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模板十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模板十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編排的特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魯教版)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94年,在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為了救自己的兒子,而堅持不懈地挖掘了38個多小時後,成功救出14個小孩的故事。讚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這單元緊緊圍繞“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一主題,講述了人們對總理的愛戴,懷念之情;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戀戀不捨. 依依惜別之情;還有對那高尚.聖潔.無私的母愛的懷念之情。因此,本文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前面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體會句子的方法,本課也是這一方法的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在教學時,我透過情境創設,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覆吟誦中領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透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生詞。

  2、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的相互信任,體會人間自有真情在。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親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麼了不起?

  三、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但採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

  1、以讀代講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講過,讓孩子們“讀、讀、反覆的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透過讀,去解決閱讀課上的幾乎所有的問題。唯有多讀,才能理解,才能運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析詞句法。本課教學,透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嚐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品評之後的積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剝。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法,情景教學法等等。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學習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語文素質培養的關鍵。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學會朗讀。即透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透過讀,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在反覆朗讀進入文中情景。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學生明白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這一道理。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讀”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五、教具準備

  本課教學我主要藉助遠端教育資源,豐富教材內容,同時也讓教材內容直觀化,達到資源共享。讓學生學起來更輕鬆,更有趣。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 讀出“父與子”的情

  1、談話引入。(介紹一位讓你難忘的人。)

  2、播放課件。(瞭解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3、揭示課題,解讀課題。

  [設計意圖:開始以提問方式引入,給了學生自由發言的權利。透過課件瞭解地震,體會父親身處險境,為後來體會父愛的偉大做好鋪墊。]

  4、自由朗讀全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是一位什麼樣的父親?(學生讀書前講清楚讀書要求,讀準音,讀通句。遇到問題做上記號,想辦法解決,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

  5、交流學習收穫。(用簡練的話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表達自己讀後的感受,並寫在黑板上。這不僅是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同時學生的書寫習慣也得到了培養。)

  6、抽生讀課文。(學生讀後,其他學生誇誇讀的好的地方,同時指導學生朗讀。)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同時也自學了本課的生字詞。抽生讀,是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的品讀。讀人物的語言,品人物的思想。]

  (二) 說“父與子”的的情

  1、換課題。(根據課文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那種精神,你想想,能不能給它改一個更好的題目。如果你認為這個題目很好,你就讀課文,提出理由來。怎麼讀,拿出筆來,一邊勾畫一邊批註找出根據來。從小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學生彙報。(告訴學生髮言的方法:先亮明觀點;再從書上找根據;最後講道理。培養學生有序的.連貫地說一段話,克服學生在課堂上發言三言兩語的現象。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為什麼這麼改?牽引學生去尋求答案。因為別的父親都絕望了,離開了,只有他,還那麼執著;38個多小時不吃,不喝,不睡,常人能做到嗎?兒子在面臨生存的機會卻讓給別人。所以我要說他們了不起。這樣一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當然,學生還可以改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說出正確的理由.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設計意圖:老師問學生換不換題目,其實是“醉翁之意”。透過這麼一個似呼不著邊際的問題,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說理能力.]

  (三)寫“父與子”的情

  1、寫一寫。(把你的感受寫出來,可以寫你學了本課後的體會,也可以寫你想對父親或兒子說的話。)

  2、展示學生的佳作,讓學生與文中的父子達到心靈的交融。

  3、作業:將生活中你最難忘的人,選一兩件事把他(她)記下來。回到課文開頭,首尾照應。

  [設計意圖:讓學生將內心感受寫出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昇華。]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2

  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節的時候講的單元六的第一課,下面我 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以教學預設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

  課文記敘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廢墟中經過了38個多小時的挖掘,終於成功救出自己的兒子和14個小孩的故事。讚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親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麼了不起?

  3、感受承諾“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的巨大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四、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中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採用以下的教與學的方法:

  教法:1、採用抓住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句子,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學法:2、透過收集資料,對比閱讀,想象情境,個性朗讀等方法,圍繞重點內容自主探究,體會父愛的偉大

  五、教具準備

  本課教學我主要運用多媒體藉助遠端教育資源,豐富教材內容,同時也讓教材內容直觀化,達到資源共享。讓學生學起來更輕鬆,更有趣。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 、 匯入新課,初讀課文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的開始就相當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在課堂教學中也一樣,一個精彩的導課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我結合四川大地震這一現實素材,教學開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圖片,勾起學生對08年這一沉痛事件的回憶, 既揭示了本堂課的主題《地震中的父與子》,又營造了濃郁的情感氛圍,有助於學生迅速入情、動情。有便於後面教學的進行.

