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範文錦集四篇

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範文錦集四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對學生進行的是道德教育。是在學生學了責任的含義、產生及身份不同責任不同等內容的基礎上,來學習分析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不承擔責任的後果。為下一節學習打下基礎。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現實生活中影響學生承擔責任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受社會上拜金主義影響一切向“錢”看,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變得模糊,更談不上責任感。二是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比例的增多。這些不利的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學生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心裡衝突和精神危機,使他們喪失了應有的責任心。三是受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他們的獨立能力太差,責任意識欠缺。因此,就需要幫助學生認識承擔責任的必要性,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就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透過對身邊大量承擔責任事例的討論與分析突破教學難點。

  二、 學生狀況分析

  現在的中學生獨生子女較多,大多數在家嬌生慣養,他們獨立能力太差,責任意識欠缺。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 教學設想

  在教學中採取小組合作探究法、問題分析法、情景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由於初中生認識水平有限,社會實踐少,運用能力較差,因此透過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用書本知識分析社會熱點現象使教學適應目前社會的變化。情景教學法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枯燥的理論變得豐富多彩。同時,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廣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情景,透過討論或辯論的方法大家一起合作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責任面前學會正確地選擇,增強責任意識;對自己的責任有明確地認識,勇於承擔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2、能力目標

  提高負責任的能力,明確自己應承擔的責任,為自己負責,為別人負責,為社會負責;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感悟認識能力,能夠辯證地看待責任,積極地面對責任。

  3、知識目標

  明確承擔責任的代價和意義,知道承擔責任需要我們付出一定的代價,同時也會給自己、給他人、給社會帶來許多好處。

  知道不承擔責任對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 。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平時的作業完成情況調查很自然地引出責任,過渡自然,學生容易接受

  (二)共同探討:承擔責任的意義與代價

  (本環節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問題分析法”來進行新授知識的教學)

  活動一內容:影片播放《一節課》。

  學生分組討論:1、為什麼李明老是完成不了作業?

  2、為什麼張華努力學習,還競選班長?

  3、李明不完成作業,結果如何?

  設計的意圖:影片播放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透過觀看影片,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承擔責任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同時也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不承擔責任是要付出一定的後果,學生透過討,知道承擔責任不僅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而且會獲得一定的回報。在此,可以讓同學們列舉一些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蹟,由此產生的意義。起到對知識和情感的提升作用,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間穿插最美教師“張麗莉”的英雄事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共鳴,另外再透過影片《陝西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8人被刑拘》,使學生更加明白不承擔責任的後果有時是非常巨大的。

  六、課堂小結

  設計的目的:從負責任的意義及代價到不負責任的後果的比較中再來認識,我們應該怎樣選擇?得出行為啟示:“一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社會負責,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歸結到本課的落腳點,實現教育目的。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運用直觀式,這樣看起來條理清晰,思路明確,重難點突出,學生容易知道本課的基本知識,便於今後複習、掌握。

說課稿 篇2

  我準備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對本課時教學進行系統設計,重視教學過程,努力把教學內容、設計理論和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定位融為一體,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獲得最好的發展。教學設計的內容是靈活多變的,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機應變,可視課堂教學情況的變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匯入新課

  教師注意激發學生情感,感染學生,以情入課,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用親切的語氣和學生進行交談: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來源於疑問,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俐略的偉大成就,就是從敢於提出疑問開始的。有哪位同學知道有關伽俐略的故事?請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匯入語:本節課我們來學習伽俐略年輕時代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分自然段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以課文為出發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可用啟發性語言鼓勵學生,如:這位同學讀得好極了!誰能和他讀得一樣好?你的聲音真好聽!培養學生讀書興趣。

  2、自由讀課文,用鉛筆標記出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嘗試獨立閱讀理解。

  3、質疑問難,集體討論。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敢於嘗試,敢於提出疑問,敢於對問題嘗試解決。這既是學生應具有的品質,又是學生應具有的能力。學生要提高就需要學習,學會質疑,學會創造,而這個創造學習的過程恰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思考,探索,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不管學生提什麼問題,也不管學生想回答誰提的問題,只要願意回答,也不需要舉手,直接站起來說就行。教師都要注意引導學生,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提出的有的問題可以直接解決,如理解字詞方面;有些問題要在講讀課文過程中解決。如:

  (1)伽俐略提出疑問的根據是什麼?

  (2)伽俐略是怎樣想人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是錯的?這件事說明了什麼?

