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有關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有關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本單元認識的最後一種簡單機械。本課是按照“問題――實踐――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部分:

  1、透過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車上搬運重物的實驗,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斜面。

  2、透過實驗認識斜面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分為兩段:首先認識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後認識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導學生認識斜面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實驗驗證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運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注意控制變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透過本課教學擬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資料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要以學生的經驗為起點,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本節著重於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課前我仔細研讀教材,結合實際對分組材料進行了變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個紙盒的幾個不同高度的立面來控制,用一釐米寬的紙條來控制塑膠板斜面探出部分的一致性,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操作更規範易行。在教學中採用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透過小組成員間互動和幫助,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為了取得合作的實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小組分工明確:實驗前確定了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協調大家的工作,安排每人實驗操作的順序。這樣大家分工明確,操作時既節省了時間,又能取得較好效果。

  (2)成員輪流實驗:操作時,我建議學生每人操作實驗中的一個步驟,這樣依次輪換,做到人人有參與,人人有收穫。

  (3)及時記錄:人人有實驗記錄單,既做觀察員又做記錄員,防止學生鬆懈。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先用談話法說運河橋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確什麼是斜面。教師做明確說明: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斜的平面,並沿著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

  (二)探究斜面有什麼作用

  1.提問是搬油桶還是藉助斜面滾油桶到車上更省力呢?說斜面能省力光憑感覺還不行,還要用什麼來證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較才能判斷。問學生怎麼設計證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實驗呢?

  3.小組討論實驗設計。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師小結:先稱出物體(小車)垂直時的拉力,然後記下物體(小車)在斜面運動時的拉力,再進行比較。教師逐一出示為學生準備的材料,並演示組裝、分發材料和實驗記錄單。實驗要求:

  ⑴、由小組長分派每人操作一個實驗步驟。

  ⑵、把小車放在斜面下端,透過測力計拉著它均勻上行,在小車運動過程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

  ⑶、把觀察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⑷、彙報實驗結果:分析你的實驗資料,有什麼發現?

  ⑸.學生分組討論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最後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學生透過上一個實驗發現了同樣的物體省力情況不同。問學生答案。希望學生找到可能是由於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的原因。

  接著讓學生猜想從低處到高處走樓梯和爬梯子的感覺有什麼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響物體在斜面上的省力情況,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

  2、分組設計實驗,並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準備)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並進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級梯度要按照先高後低的實驗順序進行,可以把塑膠板搭在小車外的紙包裝盒的幾個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個坡度,最後最小的坡度用塑膠板搭一支筆來完成。為保證對比實驗中塑膠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藉助兩釐米寬的紙條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紙條寬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實驗記錄單)

  四、學以致用

  先啟發舉例:透過教師用線在圓珠筆上繞兩種螺旋線讓學生觀察後比較哪種螺絲更容易擰進木板中去,問學生為什麼你會這麼選擇?然後想一想盤山公路為什麼會修成“S”型。再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了斜面。

  最後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麼簡單機械?有什麼作用?有什麼缺點?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板書: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後指導同學學習幾種鑑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後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區域性

  第一區域性:指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區域性:指導同學用實驗的方法,鑑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於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鑑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裝置情況,教材選擇了鑑定蛋白質、脂肪和澱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區域性: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區域性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和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區域性:讓同學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鑑定蛋白質、脂肪、澱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身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資料:雞蛋白饅頭向日葵種子花生碘酒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透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一)、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後,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然後讓同學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彙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同學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後彙報,最後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透過同學交流,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地考慮,使同學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二)、鑑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同學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澱粉

  3、組織同學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教師在此處可以給同學們創設“矛盾”,比方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裡面含有什麼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發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下面各小組可以自身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檢驗

  要求:

  (1)、邊實驗邊觀察

  (2)、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記錄本上

  組織同學彙報交流

  小結:

  檢驗各種營養物質的方法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鑑別三種營養物質的簡單方法,然後透過自身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三)、各種營養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

  1、談話:各種營養物質對人體各有什麼作用?

  (同學討論)

  2、組織同學彙報

  3、小結: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礎。現在,在兒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肥胖兒童、“豆芽菜”型兒童的數目不時增加。這不只影響兒童少年的正常聲中發育,而且還危和兒童少年成年後的健康。為了改變中小學營養構成不夠科學的狀況,北京市在中小同學中推行由營養師設計的營養午餐。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四)應用知識的活動(彈性活動)

  1、談話:你喜歡去麥當勞嗎?你認為麥當勞的快餐中營養搭配有什麼特點?

