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地理說課稿模板彙編8篇

地理說課稿

實用的地理說課稿模板彙編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天氣與氣候》,第一節《多變的天氣》。

  【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一共有三個小標題:1.天氣及其影響。2.明天的天氣怎麼樣?3.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本節課中一共有三個活動:1.讓學生了解天氣與我們的關係。2.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3.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

  本節課中有一個閱讀材料

,旨在讓學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張天氣圖的誕生。

  本節課中有五個概念:天氣、降水、氣溫、風力、風向。

  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有:天氣的特點、降水機率的意義、風力與風向的表示方法。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教學內容,並且結合我們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學環境、學生認知水平以及我縣正在大力推行的“杜郎口教學模式”,制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讓學生理解天氣、降水、氣溫、風力、風向這五個概念;瞭解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理解衛星雲圖上不同色彩所表示的不同含義;區分天氣預報標誌符號的含義;區分空氣質量等級的劃分。

  能力目標:能用一定的語言文字對天氣進行描述;能夠判斷風力、風向;能看懂天氣衛星雲圖;能模仿進行天氣預報的播報。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到天氣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應該保護好環境,讓地球上永遠陽光明媚。也就是培養環保意識,樹立環保觀念。

  【教學方法】

  這一課的教學方法上,我準備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合作共進,討論分享、自主探究、競爭測評。我還要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一定的教學內容,達到直觀形象的教學效果,以便於學生更好的把握。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方面,我準備按以天三步進行:1。感受天氣。2.認識天氣3.掌握天氣預報4.瞭解空氣質量。透過這四個環節的教學,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並且設計一定數量的測試題來檢測本課的教學效果。具體的教學過程我準備這樣安排:

  一、導課。

  天氣這一節課的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關,我們就簡單地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選擇學生有話可說的話題進行引課。我準備這樣導課:同學們,大家說今天的天氣怎樣呢?“誰能用自已的話對今天的天氣進行一下描述呢?透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用語言對天氣描述,開啟學生的話匣子,讓學生自由發言,從多方面說說今天的天氣如何。

  學生描述了今天的天氣之後,再深入一步,繼續提問:“大家對今天的天氣描述得很好。天氣是多種多樣的,大家能否對下面圖片中的天氣也進行生動的描述呢,試試看。”進入正課教學的第一環節:感受天氣。

  二、感受天氣

  我將利用自己所作的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系列圖片,分別為:陰天、雷電、狂風、暴雨、晴天、濃霧、沙塵暴等,讓學生用生動優美的詞語進行天氣描述。例如晴天,學生可以說:陽光明媚、晴空萬里、萬里無雲、豔陽高照、碧空如洗、陽光充足等等一些詞語進行描述。再如雷電,學生可以說:雷電交加、電閃雷鳴、雷霆萬鈞、雷聲大,雨點小、風雷如晦等一些詞語進行描述。然後再提問:“天氣不一樣,每個人的愛好也不一樣,誰能說說自己最喜歡哪一種天氣,並說明喜歡的理由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可以更自由的發言,更自由地延伸。例如學生說:“我喜歡晴天,因為晴天可以出去盡情遊玩”這些話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學生真實心理的表露,我們應該給予肯定,讚揚學生的這種敢說真話,說實話的精神。而不應該否定。

  從上面的問題:“我最喜歡的天氣”的發言中教師引匯出下面的問題:“為什麼有的天氣我們喜歡,有的天氣我們不喜歡呢?因為這些天氣對我們的生活、生產、工作、學習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天氣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會有哪些影響呢?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性自學。

  探討:天氣的影響”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共同探究的基礎上完成《學案》上的學習要求(任務3.4.)

  1.完成第一題的E項填空,即補充資料,教師可以在學生髮言後再次進行補充,例如:20xx年春節我國南方大雪,使得京廣線郴州段癱瘓;20xx年夏末秋初,生成於南太平洋水域的颱風造成我國南方好幾個城市大量積水等。

  2.學生討論總結出天氣在哪些方面會對我們有緊密關係,這道題需要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能總結出以下內容:材料B說明天氣與生活密切相關;材料C說明天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材料D說明天氣與軍事活動有密切關係。

  三、認識天氣

  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有如此密切的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天氣呢?

