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範文彙總七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範文彙總七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三)預習檢查:

  1、請學生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易讀錯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請學生說說有關《論語》和孔子的情況,要求用精練的語言歸納。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資料。)

  透過預習檢查能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更清楚,對孔子的有關情況更明瞭,為下文的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理解能力。

  (四)學生自學:

  給學生明確自學的要求為:參閱預習材料,藉助工具書和課本的註釋,通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劃上線;能小結課文的主要內容。

  透過自學,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更為熟悉,也能讓學生髮現自己的疑難所在,為後文的師生互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導讀課文:

  逐段導讀課文,並結合學生的自學,讓學生逐段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相互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具體內容略)

  透過這個步驟,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譯課文,同時達到能基本背誦課文的目的。

  (六)總結課文:

  首先是理清課文的思路,整體把握文意並劃分層次,透過討論法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部分(第1段):問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其次是研討性學習:

  1、 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並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謙虛——嘆之

  公西華:更謙虛——惜之 曾皙:灑脫——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合課文內容,其實並不難。

  3、 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

  這是一個很難讓學生理解的問題,因為曾點的“志”從字面上看,不過是和人出去遊玩而已(教參就這樣翻譯的),其他三人都是從如何治理國家的角度來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們回答他們的政治理想,所以“與點”是令人費解的。弄清這個問題,對全文的理解會有一定幫助的。

  當然,人們已經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做過不少分析,這裡姑且不論。 讓 [4] [5] 們先來剖析曾點的回答吧。

  “莫春”,陰曆三月,即陽曆四月,從氣候上看,北方(魯國,現山東境內)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怎麼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臺上吹風、乘涼恐怕難以解釋得通吧?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臺!!是能隨便上去的地方嗎?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禮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

  下面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

  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願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因為孔子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看來,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這樣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師的讚賞呢?

  4、你贊同誰的說法呢?讓學生各抒已見。

  現代社會恐怕更需要子路對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創敢拼的勇氣。但是謙虛仍然是美德。

  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用法(多媒體展示,略)。

  2、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即“不知吾也”,不瞭解我們。(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即“則以何哉”,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

  (3)、浴乎沂——介詞結構後置:即“於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為國以禮——介詞結構後置:即“以禮為國”,用禮來治國。

  透過以上的教學設計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同時又能啟發學生結合現實來思考,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七)鞏固練習:

  1、解決課後練習(二)、(三)。

  2、背誦課文。

  3、課外閱讀《論語》中的一篇,做好筆記,準備同學間相互交流。

  以上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課內所學知識,也能進一步突出教學重點,

  第3題的設計意在使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附:板書設計

  孔子問志 弟子述志 孔子評志

  如或知爾,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 (以其言不讓)

  則何以哉 且知方也 (直率、自信)

  求,爾何如?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嘆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謙虛)

  赤,爾何如?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 (惜之)非諸侯而何?

  端章甫,願為小相焉(更謙虛)

  點,爾何如? 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與之)吾與點也。

  (灑脫)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一釐米》,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 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一釐米》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 比較與辨微中的第四篇課文。文章講述了一位艱辛的母親為

  了讓自己的孩子形成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構造龐大的工程,描繪了這個母親內心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捨的摯愛。

  第二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

  (1)記重點字詞,理解並掌握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

  (2)透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說主題。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掌握有關字詞。

  (2)複述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內容,把握小說的情節。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人物平凡中的偉大。

  (2)學會寬容,努力做一個善良、正直、有責任感的人。

  (3)學會體諒父母、熱愛

  父母、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

  重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透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捨的摯愛。

  二、學情分析

  ①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

  ②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後;

  ③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較低。

  三、說教法: 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來展開教學:

  1、誦讀法:文章不厭百回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特別是一些重點段落,語言典範精美,字裡行間飽含著真情,我們應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2、點撥法:這篇課文我只在需要時稍加點撥,不做過多的分析,還課堂教學幾分空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

