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範文彙總8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關於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範文彙總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常識活動中,瞭解水是透明的,會流動的,有的東西在水中會被溶解。

  2、培養中班幼兒熱愛科學,樂於嘗試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兩個金魚缸(一缸水內有蘋果,一缸米內有桔子)。每組一份白糖、鹽、沙、黃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條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動過程

  一、教師匯入課題

  1、請幼兒猜一猜:水裡、米里有什麼東西?

  2、師:小朋友看看老師前面有兩個金魚缸,一個缸裡裝著水,一個缸裡裝著米。你們知道水裡、米里都有些什麼東西嗎?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幼兒講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見;米不透明,看不見)

  二、讓幼兒動手操作

  1、請小朋友用米籮及有洞的塑膠袋盛水。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米籮和有洞的塑膠袋,請你們用它們來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來?為什麼?(請幼兒講出結果,使幼兒明白水是會流動的)

  2.請幼兒把桌上的白糖、鹽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從桌上選幾樣東西放在杯子裡,然後告訴大家你放了哪些東西?(請部分幼兒回答)

  3.請幼兒用小棍攪拌,看看結果怎樣。

  師:請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裡攪一攪,看看會怎樣?

  4.請幼兒講述實驗結果。

  師:現在老師請幾個小朋友到前面來告訴大家你的杯子裡還能看到幾樣東西,還有幾樣東西到哪裡去了?(引導幼兒講出幾樣東西被水溶解了。)

  5.擴散性思維: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會被水溶解。

  6.請幼兒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魚缸裡。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過幾天,水裡的東西會怎樣?水又會怎樣?(引導幼兒講出豆子會腐爛,會發芽,水會變黑變臭)

  、教師總結

  師:剛才我們小朋友把自己杯裡的水全倒進了金魚缸裡,水立刻變渾了,過幾天,水還會變臭,我們就說水被汙染了。以後我們小朋友出去玩的時候就記住了,千萬不要把東西扔進河裡,不要汙染我們的小河,我們要學會保護環境,好嗎?

  中班常識活動“有趣的水”充分體現了嘗試教學的精髓“先練後講”,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活動開始請幼兒猜謎,充分地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引導幼兒認識到水是透明的這一特徵。

  嘗試1:

  提供給幼兒米籮,有洞的塑膠袋,幼兒透過嘗試,發現水會流出來,米籮和有洞的塑膠袋盛不起水來,由此得出結論:水是會流動的。

  嘗試2:

  提供給幼兒半杯水、小棍及各種物品,幼兒透過放物品攪拌、觀察,發現石子、沙還在,而糖、鹽不見了。引起幼兒探索、嘗試的興趣,理解什麼叫溶解,並讓幼兒利用生活經驗來進行講述還有哪些東西能被水溶解。

  活動結束:

  讓幼兒將杯中的水倒入魚缸,結果水變渾,幼兒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汙染的,激發了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2

  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一、說教材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是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推薦教材;是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用書。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職業理論的養成和職業能力培養起主要支撐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及學生學習的特點,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的目標。

  2、能夠針對幼兒園各年齡科學教育的目標設計不同型別的科學教育活動。

  3、掌握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要求並知道其重要性。

  我將瞭解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的目標;掌握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要求並知道其重要性,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學難點則定為,能夠針對幼兒園各年齡科學教育的目標設計不同型別的科學教育活動。

  三、說教學

  準備多媒體課件、教材四、說教學法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使用講授法、交流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法進行教學。

  講授法是對教學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進行適當的講解,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以達到解惑的目的。

  交流討論法是指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就教學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案例分析法,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的分析、審理、討論。

  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幻燈片使抽象理論直觀化,提高課堂效率。

  四、說活動

  過程1、匯入:複習舊知科學的含義?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

  2、學習探索新知識(1)對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目標的分析總結:因此,幼兒對同一內容理解、掌握的層次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們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目標。

  (2)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型別(學生看圖,討論具體哪些活動型別,不同型別的活動主要目的是什麼?)(3)常用的方法3。案例點評(1)這一活動屬於什麼型別的活動?

  (2)活動中主要運用了哪些教具?

