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華】音樂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音樂說課稿

【精華】音樂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音樂說課稿 篇1

  一、說內容:

  八年級《雪絨花》,主要教學內容是唱《雪絨花》,欣賞《Do-Re-Mi》、《孤獨的牧羊人》

  二、說教材:

  歌曲介紹:《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一首插曲,隨著電影的播放而傳遍全球,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愛的歌曲之一。歌曲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採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決定了它的格調優雅恬靜,情緒沒有較大的起伏 ,歌曲透過對雪絨花的讚美,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寄託了主人公對親人、對家鄉深深的懷念和祝福。我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聲音唱好歌曲,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本課中,還有兩首情緒歡快活潑、演唱形式多樣的欣賞歌曲,因此本課第二個教學目標設定為透過欣賞電影《音樂之聲》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緒,擴大音樂視野。

  三、說教法、學法:

  1.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作品的意境、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熱情,本課教學環節進行如下設計:介紹電影劇情——聽《Do-Re-Mi》——猜謎雪絨花——學唱歌曲——欣賞片段《孤獨的牧羊人》。

  2.本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欣賞電影片斷為手段,引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注重對歌曲的表現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風格方面進行對比,拓展學生思維。

  3.在學習歌曲時,以教師語言啟發為主,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透過操作、歌唱比較分析歌曲旋律,使學生能夠唱準相似樂句,解決歌曲難點。並透過演唱歌曲,再從歌詞中感受旋律,以表達歌曲的情緒。

  4.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欣賞電影片斷和聽老師演唱前,都先向學生提出的要求和問題,讓他們明確欣賞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雪絨花》這首歌曲的旋律許多學生都很熟悉。八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大了一些,音樂課的氣氛已不像小一點的孩子上課好調動,我安排了由教師抑揚頓挫的語氣講故事, 70多年前的奧地利薩爾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裡,有一位叫瑪麗亞的年輕修女,她性格活潑、美麗善良,喜歡唱歌,會彈吉它。一天 瑪麗亞來到一位退役的海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上校的七個孩子很調皮、每次家庭老師都會被他們氣走,瑪麗亞是他們的第十二為老師,她用愛心與音樂和七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瑪麗亞教會了孩子許多歌曲,使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並得到慈母般的溫暖。介紹《音樂之聲》的劇情入手,講到這裡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影片產生好奇感,自然過渡到聽電影中瑪麗亞教孩子們的一首歌曲《Do-Re-Mi》。

  2.猜謎匯入歌曲:一說到猜謎,學生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植物,我再介紹雪絨花的得名。《雪絨花》的歌聲隨著影片的放映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我們看歌詞(多媒體出示歌詞)你能試著把歌詞中人們對雪絨花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嗎?學生帶著自己對歌詞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3.學唱歌曲:

  (1)首先聽老師演唱歌曲,再帶問題聽音樂,回答老師的問題看看這首歌的調號和拍號,幾拍子的?強弱規律是什麼?學生透過反覆聆聽熟悉歌曲旋律,很快能解決剛才的問題,再透過用“lu”哼唱旋律後,讓學生提出節奏有不太順的地方,老師拿節奏卡片指導練習八分

  休止符用“噠”演唱節奏,再讓學生唱準相似樂句,解決歌曲難點。

  (2)在進行歌曲處理時,也是從歌曲所表達的主題,歌曲的旋律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以使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情緒。學生唱好歌曲後我提問:“我們怎樣才能將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歌聲很動人!老師還要告訴你們一個歌唱的好方法:那就是“要想把歌唱好,情感的表現很重要”。指導學生把三拍子的強弱關係唱得明顯一點。

  4.拓展感受:學生唱好歌曲後我發給學生英語歌詞,我用英語演唱歌曲,讓學生欣賞後說說英文發音和中文不同感受,使學生產生也想用英語學唱歌曲的願望,我給學生介紹漢語、英語發音的不同,英語裡有些音要連讀。教讀Edelweiss,evry,greet,Blossom,bloom,grow,Bless等英文單詞後。讓我們帶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跟著音樂伴奏分別用中文和英語演唱《雪絨花》。

  5.欣賞電影歌曲片段。

音樂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上冊的課程內容,內容以建築為教學題材,透過欣賞、製作教學活動,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以及基本的美術素養。

  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依據新課程改革美術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A、知識目標:欣賞一些經典建築的形式美;瞭解紙質手工製作的一些基本方法;瞭解美術中常用的一些藝術語言等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一定的感知能力、審美能力和評述能力,並透過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來進行學習與交流,培養學生一定的創新意識、思維想象和動手能力。

  C、情感目標:透過師生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化學生的心靈,增強學生自信心,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團結協作。

  D、德育目標:透過學習,培養學生一定的愛國主義情操,懂得尊重先民的藝術成果與勞動成果,理解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逐步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

  依據新課程改革美術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我將教學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A、教學重點:建築藝術形式美。

  B、教學難點:建築與音樂的關係。

  二、說學法:

  我校是一個農村完中學校,學生一般的時間都會花在他所謂的主科身上,但愛玩是小孩的天性,所以本節“造型·表現”課主要採用感受美——瞭解製作方法——實踐製作——分享成功喜悅等環節,發展學生的評述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讓學生在玩中學。讓學生在一種寬鬆的情景下學習,自發地產生探知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三、說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探究學習、啟發式與談話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為有效地實現教學方法,我主要採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之所以採用這幾種教學方法的原因,是因為我想透過這幾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學會參與學習的能力,實現“先學後教”的理念。