  (二)、指導朗讀,悟父子情

  1.接著讓學生回顧第一課時,並用簡練的話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說說課文所寫的父子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這不僅是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同時,又尋找到閱讀本文的突破口。

  2、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我讓學生自己邊讀邊劃出課文中描寫父親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導,並結合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愛。這裡是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準確、細膩、深入的把握,獲得準確、細膩、深入的體驗,以增強語感,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也許學生會找出以下句子:

  3、課件出示以下句子並以多種方式指導朗讀:

  a.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衝向他7歲的兒子的學校。

  b.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c.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d.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 ”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如: “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幫助我?'”救火隊長,警察的話看出他在想什麼?

  學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讀中感受, 加深對父親的認識,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e.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感受父親的了不起:在學生從“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中透過“挖”及想象其它動作詞,更深一層的感悟父親的勞累,和這種了不起的偉大的父愛。在感受父親的偉大時,我還利用時間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感悟父親挖的時間的漫長,從中體會到父親挖的決心。從外貌的描寫感受父親的疲憊與辛苦.

  再如:感受兒子的了不起:抓兩個句子,其一是兒子和父親的第一次對話,瞭解他對父愛的堅信不疑,展現出了兒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兒子讓其他同學先出來的畫面,抓住“讓”字感悟兒子是一個捨己為人的孩子。這些都原於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是連線父子感情的一個基點。讓學生體會到阿曼達的無私.先人後已.災難面前鎮定,從容的品質

  4、我們再看看兒子阿曼達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兒子的那些地方感動了你?

  (1)“我告訴同學不要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回來就我,也能就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更我在一起。”

  [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讓學生在情感得到激盪的同時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句子誦讀紮實了,情感表達自然也淋漓盡致了。]

  5、體會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箇中心線索,兩個突破點”。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恪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突破點是“父親愛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 以上這些句子透過反覆地朗讀,讓學生讀懂讀明白.當然“讀懂”既包括讀懂話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讀懂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瞭解課文的語言特色。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薰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積澱語文素養。]

  6. 最後一刻,激動人心的場面出現了: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你從哪體會到他們是非常幸福的呢?(因為父親相信兒子,兒子相信父親,他們心靈相同,終於團聚了。父親愛著兒子,兒子相信父親。是愛,讓他們幸福著。)

  (三)、課外拓展, 感情昇華

  一堂好課的結束意味著新的課外拓展,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說一說,讓學生把自己享受到的愛和自己奉獻的愛和大家分享一下。

  [讓學生將內心感受說出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昇華。]

  (四)、作業設計;

  新課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但也離不開課外的演練,所以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佈置以下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並積累誦讀。

  2、小練筆(1、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2、寫一寫父母、親人、朋友、同學之間互相關愛的事情。(四)、寫“父與子”的情,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想到要感恩父母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 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這堂課的板書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父 子

  了不起

  七、說說本課教學效果的預測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根。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在引領學生潛心品讀文字,領悟文字的語言表現力同時,,緊緊抓住一個“情”字,透過多種形式品讀,感悟語言文字蘊含的父子深情,讓學生達到情感的共鳴;牢牢地把握一個“愛”字,用文中父子之愛燃起學生心中之愛,讓愛在課堂中傳遞,讓愛在生活中綻放異彩。讓學生理解兒子的獲救,是父親與地震廢墟殊死拼搏,奮不顧身的結果,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3

  1、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透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新詞;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的相互信任,體會人間自有真情在。

  說教學重點難點。瞭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親的偉大;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麼了不起。

  3、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和品析詞句的方法,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研討合作,從中領悟文中的感情。

  4、說教學設計理念。

  教學設計中從課文的結局入手,激發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然後引領學生反覆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中深入解讀“這位父親的了不起”。旨在透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樸實的情感體驗引領學生自主閱讀,滲透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理念。

  5、說教學過程。

  分為四大板塊逐一推進。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課件展示地震災難。

  2、揭示課題。教師簡介大地震發生的概況,讓學生觀看後說說自己的心情,激起學生的沉痛,難過,與傷感。為學習下文做好情感鋪墊。

  第二板塊: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鑑於高年紀的學生要有一定的閱讀速度的要求,我讓學生默讀全文,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思考為什麼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從而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大致的瞭解。

  第三板塊:細讀交流。

  請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用文章中的語言說出圖意。再針對故事的結尾,提出疑問: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自主閱讀,深入感悟:

