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

生物說課稿

關於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組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群體、生態系統等,本模組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為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並且為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為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提供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群、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舉例說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透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資訊的能力,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說重點

  ①種群、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初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程序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說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並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一定的難度。②種群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範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內容(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說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於基因庫本身較為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說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透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說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形成進化論的觀點,知道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說,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因此本節課將採用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透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資訊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獲取資訊素養。

  2、說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適當地加以講授,並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說學法

  為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著重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採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過程

  1、透過上節課內容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匯入教學

  2、具體舉例幫助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可以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衝突開始,透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只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群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群體就是種群。

  問題1:怎樣的一群生物個體可以稱為種群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群有何區別呢?

  透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群”,試著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群的幾個要素(①一定區域,②全部③同種),透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群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群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並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麼特徵?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群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群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為什麼要提出並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透過具體種群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髮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群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為什麼?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群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他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閱讀樺尺蠖種群變化和抗青黴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絡,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這裡,假設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於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群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群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可以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同,但計算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後,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

  關於“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於為什麼如此定義物種可以不深究,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說明並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後,教師可以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並沒有形成新物種的原因,並透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群之間和種群內部個體之間,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形成。什麼因素可以阻止種群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後,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型別。然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後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況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群,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於“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以學生自學為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複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作用。www.akqp.com特邀請一線專家、名師、學者為廣大新教師整理編輯了部分精品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使用。

  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生物入侵者》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篇課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透過非自然途徑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生物入侵者”標題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說明物件,然後是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後寫出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採取的相應措施,這是透過邏輯順序來說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根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一)知識與能力:1、瞭解與生物入侵相關的生態知識;2、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說明要點;3、體會文中說明方法表達效果。(二)過程與方法:1、閱讀課文,篩選主要資訊;2、在掌握“生物入侵者”概念的基礎上,明確說明順序,討論說明方法,品析說明語言。(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多媒體課件介紹我國生物入侵的嚴峻形勢,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1、理清說明順序;2、把握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生物入侵這種現象。

  二、說學情

  對教材進行分析並且瞭解教學目標之後,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根據我瞭解本班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思維能力,我覺得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問題等方面有條不紊,學生髮揮了主體作用,體現了本班學生的素質很高,完成了我設計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

  教有常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怎樣堅持“以人為本”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呈現出一種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圍,使教學互動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採用了朗讀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要想獲取文中的資訊,必須透過朗讀對課文的感知來了解。

  演示法:本文有許多生物入侵者學生沒見過,透過演示圖片,使學生更直觀地瞭解生物入侵者對人類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學生可把疑難問題解決,透過探究發現一些真理,獲取更多的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說學法

  這節課中主要以自學與合作探究這兩種方式為主,在上課前,同學們已預習了本課的內容,生字詞的音、形、義,我也調查一下學生對說明文的相關知識,在這節課,我沒有檢查文中的生字詞,我重點安排學生獨立勾畫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的好處或作用,讓他們在自學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題技巧和方法,這樣一來,既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合作探究的意識,還提高了他們閱讀此類文章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匯入;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怎樣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礎上進行歸納)

  三、把握內容,理清順序;

  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它們有什麼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分別是什麼?

  3、本文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說說這樣安排的好處。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說明它們的表達效果。

  1)透過圈點勾畫,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說明方法。

  2)可用 文中“ ”這句話運用了 的說明方法 說明了 的特點。

  五、跳讀課文、賞析語言

  1、文中哪些詞、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詞可否刪掉,為什麼?

  六.質疑問難,領悟主旨 。

  1.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

  2.師提出問題突破文中的難點。

  3.師生共同探究本文的主旨。

  七、展開辯論,表明觀點。

  針對“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學家和生態學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態度,你贊同誰的觀點?

  1,學生分甲,乙兩組展開討論。

  2.師生點評,歸納小結學生的態度和觀點。

  八,拓展延伸、連結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聽說過或看到過?說說他們有沒有給人們帶來危害。

  2、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

  九、課堂小結,結束新課

  讓我們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 !