  (3)活動過程中運用了哪些具體的方法?

  總結:以上的案例分析一般只是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分析,並不是全面的分析。實際上對於任一案例,不僅可以從活動設計的方法、形式的角度進行分析,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分析,如教育理念的體現、活動目標的確定、活動結構的安排特點、使用的教育手段、教學技能等,這樣更有利於我們全面瞭解活動設計應注意的方方面面。

  4、組織要求【學生討論】作為未來的一名幼兒教師,你應該具備哪些知識,滿足什麼的要求,才能夠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

  5、課後拓展以"有趣的石頭"獨立設計一次活動六、說教學反思以職業能力為嚮導,突出能力的培養;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加強職業素質的養成。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體現學生主體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內心、體現人文精神的理念,培養學生在學前教育職業嚮導中的人文情懷。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3

  一、說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綱要》中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而隨著地球環境的急劇惡化,土地沙化的現象越來越頻繁。沙漠的無情,正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來自沙漠的沙塵暴,已對我國北方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讓幼兒認識沙漠、瞭解沙漠的特徵,知道沙漠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危害,樹立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探索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以及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茫茫的沙漠》這一堂科學課。根據幼兒愛聽故事的特性,我自編了一段小故事《地球村》,讓幼兒從故事中更形象的瞭解沙漠的形成及危害。新綱要也指出:“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而沙漠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我們也不可能帶幼兒去感受真實的沙漠,我運用了沙池這一現成的場地,將它佈置成一個“沙漠的模型”,幼兒可以透過到“沙漠模型”裡走走,比比等活動,使他們對沙漠有更深的認識與瞭解,更好的感受到沙漠的特徵及危害,同時也激發了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慾望。

  二、說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沙漠的形成及特徵,知道沙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2、能力目標:透過體驗和討論,感受沙漠與平地的不同,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情感目標:激發探索大自然的願望,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我把認知目標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三、說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對沙漠已有一定的認識,初步瞭解沙漠中動植物的特徵。觀看過有關沙漠的錄象片段。

  2、環境材料準備:將沙池佈置成一個沙漠模型;自編故事《地球村》及地球、沙漠的圖片各一張;各種廢舊材料若干。

  3、為了讓幼兒能直直接更形象的瞭解沙漠,我將沙池佈置成一個沙漠模型。正因如此,所以我的整堂教學課都是室外進行的。

  四、說學法、教法

  一位教育名家說的:幼兒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天天在變,日日在長,因此,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就是最佳的方法,雖說教無定法,但是較必有法,簡單歸納一下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講解法:透過傾聽故事,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對沙漠的認識。2、遊戲法:幼兒的學習源於遊戲,讓幼兒在沙漠模型中“走一走”、“比一比”的遊戲中,幼兒能從沙漠模型中親身感受到沙漠與平地的不同,知道沙漠中只有駱駝才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最後透過“議一議”討論出如何不讓我們的土地變成沙漠。3、動手操作法:在幼兒透過討論之後,讓幼兒自己動手,運用廢舊材料“綠化地球”。

  五、說過程

  我把本次活動分為三大部分:開始部分——遊戲部分——結束部分

  (一) 開始部分

  1、根據圖片傾聽故事《地球村》,提問:

  a、故事中,地球村最後變成了什麼?

  b、漂亮美麗的地球村怎麼會變成沙漠的呢?

  c、沙漠生氣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最後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由於人類不合理開發地球資源,亂砍亂伐,破壞草原,破壞地球環境,使土地沙漠化形成了沙漠。沙漠的沙塵暴給人們帶來了很嚴重的危害。這時,我會趁熱打鐵,繼續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沙漠嗎?你見過的沙漠是什麼樣子的?你知道沙漠裡有什麼嗎?透過一系列的提問再次充分的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

  2、觀看“沙漠模型”

  “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看看沙漠!”帶領幼兒來到沙池邊,為了讓幼兒不將沙漠模型誤以為沙漠,我會對幼兒加以解釋“這個不是真正的沙漠,只是沙漠模型,真正的沙漠就想小朋友們剛才說的一樣裡面有很多沙呢!”而後我會提問:

  (1) 沙漠裡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沙呢?他們怎麼來的呢?

