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集錦六篇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集錦六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作品。這首詩透過讚美嫩綠多姿的柳樹來讚美春天,歌頌春風給大地帶來了一派生機。

  下面談談這一課的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是教師以優美的導語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就是甦醒,就是溫暖,就是繁榮,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鳥的天堂,是詩的故鄉。春天如此美好,有許多詩人都用優美的詩句讚美春天的可愛,你能背出1-2首你學過的與“春”有關的詩嗎?然後指名背《春曉》《絕句》《草》等詩。學生背完後,教師揭題:今天我們要學的第八課《古詩兩首》也都是描寫春天景物的詩。請同學先自由讀《詠柳》一詩。

  二、指導預習,劃出不懂的字、詞。

  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然後聽錄音讀課文,劃出不懂的字、詞,接著指名讀課文,正音。引導學生質疑,把自己不懂的字、詞或問題提出來。

  三、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並按此方法指導學生自學。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歸納古詩學習的方法:(1)解字詞;(2)明詩意;(3)賞意境;(4)誦詩句。

  先學習一、二行詩。

  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先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理解“詠、碧玉、妝、萬條、絲絛”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小組自學後,進行反饋,檢查自學效果,先指名說說以上字詞的意思,老師重點點撥:萬條不是實指,而是虛指,並讓學生再舉出類似的例子。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千里江陵一日還”,“危樓高百尺”,“飛流直下三千尺”等,並指出此處用了誇張的手法。在理解詩意時,老師重點點撥一、二行詩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即把嫩綠的柳樹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絲帶。

  一、二行詩學完後,小結一下學法:先解字詞,再明詩意,接著讓學生自學三、四行,重點理解“不知、細葉、裁、似”的含義,討論三、四行詩意。學生自學後,交流自學情況,老師重點點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一句運用了設問、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體會這一問一答,問得新奇,答得有理,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是全詩的妙處所在,也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它讓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抒發了詩人對春光讚美的喜悅心情。

  理解一至四行的字義、詩意後,老師小結學法。接著就引導學生緊扣字詞賞意境並進行討論:詩中哪些字、詞用得好?為什麼?在反饋時,老師適時點撥:碧玉寫出了柳樹的嫩綠,萬條寫出了柳枝數量多,絲絛寫出了柳枝的輕柔美麗,以及把春風比作剪刀寫出了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作者借柳樹來讚美春天,讚美生命的萌發,讚美大自然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景象。

  接著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詩,並達到熟讀成誦。

  四、遷移運用,培養能力。

  《詠柳》這首詩描寫了柳樹迷人的姿態,讚美了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春天,抒發了作者的喜悅心情。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並描寫春天的一處景物(如:稻田、油菜田、荊江大堤等),表達對春天的喜愛。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酷愛藏書的斯塔笛》。下面,我將從教材簡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板塊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板塊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酷愛藏書的斯塔笛》這篇課文選自義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愛的教育》一書,選編為五年級的一篇閱讀課文。文題中“藏書”的意思是指圖書館或私人收藏的圖書,從題目可窺人物對待藏書的態度;行文脈絡清晰,語言簡潔,讓一位孩子酷愛藏書的形象躍然紙上。文中對藏書的來源、藏書的排列、藏書的保管的描述,無不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斯塔笛對藏書的“酷愛”、摯愛。於是,讓他的爸爸、“我”、“我”的爸爸、還有讀者們,不知不覺地就對這個其貌不揚的孩子產生敬佩之情。“書中自有顏如玉”,正是對藏書的這種“酷愛”態度,給人物帶來了無窮的人格魅力——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篇課文,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對他們進行讀書教育、愛護書籍教育的極好材料。同時,文中對主人公動作、神態的正面描寫,對其他人物語言的側面描寫,對於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文章中心的習作指導也是一篇典範。

  教材只是個例子,透過這樣的一篇閱讀材料,可以進行本年段、所在單元的目標訓練,根據本文的思想內容、語言特色,兼顧學情,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對藏書的酷愛,體會藏書對人的精神氣質的滋養作用,養成珍惜書籍的好習慣。