  讓我們用心關愛我們的大自然。

  十、說預期效果

  本節課按照我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教學目標達到,從教學實踐看,學生的概括能力較好,歸納能力也很強,教學環節的展開還算流暢,今後在教學中需要加強的是:留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把文字挖掘更透徹些。

生物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美術第16冊《海洋生物》一課。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

  《海洋生物》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節課透過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個性的表現力;讓學生在暢遊海底世界的同時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進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認識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來表現海洋生物,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海洋生物,表現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學難點:能夠對海洋生物的某個特徵著重描繪,色彩亮麗,生動有趣。

  三、說教法

  學法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談話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在學法上,主要透過欣賞、感受、觀察、比較、想象、表現等方法相結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教具和學具結合教法和學法,採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海洋生物》、勾線筆、油畫棒、彩筆,刮畫紙、紙盤、廢舊材料等。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創造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因而,新課伊始,師生共同欣賞一段《海底總動員》的動畫片,跟隨鏡頭去探索神秘又美麗的海底世界。觀看之後請學生談談觀看感受,學生對這種動畫片很感興趣,會紛紛發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隨機引導:“海底真美啊,那裡生活著數不盡的海洋生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底世界,去認識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時板書:“海洋生物”)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我充分發揮了動畫的作用,讓學生欣賞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素材,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突破難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賞圖怡情,歸納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麗的,然而我們這個地區的孩子很少有親身經歷的,基本要透過電視或動畫片來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繪畫,有相當的難度,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突破此教學難點,我設計了多層次的欣賞環節。

  1、邊猜謎邊欣賞。用多媒體出示有趣的謎語,學生猜謎的同時欣賞到海洋生物的圖片。兇猛無比的鯊魚,聰明靈巧的海豚,那豔麗無比的珊瑚??各種神奇美麗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欣賞之後我激勵學生說出“透過欣賞這麼多海洋生物圖片,你最喜歡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麼特點?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賞小朋友的美術作品,在欣賞之前老師提出2各問題共大家邊欣賞邊思考,(1)你覺得他們的作品怎麼樣?(2)他是如何表現海洋生物的?透過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此環節的設計,

  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為鋪墊的教學目的。

  3、創作思路。看了那麼多的優秀作品,有了這麼多的獨特感受。今天你們小組想要用什麼方法來表現你喜歡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請(各小組討論)說一說你們的巧妙構思。(學生談想法,教師引導,講解創作過程。)設計意圖:透過多層次的欣賞,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這樣的設計,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為鋪墊的教學目的。

  (三)指導表現,鼓勵創作

  這一環節中為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教師示範作畫,學生根據觀察以及之前的學習經驗自已嘗試著總結畫法,然後再由我適當適時的點撥。使學生對海底生物的認識從感性向理性發展,教學的重點很快被突破了。學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現技巧以後,最為急迫的是想給親自動手畫一畫。我沒有過多的言語,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而在學生創作的同時,我也將黑板創作成了一副海底藍圖,為下一環節的展示做好了鋪墊。

  (四)評價總結,展示作品當學生完成圖畫時,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採用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及時地給予鼓勵性評價。評價之後,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並貼到黑板上。同學們的海洋朋友遊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評價和展示中個性得到發揮,充分體驗到美術活動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滲透德育

  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大家都沉浸在這美的世界中。我在這時將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環境汙染的日益嚴重,很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些美麗的海洋朋友。伴隨著敘述我將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邊。“瞭解到這裡,你們有什麼感受?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剛剛還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間化為烏有,孩子們的內心必然頓生出一股憤慨與惋惜之情,我便抓住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並向同學們發出號召:“大海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撿起一塊紙屑做起,從節約一滴水做起,為保護我們的大海、保護這些神奇又可愛的海洋朋友做出我們的貢獻。”

  五、說板書設計

  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並貼到黑板上。這樣,同學們的海洋朋友遊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創作得到充分的展示,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接著,又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效果預測海洋生物是學生一直感興趣的題材,但感興趣並不一定就能表現好。保持學生高昂的情緒,將學生模糊的記憶變成清晰的形象,轉化為個性的創作非常重要,因此,這節課,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始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並運用激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相信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定能夠在輕鬆氛圍中感受創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 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師大版初中《科學》第一冊第七章第三節《保護生物多樣性》,共一課時。

  保護生物多樣性一課的思路是,以大熊貓為例,說明生物多樣性受到嚴峻的挑戰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從而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體現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思想。本課內容不多,但意義重大。

  二. 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了下面幾個學習目標。

  ①.知道生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②.體驗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③.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④.瞭解目前人類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這些學習目標中,情感目標也有所體現。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

