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品】生物說課稿模板錦集5篇

生物說課稿

【精品】生物說課稿模板錦集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次教學視導中,聽了七年級生物教師的一節生物課,其中教師的精心設計對課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學有較好的借鑑作用,現將其整理出來,供老師們教學時參考。

  (一) 學生表演,匯入新課 老師讓學生分別扮演醫生、護士、病人,表演17世紀以前由於醫生誤將動物的血輸入人體,導致病人死亡,醫生又給另一位病人輸入人血,結果有的病人活了,但有些人還是死了,引導學生討論,順利匯入新課內容。這樣設計既體現新課程張揚學生個性的理念,又迎合初一學生好動好表現的心理,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起到了匯入新課的作用。

  (二) 自學新知,積極競答 接下來教師給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學本節教材,然後透過“搶答遊戲”來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根據新課程的新理念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得出的、能夠獨立發現的,儘量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主獲取知識。“搶答小遊戲”,既調動積極性又活躍了氣氛還獲得了知識。

  (三)創設情景,深入展開 教師進行無償獻血教育。這是本節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是本節的難點。

  教師是這樣設計展開的:

  第一步:透過討論“有人認為獻血會傷元氣,而且會造成貧血,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說出理由。” 讓學生認識到獻血對人體的健康是沒有影響的,而且適量獻血還可提高造血功能,預防心臟病。從心理上消除對獻血的過慮和誤解。

  第二步:引入一個真實的故事情景,“一天放學後,隔壁學校學生×××背上書包走在樓下,兩個正在打鬧的學生把放樓上陽臺上的花盆弄掉下來,不幸正打中這位同學的頭,真是禍從天降,當時他就暈了過去,滿頭鮮血,周圍的同學和老師趕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後說是顱內出血,必須立即手術,否則有生命危險,可驗完血後發現,醫院裡他這種血型的血正告急,在這千均一發,生死攸關的時刻,周圍的同學和老師都站出來願意用自己的鮮血來挽救他的生命。你可能不會遇到相同的情況,但在醫院裡每天都有許多人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如果你或你的親人在需要用血時,而血庫裡沒有血,你的心情又會是怎樣?透過感人的例項來扇動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產生成年後自願獻血的強烈願望。

  第三步:再利用多媒體展示無償獻血場面的圖片,插入學生收集來的圖片影像資料,並出示老師的無償獻血證,再一次激發學生成年後參與無償獻血的決心和願望,並從心底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以上三步曲設定了三種不同的情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多給學生機會去體驗去感悟,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

  (四)實驗探究,感受科學 血型與輸血的關係是本節的一個重點。教師作了這樣處理的,“現在有個重要的事要同學們幫一下忙,高速公路上剛剛出了交通事故,有四人身受重傷,而且失血過多,把傷者送到醫院後,確定需要輸血,輸血前要確定他們的血型,現在把這個重任交給在座的各位。” 接著借多媒體手段給同學們講清血型測定有關原理和方法。讓學生帶著重要任務來聽講,經驗告訴我效果很好。再讓學生動手來模擬血型的鑑定,完成剛才的重任。(模擬是因為所謂“血液”、“血清”都是能相互反應的化學溶液。)並讓學生進行實驗結果的交流。這個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絡,讓他不再感到科學是那麼遙遠,而是可愛的有用的。透過結果的交流,能讓同學們體會到合作的魅力和重要性,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五)活動交流,體會成功 血液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教師採用課前開放,課上交流的形式展開。這是培養新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最好方式,為了使調查不流於形式並確有成效,考慮到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課前教師作了精心的組織:

  ⑴ 學生自由組合成六個調查組:醫院外科調查組;醫院婦產科調查組;(因有學生的家長在裡面);上網調查小組;學校閱覽室調查小組;血站調查小組;採訪小組(採訪物件為一些輸過血的人)。

  ⑵ 師生共同設計調查方案,並提供參考方案。

  ⑶ 給外出調查的小組準備學校的介紹信,使活動真實而有意義;給閱覽室調查小組聯絡時間和工作人員,並初步篩選出相關資料,節省他們的搜尋時間。給上網調查小組提供網址或關鍵詞。 教師信任他的學生會有很大的收穫,實踐結果確實如此。課上學生交流的方式多樣,或答記者問,或對白,使課堂由剛才的師生互動變為生生互動。新教材要求開發和運用周圍環境、生活中的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使我們的教學活起來。調查活動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徑,教師充分利用了新課程的這一資源。 最後,老師設計一個開放性的作業“向全社會為無償獻血設計一份宣傳廣告”(形式不限,或漫畫或板報或倡議書等)。讓學生帶著熱情,帶著思考走出教室。