  (2) 為什麼沙漠中沒有小動物,我們也不能在沙漠裡生活呢?

  (二)遊戲“走一走”、“比一比”、“議一議”

  1、首先讓幼兒透過到沙漠中“走一走”,體會在沙漠中走路的感覺,並表達出在沙漠中走路的感受。

  2、其次將幼兒分成兩隊分別在沙漠與平地進行接力比賽,以及兩名幼兒在沙漠與平地中騎腳踏車的比賽,透過這兩個比賽讓透過遊戲再次感受在沙漠中行走的困難,體會沙漠與平地的不同。

  3、最後“議一議”中,我先根據之前的比賽,提出問題

  a、為什麼在我們在沙漠中走路沒有在平地上走路快而穩呢,有的小朋友在“沙漠“裡走路老要摔交呢?

  b、為什麼在沙漠裡騎腳踏車,小朋友在怎麼用力腳踏車就是騎不動呢?

  c、那在沙漠中應該使用什麼交通工具?怎麼樣才能將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到沙漠中走走呢?

  抓住這一思維我立刻將最關鍵的問題拋給幼兒“如何防止沙漠的擴張,如何將沙漠合理利用,如何將“沙漠變為綠洲”透過集體商討、小組討論、個別提問、教師巡迴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的知識在這裡作一個大彙總。最後我會根據幼兒的回答作一個總結:不能亂砍亂伐,不破壞森林,要多種樹木和草地。初步讓幼兒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以上的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原來沙漠那麼可怕,如果我們的地球都變成了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活。剛才我們小朋友想了這麼多的好辦法,現在我們就去試一試,把美麗的地球村變回來吧。”帶領幼兒來到沙池邊,運用各種廢舊材料如塑膠瓶子、皺紋紙、泡沫盒子、廢報紙等給沙漠模型進行綠化,給沙漠種樹、做草皮。

  六、延伸活動

  環境保護是一項重大工程,在讓幼兒懂得如何保護環境的同時,教師必須做一個很好的典範。我會從平時的學習中從點滴做起,時刻向幼兒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傳達保護環境的意識。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4

  1、製作紙飛機

  和孩子們一起製作紙飛機,可以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製作方法,然後每個人去自己製作,並嘗試著將它們飛起來。將孩子們帶到戶外,讓每個孩子將自己製作的飛機飛起來,看誰能將飛機飛得遠些。

  向孩子提一些問題:如:你注意飛機是怎樣飛得嗎?幫助一些孩子調整自己製作的飛機,使其能飛起來,並飛得遠些。

  設定一個目標,看誰的飛機能到達那個目標。

  2、高處向下拋物體

  收集不同形狀、重量、大小的小物品,如羽毛、小石頭、橡皮擦、皮球等一些不太重,不會掉下來造成傷害的物品。

  向孩子們提問:這些東西會怎樣從空中落地?是直接落地還是飄著落地?是很快地落地還是很慢地落地?

  如果孩子們喜歡一些其它東西試驗,也可讓他們進行選擇,但一定要保證安全。

  針對以上的一些問題,在嘗試每種物品落地時,可以讓孩子們先猜想一下可能的結果。

  3、讓球在管子裡滾動

  收集各種長度的PVC管子,或是用捲紙中間的紙管子,將它們連線起來。儘可能使這些管子在一條線上,使其能讓一個球透過。

  讓孩子們儘可能設計自己的小球通道,儘可能地將管子做得長一些。

  怎樣才能使小球透過設計的管子而不停下來呢?

