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研究腳踏車》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單機械》的最後一課。教材利用研究腳踏車中的簡單機械,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使學生知道簡單機械的應用無處不在。在本課中,教材安排了2個活動,分3課時完成。在任務驅動頁裡,主題人物圍繞著一輛變速腳踏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簡單機械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活動1“腳踏車中的簡單機械”中,鼓勵學生在腳踏車中發現簡單機械的應用,加深對簡單機械的瞭解;接著,活動2“變速腳踏車中的秘密”, 從變速腳踏車的傳動部分入手,瞭解腳踏車傳動裝置,研究變速腳踏車前後齒輪的搭配,對簡單機械的應用有進一步的瞭解。

  本課在學習了槓桿、滑輪、輪軸和斜面知識基礎上,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是學生綜合認識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以後學習複雜的機械具有著重要意義。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的規律,我擬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瞭解一些簡單機械在實際中的應用。

  2、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描述和表達的能力,提出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和驗證,學習使用工具和解釋使用工具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好處,尊重證據,願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識別自行車裡的簡單機械作為教學重點,把了解這些簡單機械的實際作用作為教學難點。

  說學情:

  腳踏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的交通工具,學生對腳踏車都比較熟悉和了解,但學生對腳踏車的結構及其應用簡單機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師講授、演示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

  學法:以交流、動手操作為主。

  說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腳踏車,變速腳踏車。

  說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觀察思考——分析交流——歸納運用

  一、情景匯入:

  媒體:出示課本圖。

  匯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圍著腳踏車在研究。

  問題:自行車裡都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發現哪些地方應用了簡單機械。

  二、活動一:自行車裡的簡單機械

  匯入:腳踏車由許多部件組合而成,我們先來認識各部件的名稱。

  媒體:出示課本圖或腳踏車的實物。

  思考:腳踏車各部件有什麼特點?

  問題:在設計腳踏車的各個部件時,工程師都做了周詳的考慮。腳踏車中的許多部件實際上都是一種簡單機械。我們能認識這些簡單機械在自行車裡的作用嗎?

  任務:觀察腳踏車的圖片或實物,研究其部件所運用的簡單機械原理,以及它們所起的作用。

  活動:小組活動,研究腳踏車中的簡單機械。

  交流:各小組代表介紹本小組的研究成果。

  媒體:播放“腳踏車” 影片。

  小結:

  腳踏車部件 簡單機械的型別 所起的作用

  車把 槓桿、輪軸 轉向、平衡

  踏腳與大鏈輪 輪軸 動力傳遞

  剎車裝置 槓桿、滑輪、輪軸 剎車

  三、活動二:變速腳踏車的秘密

  媒體:出示課本圖。

  匯入:這是一種新型的腳踏車,大家認識它嗎?它和普通的腳踏車有哪些不同?

  引導:引導學生認識變速腳踏車的可變速特點。

  問題:變速腳踏車可以改變速度,使我們在不同的路況中都能方便地行駛。請仔細觀察變速腳踏車,看看它的哪個部件能起到變速的作用?

  活動:

  1. 觀察變速腳踏車,找到腳踏車的傳動部分,透過畫圖瞭解腳踏車的動力是如何傳遞的。

  2. 觀察變速腳踏車的變速器,看看它是由什麼簡單機械組成的?這些簡單機械是如何運動的?試試探究變速器的變速原理。

  思考:利用簡圖進行分析。

  交流:請各小組介紹自己的發現,教師引導學生對探究的結論進行梳理和完善。

  小結:

  瞭解腳踏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後輪。

  瞭解腳踏車的傳動過程: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後輪。

  瞭解變速腳踏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後輪和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

  瞭解變速腳踏車的變速原理: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大小不同,透過手把的調節,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傳動裝置搭配出不同的轉速。

  拓展:腳踏車發明於19世紀初,後來經過不斷的改良,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腳踏車嗎?它們有哪些特點?你還可以在現有的腳踏車中加以改良,設計一輛更方便、更省力的腳踏車嗎?

