、直觀的畫面體會出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激發學生讀文時的感情的表達。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上的是《老人與海鷗》第二課時。為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匯入,奠定情感

  1、談話匯入,引出課題

  2、認讀詞語,能用上其中的幾個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以複習匯入的方式進入新課,開門見山,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進入課文,收效良好。

  (二)品讀課文,感悟深情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採取了以讀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方法。

  1、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帶著要求快速瀏覽課文,找到課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關係的句子,寫下自己的感受。

  2、研讀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從以下幾方面去體會:

  (1)老人喂海鷗的細節描寫,引導學生能夠抓住老人和海鷗的動作的詞語來體會,在感悟中,注重讀議結合,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情感,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從而落實了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點。

  (2)老人呼喚海鷗、談海鷗的句子,讓學生能夠抓住老人的神態、語言來體會,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 。

  (3)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教師補充材料,讓學生體會到老人對海鷗那種無私的愛。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情景。

  3、研讀第二部分,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情。

  重點研讀描寫海鷗的三處句子:思考:海鷗們在幹什麼?它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這一部分學習,老師無需做多大講解,因為學生們早已瞭解老人與海鷗之間建立了深情厚誼。感受海鷗的靈性。當老人每天都來照顧它們時,它們對老人產生了感激之情,當老人去世時,它們是多麼的不捨,它們為老人舉行葬禮,為老人送行,正是這些海鷗們悲痛的表現。重點是指導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本篇課文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在生生交流的思維碰撞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及海鷗回報以老人的愛,在引導交流體會的同時,相機指導學生讀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說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讀體現悟,悟促進讀。

  三、想象寫話——深入品味老人與海鷗至死不渝的親情

  (1)假如你是一隻老人曾經餵養過的海鷗,面對天堂裡的親人——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2)假如你是天堂裡的老人,回憶與“兒女們”海鷗相伴的一幕幕,面對悲痛欲絕的海鷗,你會對它們說些什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同時昇華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讓學生讀懂作品,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主旨,領悟真諦,透過超越文字的讀書讓學生變得智慧、變得美麗。

  四、總結話和諧,激發和諧情

  1、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圍繞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誼寫具體的?

  2.學了課文,大家悟出了一點什麼小道理?

  五、作業檢測 拓展延伸

  1、把自己認為值得積累的詞句摘抄下來。

  2、課外閱讀《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軍犬黑子》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教學設計意在使學生用心靈頌讀,用心靈傾聽,用心體驗,用心靈表達,“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們帶著收穫,帶著思考,帶著信心,走向新的課堂,開始新的探索。

  板書設計

  老人與海鷗

  老人喂海鷗 情深深

  老人談海鷗 情濃濃

  海鷗送老人 情切切

  [設計意圖]本板書設計彰顯了行文思路,凸現了文章主旨,畫龍點睛地濃縮了文章的內容。

  五、說預期效果

  課堂上努力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學習習慣上養成不懂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閱讀中讓學生能抓住老人的動作、神態、語言等體會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抓海鷗的動作感受出海鷗與老人的情,學習作者透過人物的動作、神態等體現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在情感上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讓他們也能真心地去愛護動物。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能結合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濃郁的父子情,學習科考隊員關愛動物的美好 心靈,培養學生關愛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動物之間、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關愛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顧匯入

  1、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本課的生字、新詞,幻燈片匯入生字、 新詞,檢查學生認讀情況。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的瞭解,有誰願意用自 己的語言給大家講述一下這個故事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故事框架。)

  二、學習科考隊員“救助”小羚羊部分(第二部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根據老師提出的閱讀提示解決問題。

  出示自學提示: 自主閱讀課文 7—9 自然段。

  (1)當科考隊員明白老羚羊冒死截車之後,心情是怎樣的?他們接下來又 是怎樣做的?

  (2) 勾畫出科考隊員救助小羚羊動作的詞, 從這些詞句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3)當科考隊員救助小羚羊時,老羚羊又是怎樣做的?

  全班彙報交流

  出示句子 1:眾人這才明白了老羚羊冒死截車的緣故。頓時,大家對一直站 在近前的那隻羚羊肅然起敬。

  誰來說說“肅然起敬”是什麼意思?哪個孩子能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

  是呀,老羚羊讓我們對它他肅然起敬。

  因為老羚羊為了兒子,不顧一切跪倒在車前,我們對它肅然起敬。

  因為老羚羊那紋絲不動的身軀,那無助乞求的眼神,希望能幫幫它,我們對 它肅然起敬。

  因為它老羚羊那奪眶而出的淚水, 那一步一回頭的期盼, 我們對它肅然起敬, 是老羚羊對兒子的“愛”,讓所有人對它肅然起敬!(板書“愛”) 帶著這種敬佩之情, 科考隊員對小羚羊可是關懷備至,請同學們找出有關的 語句讀一讀。

  出示句子 2:有人趕緊從車廂裡拿出礦泉水,給受傷的小羚羊喝。老隊長則 從隨行攜帶的藥箱裡, 找出一些止血和消炎的藥, 碾碎後, 敷在小羚羊的傷口上; 然後,他又用紗布,小心翼翼地把傷口裹好。

  注:感受到科考隊員熱愛動物、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出示句子 3:老羚羊靜靜地注視著,待汽車發動起來,才緩緩離去。

  注:“靜靜”、“注視”、“緩緩”表達了老羚羊對受傷的小羚羊的關切和 不捨。

  三、學習第三部分羚羊父子“團聚”,體會情感

  小組合作與探究

  自主閱讀課文 10—12 自然段

  1、老羚羊為何消瘦了許多?

  2、找出羚羊父子團聚的畫面,想一想此時他們在一起會說些什麼?

  3、科考隊員為什麼流淚了?