  3、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對於刻畫人物形象、凸現文章中心的表達方法。

  其中,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對藏書的酷愛,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體會藏書對人的精神氣質的滋養作用是教學難點。

  此外,我準備採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出示重點文字語句和說話情境,以增強課堂訓練的效果。

  板塊二:促進發展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本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課標》建議,這課時中,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問題驅動法、以讀代講法、創設情境引導想象法。

  這一學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基礎和蒐集資訊的能力,繼續佈置其課前自主預習;課堂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突破口,整體感知讀、潛心會文讀;讀中感悟、讀中想象,繼續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習慣。

  板塊三:循序漸進說過程

  我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敘說——

  環節1:談話激趣,匯入課文(3分鐘

  1、談話交流:喜歡讀書嗎?已經收藏了哪些書?怎麼收藏的?

  2、匯入課題: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收藏書籍的小明星,要是和他交上了朋友,你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有文化,越來越聰明。他就是——(板書課題,強調“藏”的字形,指導讀準課題)

  3、揭示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了哪些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4、梳理疑問:“酷愛”和“喜愛”有什麼不一樣?(相機解決)斯塔笛怎樣酷愛藏書?(課文是怎麼描述的?由此匯入環節2)

  【設計意圖:輕鬆的談話,緩解了課堂初始的莊重氛圍;而且,學生對“書”的話題比較熟悉,有話可說,更容易激起對閱讀材料的探究興趣。】

  環節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8分鐘)

  1、初讀課文:提出初讀的常規要求(讀準、讀順),並思考,你從課文的哪些片段讀出了他酷愛藏書?

  2、檢查初讀:交流讀到的片段,並指導用精煉的語言歸納、相機板書(藏書的來源、藏書的排列、藏書的保管)

  3、再讀課文:把這些主要片段放到課文中再讀,你還能用那些詞來稱讚斯塔笛?(讀後交流,預設板書:愛書如命、令人心服、真誠……)

  過渡:可是,文中的“我”覺得他“既沒有才氣,也沒有風度,長得又可笑”,怎能升起“油然起敬”的感覺呢?匯入環節3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時,對主要內容和人物形象的整體感知訓練,以這樣的抓綱舉目,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文字的能力。】

  環節3:細讀文字,感受“酷愛”(15分鐘)

  1、放聲讀課文的1——5自然段,在最有體會的句子旁寫下批註。(教師巡視,關注學情)

  2、自主選擇交流。

  【設計意圖:雖然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但是要發揮好課堂中點撥、引導的作用。於是,有了以下幾處預設和語言訓練,而且,每處的訓練點有所側重——】

  第1自然段預設:

  (1)提示學生扣住“小心地儲存”、“全都花在”等關鍵詞來體會對藏書的酷愛。(這處進行品讀方法的重點指導)

  (2)語言訓練:相比斯塔笛,你又是怎樣處理自己學過的課本和零花錢的?(出示:對以前學過的課本,我把它們有的,有的,斯塔笛卻;我的零花錢有的,有的,斯塔笛卻把每一分錢都用在。

  第2自然段預設:

  (1)小結:斯塔笛是從“內容”和“色彩”上來排列藏書的,讓我們感受“酷愛”。

  (2)理解:聯絡上下文說說“自得其樂”,“其”指什麼?為什麼給書排列順序會讓斯塔笛感到快樂呢?

  第3自然段預設:

  (1)扣住表動作、神態的詞體會“酷愛”。

  (2)想象畫面,深化“酷愛”:他常站在自己的書櫃前,一站就是半天,你看他;星期天,斯塔笛從書攤上淘來一本舊書,如獲至寶,你看他。

  【設計意圖:這裡的語言訓練設計基於文字,又補白文字;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言語表達,又豐滿了人物愛書的形象。】

  小結、過渡:以上的研讀主要抓住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正面描寫來品味,並聯系生活實際和想象畫面來達成教學重點。以“就是這樣一個酷愛藏書的孩子,大家是怎樣評價的?”匯入環節4

  環節4:揣摩語言,昇華形象(13分鐘)

  1、他爸爸語言:

  他的爸爸是怎樣評價自己的兒子的?