  四、閱讀:腳踏車博覽會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後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複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結構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寬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透過在不同寬度的紙上放螺帽,比較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後收集資料,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明顯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係。第三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透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樑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樑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後要求他們用感受尺子抗彎曲能力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發展規律,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透過實驗,能積極分析並善於發現引起實驗結果出現差異的各因素,能根據實驗經驗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並不斷改進實驗。能透過採集實驗資料和實驗驗證等手段展開科學探究。

  2、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樂於探究不同厚度的紙和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樂於透過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完成實驗;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的同時,亦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初步感受到科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3、科學知識目標:透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和寬度可以顯著提高紙條的抗彎曲能力。並能理解橫樑平放和豎放的道理。

  三、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紙的厚度、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的研究;

  教學關鍵:對科學實驗的變數識別與控制;

  四、設計理念及基本思路:

  本課體現“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採用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將實驗探究、解決生活問題與課外延伸三部分緊密聯絡,使教學內容邏輯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動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師的演示實驗,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引出紙條抗彎曲能力的因素也為引出課題做準備。自主探究部分:三組自主實驗的設計,完全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服務,用填表形式展示實驗結果,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合作,積極彙報,得出比較科學的資料。解決生活問題部分,出示建築圖片,目的是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生活,讓他們感受生活與科學的聯絡,又一次將所學運用到生活,體現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

  五、關於小課題的落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而實驗能力正是創新能力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科學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一直是科學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具體的問題有:實驗材料難準備,學生實驗難駕馭,小組討論形式化,種種問題制約著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把“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作為科學課研究的小課題顯的尤其重要,本節課中為了落實這一課題,我主要從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實驗材料的收集與保管,填充與更新,發動學生備齊實驗材料做好實驗的前提保證。

  2、注重制定明確具體的實驗要求,起到約束學生有序實驗的作用。

  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每組設定了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觀察員,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學生有事做,有問題想,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

  4、注重實驗設計的目的性,提高學生自主實驗的效果:一節課中,如果實驗沒了目的,那麼學生實驗便亂了方寸,更別談實驗的有效性了。本節課我共給學生設計了四組不同的實驗,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組實驗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對比試驗要控制的條件,抓住這一關鍵,緊扣這一核心,就為後續實驗打好了基礎,鋪好了路,第二、三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實驗,透過這2組實驗使學生看到寬度、厚度的增加能明顯提高抗彎曲能力這一現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讓學生明白橫樑為什麼立放的道理。使科學道理迴歸生活。這些實驗的設計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目的性強,循序漸進的把學生帶入了探究的天地。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並瞭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範、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透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並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六角螺絲、內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螢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影片。然後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鬆動的現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為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併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這一課要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實踐操作中獲得知識。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透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學會區分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2.能力目標:透過實驗的設計、操作和研討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熱傳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設疑、探究、研討、運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熱傳導現象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本課是本冊教材中“熱”教學單元的第一課,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學生學習後,可以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熱的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及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因為“熱”沿著物體傳遞時,只能憑皮膚的觸覺感知,不能靠視覺觀察,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所以實驗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徵。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熱傳導實驗的設計與控制。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聯絡小學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

  為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根據本課制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絡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著最佳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二)以活動展開,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三)以發現結束,聯絡實際、深化認識。

  具體闡述如下: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進行匯入。先請學生猜想用手觸控不鏽鋼杯時有什麼感覺,接著啟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了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自然而然的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興趣。透過教學匯入,明確了實驗目的,確定了研究活動的方向。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開始這一課的學習。

  (二)以活動展開,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這是因為新的科學課堂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活動”為載體的基本理念,以“活動”為載體是指課堂教學要以活動為主,以學生的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為主線,透過活動組織課堂教學。其次,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透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只有對感性材料綜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規律。所以這部分就是透過指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親自實驗操作,經過分析思考,瞭解客觀現實,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並逐步形成理性認識。為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部分安排了兩個實驗。將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相結合,透過做實驗教給學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認識事物。

  第一步:指導學生認識熱能以傳導的方式傳遞

  這個實驗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引導學生定向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該難點。首先,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如果將一根鋁絲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將三根火柴抹少許凡士林,並依次粘在鋁絲上,接著用酒精燈加熱鋁絲的一端,那麼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待學生猜想後,需要實驗來驗證時,教師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並請學生演示實驗。最後透過討論彙報,學生髮現:熱可以沿著物體傳遞,並且是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傳到溫度較低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熱傳導。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開始提出的問題: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裡來的?