  案例點評: 《輸血與血型》是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四節內容。

  本章分為四節,教材透過前三節的介紹讓學生對血液迴圈系統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特意把與現實生活關係密切的《輸血與血型》單獨安排一節,是對新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的全方位體現,因此,本節內容在全章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文字量不多,知識量也較少,但是卻與人類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這些內容學生也很感興趣,渴望獲得相關知識的慾望也很強烈。基於此,正好鼓勵、支援、學生課前透過上網等多種途徑查閱、收集了解有關血型與輸血的知識,並展開調查,課上交流。透過學生豐富的感性體驗與深刻的感悟,來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有效達成。 教師在整個教學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創造一個和諧、民主、並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解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夥伴,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與接受,而是主動去探究、發現、體驗與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加上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讓初中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高二級新開課程,依據高中新課程的教學要求,體現生物學科的探索性、實驗性的特點,使研究性學習課題滲透於課堂教學,我對本節內容進行了調整,第一課時學習酶的作用,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學會控制自變數、因變數與無關變數,設定對照實驗和重複實驗;第二課時學習資料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透過實驗總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處理相關習題;第三課時進行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本課時要按新課程標準的思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探究思想。對此學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師在處理這塊知識時也感到困難,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這樣就便於學生自主學習,也給了教師根據學生和本地實際選擇和創造的空間,便於教師更加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嘗試探究溫度與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和重複實驗;

  (2)在探究問題討論中,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分享資訊的能力;

  (3)透過探究,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究思想,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設計、觀察、分析、判斷、彙總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生物學實驗設計的能力。

  (4)在探究基礎上,繪製實驗影象,從中培養學生透過實驗影象定性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透過探究活動,認識到科學探究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中前進的;

  (2)透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端正科學探究不僅要善於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3)加深對合作學習的體會與認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4)透過理解酶活性的影響因素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逐步形成理論聯絡實際的理念,增強STS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探究性實驗進行的一般方法;

  2、教學難點:如何進行實驗設計。

  四、教學策略:

  1、引課時直接進入探究內容,明確學習任務。

  2、展示背景資料,確定探究主題

  探究活動起始於問題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竅門,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溫度改變如何影響酶的活性?”立即把學生引入情景了,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考查學生從生活中獲取資訊的能力,並激勵學生樹立從生活中收集知識資訊的學習素養。透過提問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情境二給出的是人體消化系統結構示意圖,圖中有註解,學生透過觀察後,根據前二節所學理論知識回答問題“唾液澱粉酶與食物入胃後,是否還有活性?”學生回答後,確定探究問題“酸鹼度改變如何影響酶的活性?”透過學生對示意圖解的觀察、分析和傾聽老師的講解,引導學生的學習激情,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3、分析實驗材料,確立實驗意圖

  教師出示實驗材料、試劑與器具,與學生一起分析材料、試劑和器具在本實驗中分別是做什麼的,它們各有什麼樣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後把材料、試劑和器具依據實驗要求進行分類,哪些是用於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為了使設計實驗和做實驗更有針對性,我在準備實驗材料時,做了限定,每個探究主題準備了三組實驗,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給的是澱粉酶,調解變數每組準備了五個貼了不同溫度標籤的燒杯,試管給了11個,也分別用標籤貼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個試管沒有編號有兩個作用,一是加澱粉和碘液與其它實驗組進行顏色對比,另一個作用是個備用試管,為了使實驗科學準確,每組還準備了二個貼了標籤的量筒。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給的是肝臟研磨液和過氧化氫,給了蒸餾水,10%的鹽酸,1%的鹽酸,1%的氫氧化鈉,10%的氫氧化鈉,五個貼了標籤的試管,七個貼了標籤的量筒,透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和用具,教師再提出為什麼準備這麼多試管和量筒?為什麼要貼號?學生思考後,心中就會對實驗設計有了大致的框架。這樣就使教學難點實驗設計得到突破。

  4、設計實驗

  不同小組學生選擇材料不同,設計實驗也不同,教師在提示清楚相關問題時,不能干涉太多,這一環節很費時間,我根據學生可能選擇的探究問題,給了三個提示性問題(①、你將怎樣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②、你將設定哪幾個溫度或PH值?怎樣控制?怎樣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③、根據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單因子變數、可行性原則,完成實驗設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合理設計。在實踐中我認為應組織好學生討論,讓形成小組的實驗方案,教師不能給出現成的實驗方案,如果給一個現成的實驗方案,那將改變本節課的性質,不是探究實驗,而是成了驗證性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著體現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併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宏觀再現,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透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