  1.學生自瀆課文,從父親和兒子的表現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動的內容。(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包含了幾層意思?一是父親了不起,再是兒子了不起。)

  2.畫出文章當中能夠表現父子了不起的詞句(描寫父子語言的句子和描寫父親外貌和動作的句子),細細品讀,看看他們了不起在什麼地方。

  3.指名讀自己畫出的句子或段落,說出理由,然後有感情地去朗讀它。4、結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釋疑問。(父 :不放棄、 責任感;兒子:對父親的信任 對同伴的責任。)教學時我主要採用整體默讀,重點段品悟誦讀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在默讀中思考,朗讀中感悟。

  第四板塊:聯絡實際,拓展延伸:

  在課尾,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父親與你之間所演繹的真情故事,說說最想說的話,讓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昇華。

  6、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經過三十八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同學的感人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文中的難點是讓學生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學時,力求創設情境,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反覆吟誦中領悟文字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調,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關注人文。”

  本單元訓練主題——人間之愛。這組課文以愛為主題,以使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為任務。訓練重點是“使學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愛自己的親人,朋友和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引導學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學習作者透過細緻描寫,突出人物情感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父親為救兒子不顧生死的父愛親情以及救助兒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受到父子親情的感染,並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學難點:學會愛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

  四、教學方法

  1 、以讀代講法,教學中讓孩子們“讀、讀、反覆的讀”,在讀中感悟。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悟父愛的偉大力量,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才能潛移默化地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析詞句法。本課教學,透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嚐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3 、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情景教學法等,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學習方法。

  1、找 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找那些負載著所有父親愛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詞句,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準確、細膩、深入的把握中獲得深入的體驗。

  2、讀 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讀”,透過引導、聯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父親努力拯救兒子的過程,品味語言、積累語言。

  3、說 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說”,透過探討,挖掘出孩子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

  4、寫 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寫”,讓學生把充沛的情感積累化為書面語言。

  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預設了以下五個環節:

  六.說預案

  (一) 、複習匯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內容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二) 、品讀感悟

  1.自讀課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寫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動?用筆畫下來,說說感受 .

  (在讀中整體感知,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點詞句,讀中感悟父愛的偉大.

  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感受父親的了不起:在學生從“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中透過“挖”及想象其它動作詞,更深一層的感悟父親的勞累,和這種了不起的偉大的父愛。在感受父親的偉大時,我還利用時間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感悟父親挖的時間的漫長,從中體會到父親挖的決心。從外貌的描寫感受父親的疲憊與辛苦.

  再如:感受兒子的了不起:抓兩個句子,其一是兒子和父親的第一次對話,瞭解他對父愛的堅信不疑,展現出了兒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兒子讓其他同學先出來的畫面,抓住“讓”字感悟兒子是一個捨己為人的孩子。這些都原於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是連線父子感情的一個基點。讓學生體會到阿曼達的無私.先人後已.災難面前鎮定,從容的品質)

  3.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如: “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幫助我?'”救火隊長,警察的話看出他在想什麼?

  學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讀中感受, 加深對父親的認識,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三) 、情感昇華

  1)出示課件.三位汶川 大地震中的父親的形象,一個手機簡訊的故事.

  現在的學生高智商,低情商,學生在理解文章中蘊藏的父愛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將心比心的,從內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強烈的地震之後,因此,學生們脫離生活的經歷,他們對文字的理解也是膚淺的。教師的教學語言表述也是顯的蒼白無力的,對此,教學中,我聯絡汶川地震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實際,用汶川地震中父愛的圖片喚醒他們的感受.

  2)小練筆:36小時過去了,這一刻父親會對兒子說些什麼呢?

  透過讀寫融情,讓學生將內心感受寫出來,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昇華。

  (四)、寫“父與子”的情,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想到要感恩父母

  1、寫一寫。(把你的感受寫出來,可以寫你學了本課後的體會,也可以寫你想對父親或兒子說的話)。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根。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在引領學生潛心品讀文字,領悟文字的語言表現力同時,緊緊抓住一個“情”字,牢牢地把握一個“愛”字,用文中父子之愛燃起學生心中之愛,讓愛在課堂中傳遞,讓愛在生活中綻放異彩。讓學生理解兒子的獲救,是父親與地震廢墟殊死拼搏,奮不顧身的結果,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

  2. 教師結合作業2.3題適當的引導,這篇課文不僅僅是為了讚頌父親的偉大,也是在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親情,學會感恩並理解父、母,以及許多關心自己的親人。)