  2、跟據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一份學校營養配餐的食譜。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幹,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省編自然科學第三冊第三章第一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在初中自然科學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知識難度用教學要求並不是很高,但聲音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資訊、是組成美好生活的一個要素,聲音與日常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絡,自然科學教學的目標是關注、研究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自然現象,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關係。因此,它是自然科學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透過對聲音發生和傳播的學習,為下一節光的傳播打好了基礎。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學生已有的邏輯思維及習慣,本人對教學流程作如下處理:聲音是如何發生的→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聲波的形成、反射及回聲→聲音能在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速。教學實踐表明,這樣處理會使整堂課的結構更加自然流暢,學生也易接受。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瞭解聲音的傳播需要有媒介物質,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不同。

  瞭解回聲現象。

  2、技能目標:

  透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創新目標:

  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聲音是如何發生及如何傳播是認識聲現象本質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從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上看,它應是本節課的重點。

  聲音的傳播需依賴一定的物質,這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直接感受到,它需要藉助於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由於實驗本身的侷限性,初中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對薄弱,我認為本節的難點,應是理解聲音的傳播必須依賴於一定的物質。

  四、教學的創新點

  1、把課堂教學的模式由以教師講授、實驗演示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自主探索,分組實驗的研究性學習為主。,把全班學生按3-4人一組,分成十幾個學習小組,透過問題情景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協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補充設計了許多富有創意的實驗,使比較抽象的知識,透過實驗轉變得饒有趣味性,並易於學生探索、理解。如:

  實驗一:為了說明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設計如下的模擬實驗:

  聲源的振動引起橡皮膜振動,光源發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後照射在牆上,把橡皮膜的振動放大。引導學生把橡皮膜看作鼓膜,使他們真實感受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動。

  實驗二,如圖,由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比較甲、乙兩圖,可得出乙圖所示情況下聽到聲音較大,從而說明當聲波向外傳播時遇到障礙後將會被反射回來。

  實驗三,教師創設情景:“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試自己設計實驗加以證明。”學生設計如下圖的實驗,並親自動手操作,真切聽到來自水中的聲音。

  3、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的作用,透過課件來真實再現自然現象。如蜜蜂的嗡嗡聲,大海的波濤、狂風,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透過課件還可摸擬了人們無法看到的聲波的傳播及反射的過程。

  4、改進課本的實驗裝置,把電鈴懸掛起來,使實驗效果更佳。

  五、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1、好奇心、求知慾的培養

  創新精神,我認為就是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自覺的,實事求是的,不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行為。例如,在引入新課時,把揚聲器平放在桌上,在揚聲器上放一些彩色的塑膠小球,當音樂響起時,塑膠小球隨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讓學生置身於熟悉的氛圍中來研究陌生的規律,可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想象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去聯想。如在做鐘罩實驗時,隨著鐘罩內的空氣不斷地抽去,聲音越來越弱,此時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提出“假如裡面的空氣被完全抽去,聲音還聽得到嗎怎樣?”這樣處理,既尊重實驗事實(透過多次實驗,證明抽去空氣後聽不到聲音是不可能的),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如在課後練習中提出:在月球上,兩個宇航員面對面卻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麼?你能為他們想些辦法嗎?學生提出了許多方法,既達到了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3、創新思維的培養

  我們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如課後練習中,老師提出: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長自來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擊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有同學提出1次、2次、3次…,教師要求學生想象情景,進行合理的解釋。4、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養

  由於本堂課採用以學生分組探索,實驗為主的課堂模式,在整個教學中,始終注意對學生觀察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對於同一問題,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合理的方案進行研究。六、教學設計構思

  1.注重自然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進行“聲音的傳播”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學生動手實驗交替進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又符合科學認知的一般規律,很自然地得出科學結論。

  2.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透過學生方法的獲得去實現,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尤其是一些創造學的方法,如發散思維等,並讓學生大膽地運用這些方法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點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於發散與聚合的交替狀態,即創造思維狀態。充分放手讓學生透過討論協作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操作——總結評價”的科學探究方法。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同時,將教學活動變成了學生一種創造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造力。

  六、教學程式的具體安排:

  1、揚聲器振動實驗(將一揚聲器平放在桌面上,在揚聲器的紙盆上放上一些塑膠小球,注意觀察揚聲器發聲時塑膠小球的狀態。)→學生動手體驗,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多媒體展示:①蜜蜂的嗡聲(翅振動——固體)

  ②大海的波濤聲(海水的振動——液體)

  ③狂風(空氣的振動——氣體)