  4、滑動物體

  如果是在冬季,外面的地面結冰,人走在上面不小心是會滑倒的。孩子們有這樣的經歷一定會對滑動有經驗。

  可以設計幾種斜坡,斜坡可以考慮用不同的材料,光滑的和不光滑的,從而使在上面的物體下滑的速度不同。

  和孩子們一起嘗試在這些不同的斜坡上滑動某些物體,看它們在不同的斜坡上下滑的快或慢。

  還可以在同樣的斜坡上採用不同的物體,看同樣的斜坡上,哪些物體下滑的快或慢。

  每一種實驗都要和孩子進行必要的討論,談他們的發現,歸納他們看到的結果。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能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

  (2)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初步瞭解改變沉浮的方式。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和探索改變沉浮現象。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組一份實驗材料:盛滿水的臉盆,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膠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擺好後用蓋布蓋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記錄材料:每組一份彩色記錄卡、鉛筆。

  (3)教師示範材料:魚缸、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膠瓶、玻璃珠,教學課件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魚缸有助於幼兒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演示的物體沉浮現象,PPT上也有相應的圖片展示。

  (2)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透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記錄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後面的討論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匯入活動(展示PPT的實驗物品圖片,讓幼兒說出有哪些東西。出示魚缸,事先用蓋布蓋住,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先示範兩種物體的沉浮,木塊和石頭。

  3、認識活動(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裡,教師透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頭號標誌,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操作活動(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先要講解操作規則,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5、記錄活動(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每組讓一個幼兒記錄。透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6、交流總結活動(展示每組的記錄表)7、探索活動:(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想一想怎麼改變沉浮,例如如何讓橡皮泥浮上來或讓水瓶沉下去)在此環節中幼兒主動動腦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變沉浮的方法,老師按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實驗示範。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6

  我們都知道,動物是孩子們的好朋友,不管是可愛的小兔子、小雞、小鴨;善良的小馬、小羊;兇猛的老虎、獅子……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小班幼兒對動物更是充滿了好奇,因為那裡有他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動物朋友。為了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愛動物的情感,讓幼兒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這些動物,我班進行了主題活動《動物王國》。在活動中,發生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孩子們在玩抓尾巴的遊戲。這時,劉其昕小朋友抓到一條尾巴說:“老師,看我抓到一條大灰狼的尾巴。”聽到劉其昕的話,有幾個小朋友也參與到其中,紛紛說:“不對,這是小猴子的尾巴。”“這是小兔子的尾巴。”這是孩子對事物的想象,是其創造性的表現,也充分體現出幼兒對動物的喜愛。見他們對尾巴這麼感興趣,我特意找來了一張他們認識的動物尾巴圖片,請他們說說這是誰的尾巴,說什麼的都有,其實這是他們都認識的小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體分開後,他們就不認識了。

  以前在認識動物時都是透過整體進行認識,他們看到一張完整的動物圖片時,能很快說出是什麼動物,但是將動物分割開來變成一小部分時,就不認識了。這說明幼兒對動物的觀察只是整體觀察,並沒有觀察到部分,對動物的整體形象和細節考慮不全面。那麼,如何讓幼兒更細緻、深入地觀察和了解動物的外型特徵,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呢?針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本次活動。

  (一)、教育目標

  如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欲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所以,根據這一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區域性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透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內容方面

  根據制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也是置關重要的。確定了活動《猜猜它是誰》,還要結合我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我根據主題活動《動物王國》裡的內容,結合本次活動,收集相關的遊戲材料,巧妙地將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設計在遊戲轉盤中,並將這些動物分割成二至四塊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拼圖,讓幼兒透過這些分割圖推斷出是哪個動物,及在拼圖遊戲中讓幼兒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幼兒在遊戲中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增強求知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難點是: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我在設計本次活動中,採用了以下方法:運用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觀察法也是幼兒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直觀、生動、具體地認識事物,提高幼兒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利用拼圖遊戲,將動物的整體圖片拆開,分成若干片,再讓幼兒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給幼兒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自己的活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教師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四)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引導幼兒觀察大森林的場景:“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裡漂亮嗎?裡面有什麼?”讓幼兒透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透過提問:大森林是誰的家呢?直接匯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

  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2、遊戲部分

  ①遊戲:《玩轉盤》

  轉盤上是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的頭部圖片,教師出示大轉盤,請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標轉起來,指標指到哪個動物,並說出動物的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②遊戲:《找動物》

  請幼兒將老師藏在大森林裡的動物部分圖片找到,這些動物並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在找到後,還要推斷出它是誰,然後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透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喜愛科學活動的情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透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③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裡。

  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透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3、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透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7

  一、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了解環境汙染,並逐漸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2。能用連貫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見解;

  3。能積極地參與活動。

  二、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認識地球》

  三、活動過程

  (一)匯入:

  猜謎語匯入活動。(地球)

  (二)播放幻燈片,認識地球的外形及特點

  今天我想請你們看一看這些圖,想一想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

  “你們去過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請幼兒講述對地球的認識及自己見到美的東西

  總結:美麗的地球是我們大家的家,可是在這麼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卻因為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壞,所以地球爺爺就生病了,週末的時候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過地球上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告訴我們,你找到了什麼?