  四、說教學過程:

  匯入:播放經典建築圖片,配合適當的音樂,營造課堂氣氛。

  第(一)個環節——欣賞與評述:

  請同學簡單評述所收集到的建築圖片,主要是讓學生在沒有上課之前先去了解一些有關建築方面的知識。有時一些知識不一定要全部集中在課堂上講,而且我們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也不一定講得很全面,讓學生多接觸一些知識很有必要,此中可以培養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提高。

  透過老師的開門見山(歌德——凝固的音樂)可以揭開課題神秘的面紗,讓學生了解本課學習的主要方向。

  透過兩個提問,“你們在建築上看到了哪些節奏?”、“你們是如何欣賞建築藝術的?”,層層引導進入課題的重難點,透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形成一定的師生互動,以期提高課堂的氣氛。

  第(二)個環節——製作方法:

  讓學生了解利用紙質盒子或飲料罐透過重新設計製作出建築物的方法。對這個環節的處理上,主要透過提問與討論綿形式出現,不直接給出答案,因為這樣的紙質手工製作,學生已有一些原有知識,現在提問只不過是讓學生回憶或再現其製作的方法而已。

  第(三、四)個環節——藝術語言、教師示範: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學,或透過小組討論後解答問題,從中老師進行提示與總結。

  ·為了體現作品的藝術性,我們在製作地時候應考慮哪些藝術語言?可以舉例說明嗎?

  ·誰能從老師製作的這座房子,談談它採用了哪些藝術語言?

  ·有誰聽到了音樂?

  ·有誰看出我用了哪些製作方法?

  一系列問題的提出都是在引導學生將前面的知識得以回顧。透過一定的示範,可以使老師所要傳達的資訊表達得理明瞭一些。

  第(五)個環節——學生嘗試:

  請同學將收集到的盒子,罐子進行一定的製作,讓它變成一座建築物。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得以消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

  第(六)個環節——作品評價:

  展示學生的作業,讓學生談談創作理念、成功之處或不足。

  第(七)個環節——課堂延伸:

  教師將作業貼上在板上,加上樹、花、草……,讓它變成一個小區或學校。

  同學們回家也可以把本組的作業進行一定規劃、製作出一個小區或一個學校的效果作品。

  第(八)個環節——課外延伸:

  將各組的作品進行一次評比,並進行展覽。

音樂說課稿 篇3

  本節的內容包括欣賞音樂劇《演藝船》選曲《老人河》,《音樂之聲》選曲《雪絨花》,《貓》選曲《回憶》以及《芳草心》主題歌《小草》。

  (教材分析)我對教材是這樣認識的,透過欣賞《音樂之聲》選曲《孤獨的牧羊人》片段和《演藝船》選曲《老人河》來了解音樂劇的定義起源,而選用《音樂之聲》選曲《雪絨花》和《貓》選曲《回憶》以及《芳草心》主題歌《小草》來展開對音樂劇發展的瞭解及藝術特徵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第一是知識目標:透過欣賞、瞭解音樂劇的定義起源和發展;第二能力目標:結合欣賞,多層次的瞭解音樂劇的藝術特徵;第三情感目標:感受體驗音樂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我認為本課的重點是瞭解音樂劇的定義、起源和發展;而感受、體驗音樂劇的藝術特徵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鑑於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對學生的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創設情景、互動探究、討論,自主創編等方法進行教學,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的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教學過程)我重點說一下教學過程:這節課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啟發引導——知識新授——感受經典——拓展與鞏固——課堂小結

  (一)啟發引導

  課前播放超級女生張靚穎演唱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這首歌是音樂劇《艾維塔》的主題歌,尤其是超女張靚穎的演唱能很好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並由此匯入新課學習。

  (二)知識新授

  首先了解什麼是音樂劇?我並未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選用了綜合歌唱、舞蹈、劇情和表演有機結合的音樂劇選曲《孤獨的牧羊人》片段讓學生欣賞,觀察思考幾種音樂元素在音樂劇中完美自然的結合,然後透過交流總結出音樂劇的定義,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突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

  掌握音樂劇的定義後,結合欣賞音樂劇《演藝船》選曲《老人河》,瞭解音樂劇的起源於發展。這樣學生會在本環節的學習中感覺自然貼切。

  (三)感受經典

  欣賞美國音樂劇全盛時期代表作《音樂之聲》選曲《雪絨花》和音樂劇《貓》的經典名曲《回憶》感受、體驗音樂劇的藝術特徵。

  在《雪絨花》的教學中我首先在螢幕上顯示文字,讓學生閱讀,接著播放《雪絨花》的影像資料並讓學生隨唱,欣賞後讓學生總結影像資料中的演唱形式有哪幾種?在出示答案之後,再一次播放資料讓學生隨唱,之後我和學生進行簡單的合唱排演。透過以上實踐活動,學生了解了音樂劇中的音樂是聲樂和器樂的混合,聲樂有獨唱、重唱、合唱等幾種形式,同時,他們也深刻體會到音樂劇的藝術魅力。這環節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拉近了師生距離,營造了愉悅和諧的音樂情境,達到了高中新課標的要求。

