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語文說課稿

【實用】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說課稿 篇1

  《看電視》是第二單元第一課。本課由一幅圖、一首兒歌組成,其指導思想是透過看圖輔助學生理解詩的大意,透過詩歌幫助學生認識生字,體現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詞學句意圖。

  根據新課標要求1、2年級能使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本冊使學生認識550字,掌握其中250個,每課認字13個左右。

  【教學要求】

  1、知識思想方面:

  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14個字,會寫6字。

  2、情感方面:

  使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3、能力方面:

  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積極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14個生字,會寫6個字,

  【教學難點】

  辨認朗讀感悟課文內容受到教育。

  那麼,採用什麼方式完成識字,突破難點呢?

  在教學過程中,我確立了以學定教的思想,藉助圖畫,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同時採用靈活機動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考,透過嘗試、談話,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這樣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依據本課的教材特點,教學中突出在玩中學樂中學,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注重教給孩子識字方法,使學生學會識字,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猜謎揭題:

  我首先,以情激趣,“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猜謎語,好不好?”這樣做其目的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2、初步感知:

  新課標要我們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因此,我為學生創造了自主感知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然後小組互相請教,解決疑難。全班交流,說說自己學會什麼,有哪些是不能解決的。突出了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3、朗讀感悟:

  為了使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依據教材特點,體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字學詞的教學理念,結合詩句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說說自己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先同桌讀,在小組讀,說說奇妙在什麼地方?聯絡自己家的情況,用“因為……所以……”造句。這樣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發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4、鞏固階段:

  遊戲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我採用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玩“摘果子”的遊戲,看誰摘的果子多,既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又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5、課堂練習:

  我設計四人小組開展詞語接龍比賽,看哪組的詞語最長。體現了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以及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的融合溝通。

  6、實踐活動:

  給爸爸媽媽做一件事,談談感受。

  7、指導書寫。

  【板書設計】

  看電視

  奶奶京劇

  爸爸足球換頻道

  我

  媽媽音樂舞蹈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學生

  計劃授課的班級是高一(1)班,該班學生積極性較高,理解能力較強,但文學作品的閱讀量不夠,鑑賞能力有限,尤其是經過調查發現,全班64人,閱讀過《紅樓夢》的不到10人,而且這些學生對《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感受不深。

  根據班級的情況,我首先佈置預習任務給學生,讓他們閱讀《紅樓夢》第一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二回,第七十四回,瞭解“寶玉捱打”的前因後果,同時查閱資料,掌握古代倫理、家族文化的相關知識。

  二、說教材

  《寶玉捱打》是粵教版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四冊第三單元(小說)的第一篇,屬於文學作品鑑賞的內容。

  《寶玉捱打》(節選)選自《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動唇舌、不肖種種大承笞撻”。“寶玉捱打”這一情節是《紅樓夢》中著名事件之一,有人認為是全書的第一個高潮,突出表現了封建衛道者賈政與封建叛逆者寶玉父子兩代的封建思想和反封建思想不可調和的矛盾,揭露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和醜惡。然而,透過對《紅樓夢》全書的瞭解和對節選內容的研究,我認為沒有把《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裡錯以錯勸哥哥”中寶玉捱打後寶釵黛玉來探望的情節節選進來是最大的遺憾,因為這一精彩的情節不僅能體現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感,而且充分地表明寶黛的愛情已經開始超出“一見傾心”“男歡女愛”的古典的範疇,而接近具有新的理想的近代的範疇。這是教材的不足,對此,我將引導學生課後閱讀文字,賞析小說。

  課標中關於“閱讀與鑑賞”有這樣的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單元導讀對該單元的建議是:“學會鑑賞情節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文章的思想意義”。

  根據課標、單元導讀及對課文的深入研究,我首先分析出本文的如下6點教學價值:

  1、情節安排,特點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情節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層次性,高潮的出現非常自然。

  2、人物形象:賈府的主要統治者賈母、賈政、王夫人以及中心人物寶玉紛紛登場,他們的形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3、思想主旨:封建正統思想與反封建思想之間激烈的鬥爭,揭露正統思想的虛偽和沒落。