  (3)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

  還有的問題當堂解決不了,如:亞里士多德是怎樣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工具書或上網查詢,或向親朋好友諮詢,學生從這裡學到一個學習方法:課內沒有的知識要到課外去找,主動去解決問題。

  三、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多媒體出示重點句: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1、提問:讀了這幾句話後,你有什麼感想?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討論。再集體討論交流。指導朗讀。

  這種多向動態的學習方式,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精心組織指導,講究指導的內容、時機和方式。集體討論時,教師板書:如果那麼兩個不同的結論怎麼解釋?

  2、伽俐略用什麼方法向人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是錯的?人們在他實驗前有什麼表現?

  找出有關語句。學生自學,小組內解決問題。教師儘量少講,甚至不講,哪怕學生表達得不很準確。也不要再去從頭到位的講,只做引導啟發即可。教師要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的狀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3、實驗時的情景怎樣呢?自己找出有關內容。

  請學生模仿伽俐略上講臺表演。學生手拿鐵球,踩在板凳上大聲朗誦:伽俐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同時按照要求去做,全體學生也會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時,課堂氣氛必然會活躍起來。教師相機引導:人們除了歡呼以外,會說些什麼?學生展開想象。

  這樣開啟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成為他們想象的場所,教師注意引導和鼓勵,使課堂氣氛再一次活躍起來,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激情四溢。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發展。

  4、多媒體出示句子: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思考:你從這句話中受到了什麼啟發?學生討論。

  正是教師正確的指導,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從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遠遠勝過了教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對學生來說,收穫盡在過程中。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我選擇的活動是《麻雀媽媽》,它是屬於社會領域範疇,幼兒社會教育是指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再從中班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看:使幼兒初步瞭解自己的與他人的情緒,初步學會同情和關心他人。我選擇這一活動主要是考慮現在獨生子女普遍缺乏同情心和關心他人的情感意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只有父母和長輩對他們的關心和照顧,他們很少會想到要去關心和愛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以此作為活動設計的依據,想透過本次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父母是如何關心,照顧自己的基礎上,激發幼兒愛父母的情感。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初步懂得爸爸媽媽為了我們的成長很辛苦,我們要愛爸爸媽媽。

  2、激發幼兒愛父母的感情。

  重點、難點:讓幼兒初步瞭解父母的基礎上,激發幼兒愛父母的感情。

  二、說教法:

  為了增強本次活動的效果。提高幼兒學習興趣,活動第一環節,我以木偶熊貓記者的情境表演引出課題,使幼兒迅速地集中起來、並將問題自然地呈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主動討論的積極性,為第二個環節作鋪墊,然後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設計幼兒拿出照片互相說一說在你小時侯父母是如何關心,照顧自己的。讓每個幼兒有大膽講述的機會,這裡我考慮讓每個幼兒都真正參與到討論,而不侷限於部分幼兒參與,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次活動的目標,因為社會情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素,只有讓幼兒有一定的社會認知,幼兒的社會情感就能深化,有了社會情感,社會認知才能轉化為社會行為,那麼這種行為需要在日常的各項活動中逐步加入深化。最後我還是一熊貓記者的身份結束遊戲。

  三、說幼兒學法: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主要以形象直觀的演示教具,淺顯易懂的兒歌形式,透過移情法讓幼兒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進行講述。在講述中,使幼兒逐步瞭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激發幼兒愛父母的情感。

  教案:麻雀媽媽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初步懂得爸爸媽媽為了我們的成長很辛苦,我們要愛爸爸媽媽。

  2、激發幼兒愛父母的情感。

  活動準備:木偶熊貓一個,麻雀媽媽,幼兒自己小時侯的照片

  活動過程:

  一、以熊貓記者的採訪形式引出課題。

  (1)出示熊貓木偶,把幼兒帶入情景之中。

  小朋友們好!我是熊貓記者,今天我要到森林裡去採訪。咦!我怎麼聽到有哭聲呀?

  (2)請幼兒看“麻雀媽媽”熊貓記者問:“麻雀媽媽。你為什麼怎麼傷心呀?”唉!我真的很傷心,你聽我慢慢地說吧(麻雀媽媽念兒歌)

  二、以熊貓記者的口吻。調動幼兒討論的積極性。

  提問:(1)小朋友,你們說說麻雀媽媽為什麼傷心?

  (2)麻雀媽媽為了小麻雀的成長做了哪些事?

  (3)小麻雀長大以後又是怎樣對待媽媽的?

  (4)教師與幼兒共同小結。麻雀媽媽為了小麻雀的成長很辛苦。可是,小麻雀長大後卻再也不回來看媽媽,小麻雀這樣是不對的。

  那麼,我們小朋友小的時候也像小麻雀一樣,自己不會吃飯,不會穿衣,不會走路,那麼你們是怎樣長大的?