  對音樂劇《貓》經典名曲《回憶》的欣賞是本節課鑑賞的昇華,因為歌曲完美地表現了劇中人物內心世界複雜的變化。首先我讓學生靜靜地完整地欣賞《回憶》,感受音樂形象並用語言表達對作品的理解。透過口述《貓》的故事梗概及《回憶》的創作背景,復聽《回憶》讓學生體驗音樂劇中歌唱、舞蹈、劇情與表演的完美結合。

  以上兩個曲目都體現了音樂劇的藝術特徵,讓學生結合欣賞討論概括出音樂劇的藝術特徵共有三個,透過螢幕顯示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拓展與鞏固

  鞏固本節內容時,我播放歌曲《小草》。因為這首歌學生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我國早期音樂劇《芳草心》的主題歌,放在這裡欣賞既可以讓學生重新認識這首《小草》,而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旋律中加深對音樂劇藝術特徵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

  我們中國的音樂劇作品並不是很多,透過本節對音樂劇的欣賞,希望同學們以後更多的關注音樂劇,關注中國音樂劇,期待大家乘著音樂的翅膀充分展現自我!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音樂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這首歌曲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定的:

  一節課能否成功,我覺得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是非常重要的。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教學難點是——。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根據本課內容,在教學目標的實施過程中,充分運用教師語言的誘導和多媒體畫面的結合,創設音樂情境,創造音樂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採用啟發、談話、討論等方法,遵循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原則,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感知。透過感受、想象、創造,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創造能力。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我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做到層層推進,循序漸進,把握重點和難點,並努力做到組織教學的語言精練並富有魅力,提問富有啟發性,描述富有情趣性,過程富有連貫性,專業術語富有規範性。

  三、說教學程式

  結合在教學中必須遵循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

  環節:環節一、組織教學、調節情緒;環節二、節奏遊戲、激發興趣;環節三、接受新知、層層深入;環節四、創造表現、體驗成功。下面我具體來說說各個環節的設計:

  環節一、組織教學、調節情緒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到音樂課上,我用一個故事匯入:

  “有一位同學天真可愛,活潑聰明。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裡出現了一幅美麗神奇的圖畫,一隻精緻的小船帶著他飄呀,飄呀……他來到神奇奧秘的天空,看到充滿生機活力的宇宙,於是,他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同學們,你們想聽嗎?”學生最愛聽故事,這裡用講故事形式匯入,能營造了輕鬆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奏響了一課的序曲!

  環節二、接受新知、層層深入

  第二個環節,我是分5個步驟進行教學的:

  第一步、聆聽體驗。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應該在反覆聆聽的基礎上,感受和表現音樂。因此,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聆聽歌曲,做到有層次、有梯度的聆聽。首先透過教師聲情並茂地範唱,使學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內容與意境。老師在課堂上的範唱是十分重要的,它的效果遠比錄音範唱好,因為這是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十分直觀、親切,使學生聽覺、視覺得到最直接的享受。我先是有感情地範唱歌曲。聽後教師提問思考:歌曲裡的小船指的什麼?在哪裡飄蕩?船上有什麼?歌曲情緒是怎樣的?

  接著教師請同學們再次欣賞歌曲,隨音樂在心中默默跟唱,一同感受歌曲的情緒。(播放《小白船》MTV)

  透過兩次不同形式範唱,學生對歌曲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了解,避免了體驗形式單一的單調性,併為新歌的教學打下基礎。

  第二步、歌曲學唱。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音高,我重點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我把音的高低透過圖形譜其實就是歌曲的旋律線,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先讓學生隨著音樂用手畫出旋律線、看著旋律線來哼唱、再模唱,找一找難唱的地方來唱。起伏的歌詞暗示著旋律的高低、走向,這樣做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對音準的把握能力,無形中解決了本課識譜的問題。這也是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學生要適當、適度、逐句、逐段的進行識譜。先請學生想想應該用怎樣的聲音、怎樣的心情來朗讀歌詞。充滿感情的朗讀歌詞是加深學生對歌曲意境瞭解的一種藝術,透過讓學生自己探索正確的朗讀速度和感情,使學生了解歌曲的含義,加深對歌曲的理解。然後找出難點由學生做小老師教唱。掌握一字多音或一音多字唱法。透過一系列活動,歌曲的學習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步、鞏固歌曲。在鞏固歌曲時我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練習唱歌,同桌互相湊到耳邊輕輕唱、師生接龍唱、唱給好朋友聽一聽、推薦好朋友上來唱一唱,充分發揮學生的演唱才能,達到正確地有表情的演唱。

  第五步,歌曲處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發表各自的處理意見,選擇幾種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行試唱,讓學生在演唱中進行比較,最後確定處理方案。這樣有助於他們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情緒,從而提高歌唱的表現能力。

  環節四、創造表現、體驗成功

  在學生能熟練演唱的基礎上,我提出讓學生選擇合適的伴奏音型用打擊樂器或者身體語言為歌曲伴奏,還可以讓學生邊唱邊即興表演。透過唱一唱、拍一拍、奏一奏、舞一舞,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音樂體驗和表現,加深了對這一音樂作品的感受,獲得審美體驗。