  第二步: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不同

  在這個實驗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式學習。首先,老師請同學們猜想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相同嗎?接著請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制定各自的實驗計劃,並進行彙總,這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待學生選出一種簡便的實驗方法後,教師出示實驗報告單,並放手請學生用現有的材料充分實驗,大膽操作,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自己獲取知識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最後,透過討論彙報學生得出結論: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個研究活動中,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在教師及時引導下,學生自己探索實踐中得到了解決,從而形成了正確的認識。教師始終作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合作者,親身介入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並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突發情況及時修改調整,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教師是科學探究的主導,又使學生透過科學探究的活動,體驗到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形成尊重科學知識、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以發現結束,聯絡實際、深化認識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啟發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了熱傳導的效能。接著再聯絡教學開始時所觀察的不鏽鋼杯傳熱的事實,嘗試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不鏽鋼杯進行改進。最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了鞏固和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本課最後幾分鐘還安排了一道思考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已有概念,同時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為本課教學設計的三個環節。

  透過上面的教學活動,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式,順利地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填寫實驗報告單等多種方法,透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並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的是圖文式板書。圖增強了直觀性,文一目瞭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整個板書簡潔明瞭,能加深印象,鞏固知識,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為了配合本課教學,我採用的教具和實驗器材有:

  1.實物投影儀,實驗研究報告單;

  2.不鏽鋼杯,方座支架、酒精燈、凡士林、火柴、銅絲、鐵絲、鋁絲,燒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銅、鐵、鋁、塑膠、木、竹……)、熱水。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

  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學探究目標:

  學會蒐集證據,並能夠進行簡單的資訊處理;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對事物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對土壤中的動植物產生興趣;

  能夠如實的描述土壤中的動植物,尊重事實,養成實事求是的意識;

  學會傾聽,願意分享,樂於表達,小組間做到團結合作。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夠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觀察和認識,讓學生意識到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學難點:透過觀察理解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準備: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鏡、鑷子、鏟子、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出示土壤的圖片

  土壤是一種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們都能看見,在路上、在院裡、在校園的角落。而陌生在於即便我們經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來仔細的觀察過土壤。所以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動植物。(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土壤隨然在我們身邊,但大多沒有仔細觀察過土壤的世界,調動學生觀察土壤的興趣)

  (二)觀察土壤。

  1.每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麼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帶著問題去觀察,有針對性的做實驗,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會有小生物和一些枯葉子

  生2:觀察要仔細認真,有順序,細緻到每一個角落

  生3:放大鏡是放大一些小東西的,鑷子用來夾物體,鏟子用來剷土,觀察土壤裡的動植物

  生4:在觀察中要認真仔細,不漏掉每一個角落,要按一定的順序,不要傷害土壤裡的小生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猜測土壤中有什麼,從而激發去挖掘的慾望,並讓學生能夠再說的過程中,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項做補充。

  2.觀察土壤並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及時留下觀察後的證據,做彙報時有據可依)

  3.彙報自己的觀察結果。

  第二課時

  (三)研討活動。

  1.我們發現了多少種依靠土壤生長和生活的植物和動物

  (設計意圖:在相同的時間內,小組之間發現的種數可能會有所不同,認真仔細有序全面的小組會發現的比一般小組多一些,可以形成組間競爭,激發學生觀察的熱情)

  2.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著的植物和生活著的動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動植物和土壤的“關聯”的認識,即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認識,很多動植物都需要依賴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膠、木條、有機玻璃做一個扁的透明觀察盒,往觀察盒裡倒滿土並注意保持土的溼潤。把蚯蚓或是螞蟻放到土上,再鋪一些嫩草和樹葉,觀察蚯蚓或螞蟻的活動。