  學生知道一些與人類直接相關的一些生物的作用,對生物多樣性意義有一定認識,但是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他們只認為與人類直接相關的生物應該保護,但是與人類無關甚至是有害的生物也應該保護就有些不理解。基於這方面的考慮,我確定了下列內容作為重、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的設計

  提前兩天發給學生一份閱讀材料,並要求他們自行去收集一些材料。用於相關的討論。

  設計了兩個討論,大熊貓的生存危機和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學生對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有話可講,討論能夠開展。

  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這則材料的內容比較簡單,而且也能夠說明問題。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內容共分三個主題:

  1.大熊貓在呼喚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3.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以一段大熊貓的影象資料引入“大熊貓的呼喚”這一主題,讓學生對大熊貓的生活習性有一定了解,使他們對大熊貓的生存危機能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對大熊貓面臨的生存危機進行討論。介紹一些已滅絕的物種,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討論人類對生物的利用。透過對一段材料的分析,認識到一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來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在為人類營造穩定的生存環境方面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要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可以透過宣傳、教育、立法等手段。現行的一些保護措施,先就地保護,無法就地保護才考慮移地保護。

  將自然保護區的型別、結構以知識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課題: 保護生物多樣性

  教學目標:1.知道生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2.體驗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4.瞭解目前人類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教學重點: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教學準備:

  提前兩天發給學生一份閱讀材料,並要求他們自行去收集一些材料。

  教學過程:

  播放一段大熊貓的影象資料引入新課。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這些情景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學生驚訝)

  不是我危言聳聽,這是事實。不信我們就來聽聽第一大組的同學所收集到的有關大熊貓的資料。(兩天前已經佈置)

  主題一:大熊貓的呼喚

  學生:陳述大熊貓的生存危機。

  叫一名學生以大熊貓自比,概括出大熊貓面臨的幾個生存問題。

  將這些內容概括,在螢幕上打出來:

  1.大熊貓的棲息地被人類侵佔

  2.大熊貓被人捕殺,偷獵

  3.大熊貓的棲息地被分割,尋找配偶困難,繁殖率下降。

  在野生動物的大家族還有很多也面臨著和大熊貓一樣的遭遇,有些甚至更慘。

  來看一組資料:播放幻燈片

  這些生物本可以成為人類的好朋友,人類可以利用它們的一些長處為人們服務。

  過渡:生物對人類是有用的,各種各樣的生物對人類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就請第二大組的同學來彙報他們的資料。

  主題二: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加以概括:

  1.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生物:

  a.提供食物:

  b.作為藥物:

  c.工業原料:

  d.提供能源:

  對人類有益的生物我們應該在利用它們的同時,對它們加以保護;但對於(在表面看)對我們沒有關聯的生物,我們是否不用關心它們的存在呢?或者乾脆就應該把它們滅絕呢?

  2. 閱讀資料:鮭魚的大量減少,影響到其他生物。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生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於自然界,而是作為生態鏈或生態網中的一環,與其他生物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依存關係,也就是說食物鏈靠生物的多樣性來維持,任何一種生物的減少或消失,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整個鏈、整個網的完整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為了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而一個穩定的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物質。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主題三: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樹立保護意識:透過宣傳、教育、立法等手段來提高公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現行的保護措施:a.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1551個(今年5月)

  b.移地保護:野生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等

  移地保護的成功例子有:麋鹿、富蘭克林樹。

  介紹自然保護區的情況:

  1、自然保護區的型別:

  ①森林及其他植被型別:保護草原、森林、沼澤等。

  ②野生生物型別: 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活環境。

  ③自然歷史遺蹟型別: 保護非生物資源——火山、化石產地、溶岩等

  2.自然保護區的結構:

  ①核心區 一般不用於科學研究

  ②緩衝區 可用於科學研究

  ③實驗區 做相應的試驗

  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重點:

  1.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2.生物多樣性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破壞。

  3.我們應該保護生物多樣性。

  4.人類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做的努力。

生物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於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麼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透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透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透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氣,那麼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麼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裝置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生物說課稿 篇6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課件分析和探究保護色的過程,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透過模擬探究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和實驗結果的分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2)瞭解保護色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增強保護生物多樣 性 的意識。

  2學情分析

  1、透過二年來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對典型事例、各種生物材料的蒐集、整理、分析能力有很大提高,模擬實驗、 對