  4、藝術手段:學習本文用神態、動作、語言描寫人物、塑造形象的方法。

  5、語言: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很有特色。語言具有豐富的內涵。

  6、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站在現代教育觀的立場上看這件事,提高學生認識。

  由於時間有限,上述教學價值難以在一堂課實現,為了切實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人物形象的分析、表現形象的藝術手段以及寶玉捱打一文所體現的思想文化意義定為本堂課教學的重點,其中挖掘思想文化意義是本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一個“打”字為核心,緊扣題目“捱打”兩字,以“捱打”為發散點囊括整篇內容,設計了“寶玉為什麼捱打”和“寶玉該不該捱打”,兩大問題,透過“瞭解情節”、“分析人物”和“挖掘意義”這三個環節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如裡的層次進行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鑑賞文學作品。讓學生從文字出發,經過對文字的分析探討,從而把握人物形象,最終發掘出隱藏在文字情節背後的思想意義,即封建文化的腐朽與醜惡。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篩選法,激思法,問題導讀法,探究學習法。教師透過有意義的問題設定,引導學生分析文字,進行小組探究性討論。

  四、說過程

  上述基本設想在具體操作時,主要使用了以下幾個步驟:

  匯入,由於學生已經閱讀了部分《紅樓夢》的資料,所以匯入以介紹《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價值為主,同時也簡要複述前後文,引發學生興趣。

  環節一:瞭解情節(感性瞭解)

  這一環節主要圍繞兩大問題展開,目的是讓學生疏通情節,理清情節脈絡,此處可以涉及到情節設定的特點,但點到為止,不展開分析。時間應短。

  環節二:深入文字,分析人物

  這一環節圍繞第二個問題“寶玉該不該打”,賈政、賈母、王夫人分別對“寶玉捱打”抱什麼態度,分析他們的不同心理,體會其性格特點。“寶玉捱打”賈政的態度和心理表現在他的神態和語言上。賈政本來是無氣,但看到賈寶玉垂頭耷耳,神色惶悚,“應對不似往日”,語無倫次,“倒生了幾分氣”這是一氣;忠順王府來要人,被關係不好的人跑到門上找戲子,賈政變得“又驚又氣”,“目瞪口歪”這是二氣;賈環造謠中傷,賈政神色變得“面如金紙”,“眼都紅了”,這是三氣。在打寶玉時,賈政的理由是“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明日釀到他弒君殺父”之罪孽。捱打的三個方面的原因,歸結為一點,就是賈寶玉不願意走仕途經濟的老路。對於王夫人,主要透過動作和語言來表現。王夫人抱著寶玉,要求連自己也一同勒死,她說“今日越發要他死,豈不是有意絕我”,王夫人對寶玉的愛更多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寶玉是王夫人的命根子。王夫人失去寶玉也就在賈府失去了地位——母憑子貴。賈母不分青紅皂白,堅決不允許賈政打兒子。她以長者的身份和在賈府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先發制人,以顫巍巍的聲氣說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豈不乾淨了!”,面對賈政的辯解她神態是“冷笑”。他們三人行為的共同基礎仍然是維護封建的正統思想,只不過方式略有不同罷了。寶玉在賈政的淫威之下,始終未求饒,也沒有“悔改”的表示,正表現了他不屈服於封建勢力的一面;然而他沒有做出正面反抗,甚至不敢輕動一步,也顯示了他軟弱的一面。此處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藝術手段,分析不同型別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

  教師總結“賈政愛的無情,王夫人愛的無力,賈母愛的發昏”。

  環節三:挖掘思想意義

  這一環節圍繞文章的中心“捱打”展開,其中父子的矛盾是核心。“捱打”本身是一種衝突,這種衝突表面看來是父子矛盾,是父親用他認為正確的方式教導兒子。但是這又不是一般的衝突,請學生結合《紅樓夢》的前後文、結合賈政對寶玉以一貫之的教育理念,來討論這種衝突的本質,那就是思想觀念的衝突,是賈政與兒子不同的人生理想、政治觀念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這種思想的衝突也不僅僅是這一對父子之間的衝突,賈政和寶玉代表的是一批人,是封建文化和反封建文化的鬥爭,是正統文化與非正統文化的鬥爭,賈政舉起棍棒,本身就預示著這一文化的沒落,何況他最後棍棒教訓的失敗?