  這裡我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各種方式來表現歌曲,可以是身體語言、也可以是打擊樂器。師生一起跟著錄音表演,教室裡師生是又唱又跳又奏,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總之,本方案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著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透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當然,我的設想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音樂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早上好!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今天我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七冊音樂《大樹樁你有幾歲》一課進行說課。

  一、 說目標

  《大樹樁你有幾歲》要求學生在學習歌曲技能的同時,瞭解歌詞中提供的大樹的“年輪”知識 。這首歌旋律優美、節奏輕快,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透過創作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反覆聆聽歌曲擊拍的方式,感受三拍子歌曲的特點。

  2、在交流、合作、表演、創作活動中,豐富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三)知識與技能

  1、認識附點四分音符及力度記號“f、p”,懂得其在歌曲中的表達作用。指導學生用優美熱情的聲音演唱,啟發學生想象在河邊樹林旁發現樹樁時的喜悅心情。

  2、透過學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項音樂活動,激發學生想象和感受音樂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初步體會成功的喜悅。

  3、培養孩子們的演唱興趣。

  教學重點:自信、有表情的演唱

  教學難點:教學中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

  二、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用正確情緒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給歌曲自編伴奏和舞蹈動作。

  三、說教育理念。

  為了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我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精心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享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提供機會。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為本,把“情”貫穿始終,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情感與創造體驗,將現代資訊科技和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將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努力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將體現在我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師生的每一次評價、的每一頁介面、課堂的每一處聲響。教師致力於創設一種親、助、樂的人際情景,利用多媒體營造一種美、趣、智的學習情景,努力構建一個自主、民主、寬鬆、和諧、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間。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課中,我設計了一下三個大的環節:

  (一)激趣匯入 揭示課題

  在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蝸牛與黃鸝鳥》的音樂律動,不僅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而且為後面的匯入創設了一個故事情節。

  我的課題匯入採用的是故事法,一隻小蝸牛爬到大樹樁上發現有一圈一圈的年輪 ,從而讓學生明白透過年輪可以知道大樹的年紀,然後問題一轉,“這麼粗的大樹樁到底有多少歲呢?”直接匯入了新課教學。

  (二)視聽結合,學唱歌曲

  在歌曲教學中,我採用的是教唱和聽唱法,讓學生反覆聆聽歌曲,每聽一遍就提出新的要求,這些要求也層層遞進。第一遍聽一下這個大樹樁到底有幾歲;聽第二遍的時候要求學生感受這首歌曲在拍子上有什麼特點,在節奏上有什麼規律,接著老師講述三拍子的意思和強弱規律,要求學生用身體的各部位擊拍打節奏,比如拍手、拍頭、拍肩等表現出三拍子的強弱規律;聽第三遍歌曲的時候便要求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三拍子擊拍方式來表現歌曲;接著老師出示歌譜表,講解延長記號、頓音記號和力度符號的相關知識,並示範這些符號的唱法,隨後老師教唱歌曲,著重強調這些符號的唱法,第四遍讓學生隨多媒體學唱歌曲;老師採用師生對唱、男女對唱、生生接龍唱等多種形式鞏固歌曲。第五遍讓學生齊唱,充分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體驗創新 激發熱情

  歌曲的第三個環節是表演階段,也是本課高潮的一個環節。其要求就是要學生為歌曲自編伴奏和自創簡單舞蹈動作,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我先讓學生小組進行合作,在小組內進行分工,最後讓他們上臺表演。這樣鍛鍊了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更主要的是鍛鍊了他們大膽表現自我的能力。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音樂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總之這節課,我盡努力讓學生享受到了音樂的美,激發了他們的創作興趣,但很遺憾的是學生對歌曲好像還不是很熟悉,還有極少數同學還不能完整流利的把歌曲唱下來。當然問題還有很多,誠懇希望在座的所有老師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再次謝謝大家!

音樂說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

  1、本教學設計是節奏樂訓練。參照全日制培智學校音樂教材第十五冊的打擊樂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與能力,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理念,創設了本次教學活動。

  2、課時:2課時(本次教學活動為第一課時)

  二、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分辨節奏的快慢,並用打擊樂器練習快慢不同的節奏。本次教學活動透過一些圖片、動作和打擊樂器,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教學活動中不知不覺掌握了分辨快慢的音樂節奏,並能用打擊樂器演奏出來。

  本次教學活動加入了一些動作模仿,介紹了木魚的演奏方法,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提高音樂分辨能力、感受力和發揮想象力、表現力提供了機會。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要求在音樂活動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想象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參與,在活動中不斷提高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並在師生互動、自我實踐、互幫互助的多層活動中,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音樂唱遊活動“分辨快慢”意在讓學生在興趣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並透過多種體驗方式,逐步學會“分辨快慢”和“表現快慢”。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並透過一些音樂律動和打擊樂等活動,補償學生的肢體缺陷。

  四、教學物件:

  教學物件是八年級的智障兒童,本班學生11人,其中,自閉症1人,腦癱1人,多動症1人,智力發育遲滯8人。

  按認知能力和技能基礎的不同,將本班學生分為A、B兩個層次,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照顧各層次的學生,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提高音樂分辨能力和節奏感。

  2、提高運用打擊樂器表現節奏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分辨不同節奏的音樂,並在音樂中模仿人的慢走、正常行走和快