  (五)、板書設計

  愛

  父親 兒子

  信任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5

  尊敬的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是來自10級中文一班的程宇萌,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地震中的父與子》。本單元訓練主題——父母之愛。這篇課文使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的任務。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因此我的說課內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本文是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應該力求透過情境創設,反覆吟誦領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9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

  2、能力目標:(1)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領悟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並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互相信任,受到愛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教學難點: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含義。

  四、教學方法

  課堂是學習過程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群群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為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根據課文特點,創設一種和文字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實現自主互動平等對話的生命課堂。

  五、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上課伊始,我用沉痛的導語來敘述:20xx年5月12日,是我們全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四川汶川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錄影)在1994年,美國洛杉磯也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在這次地震中,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這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地震的畫面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認識到地震的危害,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了課文情境,為體會父愛的偉大奠基了基礎。這樣的開課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字

  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生字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同時思考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親?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其次,我出示本課三組詞語:

  第一組 洛杉磯 阿曼達

  第二組 地震 混亂 廢墟 爆炸

  第三組 安頓 挖掘 擁抱 堅定 絕望 嘆息 悲痛

  進行詞語學習,並讓學生從中挑選幾個說說整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讓學生說說文中的父親的印象。

  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強化對詞語的積累,同時,又尋找到閱讀本文的突破口。

  (三)品詞析句,讀中悟情

  第一步:讓學生再次細細地讀課文,從哪些語句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畫出來,並在旁邊寫感受

  這一步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 讓他們潛心涵泳、誦讀體味,培養他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主動意識。 第二步:創設情境,說中感悟父親的執著與忘我。

  文中,父親的愛無處不在!課文5—11自然段寫的是人們不斷勸阻父親不要挖掘,而父親沒有停止挖掘,只是反覆回答著同樣的話:“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抓住父親的語言描寫,採用情境對話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父親此刻的內心情感。首先,學生讀課文;然後指名學生扮演消防隊長、警察、圍觀的人等,其他學生則扮演父親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學生深刻地感悟到父親因為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著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對比閱讀,比較感悟父親的“失常”與偉大。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為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詞析句,讀中感悟父親的果敢與堅毅。

  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 “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我先引導學生透過 “滿臉”和“佈滿”的這兩個詞中的滿字,以及血絲和血跡的兩個詞中的血字時,你彷彿看見了怎樣的畫面?挖掘這一文字空白點,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接著我抓住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讓學生反覆誦讀體會挖掘時間長,不間斷,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都是因為父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從而引出“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個句子。

  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薰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四)讀寫融情,主題昇華。

  (課件音樂起,陸續出現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圖片)

  教師動情敘述:此情此景,讓我想起5.12地震後始終縈繞在我腦海中的一個形象、一個動作、一段語言。天下的父母千千萬,愛子之情卻一樣深。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父親的心,此時此刻,挖掘已進行了36小時,可是兒子還生死未卜。這個深愛兒子的父親會對心愛的兒子說點什麼呢?請你將淚水凝聚在筆端,寫在書頁的空白處。

  這樣,把讀與寫巧妙地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在充分的語言實踐中“零”距離體驗作者的體驗,體驗人物的體驗,感同身受,代其言說.不但抒發了孩子們內心的真情實感,而且從學習語言走向了運用語言。

  然後昇華主題:同學們,有這樣一個地方,不論天塌地陷、世事變遷,總會有一扇門為你開啟,總會有一些人在那裡等著你,還願意不離不棄的守著你直到生命終止。這就是我們的家。這個地方有父母、有親人,是他們帶給我們溫暖和愛。而愛,會使人堅強;愛,會使人產生信賴和力量;愛,會創造奇蹟。那麼,

  讓我們對親愛的爸爸媽媽說一聲:“我愛你們。”

  六、板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父親 了不起 兒子

  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在本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學生的反饋,設計了這樣一個板書,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獲得更鮮明、更震撼的情感體驗。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9課《地震中的父與子》.下面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以教學預設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

  課文記敘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廢墟中經過了38個多小時的挖掘,終於成功救出自己的兒子和14個小孩的故事。讚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麼了不起?感受父親的偉大.