  (1)引導體會語言表達的特點:反問與感嘆

  (2)探究:為什麼稱其為“青銅腦袋”,並讀出父親對兒子的讚賞。

  2、“我”和爸爸的語言:

  (1)“我”說了那些話?追問:爸爸怎麼回答的?

  (2)選擇最有感受的一句,談談自己的體會,並用朗讀來表現。

  扣住“脫口而出”、“油然起敬”、“真誠”、“心服”。(點撥:“真誠”既是斯塔笛對書的真誠,也是對朋友的真誠,介紹好書,與其共享,這也是“心服”那孩子的緣故。)

  (3)拓展、想象畫面:“心服”那孩子,還因為什麼?(想象人物酷愛讀書的情形,描繪畫面:床頭邊、檯燈下、窗臺前……)

  【設計意圖:正確理解文章內涵,表面是瞭解他愛藏書,實質是引領他愛讀書。】

  3、我們的語言:

  認識了這位朋友,你想對他說什麼?

  【設計意圖:“情動而辭發”。學生朗讀、感悟至此,對斯塔笛也一定是由衷地佩服,用“腹有詩書氣自華”來總結學生的感慨,以此激勵他們自覺地愛書、自主地讀書,這時便悄無聲息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4、總結寫法:既然是寫斯塔笛酷愛藏書,為什麼作者還要寫斯塔笛的父親以及“我”和爸爸對他的評價呢?討論明白,這部分人物的語言是從側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再水到渠成地匯入環節5。

  環節5:作業設計,延展課堂(1分鐘)

  1、向斯塔笛學習,學會整理書櫃,珍愛每本書,養成珍愛書籍的好習慣。

  2、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表達方法,寫一位自己最心服的人。

  【設計意圖:學習語文,不僅是習得語言,理解運用,還能養成習慣,薰陶情感。】

  板塊四:形神兼備說板書

  板書:

  酷愛藏書的斯塔笛

  藏書的來源

  藏書的排列愛書如命、令人心服、真誠……

  藏書的保管

  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是本課時的板書設計,何時出示,在說課過程中均有體現。此板書力求將文字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價值清晰地表達出來,形神兼備,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發揮了板書應用的作用。

說課稿 篇3

  《新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在貫徹、實施的過程中充分挖掘語言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因素,有益於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一、說設計來源及意圖

  教材來源於《福建省中班領域活動指導》的語言領域,在這個活動之前,小朋友圍繞“房子”已展開了一系列活動,對房子的結構、外形特徵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且幼兒透過搭建、泥塑、繪畫等形式進一步瞭解了房子。當我告訴幼兒有一種房子會動時,幼兒都想探個究竟,學習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因此,故事《會動的房子》油然而生。

  二、說教材

  新的課程改革把故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提出,要求幼兒喜歡聽故事,樂意講故事的語句,並懂得一些簡單的道理。《會動的房子》生動地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松鼠在造好的房子內居住,但房子每天都在變化著方位和地點。故事中所述之事是幼兒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小松鼠、烏龜,這兩隻動物都是幼兒非常熟悉和喜愛的。敘述過程中小松鼠和烏龜的對話語句能夠照顧到中班的幼兒的口吻,符合中班幼兒語言獲得的水準。

  三、說目標:根據中班幼兒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我將目標定位為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的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作品故事情節以及動物形象的特點,感受其中的幽默。豐富詞彙:膩、馱、手舞足蹈、慚愧。

  2、能力目標:培養幼兒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習慣和大膽想象創造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畫面,從而熱愛大自然。

  根據目標,我把重點定位於:理解作品故事情節以及動物形象的特點,感受其中的幽默。

  難點是: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續編故事。為使活動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電腦課件(幻燈片)、錄音機、磁帶、木偶、指偶等。