  學生歸納得出,固體、液體、氣體的振動都能發聲。

  3、透過教師演示鐘罩實驗,得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的傳播需依賴於一定的物質。

  4、演示縱波實驗並用多媒體來說明聲波是如何形成的。

  5、師生共同完成實驗一,說明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6、學生動手完成實驗二,多媒體展示隆隆的雷聲,使學生了解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障礙物質會被反射回來及回聲的形成。

  7、教師設疑,學生設計,動手完成實驗三,體驗液體能夠傳聲。

  8、學生遊戲:利用“土電話”來聆聽悄悄話,使學生體驗固體能夠傳聲,教師進一步介紹如迴音壁等例子。

  9、教師設計問題,學生閱讀課本,瞭解聲音傳播的速度。

  10、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1)小結:由學生完成課堂小結,其它同學討論補充。(加大學生的參與度、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2)課堂練習:1.聲音是靠物質的產生的,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中傳播。

  2.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靜,兩上宇航員面對面卻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麼?你能為他們想些辦法嗎?

  3.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長自來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去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為什麼?

  4.回聲有廣泛的應用,在水中定向發射聲波,利用接受到的回聲,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發現沉船、魚群及敵人的潛艇等,若已知聲波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為1450米/秒,當海面的測量船向海底發出聲波0.8秒後接收到回聲,則海底的深度為多大?

  5.課外研究課題:

  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你能粗略地測定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請課後寫出實驗測定的方法,原理,需記錄的資料及實驗結果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成分;透過實驗掌握鑑別蛋白質,澱粉,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方法;瞭解食物中新增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課是在學生前一節課調查、統計一天中吃過什麼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為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因此這節課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鑑別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

  五、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遊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遊戲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透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成分,並能透過實驗加以鑑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籤、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澱粉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澱粉。

  蛋白質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匯入新課

  葉聖陶先生說:入境始於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透過做遊戲的方法自然的匯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於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個遊戲好不好?遊戲的名字叫《蹲蘿蔔》",學生可能會踴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為了下一個環節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才遊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問:"剛才呀,在做遊戲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麼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並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現,食物裡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頭髮、指甲、內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可能有的學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為他們剛才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才總結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於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資訊,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著重抓住"營養"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瞭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嗎?我們又該怎樣鑑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並制定檢驗蛋白質的方案。"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後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麼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後,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 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才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成分呢?"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 師指導:" 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麼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麼感覺?" (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塗抹,並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觀察有什麼不同現象?)

  (3)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著油乎乎的,不容易幹,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澱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那麼下面請你們再試著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澱粉的營養成分,好嗎?"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幹澱粉加水配製的澱粉液,然後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澱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澱粉。"

  (3)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彙報時可能會發現,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澱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澱粉。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成份的名稱並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裡,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彙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後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後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啟發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於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

  2、食物中的營養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透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成分 檢驗方法

  蛋白質 ---- 燃燒

  澱粉 ---- 滴碘酒

  糖類

  脂肪 ---- 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並瞭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範、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透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並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六角螺絲、內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螢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影片。然後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鬆動的現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一、學情調查與分析

  首先在三年級一個班進行調查,這些內容是學生沒有學過的,透過5道結構

  性很強的題目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水平。其次同樣的5道題目在四年級進行調查,這些內容學生以前學過,瞭解知識運用和發展的難點。最後從一個班抽取思維水平和知識儲備層次不同的學生進行訪談,透過訪談,瞭解學生在固體沉浮規律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思維軌跡,有利於在教學中照顧差異。

  透過調查確定了探究固體沉浮規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我認為有必要在初步感知固體沉浮現象的基礎上搭一個彈性跳板---指導學生體驗改變固體的沉浮,有了這個體驗之後,就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材分析及處理

  《固體和液體》單元是根據課程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裡的“物體與物質”的相應條文編寫而成。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我把本單元教材做了處理,共分兩大體系。體系1中包括《認識固體》、《把固體放到水裡》、《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體系2中包括《認識液體》、《把液體倒進水裡》。在體系1中,我將《把固體放到水裡》和《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進行融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分離出3個具有結構層析的內容:

  1.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2.引入重量和體積因素,探究改變固體沉浮的秘密。

  3.嘗試同液體分離。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屬於第一部分,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三、活動目標及指向描述

  知識技能:把固體放入水中,感知沉浮現象。

  過程與方法:探究改變固體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嚴謹實驗,體會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透過探究,嘗試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四、材料結構性分析

  1.結構層次性

  第一層次:探究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經常拿來研究物體沉浮的材料,有小木塊、雞蛋、石頭、鐵釘、螺帽、玻璃球。