  2、感受承諾“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的巨大力量。

  四、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課我採用以下的教與學的方法:

  教法:1、採用抓住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句子,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學法:2、透過收集資料,對比閱讀,想象情境,個性朗讀等方法,圍繞重點內容自主探究,體會父愛的偉大

  五、教具準備

  本課教學我主要運用多媒體藉助遠端教育資源,豐富教材內容,同時也讓教材內容直觀化,達到資源共享。讓學生學起來更輕鬆,更有趣。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新課,初讀課文

  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我結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這一現實素材,教學開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圖片,師生配樂朗讀,勾起學生對08年這一沉痛事件的回憶, 既揭示了本堂課的主題《地震中的父與子》,又營造了濃郁的情感氛圍,有助於學生迅速入情、動情。有便於後面教學的進行.

  (二)指導朗讀,悟父子情

  1.接著讓學生用簡練的話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說說課文所寫的父子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這不僅是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同時,又尋找到閱讀本文的突破。

  2、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我讓學生自己邊讀邊劃出課文中描寫父親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導,並結合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愛。這裡是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準確、細膩、深入的把握,獲得準確、細膩、深入的體驗,以增強語感,同時,體

  會作者的寫作方法。也許學生會找出以下句子:

  3、課件出示以下句子並以多種方式指導朗讀:

  1.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2.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4、我們再看看兒子阿曼達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兒子的那些地方感動了你?

  (1)“我告訴同學不要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回來就我,也能就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更我在一起。”

  [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讓學生在情感得到激盪的同時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句子誦讀紮實了,情感表達自然也淋漓盡致了。]

  5、體會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箇中心線索,兩個突破點”。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恪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突破點是“父親愛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 以上這些句子透過反覆地朗讀,讓學生讀懂讀明白.當然“讀懂”既包括讀懂話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讀懂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瞭解課文的語言特色。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薰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積澱語文素養。]

  6. 最後一刻,激動人心的場面出現了: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你從哪體會到他們是非常幸福的呢?(因為父親相信兒子,兒子相信父親,他們心靈相同,終於團聚了。父親愛著兒子,兒子相信父親。是愛,讓他們幸福著。)

  (三)、課外拓展, 感情昇華

  一堂好課的結束意味著新的課外拓展,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說一說,讓學生把自己享受到的愛和自己奉獻的愛和大家分享一下。

  [讓學生將內心感受說出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昇華。]

  (四)、作業設計;

  小練筆(1、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2、寫一寫父母、親人、朋友、同學之間互相關愛的事情。)

  (五)、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父 子

  了不起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19.《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受父子親情,理解偉大的父愛能給人巨大的勇氣,能使人在危急時刻變得更加堅強,能夠無所畏懼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

  2.依託語言文字,透過有感情朗讀、聯絡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和情感。

  教學重點:

  1.展現“父親艱難地在廢墟上挖了38小時”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句話給父子二人帶來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這對父子為何了不起。

  教學難點:

  理解“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給父子二人帶來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學過程:

  一、把握整體,創設情境

  1、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9課地震中的――(生引答:父與子)【板書課題】

  2、初讀了課文,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樣。(出示

  影音)

  二、直奔主題,整體感知

  1、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位父親執著地挖了38個小時,他7歲的兒子竟頑強支撐了38個小時。課文中早已對他們給予高度的評價,說他們是一對――(生答:了不起)的父與子。【板書:了不起】

  2、你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他們的了不起?動筆劃出來,還可以用簡短的語句做些批註。(學生讀劃寫)

  3、學生交流

  過渡: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這位父親如此偉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位了不起的父親。(出示文字)

  三、品讀語句,以讀代講

  1、現在你們會怎樣讀這些句子?你會抓住哪些字眼來讀出父親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組裡讀一讀。(分小組朗讀)

  2、交流品讀

  你來讀,你為什麼會這麼讀?(看出時間長,父親支援了這麼久很疲勞,看出不容易困難很大……)36小時,這是兩個白天一個黑夜,父親就這樣不停地挖啊挖啊。這是一個多麼堅韌不拔的父親。我們一起來朗誦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灰塵,血絲,衣服,血跡……

  孤軍奮戰的父親沒有任何工具,僅憑他的一雙手,一雙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這裡飽含著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我們一

  起來讀,記住這位了不起的父親。(生齊讀)

  3、挖了這麼久這麼艱難,父親為什麼沒有放棄?因為(生齊答)(出示文字)

  【板書:無論…總…】

  4、這是父親常對兒子說的話。這是一個約定,這是一個承諾,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愛。這位慈愛的父親曾經在什麼情況下說過這句話?(學生簡答)