  跑三種行走方式。

  2、能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並根據小動物的形態表現不同節奏的音樂。

  3、A組學生能用木魚跟著音樂敲打出快慢不同的節奏,B組學生在老師肢體協助下跟著音樂打節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提高自信心。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聽辨節奏不同的音樂。

  難點:用木魚跟著音樂來演奏快慢不同的節奏。

  七、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音樂、樂器木魚10個

  小動物頭飾(烏龜、蝸牛、小兔、小貓、青蛙、小馬、老鼠、獅子、豹子)

  八、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老友進行曲》入室

  [設計思路]音樂《老友進行曲》是一首節奏明快、旋律活潑的進行曲,非常適合作為行進的音樂伴奏,加上它是用手風琴演奏,曲風幽默、詼諧,比較容易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又不像其他進行曲顯得過分的嚴肅,在行進中可以加入一些律動,調動同學們的參與興趣。同時,踏步行進的方式又為接下來的環節埋下了伏筆。

  1、談話匯入:同學們剛才是怎麼走進來的?(踏步)那是慢慢踏步還是小跑步進來的?(教師邊提問邊演示動作) 請一個同學再來示範一下。

  師:“哦,我們剛才是用中等的速度踏步走進來的。

  2、小結:我們知道了,人走路可以有快慢不同的速度,那音樂有沒有快慢不同的節奏呢?今天餘老師就要帶同學們去尋找答案。

  (二)觀察圖片,用動作模仿不同的人的行走速度,感受不同節奏的音樂。

  [設計思路]這個環節透過形象的圖片展示了三種不同的人的行走速度,過程中融入了三種節奏對比鮮明的音樂。使學生從視覺感受轉移到聽覺感受上,感知音樂的快慢節奏。選擇《蟲蟲歷險記》、《松鼠進行曲》和《紗巾不落地:賽馬》這三段音樂,首先這些音樂都是“奧爾夫”的純音樂素材,結構比較簡單。其次這三段音樂具有鮮明的音樂形象,節奏對比很明顯,比較有利於同學們的學習活動。

  1、出示圖片,請學生觀察圖片上的人物形象,並用動作模仿。

  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圖片)圖片上都有誰啊(老人、學生、劉翔),他

  們行走的動作和速度是怎樣的?(請個別同學回答並模仿)

  2、教師指導學生在感受三種不同的音樂節奏中,想象三種不同角色的人不同的行走速度。

  師:那剛才我們聽到的音樂節奏是怎樣的?

  老人——《蟲蟲歷險記》—— 緩慢

  學生——《松鼠進行曲》—— 歡快

  劉翔——《賽馬》—— 快速

  師:請你聽著音樂,想象一下老人(學生、劉翔)在緩慢(歡快、快速)的音樂中行走的樣子。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感受三段不同節奏的音樂)

  3、小結:我們剛才用不同的速度來走和跑,感受節奏不同的音樂,,知道了音樂也是有快慢的。那同一首音樂中會不會也有快慢不同的節奏呢,我們現在來聽聽另一首音樂。

  (三)透過音樂《划船》,讓同學們感受快慢不同的音樂節奏,用小動物的動作來表現音樂的節奏,並能用木魚來演奏不同的節奏。

  [設計思路]選擇《划船》這首音樂作為本次節奏訓練的教材,主要是因為這首樂曲音樂結構很清晰,四段音樂是表現四種不同的音樂節奏,由緩慢逐步加快。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步驟1主要是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和認知,為接下的教學環節打下基礎。步驟2採用了情景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在模仿小動物行走的過程中也感知了音樂的不同節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充分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習內容分層教學,循序漸進,符合特殊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同時,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和想象力,為他們發揮創造性提供了極大的空間。步驟3設計了用木魚來演奏音樂的快慢節奏。木魚是奧爾夫音樂課程中常用的打擊樂器,它演奏方法簡單,比較適合作為單純節奏訓練的器材。步驟3中又細化出了幾個過程。先由教師講授木魚的演奏方法,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其次,設計了音樂遊戲環節,既可以讓學生感受木魚的不同節奏型,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又訓練了學生的聽辨能力和記憶能力。最後再分層教學生演奏音樂。作為本次的.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掌握跟著音樂節奏,用木魚演奏不同的節奏型。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各種節奏型的學習和各種打擊樂器的演奏已經有一定的經驗。無需再單獨訓練各種節奏型的演奏,只要把四種節奏型融入四段音樂。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的有序訓練,就能逐步完成教學目的。

  1、播放音樂《划船》,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變化。

  師: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好玩的曲子,等一下要請同學們來說說看這首曲子是由慢到快還是由快到慢。(引導學生分辨音樂的速度)

  2、模仿小動物,用小動物的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快慢節奏。

  師:那森林裡的小動物們也想來和同學們一起玩,可是有幾隻小動物走得很慢,同伴們都要等他們。你們知道,是什麼動物走得最慢嗎?讓我們一起看看都來了什麼小動物。(出示ppt——小動物圖片:烏龜、蝸牛)

  師:這兩隻小動物走路是什麼樣子的,他們走得很快還是很慢,請你來學一學。(學生自由模仿,請模仿得好的同學示範。)

  師:現在還要請你聽著音樂來模仿這兩種動物走路的動作,要跟著音樂節奏來走。(第二、第三、第四段音樂的教學過程同上)