  (設計意圖:拓展活動有效彌補了學生不易觀察到的土壤下的動物生活情況。不同地區可以考慮“螞蟻工坊”這一材料替換,但觀察蚯蚓從觀察環境的真實性和觀察成本來看都更為適宜。)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水》這課是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質,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可以用來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這些知識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學生對於水也比較感興趣。

  二、說教法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玩、愛動,特別是對三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特點,整節課我以“找水”來貫穿,這樣就比較貼近玩中學。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我認為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對科學感興趣,這其實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需要我們的老師不斷的探究與實踐。因為水是學生平時很常見的物質,《水》這課也是第一課,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根據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為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2、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2、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三、說教學程式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結合課件,認識水。

  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透過讓學生回憶,瞭解學生的前概念。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三)探究活動,找水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個環節我是透過“找水”來貫穿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石頭、木頭、樹葉、空氣、醋這幾種物質裡,藉助於身體器官來辨認幾種物質並找出水。

  (四)分類

  這一部分讓學生把幾種物質進行分類,分成固體、液體、

  氣體。

  (五)倡議節水,進行思想教育

  (六)課堂小結,談收穫

  (七)佈置課外作業

  總的來說,我的設想和實際操作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有所改進。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以外有生命嗎》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中最後一課,也是《科學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部分在蘇教版教材中的最後一課。本課引導學生由近及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去探索“外星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宇宙的好奇心,不是要讓學生探究出什麼結果,而是鼓勵他們大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實際上對於外星生命,人們一直都在不斷猜想他們的存在,科學家感興趣,小學生同樣很感興趣,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從各種途徑瞭解了很多這方面的資訊,有的比教師知道的還多,但不少是小報的“道聽途說”,沒有確鑿的證據,甚至很多就是虛假的,因此需要讓學生有依據地推測,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資訊,學會甄別。

  2、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瞭解人類對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動。

  科學探究:能查閱相關資料(藉助網路或書報),根據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推測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能條理清晰地有依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能設計向外形星系介紹地球情況的資訊卡。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增強學生了解宇宙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3、重點難點

  重點: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難點:查閱整理資料,製作幻燈片,有根據地介紹自己的觀點

  二、說教法

  1、教法分析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存在有外星人,在加之一些影視作品的渲染,使得孩子們更加相信這些事情。那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本課試圖為小學生撩起“外星人”的神秘面紗,激起他們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像人一樣的高階智慧生物的慾望,並鼓勵他們大膽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了,投入到探索宇宙奧秘的活動中去。

  2、教學流程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中準備採用如下的教學思路: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分析各星球的生命跡象——發揮想象,畫一畫心中的外星人——解讀人類名片——拓展延伸,嘗試製作名片。

  環節一:教師播放一段有關UFO或者有關外星人的影片,讓學生觀看,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時引出“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環節二:在研究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首先要知道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所以教師要先引導學生了解這一知識點。然後去分析各個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可以讓每一小組選擇一個星球進行研究,因為這裡會用很多的資料,所以我們在課前一定要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星球的資料,教師也應多做些準備,以備不時之需,而且教師準備應該是有結構的材料。研究之後的彙報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介紹,對於不同的意見,聽完後提出質疑。

  環節三:探索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的研究是一項長期的研究,而人們對於外星人的猜測和描繪仍然存在,學生對於外星人也是充滿了好奇,在他們充滿想象的頭腦中,肯定對外星人有著無數次的勾勒,所以我們設計讓將心中的外星人畫出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猜想一下,如果他們真的存在的話,他們的生存環境應該是什麼樣?

  環節四: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那我們和他們的聯絡的方式就成為了一個難題,教材中出示科學家用太空探測器中攜帶的人類照片和地圖等地球名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並試著解讀這些地球名片,教師可以多蒐集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比如:經過特殊處理的“地球之聲”等。透過解讀這些地球名片,讓學生理解地球名片的科學性、必要性。

  環節五:教師談話:“地球名片是人類向外星人介紹地球的一種方式,那你們想不想自己製作地球名片來介紹地球或者介紹自己呢?”這樣一來激起學生製作的興趣。

  3、教學準備

  多媒體網路教室(或準備充足的書報資料)、投影儀

  三、說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一)提出問題

  1、我這兒有一張神秘的圖片,給大家看看。展示UFO圖片。由它你想到了什麼?