  5、現在,在一片廢墟前,父親也是憑藉著這句話(指,生齊讀)執著地挖掘。在這片廢墟上,他曾經聽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讀);他曾經聽到好心人的勸慰(生接讀);曾經聽到消防隊長的告誡(生接讀);曾經聽到警察的規勸(生接讀)。面對這一切的不理解,面對身心的巨大傷痛,父親停止了嗎?(生:沒有)為了和兒子在一起,父親都克服了哪些困難?你能不能用“不論……總……”這個句式來說一說。

  6、無論發生了什麼,父親只有一個念頭――(生自由答) 這個信念支撐起了父親了不起的形象。(配樂)假如他就是你的父親,面對廢墟他曾經絕望過,但對你不離不棄的愛讓他變得堅強偉岸……(生齊讀)

  7、也許正是這份深沉的父愛創造了奇蹟,挖到了第38小時……(師生同讀,學生只接兒子的語言部分)

  8、父親挖了38小時,年僅7歲的阿曼達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時。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7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老師們:

  上午好!

  從八月的貴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漢參賽,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我思索,我探尋,我不斷走進文字,貼近學生。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也是快樂的。它促使我在專業上更快的成長,它將成為我人生中一段珍貴的回憶。感謝全國小語會為我們語文老師搭設這樣一個夢想舞臺,感謝所有在我成長道路上灑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謝為我這堂課付出無數心血的領導們、專家們、老師們。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表現特殊環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這是一篇老課文,很多名師都上過這一課,光是人教網上掛出的教學設計就有好幾個,要尋求突破與創新很難。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字有較大的差距,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搭設一座橋樑,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深入文字,受到感染和薰陶呢?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以疑促讀,簡化教學環節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呢?

  我覺得,教師應該教在學生有疑處。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的效率。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疑問促閱讀,並相機滲透讀書方法的指導。回顧這一堂課,整個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質疑解疑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自主實踐、自行發現、自我建構的過程。大家看,上課伊始,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從而帶動了全篇的閱讀;之後,學生針對父親在廢墟中挖掘的語句進行質疑,感受到了父愛的深沉偉大;接著,學生針對阿曼達在廢墟下的等待質疑,進一步體會到了阿曼達的了不起。以疑促讀,簡化了教學環節。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單純明確:透過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教學結構簡單樸實,體現了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一箇中心詞“了不起”,牽一髮而動全身;兩個板塊,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清晰明瞭;一條主線,“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貫穿全過程。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去自主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發展。

  二、挖掘資源,豐富學生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崔巒老師也曾經說過:“就小學階段來說,主要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如學生從課文對父親的外貌描寫說出了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由父親在廢墟中挖了36小時,聯想到阿曼達在廢墟下等了36小時,並由此想象廢墟下的阿曼達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這樣做,填補了課文空白,使學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與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學生在用“不論……總……”進行說話訓練的過程中,對父親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體會,我感到一個直面困難、永不言棄的父親形象逐漸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我更欣喜地看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累語言,內化語言,並靈活地運用了語言。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地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每一位學生得到了紮紮實實的發展。

  我的這一堂課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小學語文人教版教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

  本單元訓練主題——父母之愛。這篇課文是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承擔了使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的任務。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本文是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應該力求透過情境創設,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覆吟誦中領悟文中文字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

  (1)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領悟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並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互相信任,受到愛的教育。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難點是: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含義。

  四、教法學法

  課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群群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易於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於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為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應遵循閱讀課文特點,努力創設一種和文字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平等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學程預設

  (一)激趣質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溢著濃濃的父愛之情,也許,我們並不怎麼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這種平凡、樸實、無私的父愛在我們的生命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你能想象到它會爆發出何等驚人的力量?創造出怎樣的奇蹟嗎?

  設計理念:小學生認知興趣和求知慾望較為強烈,這樣設計抓住了學習興趣點,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次默讀課文,說一說這是一對什麼樣的父與子?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父親可親可敬,兒子可愛的形象。接著,緊緊扣住中心問題:“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為父子之情而震撼。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結合第三學段“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訓練要求設計的。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用人格砥礪人格的語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淨的底色。

  (三)品讀精華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學生自由朗讀,在讀中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首先,學生彙報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接著,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透過人物描寫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讓學生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在詞句品讀中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

  設計理念:“讀懂”既包括讀懂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讀懂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瞭解課文的語言特色。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薰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2、創設情境,從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與文字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使學生深刻地感悟父親因為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著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3、對比閱讀,比較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為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

  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

  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造了偉大的奇蹟!這偉大的愛可歌可泣!