  3、情境設定法: 利用多媒體條件展示圖片,創設溫馨的教學情境, 活躍課堂氣氛。

  四、說學法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九年級學生,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新課堂中。教師應適時點撥,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教材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兩則寓言都依據辯證邏輯構想而成的。本單元內容上緊承第一單元,仍以人生為主題。但側重點稍有不同,第一單元側重人生感悟,本單元側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單元的基礎上,上了一個臺階,內容比較深沉、嚴肅,理性的成分濃厚得多。這樣的編排,可以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一個層次。

  本單元教學要求,與上一單元既有延續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要求熟讀課文,聯絡自己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要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在閱讀方法方面,要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並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要求,結合新課標“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要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審美、閒適、慧心、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寓意並簡要概括,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3)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奇妙。

  2、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寓意,學習精美的表達。體驗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並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點)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對人類的諷刺和《落難的王子》的奇妙構思。(難點)

  教法

  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讀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1、教師創境匯入、指導誦讀、深入研讀、合作精讀、對比閱讀等,使學生能夠較準確、流暢地複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語言特點和深刻的寓意;

  2、抓關鍵詞語、句子的方法,按設疑——探究——釋疑——質疑的程式展開,以問題引思路,以疑問求深入,大膽倡導有疑而問,提倡“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偉大”的精神;

  3、設境法、點撥法、積累法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請你複述、請你品味、小試牛刀等尊重學生,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不拔高,不灌輸,拉近與學生的感情距離,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學法

  初一新生對寓言的學習有了一點點基礎,但理解也僅僅限於淺層次上。特別是以人生為主題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據此,本節課堂上從朗讀、複述、抓關鍵詞語句子入手,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師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閱讀中領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練習中鞏固,在質疑中創新。逐步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預習反饋

  1、簡要介紹寓言及作者周國平;

  2、字詞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內容。

  (說明:新課標要求學生能“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 首先指名學生介紹,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爭取由學生自主介紹完整,教師做總結,幫助學生進行文學常識和字詞的積累,體現了這一要求。)

  (三)指導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讀出語氣和情感,學生體會;

  2、自由誦讀兩則寓言,思考以下問題:

  1)《白兔和月亮》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加以概括。白兔從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四)自由誦讀,請你複述

  以小組為單位,選出代表進行兩則寓言複述,教師簡要評價。

  (說明: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完整準確,突出要點”的複述能力,該環節的設定可以很好提高學生的複述能力,達成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五)深入研讀,請你品味

  以小組為單位,深入研讀課文,從中摘錄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和交流。

  (說明:本專案的設定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依據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並且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完成體會語言的教學任務)

  (六)合作精讀,質疑探究

  (七)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將兩則寓言連貫起來思考,進行比較閱讀,你有什麼啟發?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結果。學生代表發言後教師總結。

  (說明: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該環節的設定就是為了實現對學生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開放性。)

  (八)輕鬆回讀,體驗反思

  (九)課堂檢測,小試牛刀

  (十)課堂小結

  《人生寓言(節選)》選了兩則,一則是《白兔和月亮》,一則是《落難的王子》,說的是人生應該怎樣對待財富;對待厄運,把概念再提升一級,是人生應該怎樣對待好事與壞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則戒貪。白兔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明白了,擁有月亮不如沒有。如果某種擁有並不能給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惱;那就不如沒有。《落難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懼厄運。王子那樣脆弱的人都挺過來了,誰又不能呢,厄運可以使人堅強。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認識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透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瞭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

  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複習匯入,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文章,它啟示我們業精德成關鍵在於勤奮專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匯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絡新知識,懸念的設定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瞭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於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鍊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師示範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過程,利於瞭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並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範。然後教師給予評價,並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定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鍊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麼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定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髮表議論之後,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於“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後天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於事,是透過什麼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並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後抑寫法,把仲永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後天學習和後天教育道理。

  八、設定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眾人——---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5

  一、 教學內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小說,本單元是初中階段最後一次體裁為小說的課文閱讀,主要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說,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痛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小說充分運用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下層知識分子的形。教這一課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啟發學生怎樣欣賞小說。

  二、教學目標

  教授本課主要是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興趣和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小說的欣賞能力,為今後更好地閱讀和欣賞小說打下基礎。孔乙己是我國現代文學長廊裡很突出的一個人物形象,可以這樣說,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目的就能達成。因此,我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知目標:進一步瞭解透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及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標:從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會意義的角度入手,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感覺作者對封建文化教育的憂憤之情。