  2、真的有外星生命嗎?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對學生所說與爭論不作具體評價)

  1、學生觀察,交流。

  2、學生交流自己所瞭解的資訊(可能不一致,甚至差別很大,發生爭論)。

  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先讓學生說是要了解學生的已知,學生所說的可能有些是“道聽途說”,有可能所說的不一樣還會發生爭論,引入討論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二)討論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1、大家說了這麼多,意見也不一樣,如何推測外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

  2、一個星球上要存在生命,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3、根據學生的交流擇要板書,小結。

  學生小組討論生命存在需要具體的基本條件,全班交流,相互補充。

  討論交流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是為下面根據不同星球的環境條件判斷生命存在的可能提供,避免人云亦云,照搬書本結論。

  (三)自主查閱資料,研究太陽系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外星生命有沒有?下面就請大家先從我們的太陽系入手,藉助於網際網路查詢有關太陽系其他天體的資料,瞭解它們的環境,根據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小組討論,做出推測。

  教師巡視,指導。

  2、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嗎?依據是什麼?

  3、教師點評、小結。

  1、學生分小組(4到5人)分別查閱太陽系的其他天體資料(根據學生的知識情況可除了行星、常見衛星外還可包括矮行星、彗星等,要儘量找到最新資料),進行推測,並製作成簡單的幻燈片以備交流。

  2、按順序讓學生演示自己的幻燈片,展示查詢的資料,說出推測及依據(火星及月球要聯絡到最新的發現),可相互質疑。

  六年級學生已經能比較熟練地上網查閱資料、製作幻燈片了,掌握了更好的工具就要學會應用。要求學生儘量找到最新的資料是讓學生關心科技的最新進展,人類的探索無止境,“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也是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

  (四)瞭解人類對地外生命的猜測與研究

  1、雖然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還沒有找到答案,也沒有人見過真正的外星生命,但人們還是作出了自己的猜測和描繪。比如著名的E.T.

  播放一段外星人的影像、圖片資料。

  2、你能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外星人模樣嗎?

  教師點評(不作否定性評價)。

  3、如果需要跟外星人聯絡,該怎麼辦?需要介紹哪些情況?

  實際上科學已經做了(展示地球名片),你能看懂多少?

  介紹地球名片的.含義。

  科學家還採用電波、黃金唱片向外傳遞資訊,課後大家可以查閱瞭解一下。

  1、觀看“外星人”,並交流自己所瞭解的資訊。

  2、描繪想象中的外星人,展示並交流(語言或繪畫)。

  學生互評。

  3、思考採用的方式、需要介紹的內容,全班交流。

  觀察地球名片,交流自己從中獲得的資訊和感悟。

  有的學生看過不少關於外星人的科幻片、動畫片,比如E.T.、星際寶貝等,這些形象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都是外國人想象出來的,有人說中國是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國度,所以要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去描繪心目中的外星人,教師重在鼓勵,這也是本課的重點。

  (五)拓展

  如果發現了外星人,請你給他們寫封信介紹我們的情況,別忘了,他們可不懂人類的文字哦!

  先考慮介紹哪些內容,採用何種方式,再設計書信。

  交流書信。

  這是學生想象拓展與延伸。

  四、教學反思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看學生能否藉助網際網路或書報查閱資料來推測地球以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二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過程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想象力,且後一個為重點。查閱資料的技能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求基本掌握,只是熟練程度有些差距。想象力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對於此要求不能過高,主要看學生的思維有沒有真正參與、有沒有創造性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8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分類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體會物品的多樣性,能運用分類的方法,更好地認識組成物體的材料。

  2.科學探究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用自己的標準,給我們周圍的物品分類。

  3.科學態度目標

  願意傾聽、分享他人的資訊

  樂於表達、分享自己的觀點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運用分類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探索物品分類的標準,把周圍物品分類。

  2.教學難點: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感受世界的多樣性。

  三、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10張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師使用:課件、實物、班級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預設5分鐘)

  1.出示《我們生活的世界》課題,導言:我們生活的世界絢麗多彩,物質豐富,今天這節課,我們從身邊的物質出發來認識瞭解周圍的世界。

  2.新授:請同學們說一說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來自大自然的,哪些是來自人工製造出來的?