  要學生能從教材43頁的第一段的閱讀材料中總結出天氣的概念以及天氣的特點。我準備這樣引導,同學們,天氣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有這樣密切的關係,那麼請大家想一想,什麼是天氣呢,我們從哪些方面把握天氣呢?天氣有哪些特徵呢?學生在閱讀了第一段材料之後應該能回答出兩個問題。不需要教師進行過多的補充。

  四、天氣預報。

  在講完天氣的概念及天氣的特徵之後,我準備這樣過渡:天氣的一大特點是天氣的多變,今天的天氣我們可以感知,哪麼明天的天氣會怎樣呢,我們如何知道明天的天氣呢?甚至說如何知道後天的天氣呢?生答:“看天氣預報。”是的,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次天氣預報,大家在看的時候注意思考:天氣預報都報了那些方面的內容。或者說,天氣預報是從哪些方面進行預報的。

  媒體展示。播放天氣預報的媒體影片,師生共同觀看。

  在看完天氣預報之後,我會這樣提問學生,:“在剛才的觀看中,你聽到了天氣預報的播報員從哪些方面對天氣進行了預報?在天氣預報員播報城市天氣預報的時候,你看到了哪些圖示。”生答:說了風、降水、溫度……

  生答:從降水、氣溫、風力、風向、衛星雲圖等方面進行播報……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應總結如下: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分為四部分:1.衛星雲圖分析。2.中國氣象分析。3.中國城市天氣預報。4海洋天氣預報。有時候還會加上城市空氣質量預報,林區火險等級預報、自然災害發生情況預報。剛才大家也看見了螢幕上用不同的圖標表示不同的天氣。我們把這些圖示叫作天氣符號。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合作學習教材45到48頁內容。要求學生完成《學案》上要求的學習任務(任務6.)

  五、教學展示:以小組為單位,給每一小組分配3個城市,讓每個小組選出自己最優秀的天氣預報播報員進行模擬播報。播報完成之後,各小組之間派出學生代表,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進行互相之間的點評。

  六、首次測評

  先給學生5分鐘時間,讓學生對本環節的內容進行課堂快速記憶。然後,用多媒體螢幕出示測試題,讓學生分組回答,不會回答的可以請求其他組進行“救援”。透過此項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七、空氣質量

  同學們,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城市空氣質量預報成為時代的新特徵。為了減小城市汙染,營造最佳生存環境,進行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對人們的環境意識時刻進行著提醒,顯得非常重要。下邊請大家合作完成教材48頁到49頁的學習內容。要求學生完成《學案》上的學習任務(任務7)

  八、二次測評、品德教育

  這七個問題中前幾問教材中均有答案,一目瞭然。不用過多的探究,關鍵是後三問結合生活實際,有針對性,有實踐性,有指導意義,要求學生先在小組討論,形成共識,再派出小組發言人,代表本組進行展示陳述。

  九、小問號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我個問題:

  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天氣預報,大家知道天氣預報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嗎?讓學生看影片動畫。簡單瞭解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

  2.要想了解天氣變化,我們還有哪些途徑呢?讓學生結合生活,談談。

  十、總結。

  孔子說:“日知其所亡。”今天我們學習了天氣的有關知識,各組派出一名學生用簡短的語言總結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學習體會。

地理說課稿 篇2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透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易於接受。

  ●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影片)《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透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並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

  第四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的目的。

  最後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播放動畫《夢》,呼籲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組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著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背誦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說出城市化的主要標誌,及其推動因素;

  (3)說出城市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域城市化的階段;

  (2)透過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科學城市發展觀,尊重人地和諧發展。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

  (2)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

  2。難點: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徵判斷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為本節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變化發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徵;同時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材料,案例呈現,透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絡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匯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匯入環節3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7分鐘,一共40分鐘。

  (一)聯絡生活,設問匯入

  由於學生對於“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採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xx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後設問:城市化是什麼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麼特徵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二)新課教學

  1。理例結合,明確概念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後,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2。16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從1985年發展到20xx年有些什麼區別,並根據這些變化試著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後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2。常識回憶,層層遞進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後,要剖析城市化發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裡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蹟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動力啊。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次說課的內容“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在必修1、2、3的教學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關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大氣、水、地貌,並在此基礎上,講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地理環境作綜合分析,從整體來認識地理環境,所以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階段總結。同時,本節又是學習必修2,3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瞭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係。可以說: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於人地關係教學的轉接點。