  拓展思考:請學生站在現代教育觀的角度看寶玉是否該捱打,這裡一方面將封建文化與現代文化作一對比,使學生對封建文化及其腐朽沒落有更深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對教育問題進行思考,提高他們的認識。

  五說鞏固

  小結:本文情節跌宕起伏,矛盾紛繁複雜,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思想與反封建思想不可調和的矛盾。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把握大綱、說教材

  《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三個兒子面對各自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不同的表現:力氣大的兒子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兒子只顧唱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三個媽媽對她們的孩子的評價也不同:第一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力氣大;第二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嗓子好唱歌好聽;第三個媽媽卻認為自己的兒子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課文透過一個老人目睹三個媽媽和三個兒子的情景,說“只看見了一個兒子”的話,告訴我們能幫媽媽提水的兒子孝敬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在有趣故事的敘述中,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為父母分擔生活重擔。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感。

  3.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內容淺顯,人物對話多。不同的人說話的語氣不同,表達的意思不同,表達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感”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把體會爺爺的話“明明有三個兒子同時在眼前,可老爺爺卻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作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因此,我預設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1.以讀為本

  本課教學將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透過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2.換位揣摩

  讓學生體驗,噹噹媽媽、噹噹老爺爺、噹噹兒子的心情,透過不同的角色體驗,與文字人物展開零距離的對話。

  五、課件準備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前,製作相關課件。

  錄音歌曲:我的好媽媽、生字卡。

  六、本課設計特色

  這次教學的設計設想:

  1.以讀為本:根據語文的教學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透過自主讀、分角色表演讀、師生評議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同時還語文以本色。

  2.體驗激情:由於該文字的特殊性,加之與兒童的生活聯絡緊密,我在對學生的情感培養上狠下功夫。情感的培養與昇華,過程明晰,形式自然,環環相扣,應該是本課最突出的亮點之一。

  七、關於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本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分五步完成: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對課文的學習、理解,離不開情感的參與。我用歌曲:《我的好媽媽》來表達學生對媽媽的愛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學習課文的動力。因此,課前營造情感氛圍,撥動學生心絃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學好生字,為讀好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生字學習無論採取何種形式,對孩子來說,生字始終都是枯燥、乏味的資訊。但是,透過老師真誠豐富的誇獎,並迅速與學生生活相聯絡,讓孩子們回憶媽媽的誇獎,模仿媽媽誇獎時的動作和表情,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空間,就使孩子們馬上爭先恐後地交流,進入興奮狀態,為後面揣摩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情感奠定了基礎。同時,老師也非常自然地匯入到了新課的學習:我們學習《個兒子》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課文中的三個媽媽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孩子呢?我們仔細讀讀課文就知道了,同學們在讀課文時,找出媽媽介紹兒子的話,用橫線劃出來。孩子們就會興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走進文字。

  (二)自主合作,體驗閱讀內容

  注重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閱讀實踐中自悟自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本環節以讀為主線,充分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學生首先會依據自己平日裡所觀察並感受到的媽媽這一角色的特點,去自主體驗媽媽的角色,讀一讀媽媽說的話,並讀出媽媽的語氣和神態。這樣的自主讀書活動,既展示了學生的成功,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當然,農村的學生拘束不喜歡合作和交流,喜歡合作。還是要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性學習。這樣不僅增加了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友誼,而且起到了相互促進、相互溝通、相互彌補的作用。因此,自讀完畢後,讓學生帶著各自的體會與他人組成學習小組,開展合作讀書,互相比賽,互相學習。

  (三)體會感悟,挖掘內心想法

  注重引導發現,鼓勵探究學習是這套教材中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在每個《語文園地》裡都有“我的發現”這樣一個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其養成善於發現的習慣,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我在這裡設計了一個透過自主發現,領悟文章深層含義的環節。孩子們在仔細閱讀第八自然段的基礎上,從“直晃盪、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這些細小的地方發現水桶很重,並透過兩次朗讀來突破課文難點:第一個層次的讀——探究朗讀:依據自己的感受、理解,用朗讀表現出水桶很重;第二個層次的讀——教師引讀:藉助教師深情的語言朗讀強化出水桶很重,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對媽媽的體貼、關愛之情:媽媽提水多辛苦啊!媽媽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來幫幫她呀!為了更進一步發現三個兒子對媽媽的一片真情,學生會馬上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地方,並非常明晰地圍繞第三個兒子的做法進行朗讀體會。