  烏龜、蝸牛 —— 第一段音樂 —— 緩慢

  兔子、青蛙、小貓 —— 第二段音樂 —— 歡快

  老鼠、小馬 —— 第三段音樂 —— 快速

  豹子、獅子、老虎 —— 第四段音樂 —— 飛馳

  師:我們剛才已經模仿了很多小動物走路的樣子,現在要請同學們戴上頭飾,跟著音樂來模仿,每位同學扮演一種小動物。音樂慢的時候模仿走得慢的動物就要走出來;音樂加快的時候,模仿走得比較快的動物就要出來了;你扮演的這種小動物走路的速度一定要和音樂一致的,扮演小馬、豹子等動物的同學還要特別小心,不要撞到其它“小動物”。(學生自己選擇什麼動物就戴上相應的頭飾,跟著音樂節奏模仿相應的動物)

  3、用木魚來演奏音樂的不同節奏。

  (1)師:小動物們都能聽著音樂按節奏走路了,下面我想考考你們能不能用這種樂器來演奏不同的節奏呢。

  (2)出示木魚,演示木魚的演奏方法。

  師:左手拿木魚,右手拿木棍,敲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打在自己的手指上,

  打在手指上是沒有聲音的。

  (3)玩遊戲《聽一聽》,訓練學生的聽辨能力和記憶能力。

  師:我們先來玩一個遊戲,老師敲出幾個不同的節奏,你們聽聽哪個是最

  慢的,哪個是最快的,看誰的耳朵最靈敏。

  (4)學生練習演奏木魚,學會用木魚敲出不同的節奏,教師個別指導。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自己來演奏木魚,你可以嘗試著怎樣敲會快一點,怎

  樣會慢一點。(木魚學生人手一個)

  [設計思路]在分層教學過程中,由於個別學生的基礎比較差,第一和第二段音樂的演奏訓練還不能完全掌握,所以花的時間比較長。導致接下的第三和第四段音樂的木魚節奏訓練沒有時間完成。我將在第二課時的複習鞏固課上再讓同學們來練習演奏。

  (5)教師指導學生聽著音樂,分段練習,用不同的快慢節奏演奏木魚。

  師:讓我們跟著音樂,用木魚來演奏不同的節奏。

  第一段: 兩拍一下 X — | X — |

  第二段:一拍一下 X X | X X |

  第三段:一拍兩下 XX XX | XX XX |

  第四段:一拍四下 XXXX XXXX | XXXX XXXX |

  (6)教師帶領學生跟著音樂完整的用木魚演奏音樂,指導B組學生。

  (7)教師帶領基礎較差的學生演奏木魚,另一部分學生跟著音樂和木魚

  模仿小動物走路。

  (四)回收樂器,排隊聽音樂離室。

  九、板書:

音樂說課稿 篇7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欣賞黃河大合唱》,課程選自人音版高中音樂鑑賞教材。講授內容為《黃河大合唱》其中的三個樂章。根據教材特點我設定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讓學生透過欣賞來學習大合唱這種聲樂體裁,第二讓學生參與到大合唱中,透過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黃河大合唱》中共有8個樂章,本節課只欣賞主要的三個樂章我以歌頌美、悲劇美、保衛美為線索,吸引學生在故事情節中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

  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模仿法、對比法、合作法等教學方法來豐富教學,讓學生用體驗、探究、實踐、合作來學習。下面是我的教學流程:

  在播放《保衛黃河》的合唱曲中出示課題,帶領學生認識瞭解詞曲作者、創作背景,讓學生感受《黃河大合唱》的背後是冼星海和光未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學生共同完成《黃河頌》的歌詞配樂朗誦,(先把學生分成兩組,以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朗誦,最後以老師朗誦達到活動的高潮)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歌詞所描繪的壯麗情景,並欣賞男聲獨唱影片使學生感受到黃河的壯美,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引出主題——歌頌美。

  創設悲劇情境,播放《黃河怨》影片,引發學生對主人公的同情,感受到民族災難的深重,讓學生體驗悲劇的音樂表現形式,感受悲劇美。從而激發學生團結一致,保衛祖國的戰鬥激情。

  本節課重點講述《保衛黃河》這一樂章,播放影片讓學生感受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的變化帶來的不同感受,區分齊唱,二聲部輪唱,三聲部輪唱的不同演唱效果,以及所要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再次聆聽歌曲,學生分組按照老師的指揮手勢參與輪唱、齊唱,激發學生演唱熱情,培養學生初步的合唱能力。使學生透過參與活動身臨其境感受到抗日戰爭時期萬眾一心、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感受保衛之美。

  在這節音樂課中,師生互動貫穿始終,透過多媒體的使用,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到作品的藝術魅力,增添了學生樂趣,有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音樂說課稿 篇8

  一 、關於教材

  深刻感受到音樂學科獨特的藝術魅力:

  1、它以藝術的本質特徵為主線:其中包括藝術的生活性、藝術的自然屬性、藝術的民族性、藝術的描繪性等等。

  2、以人文主題構建知識內容,滲透學科知識:體現在藝術形式的交融(比如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歌舞劇、音樂與詩歌、音樂與美術)等等。