  第二層次:探究材料也是生活中的材料,但是我們一般不拿它們來研究物體的沉浮實驗,有玻璃注射器、土豆、粉筆、蘋果、保險絲、蠟燭、玻璃瓶、辣椒、橘子。學生對這類材料缺乏經驗,因此第二類材料的使用會給學生留下深度的思維空間。

  2.結構功能性

  注射器的功能不光是用來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沉浮,也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沉在水底,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在水中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五、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將第一組材料放入水中,透過學生的回答知道固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

  2.引進第二組材料,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小組預測

  ●實驗驗證

  ●交流彙報

  生成問題:注射器會怎樣呢?為什麼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沉在水底,而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抓住矛盾,生成問題,將學生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自然地完成教學的過渡。

  (二)、探究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注射器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看來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在我們剛做實驗的時候還有一些材料,它們的沉浮可以改變嗎?請小組討論看看有沒有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

  1.小組討論怎樣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2.提出假設,交流方案。

  3.小組探究,透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改變固體的沉浮。

  4.彙報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實驗,知道沉浮是可改變的,為下一節《探究固體沉浮的秘密》做好了思維和知識上的準備。

  (三)、探究引伸,引發新思考。

  1.我們實現了將物體由沉到浮,由浮到沉。

  2.設疑,我這有一個辣椒,它很神奇,它可以不斷的實現沉浮變化。教師演示。

  3.引發新思考:你能連續不斷的改變同一個物體的沉浮嗎?

  4.課外探究

  教育應該有大課堂意識,科學課更應該有大課堂意識,沉浮自如的辣椒將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孩子們課後探究留下獨白的空間。

  六、關於活動評價

  注重透過課堂評價組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本節課我的評價方式有:

  關於評價主體:三元互動。同伴、自己、老師。從他們中間我得到幾顆星?

  關於評價內容:廣角三維。我知道秘密了嗎?解決困難時我的意見起作用嗎?你有成就感嗎?

  課堂評價方式:倡導人文。

  這節課,我最滿意的地方是。我們組值得嘉獎的是。

  七、反思一得

  科學探究課要有活躍的氣氛,更要有深層次的思考,動思維和靜思維交相輝映,學生思維的活躍才是課堂活躍的第一特徵。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課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透過前兩課的學習已初步瞭解改變材料的厚度和形狀會增強抗彎曲能力。在本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形狀——拱形。拱形結構是一類很重要的結構,應用廣泛。拱形結構又叫推力結構,它的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結構中唯一產生外推力的結構。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點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

  教材精心設計安排了兩項活動。第一項是測試紙拱的承受能力,這個活動讓學生初步瞭解拱形承重的秘密。第二項活動是搭一個瓜皮拱,這個活動是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學目標:

  據此,我設定了一下幾點教學目標:(出示課件)

  1 科 學 概 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2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 (出示課件):我認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設法保持拱形的形狀,使它承受更大的壓力。

  難點(出示課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發揮拱的受力特點。

  教學準備 (出示課件):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準備的材料有: 做拱形的紙 ,鐵墊圈若干 ,課件 , 小木塊若干,西瓜皮塊若干 、 抹布。

  二 學情分析:(出示課件):

  透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增加材料厚度和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增加物體抗彎曲能力的探究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下相信進一步探究拱形,學生們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三 教法學法分析:

  教學目標能夠順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法,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課我將採用“探究-研討”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出示課件)

  (一):自主——探究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利用舊掛曆紙和墊圈探究紙拱的承受壓力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更好的得到自主發展。

  (二):合作——研討法。

  科學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動過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間進行互相交流,最終達成共識。

  四 教學過程:

  我一直認為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它著力於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以這個為基點,我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出示課件)

  首先我將出示一張紙,引導學生觀察:看老師手中的這張紙。它連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這樣柔軟無力的紙你能用什麼辦法讓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嗎?透過學生回答,不但可以檢查學生對前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說到拱形,這時我(做一個拱)繼續啟發學生,做成拱形後它沒有塌下去,看來拱形也有科學道理。你們發現了嗎,我們的周圍中也有許多的拱形建築,請看(播放課件圖片:趙洲橋、拱門、九洲體育館) 為什麼這麼多的建築都採用了拱形呢?同學們願意和老師一起來研究拱形中的學問嗎?(這時我板書:拱形的力量 )

  我這樣

  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拱形”是“改變形狀”的另一個視角。透過欣賞拱形建築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後的提問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並且透過教師演示平紙和拱紙的承重能力,使學生明白同樣大小和材料的拱紙比平紙承重能力強,同時親眼目睹了拱紙承重過程中的形變,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點。