  (四)進行情感延伸

  為了順利突破課文難點,我抓住學生喜歡活動,樂於表演的的特點,模擬出一個老爺爺和媽媽的對話,讓學生透過扮演角色的方式,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動作,並有聲有色又有動地朗讀出來。老師以旁觀者的身份,與文中的“老爺爺“進行對話交流:咦,奇怪了,這兒明明有三個兒子,可您為什麼只看見了一個兒子?您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兒子啊?”最終突破了難點,課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顯現出來——能幫媽媽(提水)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八、關於板書

  三個兒子

  一個 聰明 有力氣 翻跟斗

  一個 愛唱歌 好聽 唱著歌

  一個 不特別 接過水桶

  老爺爺: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

  這樣板書,既簡潔明瞭,又是對課文內容的最簡要概述。

語文說課稿 篇4

  我所講授的課文《揠苗助長》是蘇教版三年級第二十四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揠苗助長》選自《孟子??公孫丑上》,講的是古時候有一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裡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根據文字內容以及學生學情沃特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七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寓言所蘊含的道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難點為:理解《揠苗助長》蘊含的道理。這節課中我設計的教法有情感朗讀法、以讀促解法、合作討論法,學法為:感情朗讀―—理解內容——感悟道理。

  教學時,在匯入環節中,我先採取講故事、設懸念的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探索新知的環節中,我主要從三方面落實:首先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我採取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認讀,分析、識記字形的方式進行教學。在理解寓言內容的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初步自讀課文,感知內容;然後抓住文字中的重點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揭示寓意的環節中,我出示思考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並讓學生自由發表感悟,我適時引導,幫學生明確寓言所揭示的道理,隨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學習本課後的啟發和感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盡力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我適時地點撥引導,努力體現“以學定教”,幫學生理解文字,感悟道理,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受到啟發。在作業佈置環節中,我設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本課故事一題,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十四課。本文是一篇溶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學童話,文字淺顯易懂。課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經過“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四個階段,最後變成了青蛙,說明了青蛙生長過程形體變化,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透過課文1——3自然段的學習,會認課文7個生字,會寫兩個生字“有、在”。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3自然段。透過朗讀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點。

  3、抓主線“找”,在找這個過程中,告訴學生遇事要主動探究,學會禮貌待人。

  三、課文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認識八個字,會寫兩個字,有感情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1——3自然段。

  教學難點:透過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告訴學生遇事主動探究。

  四、教學物件的分析及採用的學法指導:

  本課教學物件是一年級學生,由於孩子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易接受感性的知識,且思維方式偏重於形象思維,表現欲強,愛模仿,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愛說愛問,活潑天真,根據這些特點,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

  1、談話匯入動作演入題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圖片感知蝌蚪的可愛,再以情緒去讀活課文,接著以動作演示蝌蚪的可愛,最後以媽媽不見了喚起孩童的助人為樂之心,從而開始揭題引入課文。

  2、初讀感知動作引入文

  以師範讀之後讓孩子初步感知課文,接著親身讀課文,以階梯式的填空完成對課文的總結歸納,最後以幾個難讀的動詞來串連課文的探究。

  3、引導探究開拓現思路

  由於低年級學生愛說愛思愛問,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感知課文說自己的所知,而後進行課文的學習,進行探究課文蝌蚪在找的過程中的發現,現出找的思路。

  4、生字複習 階梯導書寫

  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加上孩子易忘的特點,在分散識字之後歸總在一起,再現生字,開始學習。接著進行生字的書寫,半扶半放,教寫一個生字而後讓孩子自主探究生字書寫的樂趣。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閱讀教學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實踐中認識,在感受中領悟”。

  《小蝌蚪找媽媽》是篇科學童話,為體驗、感悟型閱讀提供了條件。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最佳化老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精神,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多媒體課件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老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學習行為。

  1、身臨其境,親近文字

  孩子好動,結合其特點,乾脆讓孩子盡情地表演自己,演活文字,讓孩子和文字親近,融合在一起。

  2、加強朗讀,感悟語文。

  透過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領悟課文內容,如帶著問題朗讀,領會用詞的準確性;分角色朗讀,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不易,從而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勇於探索的精神。