  3、以感受為主要學習方式。

  4、以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為最終目標。

  1、加強學科德育。2、發揮學科特點。3、增強人文內涵4、落實學科知識。

  二 、教學內容

  《驚愕交響曲》是一首欣賞曲,作曲家海頓,奧地利人,維也納古典樂派第一位大師,後人稱其為“交響樂之父”。 作曲家在作品中用幽默詼諧的音樂語言和多變的藝術手法,把一條簡單的旋律,經過四次變奏昇華,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古典交響套曲一般由四個樂章組成,其中第二樂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樂章。在《驚愕》這部作品裡,海頓卻出人意料地在第二樂章中用極弱的力度陳述主題後,立即加上樂隊全體的強奏,使觀眾為之驚愕。像這樣的力度和情緒的對比及其所產生的效果,現在看來不足為奇,但在當時來看,這卻是一大創舉,“驚愕“之名由此得來。

  在教學安排上,我主要圍繞第二樂章的賞析及展開教學,讓學生感受音樂、對變奏旋律片段的分析,從而學習掌握對音樂再創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 、教學目標

  音樂欣賞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感受與鑑賞能力和對音樂藝術的熱愛為首要任務。因此,在教學目標方面,我是這樣制定的:

  1、透過聆聽音樂,瞭解音樂家海頓,讓海頓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並從中懂得追求自己的理想,併為之奮鬥的優秀品格。

  2、在欣賞歐洲古典音樂作品過程中,讓學生領略音樂中古典氣質和美感,從而培養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興趣,認識其精華所在。

  3、結合作品欣賞、作品分析,初步瞭解變奏曲式、變奏手法等相關音樂知識,並試著運用所學知識創作簡單的變奏旋律。

  四、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感受歐洲交響音樂藝術魅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古典音樂的興趣。

  2、分析變奏曲變奏表現手法及曲式結構的建構組成。

  教學難點:旋律的變奏創編

  五、說教法、學法

  初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有所提高,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學生集體探究,教師適當引導,建立一種師生共同學習探究的課堂模式。

  教法:

  1、建立開方式教學環境。 所謂開放式教學,我的理解是,開放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體現在課堂主動權的下放: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帶著課前收集的音樂家海頓的資料進入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其次,開放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開放,學生欣賞古典音樂的同時,瞭解維也納的作曲家及作品風格。

  2、透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最出彩的就是樂段的變奏,所以,讓學生創編旋律變奏也是一種實踐性教學,學生在創編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美的過程,是對原作旋律形象進行再創造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為學生提供創造音樂以及學習、積累音樂文化的廣闊天地,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二)說學法:課前自我學習探究的自主學習方式。透過網際網路、書報等了解音樂家海頓。這樣在課堂上不再被動,而是主動接受知識。並且個人學習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讓自信心在實踐活動中成長。教師在組織教學是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主體參與的機會,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在為一段旋律創編一段小變奏時,鼓勵學生全體參與,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不限形式,各顯其能,很多學生都把自己最自信的一面表現出來,培養他們學習音樂的自信心。

  六、 教學過程

  匯入環節:古典音樂欣賞課是令很多音樂老師頭疼的課,學生感覺高雅藝術太高不可攀,離自己太遙遠。在這裡,我想到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諾基亞手機鈴聲,透過各種多變的鈴聲所產生的不同音效,使同學們產生不同的體驗來進一步的感受變奏曲的獨特魅力,拉近了和古典音樂的距離。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我追尋著快樂教學,試著讓學生在快樂自然的課堂上感受快樂,體驗快樂。用優美的語言、親切的目光將學生的情緒很快的引領到輕鬆和諧的氛圍之中。

  出示課題,介紹“交響樂之父”海頓以及哼唱作品的主題。

  聆聽全曲,丟擲問題 。用什麼作為該樂章的標題?師:該主題出現過幾次?並統計下來(教師展示幻燈片)生:學生討論說出。

  (說明:1、開門見山出示課題。2、從背景故事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授環節:新課標中說“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透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 《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最有特點的就是主旋律不斷變奏和力度的變化,在這個環節,透過完整的欣賞,師生共同分析作品要素,圍繞主旋律和4個變奏樂段的對比賞析,讓學生了解變奏曲式的概念,感受作品獨特的音樂風格。

  2、作品分析 :

  (1)、唱一唱主題音樂(說明:第二樂章的音樂特點主要是主題變奏,先學唱主題音樂,有助於學生對主題音樂變奏有更好的把握。)

  (2)、分析主題變奏:

  分別賞析主題音樂及各段變奏音樂,教師適當引導。

  學生思考:每段變奏音樂有何特點?說明:透過逐段賞析變奏音樂,讓學生更深入的解讀作品。

  概述變奏曲式(說明:在學生主動思考後,再給出變奏曲式的定義。)

  實踐:參與音樂實踐,獲得審美體驗: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注重學生有效參與,只有不斷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程度,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

  用各自喜歡的變奏手法,為一段旋律創編小變奏曲。(教師出示旋律片斷)學生分小組討論並創編。展示成果。

  小組展示創編後的《小星星變奏曲》(說明:讓學生更完整感受並掌握變奏曲式)

  暢談:因為小班學生人數少,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利用談話式、小組合作、分層學習、感悟體會等多種形式,激發每個學生思維的活力,真正地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也透過提問、討論、角色扮演、分組學習、比賽、遊戲、合作學習等分層次教學活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同學都充分參與進來,及時進行互動反饋,真正遵循“關注每一個”的宗旨,同時也體現了音樂課堂 “活動化教學”。