  設計理念: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4、品讀精華感悟“兒子的了不起”

  當我們還在感動於父愛的偉大時,課文中,一個七歲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達,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又一次強烈的震憾!這個在地震後的黑暗廢墟下,呆了三十八個小時,卻能保持鎮定的孩子,這個在獲救時,首先想到別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處境下,想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呢?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透過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在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時,運用同樣的方法,採用小組內讀一讀,議一議,寫一寫的方式學習。

  先聯絡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並茂地讀出來。透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四)讀中融情,感悟父子愛的力量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創造性地閱讀,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當學生沉浸在父親不同尋常的愛裡,不禁要問:他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裡?這個教學難點,我想透過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主要設計這樣幾個導語:

  1. 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著肉體的傷痛,右間扛著精神的壓力,是什麼力量支援他這樣做。

  2. 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倒塌了,悲痛欲絕地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3. 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4. 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依舊是這句話。

  5. 這句話讓父親成為一座大山,這句話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句話。

  (五)巧改課題,昇華情感

  這一環節,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讓他們為課文換個題目並說明原因,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中情感的感悟。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教師都給與肯定,這一訓練昇華了情感,突破了難點。

  設計理念: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說理能力。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愛

  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二課時。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機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經過三十八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兒子和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文章所表現的是特殊環境下的父子情,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對於這篇催人淚下的文章,學生在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父愛時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將心比心的從內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強烈的地震之後,學生沒有這方面的體驗,脫離生活的經歷,對文字的理解不夠深刻,故而朗讀不能有感而發。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來品讀文字,感受父子間那份濃濃的情、深深的愛,同時再現情境,呈現汶川地震的相關圖片,幫助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文字,從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並透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對文字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中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的好句。

  三、教學重難點

  其中,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則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本節課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教法的選擇上:

  採取以讀代講法、品析詞句法和情境感悟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讓學生們透過讀去解決問題,透過詞句的推敲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並在具體情境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學法上,我始終本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2. 品文悟情,以讀促思

  3. 總結全文,領悟方法

  4.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開課伊始,我設計了檢覆字詞、理清文章順序和回顧單元訓練重點三個環節。教學中,透過對相關內容的回顧,幫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種整體上的認識,從而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品文悟情,以讀促思

  課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這部分內容作者用生動、細膩的筆觸透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等的描寫,展現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的形象。

  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緊緊圍繞文眼“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展開學習。先引導學生回憶並總結之前學習的有關描寫人物的文章的相關學習方法,而後呈現閱讀提示,幫助學生梳理學習方法並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透過自讀自悟文字和組內交流,學生勾畫出了重點詞句,並抓住父親的動作描寫“衝”“跪”“站”“走”,外貌描寫“滿臉灰塵”“衣服破爛不堪”,神態描寫“雙眼佈滿血絲”和“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一連串的數字描寫來體會這位父親的“了不起”,並透過朗讀表現出來。而這位父親的“了不起”更能透過人物間的語言描寫直接體現出來,我組織學生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對話的朗讀,同時更有教師的範讀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體會,真正感受到父親的偉大、了不起。

  而對於兒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語言描寫的捕捉,學生不難感受到兒子的勇敢、機智,體會到了兒子的“了不起”,從而完成了課文主體部分的學習。

  (三)總結全文,領悟方法

  這對父子在這場大地震中譜寫出震撼靈魂的樂章。而這震撼靈魂的樂章更源於他們彼此之間信念的堅守“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教師富於情感的引語幫助學生再次梳理了全文,並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間、親人間那份濃濃的情、深深的愛。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課已畢,但學生們仍然被這份濃厚的情感緊緊地包圍著。因此,我適機呈現了一組08年汶川地震時的相關圖片,引領學生真正感受大地震來臨時的情景。最後呈現書中阿曼達和他的父親得以相見、緊緊相擁的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用語言來描述父子相見時的感人場景。學生在說話的同時情感上得以昇華,併為本單元的習作積累了素材,從而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就是我對《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所進行的說課,歡迎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我要說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文道結合的思想,按專題來組織單元。本單元就是以“父母之愛”為專題,透過文質兼美,不同側面的幾篇課文,讓學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寫法上的啟迪,領悟作者透過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的是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夜以繼日,挖了整整38個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選擇這篇課文,是緣於感動,也是緣於汶川地震後,再一次上這堂課時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人類如同螞蟻般渺小,生命在彈指間灰飛煙滅,然而,就是在這樣無情的災難面前,我們在創造著生命的奇蹟!