  小組彙報交流

  句子出示 1:那隻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許多。 明確:老羚羊對孩子的擔心和思念。

  句子出示 2:“咩,咩——”活蹦亂跳的小羚羊,圍著老羚羊邊跳邊叫;老 羚羊慈愛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掃來掃去,還不時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後腿。

  抽生重點研讀此段,讀出他們團聚的喜悅與幸福。

  明確:小羚羊的健康和歡快;老羚羊對小羚羊的慈愛。

  句子出示 3:全體科考隊員噙著眼淚,默默地注視著,待兩隻羚羊逐漸沒入 草叢中,才緩緩離去。

  明確:“默默”“注視”表明科考隊員們已經深深地被藏羚羊父子間的親情 感動,“緩緩”表達科考隊員對羚羊的不捨與祝福。

  四、小結

  師: 這個故事最終有一個幸福美滿的結局,到底是什麼讓這一切變得如此美 好呢?

  生:愛。老羚羊對小羚羊的愛;科考隊員對羚羊們的愛。

  五、總結全文,昇華感情

  這是多麼感人的畫面啊!這幅感人的畫面,是老羚羊對小羚羊的愛描繪的! 是科考隊員對動物的愛描繪的, 擁有著愛的人和動物相處的多麼融洽, 多麼和諧, 多麼感人! 我想此時此刻, 咱們的心靈是會受到震撼的! 拿出課堂本, 讓我們 “默 默的”記下自己的感想吧!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有描寫春天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兩個黃鸝鳴脆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有寫借明月而思鄉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等等;透過“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積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書湖陰先生壁》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透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2、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透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透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1、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二、說教學策略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透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師生對詩,創設詩韻課堂

  因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為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

  之後就匯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 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透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透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四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地名詞的比較模糊,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為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透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著透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著點選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說一說,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 書寫親情 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為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覆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為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餘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鄉愁的詩句

  透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定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餘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分析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祖國各地,描寫了我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黃山松的讚歎和喜愛,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的表達很有特色,採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把黃山松的奇和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如身臨其境。是一篇加強學生語言訓練的美文。

  二、說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獨立識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語言評價能力,但是受年齡限制,閱歷淺,認知水平差,對黃山松比較陌生,對它的姿態缺乏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

  結合本文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以及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感受黃山松的奇美,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針對新課標對五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指導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黃山松的美和奇。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樣的理念,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和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1、創設情境法2、朗讀法3、討論交流法4、勾畫圈點法

  五、教學過程

  本課時主要透過創設情境,激情匯入;初讀課文,檢查預習;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上課開始,為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播放黃山風景區影片。學生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播放黃山風景錄影生動直觀,使學生入情入境,對黃山產生直觀感知以及各自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此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欣賞了黃山風景區的影片,大家都有什麼感受?”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調動,很想去揭開黃山奇松那一層神秘的面紗,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過渡語: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課件出示黃山四絕)人們對四絕之中的奇松特別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說,“更是情有獨鍾”。只要你來到黃山上,你就會看到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瀟灑、挺秀的奇松,今天,我們一起盡情飽覽一下“四絕”之首的黃山奇松。齊讀課題,讀出“奇”,學生質疑問難,問題集中在“奇”上,在旁邊板書“奇?”。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檢查難讀的詞語,句子。預習是為培養自學能力服務的。檢查預習還可以瞭解學生學情,解決了字音,會讀課文了,課文的解讀、感悟才可以開始。

  2、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松樹?(板書: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

  第二自然段是教學中的重點段,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不同的符號分別標畫出描寫不同松樹的句子。找出文章中主要寫了哪幾種松樹?把描寫自己喜歡的那種松樹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這樣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逐句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理解,讀出感悟,讀出黃山松的奇和美,讀出作者對黃山奇松的喜愛和讚歎之情。指生讀寫迎客松的句子。(課件出示迎客松圖和句子)瞧!這就是黃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讓我們細細地品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迎客松的“奇”。迎客松的奇還表現在哪兒呢?(課件出示:“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迎客松被稱為什麼?(板書:好客的主人。)

  引導學生學習迎客松,總結學習方法,再運用學到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其他兩大名松。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課件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圖片,指生上前面說哪幅圖是陪客松,哪幅圖是送客松,主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談理由,說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相機理解“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書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四)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探究寫作方法,把閱讀與寫作有機的聯絡起來,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才能較快的提高寫作水平。讀第三自然段,看看黃山松還“奇”在哪兒?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千姿百態)再次提問黃山松到底有哪些姿態?(引讀第二句)讓同學根據第三自然段發揮想象說話。根據第三段總分總的結構寫一寫黃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寫寫我們美麗的校園,更可以寫寫黃山其他三絕:怪石、雲海、溫泉。之後出示黃山怪石圖後指導仿寫“怪石”。

  六、說作業設計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走大語文教育之路,特別是重視開放語文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實踐的空間,增加實際運用語文的機會”。因此,在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上,我摒棄枯燥機械的重複式作業,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凸顯出個性化的特徵,課內與課外交相互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我的作業設計是這樣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並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當小導遊,向爸爸媽媽介紹黃山奇松,說出“奇”,也許明年暑假你就能來一次黃山之旅。

  3、推薦文章:《黃山奇石》,徐霞客的《遊黃山日記》,袁牧的《遊黃山記》,葉聖陶的《黃山三天》,豐子愷的《上天都》等都體現了黃山的絕美秀麗的風姿,根據自己的喜好找到相關的書籍讀一讀。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的思路,簡潔明瞭有助於學生學習本課的學習任務。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以簡單明瞭的方式把本課內容表現出來。我的板書如下:

  迎客松好客的主人

  黃山奇松陪客松綠色的巨人千姿百態

  送客松天然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