  照實驗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因此,透過本節的學習,對生物進化原因的解釋,學生不會有太大難度。

  2、透過學習,學生已瞭解了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關係,瞭解了生物必須適應環境的道理。透過本 節的學生具有理解了對生物進化原因的解釋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層面去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4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

  教師出示“生物進化系統樹”和“恐龍滅絕”幻燈片,同事提出問題: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最初原始簡單的生命形式進化到現在這樣種類繁多的生物嗎?恐龍又怎麼會滅絕的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在頭腦中思考,激發學生的學完習慾望。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

  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一)出示曼徹斯特樺尺蠖體色變化幻燈片,同時學生自己閱讀英國曼徹斯特樺尺蠖課文一段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1、黑色樺尺蠖的數量由少數逐漸變為多數,而淺色樺尺蠖數量減少,主要受什麼影響?

  2、少量黑色樺尺蠖體色變化的原因?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3、如果要使曼徹斯特地區的黑色樺尺蠖又重新恢復為常見型別,你認為應怎樣做?

  (二)出示雷鳥和不同環境中蛙的幻燈片,分析下列問題:

  1、雷鳥和蛙色變化和環境有什麼關係?

  2、列舉其它具有保護色的`動物的例子?

  (三)根據英國曼徹斯特樺尺蠖體色變化和雷鳥與蛙體色變化與環境的關係,總結“保護色”的概念,使學生認識保護色對於動物生存的意義。

  (四)模擬探究保護色形成的過程。

  課前預先培訓小組長,上課時作為老師的助手,指導其他小組學生的探究活動,注意學生探究實驗的實施情況及數字記錄,教師從中點撥,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實驗結果,討論交流並推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教師對學生的推測結果給予合理的評價,使學生對保護色形成過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後提問:如果要使曼徹斯特的樺尺蠖又恢復常見型別,你認為該怎樣做?讓學生討論、交流,形成統一觀點和做法,這樣做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今天,我們雖然不能還原樺尺蠖體色變化的整個過程,但可以透過本模擬探究實驗過程來驗證保護色的形成過程。

  (五)拓展閱讀

  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選擇地閱讀相關網頁資料,透過資料的閱讀,使學生了解生物適應環境,除了有保護色,還有警戒色、擬態等其他特徵。使學生認識到:要學好本領,充實自己,將來才能適應社會的競爭。同時,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六)生物進化的原因

  透過以上對生物進化原因的分析,結合第二章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知識,讓學生討論並總結生物進化的原因,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環境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生物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群落的結構”,包括群落基本涵義、群落水平上研究問題、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係和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教材貫徹了種群和群落是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種的生物集合體,在更高層次、範圍更廣的角度來研究生物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既是種群問題研究的深化,也是學習生態系統的基礎。儘管學生對群落現象並不陌生,但由於生活經歷簡單性和生活環境差異性,學生對群落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的感性認識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識概念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透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實現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解釋群落的概念,識別群落型別,列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概述群落的結構特徵,運用已建構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問題。

  能力目標使用一定的方法對群落現象開展調查,嘗試對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分工協作的愉悅情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認同科學的思維方法對認識群落的價值,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結構變化的影響,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自覺養成環保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群落的涵義及群落的結構特徵。

  教學難點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徵。

  四、說教法

  4.1製作多媒體課件

  在學生調查研究中,群落內的不同生物之間的種間關係,群落的空間結構中動物的分層現象等,有時不容易觀察到,可以利用課件中的圖片、影片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透過課件展示本地沒有的多種生物群落現象,如熱帶雨林群落,溫帶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為學生運用概念解決未知的群落問題提供素材。

  4.2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進行引導

  為了使學生領會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說明一個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其中的各種生物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為進一步說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問題,可以透過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結構的話題。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應聯絡具體的事例,並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避免教師直接“下定義,舉例子”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關於“群落的物種組成”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不同群落間,種群數量和種群中個體數量差別很大。認識一個群落的物種組成,要調查該群落分別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列出它們的名錄。還要進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種群的相對數量和比例。在生態學上,描述一個群落中種群數量的多少是用豐富度來表示。關於“種間關係”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資料,然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六、說教學過程

  6.1創設情境,引發學習動機多媒體課件展示夏季校園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課:荷塘中有許多生物,你都認識哪些?你能列舉幾種嗎?它們是同一種嗎?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組成的單位是什麼?如果將荷塘中全部生物作為一個集合研究,這個集合應稱群落。

  6.2建構群落的概念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調查群落現象的4個小組彙報4個群落調查時間、面積範圍、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和估計的數量。

  教師設疑在你調查的時間和調查的區域內,這些生活著的生物屬於一個物種還是不同的物種?所有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合稱為什麼?不同的種群集合在一起還能稱為種群嗎?