  3、啟發教學,提高認識。

  根據孩子的提問,順學而導,啟發孩子的知識大門為著自主探究的方向發展,為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準備,在低段就開始培養這種能力,使高段逐漸能夠養成自己學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認識。

  六、教學課件設計。

  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採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本課課件穿插於教學過程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1、匯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導學生抓住小蝌蚪的腦袋、身子、尾巴的特點觀察並說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導說的過程中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2、理解詞語“迎上去、追上去”時,以課件互換生字進入情境,讓孩子感知用詞的準確性

  七、教學流程安排

  (一)談話匯入

  1、看圖說樣子,情感朗讀第一小節,學習生字“灰”

  2、揭題,讀題。

  (二)初讀感知

  1、先聽老師把這個故事讀一遍,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小蝌蚪在找媽媽時都遇到了誰?

  2、反饋:課件出示:小蝌蚪在找媽媽時先遇到了( ),再遇到了( ),最後終於找到了他們的媽媽( )。

  (1)個別說 (2)全班說

  3、接下去請小朋友自由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好課文。

  4、初步感知字音:

  課件出示出示詞語:甩著 擺動 蹲著 露著 後退一蹬遊哇遊

  (1)開火車領讀 (2)發現特點 (3)我們加上動作來讀讀這些詞語

  (三)學習課文2——3小節

  1、銜接上面最後一個詞的“遊哇遊”,問:你們第一個遇到的是誰啊?(同步出示課文第二幅圖),(生回答鯉魚)誰來向鯉魚打聲招呼?當學生說到鯉魚阿姨您好的時候順勢創設情境:“小蝌蚪,你找我有什麼事嗎?”,引出“我們的媽媽在哪裡?”那鯉魚阿姨是怎麼回答的呢?(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找吧!)

  2、出示對話,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3、告別了鯉魚媽媽,小蝌蚪繼續遊哇遊,他們又遇到了誰呢?會說些什麼呢?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第三自然段。、

  4、反饋:(1)遇到烏龜 (2)出示對話

  5、當他們遇到烏龜的時候,小蝌蚪是怎麼做的呢?(做動作識記“追”)

  (出示迎和追的兩句話,將這兩個詞打錯,讓他們讀一讀,懂得意思。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出示圖片理解。)

  6、朗讀指導“媽媽,媽媽!”隨機提問:“你為什麼要叫烏龜媽媽?”“烏龜是你的媽媽嗎?”

  7、識記頂(透過組詞或換偏旁)識記披(透過實物做動作認識)。

  8、同桌練讀這段對話,展示表演讀。沒參加的讀旁白。

  9、那你從烏龜和鯉魚那兒知道你們的媽媽長什麼樣?

  (四)、鞏固生字、寫字

  1、出示詞語:黑灰色 迎上去 阿姨 追上去 頭頂 披著(將卡片雙面打好,一面是詞語,一面是單個字)

  (1)小組單個詞輪讀 (2)個別讀詞語送卡片

  2、出示要寫的兩個字“有、在”。

  (1)發現異同點,提醒注意點 (2)師範寫,生書空 (3)生描一個寫一個

  (五)、設定懸念引下節課內容

  青蛙和蝌蚪明明長得不一樣,蝌蚪怎麼會叫青蛙媽媽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八、板書設計

  34

  小蝌蚪找媽媽

  迎上去 追上去

語文說課稿 篇6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透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說學法

  1、誦讀法 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體悟法 透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透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說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匯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路歌曲《丁香花》匯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裡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透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透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鑑賞。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意向(雨巷、 油紙傘、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靜、 美麗 高潔)象徵意義(心境、戀人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本單元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讀中,積累語言品味情感,學會寫景方法,可以作為這個單元的重要教學。這篇文章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審美情趣。《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賦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我們欣賞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讓我們感受春的蓬勃生機。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課文生字詞,比喻、擬人的運用及其作用。

  2、領會文章的所寫景物的特徵及寓情於景的寫法。

  3、培養學生朗讀技巧,能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細緻的觀察景物,並抓住景物特徵進行具體生動描繪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有感情的誦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

  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

  教學重點

  學習妙詞佳句,有感情的朗讀品味文章繪物的美,從而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透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教學難點