  2、 畫有大樹、浪花、草原的背景圖一幅、小背景圖若干、小圖片若干。

  3、佈置四個場景:“大樹底下”、“山腳下”、“大海邊”、“大草原”

  四、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師幼互動。因此,活動中我除了以幽默、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還挖掘此活動價值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演示法:木偶形象逼真,深受幼兒的喜愛,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為了幫助孩子的理解,我操作木偶,讓幼兒對重點、難點的內容獲得清晰的第一印象。

  2、交流討論法:皮亞傑指出:“兒童是個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憑以往的印象,我班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故事產生興趣,有一種想表演的慾望;這時進行對話教學、交流討論是個很好的時機。

  3、審美薰陶法:幼兒學習語言,重在感悟語言。在教學活動中,我把教學過程融合與多媒體課件中,化枯燥為樂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幼兒在活動中更興趣盎然,使幼兒的創造性素質得到積極主動的發展。

  4、創設情境誘導法:具體的場景,能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能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幼兒一起扮演小松鼠,依次來到“大樹底下”、“山腳下”、“大海邊”、“大草原”上,並根據場景變化進行提問,讓幼兒在平等、寬鬆、活潑的環境中有足夠的表現自我的機會。

  五、說學法

  1、操作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邊操作圖片邊講故事。

  2、自由討論法: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教師應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尋找多種辦法解決問題。象“房子為什麼會動呢?”這類問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因此我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自由討論的空間。

  3、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讓幼兒自由表演故事情節,以增加對故事的理解。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課一開始我就以題質疑。

  教師出示一幅石塊樣子的貝殼圖,問:石塊有何用?為什麼?我出示另一幅房子到了山腳下的圖,說:不知怎的,這麼穩固的房子卻移了位置?小松鼠好是疑惑:“房子為什麼會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朋友立即嘰嘰喳喳,說出了許多充滿智慧的答案。

  2、以境促感,境中生情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松鼠為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內容上吸引孩子,由於電腦提供的軟體不僅形象直觀,色彩鮮豔,而且富有動感,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更能使語言和形象有機融合,直接作用於幼兒的感官,生動地形成語言表象。我讓幼兒邊聽故事邊看幻燈片、課件。並根據故事內容提問:(1) 故事中有哪些小動物?(2) 小松鼠到過哪些地方?(3) 小松鼠在旅行中聽到過哪些聲音?(4) 房子為什麼會動?

  3、角色表演,內化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幼兒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我以情境表演為匯入,根據教學實際與孩子們的特長提議他們分工合作表演課本劇,在佈置好的四個場景中,幼兒手持指偶大膽表現小松鼠和烏龜,從而瞭解到烏龜的生活習性,以突破重難點。

  4、續編故事,拓展昇華

  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慾望。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教師引導激發出來,就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採用不同的鼓勵引導方式,來促進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以解決難點。我在課末提出:如果你是小烏龜,你會將小松鼠的房子移到什麼地方去?把你的想法畫到畫紙上,然後講給小朋友聽。又一次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孩子們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地培養。

  六、說教學思路

  根據本課教材內容集中,特點鮮明、語言通俗的特點,我從(激趣匯入,以題質疑)——(以境促感,境中生情)——(角色表演,內化感悟)——(續編故事,拓展昇華)四個方面引導幼兒學故事。

  1、激趣匯入,以題質疑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

  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課一開始我就以題質疑。

  教師出示一幅石塊樣子的貝殼圖,問:石塊有何用?為什麼?我出示另一幅房子到了山腳下的圖,說:不知怎的,這麼穩固的房子卻移了位置?小松鼠好是疑惑:“房子為什麼會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朋友立即嘰嘰喳喳,說出了許多充滿智慧的答案。

  2、以境促感,境中生情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松鼠為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內容上吸引孩子,由於電腦提供的軟體不僅形象直觀,色彩鮮豔,而且富有動感,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更能使語言和形象有機融合,直接作用於幼兒的感官,生動地形成語言表象。我讓幼兒邊聽故事邊看幻燈片、課件。並根據故事內容提問:(1) 故事中有哪些小動物?(2) 小松鼠到過哪些地方?(3) 小松鼠在旅行中聽到過哪些聲音?(4) 房子為什麼會動?