  (二):探究研討——測試紙拱 (出示課件)

  這裡我設計了三個實驗活動:

  為了突破重點,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課件)

  學生把紙拱放在墊板上,並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記號。觀察之後,說一說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裡?引導學生說出在拱的下部。

  教師解釋概念:在拱與墊板接觸的地方,我們把它叫拱足。下面請同學們輕輕地放一個墊圈在紙拱上,來測試拱的承受力,仔細觀察紙拱的變化。並回答:哪個部分承受著墊圈的重力?學生會發現拱足向兩邊伸展,而墊圈的重力是被拱頂承受的。

  再加一個墊圈,觀察一下新的變化。學生髮現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後就平了。根據這一現象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紙拱”為什麼會向兩邊伸展開去?

  在這個環節中,透過觀察描述活動,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拱形的受力軌跡,從而建構第一層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透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看到拱足分開自然想到要用什麼東西去抵住它。

  教學進行到這裡,基本抓住了本課的第一條基本概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設計了第二個實驗: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

  實驗二: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課件)

  教師設問:既然我們知道了紙拱受力變形的原因,你有什麼辦法使紙拱不容易變形,能承受更大壓力?承受幾個墊圈你能預測一下嗎?怎樣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用實驗檢測一下看行不行。學生開始分組實驗:用東西(書本)抵住拱足,在拱頂上不斷加墊圈。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紙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強。引導學生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案,讓拱形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

  透過師生談話,進一步肯定學生的想法,用東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壓力要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討論觀察到的現象。當拱頂上的壓力不斷增加時,它的形狀會有什麼變化?紙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透過這樣的設問,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現象後,對出現的問題作出解釋,當拱頂上的墊圈不斷增加時,紙拱還是要塌,向左右偏,透過操作適當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方案,怎樣讓拱形承受的壓力再大些,進而引出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出示課件)

  科學必須用事實講話。科學資料就是探究活動中獲得的事實性資料,對科學資料的分析是啟用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我提問:我們怎麼做能讓紙拱承受更大的壓力?你打算怎麼做?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寫下來,再彙報。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我用課件出示:(【溫馨提示:1、進行實驗時,做好資料記錄。2、每個實驗,“拱橋”的拱足之間的距離要保持一致。3、如果紙條被壓壞或有明顯摺痕,應該換上新的紙條。】)

  學生分組實驗大多數學生都在拱形的兩邊放木塊,把拱足抵住,實驗結束後,教師提出問題,現在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抵住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

  請學生試著解釋。

  (演示課件說明: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拱形受壓時會產生一個向外的推力,抵住這個力,拱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從同學們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看到抵住拱足的物體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強了!那現在老師有個問題了,要是我們繼續在旁邊加,拱是不是會一直都這樣,承受的物體越來越多呢?學生可能回答:不能或能,老師點撥:拱有一定的承載能力,不能超過它的限度,就如我們天天經過的大橋——招蘇臺河大橋,他的限載重量是20噸 。 透過生活中的拱形建築可以引出極限限載的含義。&nbs

  p; 最後讓學生總結拱形承載的秘密。(同時我把拱形承重的秘密展示在黑板上) 透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瞭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同時培養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樣課堂教學主線清晰,學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理性認識—搭瓜皮拱

  學生分組活動,課前每小組準備了西瓜皮塊來搭一座拱橋,兩組學生分別在講桌兩邊搭拱,

  本環節的活動用到了瓜皮,會弄髒學生的手和課桌,我會讓學生用準備的抹布,待實驗結束後擦乾淨,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 。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紙拱畢竟是一個不會轟然垮掉的拱,做一個瓜皮拱不但饒有趣味,而且更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拱形的承重特點,兩個活動相比,前者是感性的探究,後者是理性的認識,相輔相成。

  (四):拓展延伸 ,情感昇華

  在教學的最後,透過身邊一些熟悉的建築中拱形的運用讓學生將知識還原生活。再讓學生欣賞培江三橋等(課件圖)拱形建築的圖片,讓學生吸收資訊,提高創新意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五 板書設計

  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把拱形承重的秘密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能清楚、明瞭地理解拱的受力原理

  拱形的力量

  拱形承重的秘密: 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 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

  俗話說:“科學探究無止境”。我更覺得:“科學教學藝術的探究更無止境”。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後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並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於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並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徵解決問題。

  (3)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

  判讀晨昏線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遂將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徵及運用定為本節重點

  將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定為難點。

  二、說學情

  我的學生是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新生,接觸專業地理知識的時間較短,對這一方面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我要著重興趣匯入和強化概念,讓他們能打好基礎。此外,這個年紀的學生自我意識都比較強,所以在課程中,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由老師說,學生聽,轉化為老師引導,學生探索,學生思考,學生梳理。