  體會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把握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在這一環節我會採取播放錄音、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接力賽朗讀等多種形式。

  三、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比如背景音樂、春的圖片、全文脈絡圖等,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2、朗讀教學法。本篇課文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優美,在句式上長短整散搭配協調,字字句句都飽含作者的情感,基調歡快有很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可採用朗讀教學法(研讀、精讀、品讀)。

  四、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已經學習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使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努力透過本課做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透過

  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來傳達內心感受。

  五、教學理念

  1、強調學生自我的閱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閱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2、讓學生學會聯絡自己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閱讀本文,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充分的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

  3、重視互動合作。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六、教學過程

  (一)、品讀詩:發現春天的美,欣賞歌曲《春天在哪裡》

  (二)、匯入課題:《春》

  (三)、瞭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揚州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綠》,全收在《朱自清全集》。

  (四)、閱讀全文、牢記字詞

  1、字音。

  2、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設題意圖:七年級新生仍然有識

  記字詞的任務,此題加強記憶鞏固字詞。)

  (五)、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繪春

  宏觀勾勒(第2段):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具體描繪(第3―7段):

  春草圖

  春花圖

  春風圖(1、比喻、擬人、引用。2、 觸覺、嗅覺、視覺、聽覺。

  3、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吹動楊柳的春風”引用和借代)。

  春雨圖(1、比喻、排比。2、寫了雨中的樹、草、燈、人的活動。從靜寫到了動,從近寫到了遠。寫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從正面寫春雨的特點,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動從側面來襯托春雨的可愛。例:像牛毛(密)、像花針(亮)、像細絲(細)、像薄煙(輕))。 春迎圖

  第三部分:(第8―10段):頌春(娃娃、姑娘、青年)

  設題意圖:著眼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層次,並學習簡要概括段落大意。

  六、思考討論,具體分析

  1、再讀課文,尋找文中生動形象的句子在課本上勾畫出來。

  2、簡單談談某個句子為什麼生動形象。

  3、小結:排比的作用:節奏感強、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

  果、反覆的作用

  設題意圖:旨在讓學生掌握一些常見修辭及其用法,並學習品味語言從而深入領會作品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七)作業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寫一篇短文,描繪自己家鄉的春天。這是對文章的體驗和反思,學習、欣賞、借鑑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七、板書設計

  以情為點,表現出春美、人美、生活美的主題。

  1、第1段:盼春

  2、第2-7段:繪春

  ①春草圖

  ②春花圖

  ③春風圖

  ④春雨圖

  ⑤春迎圖

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冰花》是蘇教版語文第一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二篇閱讀課文。本文透過寫小童對一種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讚美,表現了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的願望。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閱讀第六條指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本課以故事的形式,透過小童的觀察和讚美,向學生生動形象地介紹和描寫了“冰花”這一自然現象的一些基本特徵。文章語言淺顯易懂,形象生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的興趣。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複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②透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認識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徵。

  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透過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的意思,並培養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與價值目標

  ①透過理解與朗讀去感受“冰花”的優美姿態,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透過學習課文,喚起學生了解大自然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第二課時)

  品讀課文,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感受冰花的美。

  “他、她、它”的區別與應用。

  4、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1、質疑問難,激發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對“冰花”還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課前對課題進行質疑,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學生去仔細研讀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

  2、觀察感受,自主探究。

  課標中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因此在理解“寬大”、“柔嫩”、“豐滿”等描寫冰花的詞語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觀察想像、動手實踐、對比感受等方法,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培養其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感情的學習方法。

  3、朗讀積累,說話遷移。

  課標中指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書上,引導學生在感情朗讀中對文章中的好詞好句進行記憶,進行積累,然後再啟發發揮想像力,照著書上的樣子說一說“冰花還像什麼?”練習說話,培養學生的語言模仿能力各表達能力,實現知識向能力的遷移。

  三、說教學程式

  我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式

  1、教具準備:CAI課件,兩種樹葉,兩朵花,一把小草。

  2、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設計分為五個步驟:

  一、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 品讀課文,感受體味。

  三、 感情朗讀,背誦積累。

  四、 學寫生字,尋找規律。

  五、 課外拓展,興趣延伸。

  我重點闡述一下對本課時教學重、難點突破的教學設計:

  二、 品讀課文,感受體味。(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