  本節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絡,後與呼吸作用相關聯,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本節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並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瞭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係 。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絡和區別 。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

  2 能力目標

  (1)、透過對水培法培養植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透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係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透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境因素的教學中,聯絡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鬆土等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的分類,並且潛意識裡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

  第九章生態環境的保護包括二個內容,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對環境的保護。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國際和國內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所趨,這兩個內容應該是相互相承的。而現實中人們對於前者的瞭解遠沒有後者那麼廣泛,故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介紹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的保護之間關係即是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第八章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根據大綱和課程目標,本課內容要求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保護措施,瞭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和麵臨形勢。

  2.情感態度目標:

  ①透過對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的理解,掌握區域性和整體的統一觀念及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透過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與形勢的分析,增強愛國情感和建設祖國的社會責任感並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

  3.能力目標:

  透過讓學生收集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環保宣傳資料,提高學生收集處理資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資訊交流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態度。

  三、重點、難點

  重點:①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保護(知識重點)。這個知識點是建立科學環保意識的理論基礎,只有在瞭解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才具有科學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投入行動,而保護措施就是我們能夠起而行的具體體現。②我國多樣性的概況及形勢(情感重點)。此是本文的情感重點,只有知道我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才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及能讓我們對環保事業堅持下去的源動力。

  難點:

  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這個知識點需要對第八章的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些已學知識相聯絡起來才能真正理解,而且無法用具體的感性材料可以幫助學生的理解,比較抽象,故將其列為難點。

  四: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講述法,但不是傳統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直觀教具,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由此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更要的是讓學生充分體現其主體性。讓學生讀——透過閱讀課文,讓學生學會收集資訊的能力,增強理解力。

  讓學生講——討論分析資訊,讓能表達出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讓學生想——在討論、分析、綜合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並得到其所需資訊,培養歸納、比較、綜合能力。

  讓學生做——學生在收集對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資料中得到實踐,培養實際收集資訊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匯入:

  我以一句廣告詞來引入本文。畫面是一雙黑猩猩純真無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號就是"我們不想孤獨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2.引出課題:生物多樣性及保護

  從三個層次上來理解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基因,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

  3.進入教學過程:

  (1)設計問題情境: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組織討論,得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透過這種學生自學和討論來體現本文的重點內容——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增強閱讀能力,並可以提高分析、歸納其所得資訊能力及交流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對本文的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讓學生來說明自己對其的理解,從而帶動學生回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的理解,並請學生比較生物多樣性的三種使用價值的側重點。以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處理所面對的難題來解決本文的難題。

  (2)展示資料,探討問題:我國的生物資源和麵臨威脅。

  用(有條件的可以用錄象)來展示我國存在的各種美麗生物和瀕臨生物,瞭解大自然的美,並且瞭解我國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來感受到我國的生物資源之豐富。

  讓學生表達出自己收集起來的資料(包括、資料),由這些直觀感性材料中鬚生可以強烈感覺到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剝光皮赤裸裸的棄於在山谷中,如此觸目驚心!),就引出一個問題:如何保護這些美麗的生靈?

  由此展開討論,包括以下幾個內容:①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什麼威脅?②這些威脅來自於什麼?③為消除這些威脅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讓學生從生活中得到啟示,並舉出例子。(比如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加深理解)

  六:作業

  最後留下思考題:我們在生活日常中可以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些什麼?

  七:板書設計

  第九章 生態環境的保護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一、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

  2、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

  3、生物多樣性的潛在使用價值

  三、我國生物多樣的概況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我國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

  四、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就地保護 遷地保護 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後,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並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瞭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史②葉綠體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過程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①透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並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透過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③透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透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絡,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透過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②透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依據:①光合作用過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絡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②透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介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汙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係。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5.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設計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在本節教學中的較好體現,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但由於學生剛剛接觸,這方面正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因此,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多項實踐,才會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依據:高二學生對有機化學等知識還未學習到,對有關物理和化學知識不熟悉,還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電能,再由電能到不穩定的化學能,從不穩定的化學能到穩定的化學能的轉變的必要性,對於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還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2.教學手段:課件、錄影、投影儀三、學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後,為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後得出結論。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四、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後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傳授新知識

  1、錄影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學生透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汙濁了的空氣。教師指出:(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2)當其它人重複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後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思考(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麼?(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麼?(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麼?(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麼?(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麼結構?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1)光合作用產生澱粉,同時需要光(2)產生澱粉的部位是葉綠體。〔小結〕:(板書)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透過學生親自重複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透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麼巧妙之處?(1)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佈在細胞中,便於觀察和分析研究。(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麼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數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佈置作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