  三、說教法

  本節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讀圖分析法為主,透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徵,同時輔以情景創設,採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說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 (如在同一時間裡,為什麼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為主動。

  五、說教學過程

  (一)上下銜接,匯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複習上節課的內容之後,以提問“太陽直射點是否固定?移動的太陽直射點會形成怎樣的自然現象?”來引出白天黑夜現象,進一步描述為“晝夜現象”,以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規律,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係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白天和黑夜的區別是什麼?),在學生回答出“光”之後,我們就能得出“太陽是地球有晝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繼續提問“靜止的太陽或地球還會造成晝夜現象嗎?”,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假設①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③地球自轉;④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以前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肯定有些許瞭解,也就讓學生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為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方法做好指導。

  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假設,推導之後,讓學生來公佈討論結果。我會表揚學生的活躍思維並且總結,明確晝夜交替現象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透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於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透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這裡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裡要強調我們的研究物件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週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裡學生可以透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透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匯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裡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透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徵,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並指出這點在以後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於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4。課後問題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我們已經瞭解了,那麼地球的衛星——月亮上的晝夜交替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晝夜交替的差別又在哪裡?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在課後去了解。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

  一、晝夜現象 四、晨昏線

  二、交替原因 1。構成

  三、交替週期 2。特點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包裝上的資訊》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終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3)調查瞭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資訊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夠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蒐集、整理資訊的方法,並在分析處理資訊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選擇食物的本事。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收集資訊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資訊的本事。

  難點:探究怎樣的食品資訊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四)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乾的配料表。

  二、說學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學生面前。食品包裝袋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然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不會關注包裝袋上資訊。讓我高興的是本校四年級的學生有較好的科學習慣和科學思維,對科學課的熱情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所以,我覺得這堂課組織起來應當比較容易。

  三、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採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資訊科技融為一體,把資訊科技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資訊。

  四、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我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經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並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佈置學生收集家裡近一週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一樣型別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於這些材料都具有必須的典型性、結構性,並且是自我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當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緻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資訊。怎樣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資訊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彙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彙報自我收集到的資訊,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對資訊的觀察、收集、整理、彙報,初步瞭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資料。注意:淨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誌、質量合格標誌等這些資訊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後,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並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瞭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本事。

  (三)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麼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一樣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並且完成教師給的統計表。

  在活動中,學生經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儲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嚐美味可口的達能餅乾,然後,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並把探討資料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佈置作業,讓學生經過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經過電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的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慾。

  其次,讓學生運用瞭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鑑別偽劣食品的本事及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最終,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景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我出去旅遊,到北京都遊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並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本事。

  六、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經過對資料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終構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忙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資訊

  包裝上,資訊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七、說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一開始,我確定“三星”標準,經過“星星伴我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經過摘星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為學生創造一種簡便愉悅地氛圍,如爭當小設計師、吃餅乾、看動畫等。以此使學生歡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歡樂探究科學的奧秘,歡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峰。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根據相關內容的調整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人體有哪些感覺器官,能運用各種觀察器官進行觀察;

  ●利用放大鏡、望遠鏡、聽診器等工具觀察,體會到用工具觀察更有效;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辨識和配製飲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觀察;

  ●知道觀察的作用;

  ●知道各種感官收集不同的資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觀察是不斷髮現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體驗到工具可以擴充套件人的感官功能——技術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意識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觀察才會更全面、更準確。

  ●養成對周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裝有蘋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膠袋,望遠鏡,放大鏡,聽診器,顯微鏡,紅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紅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膠杯等。

  【教學實錄】

  活動一:認識眼睛的觀察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知道是什麼嗎?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師:(播放圖片)請靜靜地觀察圖上都有些什麼?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

  (生觀察圖片)

  師:誰先來說說觀察到了什麼?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生描述觀察到的景物,師引導學生補充)

  師:(點一位沒有發言的同學)他們說到的你都觀察到了嗎?

  生:有些沒有發現。

  師:為什麼沒有發現呢?

  生:我觀察沒他們仔細。

  師:老師相信你以後也能和他們一樣仔細觀察的。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觀察了圖片上這些景物,其實眼睛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細地看,可以觀察到很多事物。

  [課中反思1]: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觀察特點,選用觀察圖片來替代教材中觀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動,便於學生與同學比較觀察同一物體時存在的差異。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這一環節時,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不斷補充、追問等多邊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觀察時要仔細、交流時要傾聽,強化了觀察和交流的正確方法。同時,對觀察活動中沒有進入角色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鼓勵,有利於全體同學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

  活動二:認識手、鼻、舌、耳的觀察作用

  師:(出示一黑色塑膠袋)這是什麼?