  這樣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了欣賞小說的方法和途徑之一——透過篩選關鍵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評價人物的社會意義,理解小說的主題。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及教學物件,對孔乙己性格特點的分析是教學重點,而由於學生對小說的背景和小說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現實缺乏瞭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方法

  文學鑑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時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萬別。為此教學中,可設計幾個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對小說中人物性格、主題、閱讀感覺進行充分的討論。學生的回答,只要是經過認真思考的,表達出來又能自圓其說的,我們就肯定。課堂中形成了一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互動,使學生一反被動、靜止的狀態而富於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教學環節

  基於上述教學目標和教法設想,在教學環節上設計如下:

  1、提示課題,瞭解時代背景——為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提供基本條件。

  小說所寫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動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並沒有完成,舊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沒有改變。一些封建復古主義者頑固地維護著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針對這種現狀,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在“五四”前夕,寫下了這篇白話小說。

  對於這一背景材料,如果說條件允許的話可預先佈置學生從網上或書籍中搜集,課內交流補充。後來由於怕時間緊,就沒有讓學生在課內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匯入新課。

  2、分析人物的悲慘命運,尤其是現代文閱讀教材的處理,要改變舊有觀念,改變每文必分析結構層次,每課必講授寫作方法的做法。教師應當想盡辦法調動學生求知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和認知,因而更富於有效性。比如,對本文的資訊順序也可作適當調整,首先設計這樣的個問題:

  小說最後一名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為什麼?

  設計這個問題,目的有兩個:一是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並能以課文為依據陳述觀點,培養篩選能力;二是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會原因打好基礎。

  透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從結局入手,對孔乙已的悲慘命運、性格特點作了思考分析。

  3、 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孔乙己性格特點及其社會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為突破“社會原因分析”這個教學難點做準備,同時,透過對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讓學生初步掌握從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此,可要求學生深入具體課文,快速閱讀找出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面語句,圈點主要詞語、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懶做、迂腐守舊、窮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從文中篩選重點語句,進行分析、歸類,加以論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評價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

  為了使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孔乙己》這篇小說的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也為了使教學更有層次感,更為了讓學生初步瞭解從分析小說典型形象的'社會意義入手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可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對下列問題的討論中,理解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具體問題如下:

  ①對孔乙己這一人物是否同情?為什麼?

  ②對孔乙己這一個物是否怨恨?為什麼?

  ③者為什麼要刻畫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

  5、 教學小結。

  教學小結具備兩大功能,一是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二是整理課堂教學思路與方法。為了充分發揮教學小結的這兩個功能,可設計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完成對本課的教學小結:

  ①學了《孔乙己》這篇以後,你在閱讀小說方面有什麼收穫?

  ②你對封建科舉制度有什麼新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孔 乙 己

  魯迅

  孔乙己性格特點 悲劇的社會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懶做 窮困潦倒 科舉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舊 死要面子 封建等級觀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統治者的狠毒殘酷

  心地善良

  這個板書設計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語言簡潔,內涵豐富。中間一行,從問號的“死”到句號的“死”再到感嘆號的“死”,既體現了本堂課的教學思路和線索,又揭示了對孔乙已這個人物的認識過程的不斷深入。從“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到“悲劇的社會原因”,則認識過程不斷深入的具體體現。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想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追求學習目標的逐步實現,通過幾個環節的設計,反覆強化,圍繞孔乙已這個主要人物進行充分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學得實,學得活。二是課堂提問由幾組問題組成,問題有一定的層次性。我認為,問題的設設計是推進教學層次,開展自主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設計這些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針對教學目標去“學”——從哪些角度去學,用什麼方法學,學到怎樣的程度。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6

  1、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說,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著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裡行間都洋溢著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階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著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透過書籍或網路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匯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匯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著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說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著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說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著可以說: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朗讀法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麼私塾裡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著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前面已經說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C、全文洋溢著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透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定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7