  3.教師組織學生識別實物圖片。

  二、討論分類的標準(預設15分鐘)

  1.播放“自然視覺生活景觀”剪輯影片和“創造工廠人工智慧”剪輯影片

  2.引入科學詞彙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屬塑膠玻璃橡膠纖維紙……

  3.教師分別對這些科學詞彙進行講解及舉例說明。

  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習。

  三、給物品分類(預設10分鐘)

  1.教師組織學生對物品按材料類別分類。

  2.出示活動手冊樣本,先填寫分類標準,再逐一出示物品圖片,讓學生深入理解物品分類標準。

  3.佈置學生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去分類,並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四、研討交流和總結(預設10分鐘)

  1.我們把物品按材料類別分成了哪幾類?(師生共同探討研究)

  2.每一種材料有什麼特點?(師生共同完成班級記錄表)

  五、板書設計

  《我們生活的世界》

  分類標準: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屬塑膠玻璃橡膠纖維紙……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本單元認識的最後一種簡單機械。本課是依照“問題――實踐――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區域性:1、透過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車上搬運重物的實驗,使同學知道什麼是斜面。2、透過實驗認識斜面的作用,這區域性內容分為兩段:首先認識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後認識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導同學認識斜面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實驗驗證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運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注意控制變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透過本課教學擬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資料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培養同學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要以同學的經驗為起點,重視同學的實踐操作,本節著重於讓同學在體驗中學習。課前我仔細研讀教材,結合實際對分組資料進行了變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個紙盒的幾個不同高度的立面來控制,用一釐米寬的紙條來控制塑膠板斜面探出區域性的一致性,這樣一來使同學的操作更規範易行。在教學中採用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有助於培養同學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於培養同學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透過小組成員間互動和協助,實現每個同學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為了取得合作的實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小組分工明確:實驗前確定了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協調大家的工作,佈置每人實驗操作的順序。這樣大家分工明確,操作時既節省了時間,又能取得較好效果。

  (2)成員輪流實驗:操作時,我建議同學每人操作實驗中的一個步驟,這樣依次輪換,做到人人有參與,人人有收穫。

  (3)和時記錄:人人有實驗記錄單,既做觀察員又做記錄員,防止同學鬆懈。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先用談話法說運河橋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確什麼是斜面。教師做明確說明: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斜的平面,並沿著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

  (二)探究斜面有什麼作用

  1.提問是搬油桶還是藉助斜面滾油桶到車上更省力呢?說斜面能省力光憑感覺還不行,還要用什麼來證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較才幹判斷。問同學怎麼設計證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實驗呢?

  3.小組討論實驗設計。根據同學的彙報,教師小結:先稱出物體(小車)垂直時的拉力,然後記下物體(小車)在斜面運動時的拉力,再進行比較。教師逐一出示為同學準備的資料,並演示組裝、分發資料和實驗記錄單。實驗要求:

  ⑴、由小組長分派每人操作一個實驗步驟。

  ⑵、把小車放在斜面下端,透過測力計拉著它均勻上行,在小車運動過程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

  ⑶、把觀察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⑷、彙報實驗結果:分析你的實驗資料,有什麼發現?

  ⑸.同學分組討論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最後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同學透過上一個實驗發現了同樣的物體省力情況不同。問同學答案。希望同學找到可能是由於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的原因。

  接著讓同學猜測從低處到高處走樓梯和爬梯子的感覺有什麼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響物體在斜面上的省力情況,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

  2、分組設計實驗,並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準備)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並進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級梯度要依照先高後低的實驗順序進行,可以把塑膠板搭在小車外的紙包裝盒的幾個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個坡度,最後最小的坡度用塑膠板搭一支筆來完成。為保證對比實驗中塑膠板搭在斜面以上的區域性也相同,藉助兩釐米寬的紙條使露在斜面以上的區域性和紙條寬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實驗記錄單)