  生:黑色塑膠袋。

  師:不開啟袋子,你知道它裡面裝的是什麼嗎?

  生:不知道。

  師: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這個袋裡裝的是什麼?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聞也應該可以。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舌頭嘗。

  師:真聰明,如果老師現在就讓你來確定這個袋子是什麼的話,你會怎麼做?

  生:先用手摸。

  師:你為什麼先選用用手摸這種方法?

  生:我覺得比較簡單。

  師:可不可以先用鼻子聞或用舌頭嘗?

  (學生自主的發生辯論)

  師:對,不明的東西不能隨便聞、隨便嘗,我們要注意安全。

  師:我們每個組也有一個裝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請小組長從實驗桌中取出來,組織小組同學閉上眼睛,用你們剛才想的方法試試。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閉眼摸物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活動進行得非常認真,值得表揚。誰來說說你用手摸準了哪些物體?

  第2組:我們剛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為我們感覺到荔枝比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師:用手能感覺到物體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們用手摸不能確準的,又該怎麼辦?

  生:還可以用鼻子聞。

  (小組閉眼聞物活動)

  師:聞到了什麼?

  第5組:我們這個組的小華特別喜歡吃蘋果,一下子就聞出了蘋果的味道。

  (其餘各組各抒己見)

  師:你的鼻子真靈敏。在用鼻子聞不清楚的物體時,鼻子離物應該遠一點,用手扇一扇,然後慢慢的吸氣。

  師:還有一些透過手和鼻子不能準確感知的,怎麼辦呢?

  生:還有一種方法可選用,那就是用嘴嘗味道。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嘗的。不過,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是乾淨、安全的東西,你們可以放心嘗。

  (小組閉眼捏鼻嘗物活動)

  師:嚐出了什麼味道?是用牙齒、嘴唇嘗的嗎?

  第12組:跟第2組和第5組一樣,我們也是先確準了兩種,我們剛才用舌頭嚐出了梨子的味道。

  師:哦,你們真棒,把袋子裡的物體全認出來了。

  [課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別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觀察的活動改為由閉眼摸物、捏鼻聞味、舌頭嘗味等遊戲活動,既可以增加觀察活動的趣味性,又訓練了學生觀察的順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活動三:認識耳朵的觀察作用

  師:(播放音樂)你感覺到了什麼?是用什麼器官感覺到的?

  生:我的耳朵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師:說明耳朵也能進行觀察,那我們現在靜靜的用耳朵觀察一下,看能發現些什麼?

  (學生聽並各抒己見)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幾個同學是閉著眼睛聽的,能說說為什麼嗎?

  生:這樣聽得清楚些。

  師:是啊,有時候聽不清楚,我們就要想些辦法,你知道還可以用哪些辦法?

  生:在聽的時候保持安靜。

  生:我發現把手放在耳朵後面,可以把聲音都集中過來。

  生:上週我到醫院看醫生,那位叔叔用一個戴在耳上的東西聽了我的心跳。

  師:那是醫生用的聽診器。想用它來聽一下自己的心跳聲嗎?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聽診器,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各小組長取出聽診器,小組成員輪流聽心跳)

  師:剛才我們用聽診器聽到了心臟跳動的聲音,很興奮吧!誰能把你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

  (生模擬心跳聲音)

  師:好,學得真像。課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聽聽大樹的“心跳聲”。

  師:回憶一下,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見,師相機板書:眼——看、手——摸、鼻——聞、舌——嘗、耳——聽)

  師: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覺器官參與所經歷的這個認識過程就叫觀察。(板書:觀察)

  [課中反思3]:在本環節的教學中,先用一段音樂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認識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緊接著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猜想用各種辦法來聽清楚生活中不容易聽清的聲音,給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的機會,並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給予鼓勵。最後讓學生用聽診器來聽自己的心跳,這樣,學生在經歷了運用各種感官認知事物的完整過程後,就能輕鬆地理解觀察的內涵,並在今後的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四:認識工具對觀察的作用

  師:好!現在我們來輕鬆一下。每個小組實驗桌中都有一張紙,上面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從桌中取出來讀一讀吧。

  (生看著紙上的字好笑)

  師:為什麼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讀起來很累。

  師: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可以藉助工具來觀察。

  生:用放大鏡。

  生:用顯微鏡。

  師:放大鏡是一種最簡單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體。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體。這張紙上的字用放大鏡看就可以了。