  一、說教材

  “認識釐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度的內容,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對物體長短的比較有了一定的瞭解,並透過直觀的一些物體進行了比較。這節課是教學生會使用基本的長度單位“釐米”進行對物體的測量。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以後學習米、毫米、千米等長度單位的知識的基礎。顯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同一個物體,使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從中引起學生的思考,體現出建立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尺子。透過讓學生對尺子進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學生從尺子的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的認識,並透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透過一系列的認識尺子。使學生懂得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為單位進行測量,同時能夠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 透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 、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釐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利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

  3、 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滲透知識來源於實踐並應用於實踐。 本節課的重點是建立釐米的長度觀念,會測量物體的長。由於二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節課的難點是建立釐米的觀念。

  二 說教法

  為了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實行以下三個方面的努力。

  1、教師要注意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 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過程中應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指導思想,組

  織教學。

  3、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導學生進行互評等活動來鞏固新知,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 關於學法

  在教學內容上,儘量使學生髮揮自主學習精神。尋找有關與生活實際的物體進行測量。讓同桌之間相互合作的教學手段,相互探究,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初步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

  四 教學程式

  這一堂課,我以五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尺子。

  根據課件的製作,我出示了一幅螞蟻王國圖。圖中因小螞蟻的房子被一陣風颳斷了一根門柱。螞蟻們想幫小螞蟻重新建一根門柱,但都不知它的長,應該怎麼辦?提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的幫忙,並告訴學生每張桌子上都放著一根和門柱一樣長的小木棒。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利用圖釘、橡皮、硬幣等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小木棒,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自己所測量的結果。從學生測出不同的結果中,引出疑問,為什麼同一個根小木棒的長,所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要想測量的結果一樣怎麼辦?從中引入尺子。

  第二環節,認識釐米引出課題。

  這個環節,透過讓學生準備的尺子,來進行教學。我制定了五步走:

  第一步 瞭解尺子

  要求學生把準備好的尺子拿出來,對它進行摸一摸、看一看,問學生從中發現了什麼?把你所發現的結果告訴給你旁邊的同學聽,然後向老師彙報!這一提問,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過程,從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學生從尺子中不難發現尺子上面有數字、

  字母cm、長短不一的線。教師沿著學生的發現,從中幫助學生理解尺子上的數字、字母cm、長短不一的線。

  第二步 釐米的空間觀念,從中認識釐米

  讓學生拿出尺子來指一指,尺子上的那裡到那裡的長是1釐米?利用課件上的小精靈來幫助學生了解1釐米的長。對1釐米的長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在由學生測量1釐米長的小方塊,教師從中指導學生用手捏著小方塊,然後輕輕的移開,但手不能動,從手握小方塊的長來感悟1釐米。讓學生從中比劃1釐米的長,透過學生形象的直觀感受,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這樣學生的理解就十分的深刻。

  第三步 透過認識釐米的長度單位,延伸到認識幾釐米

  透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1釐米。從而我就引出0~2釐米是多少?為什麼是2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2釐米來嗎?這就順利地實現了知識的變遷。

  第四步 讓學生進行測量同一物體,得出不同的量法,教師歸納量法

  第五步 幫助小螞蟻 解決問題

  透過學生測量小木棒所得的結果,告訴小螞蟻門柱的長,使小螞蟻的門柱順利建好了。教師利用課件告訴學生,因為你們幫助了小螞蟻的忙,使小螞蟻的門柱順利的建成,螞蟻們很開心。它跟你們說謝謝了!使學生明白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樂於助人的品格!也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三環節,各種練習鞏固知識。

  判斷量法:透過讓學生舉手勢判斷測量的正誤,有沒有從0開始量,有用斷尺量的,可是讀數時錯誤,這些都是學生易錯的題。透過這一題的訓練,指出了學生測量時易錯的地方,為進一步動手測量奠定了基礎。

  測量比賽:課件出示三件物品,讓學生分組合作,先估測再量出鉛筆的長、練習本的寬、粉筆盒的高,比一比哪組測得又快又準。學生合作進行測量比賽,之後反饋測量結果。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加深記憶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它對你有什麼幫助?這節課你表現得怎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