  四、學以致用

  先啟發舉例:透過教師用線在圓珠筆上繞兩種螺旋線讓同學觀察後比較哪種螺絲更容易擰進木板中去,問同學為什麼你會這麼選擇?然後想一想盤山公路為什麼會修成“S”型。再問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

  用了斜面。

  最後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麼簡單機械?有什麼作用?有什麼缺點?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板書: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0

  各位領導以及在座的老師,大家好。我叫趙彬彬,是育才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生命離不開水》。

  一、首先我闡述的是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是以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水作為研究物件。水是組成世界萬物的重要物質。人體內有水、動物體內有水、植物體內也有水。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說我們的一切都離不開水。在本課的學習中,讓學生了解水與生命最深層次的關係,使同學們體會到水的重要意義,也為以後本單元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瞭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本課的不同看法,設想沒有水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

  3、情感目標

  學生能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係,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4、說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充分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結合本節課的需求,師生應做如下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 塑膠袋、杯子、剪刀、水、新鮮樹葉、芹菜、橡皮筋、紅墨水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學目標及教材特點,我除了採用常用的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

  一般方法以外,主要還採用了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2/引導探究法3/分組討論法等。以上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四、說學法

  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本節課我強調以探究為主,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為輔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利用多媒體、情景激趣、匯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剛剛步入神聖的科學殿堂,對於身邊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上課一開始,我就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魚鴨戲水”的情景,螢幕上那歡快的情景配上動聽的音樂,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提問:為什麼水使小草變得嫩綠,使桃花開得鮮豔,使魚鴨遊得歡暢,學生暢談感想以後將會知道水是生命之源。

  2、討論交流、體驗彙報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討論說出幾項動、植物離不開水的事例,豐富學生對“水與生命”的認識。然後提出問題“水與動物、植物和人有著怎樣的關係?”學生透過思考、討論、查詢資料得出結論。最後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命體內的一切活動如呼吸、消化、光合作用都離不開水)。

  3、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教師示範實驗,出示課前包裝好的新鮮樹葉,經過陽光照射後,讓學生觀察並提問:塑膠袋原來是乾的,裡面的水珠是從哪裡來的?學生觀察、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塑膠袋裡的水珠是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證明植物體內有水。接著我趁熱打鐵從人體出汗、排解等生理現象中也可以看出人體內含有水,那麼我們平時吃的食物究竟含有多少水呢?

  接下來我設計了擠西紅柿這個實驗,可以清清楚楚的觀察到植物體內究竟含有多少水。

  下面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影片吧。在這個實驗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也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幾種常見食物的含水量。知道各種食物以及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活動,為了更直觀的展示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我選擇了芹菜作為實驗原料,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地進行實驗。在這個環節中我是這麼做的:準備一杯調式好的紅墨水,然後把芹菜放入紅墨水中,過10分鐘後觀察芹菜的根部有什麼變化,杯中的水為什麼少了一些。把芹菜切成2段,芹菜裡面的莖兒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圍繞了植物離不開水這一目標,演練了他們的科學技能,也豐富了教學的色彩。

  4、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透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體驗彙報並動手實踐等多種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沒有水,我們的生活及周圍的環境將會變成什麼樣?教師播放了一些有關於乾旱的資料,透過觀看錄影,學生更深深感受到了生命離不開水,教師小結:(同學們,你可知道當你享受著幸福生活的時候雲南的小朋友們正遭受著百年不遇的乾旱,當你每天喝著三、四元錢買來的飲料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雲南的小朋友們卻擔負著拯救家人、到處找水喝的使命,當你浪費每一滴水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這一滴水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同學們,請伸出你的手,用你的愛心去拯救那些孩子們吧,讓他們也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只要你能節約每一滴水)。最後教師總結:透過雲南乾旱教育學生珍惜每一滴水,滴水可以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討論結束後啟發學生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畫一幅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六、說板書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結構特點我是這麼設計板書的:

  從植物、動物、人離不開水從而得出水是生命之源,讓學生懂得節約用水、人人有責的道理,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重點突出。

  七、教學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指導性的評價,讓學生快快樂樂的做、開開心心的學。

  以上是我膚淺的個人見解,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以及在座的老師諒解,多多給予批評、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