  (三)瞭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種種危害

  1。請幼兒來說說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總結:原來汽車排放的廢氣、破壞綠化等會使地球生病,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聽一聽地球是怎麼說的?

  2。出示頭飾,

  講述“我是一個生病的地球爺爺,最近幾年,我身上的病越來越多了,我的空氣中有許多的細菌,使空氣受到汙染,我的海水、湖水都變了顏色,不再是藍藍的大海,清潔的河流,我的森林變得光禿禿了,有的樹葉也長不出來了,鳥兒沒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難過呀!”

  (四)尋找為地球爺爺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掛圖)

  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地球爺爺的病好起來?

  幼兒分兩組進行比賽。

  “每個人想一種,和前面的小朋友說得不一樣,你們每說一種,老師就拿掉一塊被汙染的地球,看哪一組的小朋友為地球爺爺治好的病多。”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已經想出了許多治病的辦法,但是地球上還有好多好多的病,也有好多的治病方法是我們不知道的,請你們回去問問爸爸媽媽,讓我們大家一起把地球爺爺的病治好,好嗎?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8

  氣球

  活動的設計意圖:

  氣球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也是幼兒較喜歡的玩具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段幼兒,基於他們的年齡特點:

  活潑、好玩,同時他們對新奇、有趣的事物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常常看到他們三五成群地圍著一樣東西在觀察。作為教師,我們除了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要限度的滿足幼兒的求知慾,還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幼兒對事物與現象的探索欲。

  新綱要指出,教育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傳授的過程,而是要幼兒透過自身主動地觀察、發現、感知、探索,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經驗。本活動旨在讓幼兒透過自己的探索,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為什麼氣球被突然放飛會到處亂竄等等。

  教學目標:

  1、知道氣球變鼓是因為充入了空氣。

  2、從氣流吹在臉上的感覺,感知空氣的存在。

  3、感知空氣從氣球中突然衝出的有趣現象。

  教學準備:

  1、沒充氣的氣球若干,充足氣的氣球一隻。

  2、打氣筒若干。

  教學過程:

  一、氣球喜歡吃什麼

  ——分別出示未充足氣的氣球和充足氣的氣球。

  這是什麼?有什麼不一樣?

  ——再出示未充足氣的氣球,引出故事《氣球吃什麼》

  1、氣球喜歡吃餅乾、饅頭、糖果嗎?

  2、氣球究竟吃什麼才能鼓起來,變得胖胖的?(氣球喜歡吃空氣)

  ——感受氣球輕輕吹在臉上和快速吹在臉上的不同感覺

  二、我幫氣球吃空氣

  ——空氣有個怪脾氣,很喜歡從氣球的肚子裡溜出來,怎麼樣讓氣球吃得飽飽的,又不讓空氣溜掉呢?(幼兒個別回答)

  ——教師示範,重點是如何抓住氣球的嘴。

  ——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可以兩兩合作。

  ——玩氣球:摸摸氣球胖乎乎的肚子、和氣球碰一碰(身體的各個部位),說說有什麼感覺。

  三、放飛氣球

  ——猜猜:氣球突然放飛會怎樣?

  ——請個別幼兒模仿氣球亂竄的樣子

  ——為什麼氣球放飛後會到處亂竄?是誰給了氣球力量?

  四、遊戲:流星球大戰

  ——組織幼兒來到空地

  ——遊戲:聽到教師喊“放射”的口令,全部幼兒放飛氣球,表現流星球大戰的情形。

  延伸活動:

  請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流星球大戰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