  在我們實驗桌下有放大鏡,拿出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各小組藉助放大鏡觀察小字)

  師:現在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用放大鏡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師:放大鏡作為一種觀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體放大,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臺顯微鏡)來認識一下,這就是一臺顯微鏡。請看書上55頁的兩幅圖,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猜猜看,它們可能是什麼?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中是兩根木樁,第二幅圖是特殊的葉片。

  生:我覺得第一幅影象兩根手指,第二幅影象絲綢。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更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第二幅圖更像孔雀的羽毛。

  師:其實,第一幅圖中那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其實是靠近頭皮的兩根頭髮,第二幅圖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實是冬天窗戶上結的霜花。沒想到吧!瞧!顯微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微觀世界。你們有什麼感想啊?

  生:顯微鏡下的頭髮競然是這個樣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顯微鏡觀察一下。

  師:好啊!課後大家可以到實驗室去觀察。那麼你們還知道哪些觀察工具?他們可以用來觀察什麼?

  生:望遠鏡。

  師:哪位同學用過望遠鏡?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望遠鏡的知識嗎?

  生:我家裡有一臺,它可以使我們看清楚遠處的物體。

  師:誰來用望遠鏡試試?

  (學生用望遠鏡望窗外的景物)

  師:把你們剛才的觀察情況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覺到對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剛才觀察的是操場邊的大樹,我也是感覺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還數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條上有11片葉子,可是我用手卻摸不到。

  師:用望遠鏡可以讓我們把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

  師: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潛望鏡,它可以在水中觀察物體。

  生:還有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東西。

  師:你瞭解的真多!天文望遠鏡可以將我們的視線領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聽爸爸說過有一種哈伯太空望遠鏡,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過氣象衛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觀察。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藉助氣象衛星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為觀察天氣提供依據。

  師:你們覺得用這些工具觀察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工具觀察看到的東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師:對,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細緻、更清楚、更全面的觀察。(板書:工具)

  [課中反思4]:用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用小紙上的小字活動來引入可以用工具幫助觀察。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於教材中顯微鏡下的兩幅圖片,先讓學生描述和猜測,然後揭示答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工具在觀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師:大家今天表現非常棒,現在我宣佈給每個組獎一杯飲料。這是杯什麼飲料呢?請小組長取出來。

  師;讓老師猜猜你們此時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麼喝啊?是啊,怎麼辦呢?我們再來配製一杯和它一模一樣的飲料,好不好?那麼怎麼配製呢?

  生:我認為先要知道這是杯什麼飲料。

  師:哦,你的意思是它怎麼做成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就是水裡面放了另外一種物質,放的是什麼物質我也忘了,你們有辦法知道嗎?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師:用眼睛能看出什麼?

  生:飲料的顏色。

  師:根據它的顏色我們能判斷出什麼?

  生:能判斷出大概加的是什麼物質。

  生:還可以判斷出加了多少這種物質。

  師: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用鼻子聞。

  師:用鼻子聞能聞出什麼?

  生:能聞出飲料的氣味,進一步判斷這種物質是什麼。

  生:還可以用舌頭嚐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麼了。

  師:用舌頭嘗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嚐出它的味道還能嚐出什麼?

  生:還能嚐出味道濃不濃,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師: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們都能準確辨別出是什麼飲料。

  師:如果準確辨別出來了,那又怎麼才能保證配製的是一模一樣的呢?在配製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生:往水中加物質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的加,邊嘗邊加,儘量保證加的量大致相同,這樣它的顏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後還要攪拌一下。

  師:好,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用你們剛才討論的方法,先觀察出這是什麼飲料,確定後再到前面來領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後仔細地配製。比一比,看哪個組觀察得最仔細、合作得、配製得最準確!開始吧!

  (小組探究、辨別、配製飲料活動)

  師:(組織交流,展示樣品和配製的飲料)你們組是怎麼配製的?用了哪些感官?配製出的是什麼飲料?成功了嗎?

  (全班交流)

  師:(總結)11個小組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成功地辨別和配製出來了一模一樣的飲料,說明大家已經掌握了科學觀察的方法。老師祝賀你們!但是,比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觀察的態度和習慣。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還沒有結束,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和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將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課中反思5]:我覺得這個環節與上一個教學環節銜接得比較好,又掀起本課的一個小__。說是遊戲其實是實驗,把觀察茶葉的活動改為了綜合各種感官觀察——辨別——配製飲料的活動。嗅覺、味覺、視覺的同時運用在這個小實驗中得到體現。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了一個忠實的聽眾,並適時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為學生留出了一片“天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