  2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及體現。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基本內涵;能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利用地理過程圖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形成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創設情境及組織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現象,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觀念,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採用案例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如果將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會無從著手,但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在啟用學生舊有知識的基礎透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規律的歸納法,幫助學生獲得新知。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在學法的指導方面,我加強了對學生的看圖、讀圖以及獲取有效的地理資訊的訓練,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每一個主要知識點的教學,我都遵循: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理論的教學步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過程分析

  1 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複習知識:水迴圈的意義、大氣環流的意義、地殼物質迴圈的意義。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選取較淺的知識點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整體性的教學做好鋪墊。

  2 講授新課

  第一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內涵。

  (1) 利用93頁的活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以及要素間的物質交換分析。使學生初步瞭解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

  (2) 閱讀92頁“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文章,並透過填空提問的練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3) 透過92頁案例1的分析,利用學生在生物課學到的有關生物迴圈的知識,透過讀圖分析使學生明白生物迴圈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絡起來。

  (4) 歸納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

  (1)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閱讀課本94頁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問題。透過閱讀文章培養學生有效提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探究問題:A請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麼,並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請分析羚羊的減少原因。

  B羚羊的數量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基本恆定的現象,說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什麼功能?

  (2)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利用課本95頁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

  探究問題:A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麼變化?

  B 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樣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3)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透過書本96頁案例3,閱讀圖文“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並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聯絡圖,將森林變化而出現的環境的整體相應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培養學生利用圖表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聯絡的思維能力。

  (3) 歸納總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歸納總結的目的是點明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並強調學生注意掌握本節的重難點知識。

  4 知識遷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內陸環境整體性表現比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聯絡圖,使學生重新複習鞏固新課內容—整體性的概念,並更加明確“牽一髮而動全身”整體性表現的內涵。

  (2)閱讀資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蹟”,回答下列問題:

  A、以色列人透過什麼途徑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

  B、這個案例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呼應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於人地關係教學的轉接點,因為只有瞭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係。所以我設計了這兩道題目。為即將開始學習必修2做好伏筆。

  5 佈置作業

  1.陸地環境整體性表現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

  C.氣候會影響植被,但不會影響土壤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破壞無關

  2.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人們必須考慮其是一個相互聯絡、相互制約、互為環境的資源系統,這主要依據自然資源的( )

  A.分佈的地域差異性 B.整體性

  C.不可替代性 D.數量的有限性

  3.下列關於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關係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區域性小氣候

  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遭嚴重破壞有關

  C.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導致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D.陸地環境各要素是獨立發展的

  4.“牽一髮而動全身”生動地闡述了自然環境中的哪種規律?

  A.整體性 B.地域差異

  C.地帶性 D.非地帶性

  5、1944年美國科學家在聖馬太島放養了29只馴鹿,由於無天敵,環境好,10年後達到1000只,20年後達到6000只,又過了三年只剩下42只,這一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什麼功能:

  A、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

  C、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D、“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能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B.地質作用不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C.氣候要素直接影響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會影響氣候D.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

地理說課稿 篇5

  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旅遊資源美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旅遊資源美感分析是高教版《中國旅遊地理》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本教材是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入門的核心課程,系統的介紹了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內容廣泛、覆蓋面寬。其中旅遊審美是旅遊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在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於本教材的知識結構嚴謹、系統,理論性強,若平鋪直敘的講解,學生興趣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及小組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點、難點

  根據高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該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旅遊地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多數學生對旅遊審美知識很感興趣,並且透過本節課的學習為更好的學習後面的知識做好了鋪墊,所以將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定義及特點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由於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將其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講授內容,在教學中應該以知識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兩種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本著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為宗旨,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並掌握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定義,掌握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

  (2)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2)透過教學案例分析和觀看影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旅遊審美能力在旅遊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透過交流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首先是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分析,我所面對的教學物件是職高高二旅遊班的學生,此時學生具有一定的旅遊學知識,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因此,教學中要做到授課節奏適宜;其次是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二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實踐,但學習自制能力較差,持續學習時間比較短,教學中藉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儘量創造機會和條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法分析

  (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我始終認為,學生不是一個需要灌滿的容器,而是等待你去點燃的火把,)基於本節課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教學的原則,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採用圖片演示法、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分層推進地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學法分析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三種與教學方法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分析比較、討論研究、自我探索。其中任務驅動、討論研究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將學生分成3個小組,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彌合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一共包括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使同學們瞭解到我國的旅遊資源是由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部分構成,接下來找同學回答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定義,不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吸引力,能夠帶給人們美感,那麼旅遊資源的美感表現在哪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講的內容。