  二、說教法:

  下面,我將自己設計該課教學時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現,我希望我這種“原生態”的呈現,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學理念。

  1、在感動中領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我考慮的是:如何使學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靈的感動。讓學生感動是上好這篇課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薰陶、文化的積澱,讓學生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感動於偉大的父愛。加之,利用遠端教育設施,播放直觀的地震現場,讓學生更加被這對父子感動。

  2、在改寫結局中感動於過程。事實上,《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不長,即使沒有老師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領,學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這篇課文讀懂,並且心甘情願地被感動,感動於“這位父親“的超乎常人的堅強、堅持、信念與愛。因為正是由於這位父親異於常人的行為,才使結局那麼圓滿、皆大歡喜。然而,當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讓人心酸的畫面在我腦海裡不斷地放映時,我突然覺得自己有責任讓學生思考甚至選擇,自己是為事情的結局感動還是在事情的過程中感動。

  假如,假如事情沒有那麼圓滿,這位父親不聽所有人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後的廢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終找到的只是兒子血肉模糊的屍體,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們的生命,學生們還會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嗎?還會嗎?

  在這裡,我將會利用遠端教育設施給孩子們展示一個汶川地震中真實發生的“父與子”的故事。故事中的這位父親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時,最後卻只能對著兒子屍體溫柔的痴笑。孩子們一定會領悟到原來我們感動的不僅僅是結局,而是那個令人垂淚的過程。

  3、在細節中感動於真實的父愛。在採訪與傾聽孩子們預習體會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種傾向,那就是他們會認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親過早地放棄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愛得還不夠深,甚至有的學生會認為那些父親是膽小的、懦弱的。特殊時刻正常的理性被誤解為“貪生怕死”,這讓我感到害怕,因為這種誤解將會衍生出一種在我看來是畸形的價值觀。

  我們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犢之情都是一樣的,那14位父親對兒女的無與倫比的愛以及喪子之痛,在課文對他們動作、表情的細節描寫中我們是能夠體會得到的,我總覺得我應該站出來,讓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愛去感動學生。

  三、說學法:

  1、找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找”,找那些負載著所有父親愛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詞句,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準確、細膩、深入的把握中獲得準確、細膩、深入的體驗。

  2、讀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讀”,透過引導、聯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父親努力拯救兒子的過程,使學生在情感得到激盪的同時,品味語言、積累語言。

  3、議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議”,透過小組合作探討,挖掘出孩子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

  4、寫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寫”,把對“這位父親”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結局的續寫之中,讓學生把充沛的情感積累化為書面語言。

  四、說程式:

  1、以詞概篇,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兩組詞語,由學生選用其中的詞語說說文章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從整體入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詞,設定問題,統領全篇。)

  2、深層品讀,感受父愛

  a、走近父親,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親的“了不起”?勾畫出描寫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句子,並用課件出示,再把這些語句反覆讀一讀,小組同學相互交流感受。

  b、引領學生抓住相關語句彙報。

  (充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機會,透過讀、畫、說、想這幾個環節,充分體會、誦讀,感受課文主旨,為整節課的教學奠定情感基礎。)

  3、將文改詩,感動父愛

  a、(課件出示)將“他挖了8小時、12小時……到處是血跡。”改成一首小詩,(配樂)深情地讀一讀,體會到什麼?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麼樣的父親?(隨後課件出示父親的樣子)

  (這一環節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用詩的形式濃縮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4、改變結局,昇華父愛

  a、改變文章結局,讓學生聯絡上下文簡單討論這個結局出現的可能性,追問學生“你是否仍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為什麼?”引領學生反覆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在“過程”中深入解讀“這位父親”。(課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與子”)

  b、讓學生找出容易被遺忘的描寫其他父親的詞句,從細節中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愛。(播放畫面,觀察並體會)

  5、續寫結局,研讀父愛

  讓學生選擇不同的結局,把故事續寫下去。並用自己的語言和親身體會說出自己對父愛的理解。

  五、說應用: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堂課的過程中,我選擇的遠端教育模式一:光碟教學模式來進行的。

  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我都適當的穿插運用遠教設施和教育教學資源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如:播放地震現場的情景,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父親堅持不懈挖掘38小時的感人場景,這比起教師用乾澀的語言奮力描述效果要強很多很多。

  利用光碟將課文的重點詞句展示出來,和學生一起探討、品讀,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互動,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培養。

  仔細觀看了特級教師武瓊的講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人才觀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師的努力下,農遠教育會越來越普及,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更多便利,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更多精彩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