  學生討論結果在調查的區域內生活著許多種生物,同一物種個體構成了一個種群,不同物種的生物個體構成了多個種群,這樣的集合要比種群要大得多,不能稱為種群。

  建構群落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維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圓表示不同種群的差異,請你畫出種群和群落之間關係的概念圖。

  6.3建構群落結構的重要特徵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4個小組彙報結果。

  教師設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種的組成型別是否相同?數量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結果不同型別的群落內的植物、動物種類和數量的是有差異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內小動物數量也有很大的差異,每個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種組成的。

  建構群落特徵1群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豐富度不同。

  思維拓展你怎樣從外觀上區別兩個生物群落呢?分析導致群落中物種豐富度差異的原因。

  6.3.2群落內有一定的種間關係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4種群落中的生物種群大致數量,在數量上佔優勢的生物種類,列舉觀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師設疑不同的種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還是有一定的聯絡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間相互關係怎樣?種間關係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捕食、競爭和寄生是否會導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種生物的數量變化會對其他生物種群數量變化產生影響嗎?

  課件展示荷塘、灌叢、坡地、草地內典型的幾種種間關係,如大魚和小魚之間的捕食關係,兩種不同植物之間的競爭關係,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和魚的寄生關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關係;大草履蟲、雙小核草履蟲單獨培養和混合培養時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變化曲線。

  學生討論結果一個群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透過複雜的種間關係,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如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構群落特徵2群落內有複雜的種間關係。

  思維拓展你能判斷下列曲線分別表示哪種型別的種間關係數量變化嗎?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4種群落中的生物個體分別佔據的位置情況,生物在群落內部的分層分佈情況。

  教師設疑你所調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個體分佈是否雜亂無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如何分佈的?這對動物的分佈有什麼影響?灌叢群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是如何分佈的?動物的在垂直結構上是否有分層現象?

  課件展示池塘內四大家魚分層生活情況,灌叢鳥類的垂直分佈情況,森林中植物水平分佈情況等。

  學生討論結果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佈著不同的種群,這就是水平結構。

  建構群落特徵3群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思維拓展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內的分層結構的意義。6.4運用群落核心知識概念解決未知群落問題

  學生已掌握了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種間關係、空間結構,不同群落主要表現在其具體特徵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新的問題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生態環境下不同生物群落問題,讓學生運用已建構的群落概念,透過分析、演繹和具體化等辯證思維的過程解決未知的群落問題,

  課件展示熱帶雨林、溫帶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學生運用概念說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差異,列舉不同群落的種間關係,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徵差異的原因。評價人類的活動對群落的結構的影響。

生物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 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迴圈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洩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迴圈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透過迴圈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絡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迴圈的途徑;說明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關係。

  2.概述血液迴圈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迴圈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係及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的關係。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透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迴圈的路線和迴圈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迴圈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迴圈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迴圈的整體過程和體迴圈及肺迴圈環的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迴圈和肺迴圈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髒,組成完整的迴圈途徑。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說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迴圈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影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迴圈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複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迴圈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說教學設計:

  (一)複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 透過複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迴圈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透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 提出問題(展示血液迴圈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著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註血液迴圈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迴圈的途徑,透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迴圈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迴圈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透過學生上臺釋出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髮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迴圈途徑,結合課件,強化迴圈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迴圈的途徑分為:體迴圈和肺迴圈。

  體迴圈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迴圈。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迴圈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迴圈。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透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迴圈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透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瞭解了血液迴圈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透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迴圈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透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迴圈和體迴圈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透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迴圈把體迴圈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迴圈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迴圈和肺迴圈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迴圈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三者關係後,進一步透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迴圈,這個過程叫淋巴迴圈。淋巴迴圈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迴圈與淋巴迴圈的關係。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迴圈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迴圈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透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迴圈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係,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透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迴圈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複習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關係;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透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迴圈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說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