  (透過複習提問,設定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勾起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從而引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之後我將帶領學生走入第二個環節:全面感知、層層深入。

  (二)全面感知、層層深入

  旅遊資源美感形態主要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種形態。下面先介紹第一種自然美,放映幻燈片,展示給學生所熟悉的並且能給人帶來不同美感的自然景觀的圖片,透過對圖片的欣賞、分析師生共同總結出自然美具有貴在自然、貴在多姿多型、貴在啟發性和寓意性等特點。第二種社會美,先理解社會美的定義,社會美到處可見,小到一座建築,大到一組建築群、一座城市,還有種種文化現象都是社會美的表現。我以龐貝古城的案例為主線進行講解。先給同學介紹龐貝古城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在瞭解景觀的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感受。社會美除了美化環境外還可以淨化人的靈魂,提升人的品質和情操。

  然後是藝術美,掌握藝術美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難點,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理解藝術美的涵義。透過對兵馬俑和徐悲鴻的馬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透過直觀的課件演示和生動的案例分析,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接下來應該幫助學生完成對新知識的鞏固,我們的教學也就進入到第三個環節:任務驅動、討論研究。

  (三)任務驅動

  討論研究

  觀看中國旅遊業的標誌“馬踏飛燕”的影片,讓同學討論“馬踏飛燕”這件藝術品的最可貴之處在哪?

  將學生分成小組,鼓勵各小組討論研究,不將結果簡單地塞給學生,而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之間互相協作、自主探究、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會適時地對學生做出啟發和提示,並及時對各小組的處理結果作出評價,形成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的學習氛圍,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四)歸納總結、領悟內化

  與學生一起簡短回顧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將零散知識進行彙總,使學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

  (五)課後作業、知識遷移

  1.旅遊資源在旅遊活動中的美感形態?

  2.若你可以透過網路和媒體瞭解神奇的遠方,你還用不用去,為什麼?

  在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新知識的基礎上,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學生對旅遊審美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旅遊資源美感分析

  一、旅遊資源的美感形態的型別

  1.自然美

  2.社會美

  3.藝術美

  二、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由於突出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發言、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完成任務情況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本節教學中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和學生的調動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表現,同時教學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真正體驗到了“功夫在詩外”的意境,收穫很大。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善和提高,爭取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主要講述了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二、說學情

  本節內容的教學物件是初一學生,他們對新事物易產生興趣,好奇心強,但不穩定。因此,在教學中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過日本、中東等區域地理知識,對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備基本讀圖和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由於初一學生的閱歷淺、知識面較狹窄等因素,看問題的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3.能說出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湖特點

  4.瞭解美國工業的分佈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2.運用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3.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資訊,透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華人對美國繁榮做出的共享,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透過認識美國人種存在的問題,培養種族平等的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美國農業帶(區)分佈及其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例項

  2.美國發達的工業現狀,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難點】

  1.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構成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2.運用地圖和資料,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五、說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因此我本節課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七、說板書設計

  這種結構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析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和完整。

地理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後聯絡密切,可採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資訊進行整理分析,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眾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高中地理輔導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裡。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絡實際,並逐漸將所學知識用於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透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並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絡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為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製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豔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影象,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透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於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絡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透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影片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採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式。

  教學程式:分複習提問,匯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複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複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於課堂教學程式的隨機調整。

  二、匯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定懸念,引入新客。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這樣匯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才對學生自學情況的瞭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裡,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並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每節課的後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可以設定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餘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

  四、鞏固複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後,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並讓學生品嚐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後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佈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於培養學生蒐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後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機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餘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主要採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採用啟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為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地理說課稿 篇8

  1、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後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後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麼這節課如何學習?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為後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2)、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 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② 瞭解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③ 掌握地震火山發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學生透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②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 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② 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③ 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① 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說,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透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為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透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四、說教法和說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著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資訊。比如看圖例,什麼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範圍是多少?

  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麼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資訊——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資訊。如何將這些資訊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資訊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透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後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為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範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

  然後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透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透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就可以借鑑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來分析。總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匯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為關於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於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說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物件,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為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為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透過設疑,所處環境範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① 日本位於世界的哪個大洲?

  ② 日本在亞洲的什麼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並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佈,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為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⑶日本的自然特點

  主要透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透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以此為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絡其他國家城市的分佈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佈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範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

  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並明確旅遊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並探究其原因。並提出一般在什麼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絡“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課重、難點

  六、說反思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為後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範作用。所以對於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