音樂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東方之珠》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七年級第13冊第一單元《七子之歌》之綜合欣賞課《東方之珠》。本單元以"祖國統一"為題材,本課時主要包含"迴歸"和"盼歸"兩個部分,以"同為炎黃子孫"、"濃濃的思鄉情懷"抒發"迴歸"、"盼歸"、"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感。歌曲以含蓄而富於詩意的語言描繪了香港的地理位置、歷史滄桑和迷人的夜色,並擬人化地表現了人們對香港的無比眷戀。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學了《七子之歌——澳門》這篇課文,對如何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需要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歌曲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這篇課文在這一學段這一單元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情況,結合教材,我確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人文及相關的歷史知識。

  技能目標:欣賞《東方之珠》,能夠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意境,體驗歌曲的內在情感,並在學唱、思考、討論、探討的過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

  情感目標:能夠用歌聲體驗期盼祖國統一,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情況,我將這篇課文的重點、難點設定為:突出本單元"祖國統一"的思想教育主題,深刻體驗歌曲中所蘊含的思歸、盼歸的真切情感。

  四、說教法:

  現在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師生互動為特徵的學習共同體,重視學習情境的創設,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和探索。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在教授本課時,我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形象性來輔助教學,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運用情境教學法、討論法、體驗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而透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是我落實這些教學方法的途徑。

  五、學情分析:

  這節課我是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的。本課的教學物件是剛剛步入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由於本校地處農村學校,學生的知識面普遍較窄,音樂素質相對較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透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音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接受音樂的美感與音樂知識。

  六、設計思路:

  本單元的教育主題為:用音樂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期盼祖國早日實現統一。音樂是情感藝術,在音樂教學中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音樂的美感。本課時包含"迴歸"和"盼歸"兩個部分,因而本課時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使學生透過多種形式聽、唱歌曲《東方之珠》,並在學唱、討論、思考、探究的過程中,深刻體驗歌曲中"依戀祖國、渴盼迴歸"的思想內涵;在師生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裡,透過實踐、對歌曲的再表現等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七、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而創設情境,就好比是一把開啟學生知識大門的鑰匙,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的進入學習。

  教學一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香港迴歸政權交接儀式"的影片,同時提出問題:"這是發生在什麼時間的一件什麼事?"眾所周知,多媒體課件非常直觀、形象,而且視覺衝擊力強,它能夠全面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多種感官,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能夠緊緊抓住孩子們的心,從而將他們的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相信學生透過觀看影片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而且能夠自然而然的記住"香港迴歸"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學生也對香港產生了好奇心。緊接著,我對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相關歷史稍作介紹,使學生對香港有個感性的認識。

  2."走進香港"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決是興趣。"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那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對香港一定充滿興趣。這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導遊的身份,結合圖片帶領學生"遊覽"香港,讓學生對香港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並引出本課的課題——《東方之珠》。

  3.欣賞歌曲《東方之珠》

  (1)視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隨著多媒體畫面完整地欣賞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和音樂所表現的意境。視聽結合、動靜結合、聲像一體、形神兼備,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對音樂所描繪的景象產生聯想和想象。透過視聽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藉機引導:"這麼美麗的地方,作者是怎樣描述它的呢?"

  待學生欣賞完後,讓學生談談對歌曲的感受,並適當的給予肯定。

  (2)熟悉旋律,教師自彈自唱,學生跟著哼唱。(師生互動)

  (3)分析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內涵。

  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以下問題:

  A. 把你聽到的優美抒情的旋律,用橫線畫出來,並用個符號表示這部分。

  B. 把你聽到的比較激昂的旋律,用波浪線畫出來,並用個符號表示這部分。

  C. 說說這兩個部分分別描述了什麼?

  D. 歌曲中最能夠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是哪個部分?如何理解其含義?

  在這個環節中,為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歌曲中所蘊含的"思歸"、"盼歸"、"渴盼統一"的思想感情,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這首歌曲是作者在香港迴歸之前創作的,香港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被英國佔領了150多年,不能與祖國母親團聚。如果你是這個孩子,離開自己的媽媽那麼多年,心情會怎樣呢?請個別學生談談感受,以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體會"思歸"、"盼歸"的情感。尤其是歌詞中"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多次的強調,深刻地揭示了香港同胞同為炎黃子孫,渴望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愛國之情,從而將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奉獻給親愛的祖國。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在課堂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部分中,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共同交流、合作、探討、學習, 加強學生的合作精神,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鼓勵學生髮表見解,提出看法。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在交流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5.實踐活動

  《標準》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

  (1) 在充分了解香港的基礎上,教師彈琴,男女對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一起唱。

  (在師生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裡,透過對歌曲的演唱,再表現等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6.拓展

  (1)欣賞香港迴歸十週年主題曲——《始終有你》

  (簡要介紹香港迴歸十年間的變化)

  7.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8.趣味作業,展示個性

  (1)愛寫作的你,不妨寫寫你"遊"香港的感受;

  (2)愛畫畫的你,不妨畫一畫你對香港的印象;

  (3)愛蒐集資料的你,不妨到網上搜一搜與香港有關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這樣的趣味作業,在很大程度上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展示了獨特的個性,同時也培養了一些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