  三、激發幼兒關心媽媽的情感。

  (1)引導幼兒看照片,互相述說父母是如何關心、照顧自己的?

  (2)爸爸媽媽這樣關心我們,我們長大後應該怎樣對待爸爸媽媽呢?

  四、以熊貓記者的口吻小結。

  小朋友討論得太好了,我也懂得了爸爸媽媽為了我們的成長很辛苦,我也要愛爸爸媽媽,我一定要找到小麻雀,把小朋友的話告訴它,等它改正了以後,我再把這個好訊息告訴小朋友,好嗎?再見。

  附兒歌:麻雀媽媽

  小麻雀,叫喳喳。

  媽媽叼蟲餵養大。

  等到翅膀一長硬。

  撲稜撲稜全飛了。

  媽媽偷偷流眼淚。

  誰也不來看望它。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網球發球技術

  一、本課的指導思想:依據新課標的要求,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在授課過程中,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除了傳授學生的基本技能外,還創設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練過程中既掌握知識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及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思想。

  二、教材分析:本次課的教材主要內容是《 網球發球技術 》選自初中《網球》七—九年全一冊教材內容。(教材特點) 它既能發展學生的 運動 能力,又有良好的綜合健身作用,能夠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積極進取和拼搏精神。所以這一運動,特別受學生歡迎。 三、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物件是農村初中三年級學生,他們的年齡為15歲誰左右,正處於青春初期,朝氣蓬勃、富於想象和挑戰,好勝心強,愛表現自己,因此對本科表消除較強的求知慾。但由於他們的神經系統興奮佔優勢,並極易擴散,所以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改版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比較好,同學間的團結互助,班集體初步形成,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識,平時、好動,心理素質較好。但存在體質普遍較弱,運動技術較差現象。 根據上面的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學生基本瞭解網球發球的步驟和基本動作,培養良好的個人素養。

  2、技能目標:讓學生能初步掌握髮球的基本動作。

  3、情感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對網球運動的興趣,從而能夠繼續參加鍛鍊。 本次課的重點:引拍擊球的動作銜接 難點:掌握拋球穩定,抓住擊球時機最高點選球

  四、教法學法的運用

  教法:1、啟發式教學法:透過語言、動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創新能力。

  2、講解示範法:透過精煉適度的語言講解,是學生獲得正確的額動作概念,以優美的動作示範,有利於學生模仿正確的動作技術。

  3、糾正錯誤法:由於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完成練習的情況各有不同,透過糾正獲得正確的

  動作,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學法:採用示範教學,配合師生互動演示,這樣能能夠體現內容的直觀性,學生領會意圖快,容易接受。

  2、分組練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透過多次反覆的聯絡,達到熟練程度。 3、組織小組間比賽。增強競爭性和娛樂性氣氛。

  學法指導:本課我認為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本課的學法中讓學生採用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氣氛,透過學生自主去嘗試,互相對比,師生討論,探究、觀摩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運動中得到鍛鍊,獲得快樂。

  五、教學過程:根據認知事物的規律和人體生理機能變化的規律將本課分為四部分 (一)開始部分分為來兩個內容:安排時間12分。一是常規內容。二是準備部分,包括熱身操和遊戲。這樣安排一是旨在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網球活動寓於遊戲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習動機。二是使學生的生理機能活動能力從相對較低水平逐漸調動起來,為人體進入活動狀態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準備,並預防和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二)基本部分:安排時間30分,第一個內容是學生探究階段,時間安排14分。為了學生自主解決這節課內容的重難點,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學習。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第二個內容是學習《網球發球技術》時間安排16分 教師完整動作示範,精煉講解動作要領 師生分析、互評、歸納總結動作要領 指導糾正動作

  (三)最後結束部分配用輕音樂進行放鬆,時間安排5分。組織:學生站成四列橫隊。教師提示放鬆部位,頸、肩、腰、臂等部位放鬆。要求學生在放鬆時做到輕鬆、快樂,使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得到放鬆,進行美的教育同時,又一次體驗上體育課的樂趣。之後,作課堂小結,指出優點和不足之處,達到鼓勵學生和繼續提高的目的。然後佈置器材回收,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愛護集體財產的習慣。最後師生道別,再次拉近師生距離,養成文明禮貌習慣。 六、預計效果:學生能在教室指導下認真參與各個練習,課堂氣氛活躍,師生感情融洽。完成率在85%左右能基本掌握正確動作要領。預計課的練習密度為35%左右,最高心率為15—160次/分,平均心率達120—130次/分。課堂效果較好。 七、器材:網球60個、拍子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