  3、角色表演,內化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幼兒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我以情境表演為匯入,根據教學實際與孩子們的特長提議他們分工合作表演課本劇,在佈置好的四個場景中,幼兒手持指偶大膽表現小松鼠和烏龜,從而瞭解到烏龜的生活習性,以突破重難點。

  4、續編故事,拓展昇華

  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慾望。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教師引導激發出來,就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採用不同的鼓勵引導方式,來促進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以解決難點。我在課末提出:如果你是小烏龜,你會將小松鼠的房子移到什麼地方去?把你的想法畫到畫紙上,然後講給小朋友聽。又一次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孩子們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地培養。

說課稿 篇4

  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學習科學的心理特點,即:孩子們對周圍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什麼都想摸摸,看看,嚐嚐,什麼都想去擺弄擺弄,問題多半是停留在“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 知道生活中有許多圓形,初步瞭解圓形用品的名稱以及圓形物品的特徵。

  2 嘗試探索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

  3 樂意關注周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

  活動準備:

  1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2 每張桌子上一筐圓形的日用品。(杯子、碗)

  3 幼兒人手一張圖形卡片。(正方形、長方形、圓形)

  活動過程:

  第一部分:引入。認識圓形用品,瞭解其用途。教師出示各種圓形用品,讓幼兒拿起來看一看各種物品,說說:桌子上有什麼?你拿的是什麼?這些物品有什麼用處?

  透過讓幼兒對個別物體進行觀察,瞭解它們的外形特徵,透過對個別物體的觀察,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有關物體的資訊包括物體的外形特徵,在這裡,幼兒可以透過自己的觀察,用自己的看法來描述物體,初步地知道了用品的名稱、用途。

  第二部分:啟發幼兒探索各種圓形日用品,瞭解共同的特徵。

  1 想一想,找一找,這些日用品的樣子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 日常生活中許多日用品都是圓形,你知道是為什麼嗎?(不僅可以省料,而且容量大,放的東西多,使用較方便。)

  這一部分主要也是透過幼兒自己看,自己說,採用了比較性觀察的方法,使幼兒從中更正確的認識物體,並進行分析、比較,為概括、分類奠定基礎。教師以簡短的語言概括幼兒的發現。

  第三部分:組織幼兒討論: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圓圓的物品?

  這一部分主要是豐富幼兒的經驗,擴充套件幼兒的思路。教師在概括幼兒發現的同時,再次提出有針對性的開放式問題,便於幼兒回憶並聯系自己的經驗,讓幼兒擴寬思路,瞭解更多。

  第四部分:引導幼兒開啟幼兒用書,讓幼兒自己閱讀畫面,在小組中,或與同伴交流自己從畫面中看到了哪些東西?它們是用來幹什麼的?啟發幼兒想一想,它們有什麼共同的地方?為什麼要做成圓形?

  這一部分是在初步瞭解圓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利用直觀形象法和觀察法,透過鮮明、生動的有關圓的圖片,更進一步地感知圓的特徵,從中獲得知識和樂趣。

  第五部分:遊戲活動“圖形找家”。

  在場地上畫四個大大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發給幼兒人手一張圖形卡片,讓幼兒而根據教師的指令跑到相應的圖形中。

  這一部分是以遊戲為主的結束活動。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幼兒階段“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而這個活動所學習的就是生活中的知識,所以將生活知識融入遊戲,使幼兒在遊戲中潛移默化地鞏固對圓形的認識,愉快地結束了這個活動。

說課稿 篇5

  一、本框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

  本框是第二課第一節的第一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首先要從第一節在整個第二課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談起。學生只有在正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運動觀,明白了整個物質世界是永恆運動的世界之後,才能準確把握何為“運動是有規律的”,從而樹立要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

  那麼,其實本框在整個教材體系中亦是處於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學生透過第一課的學習,基本樹立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唯物觀後,透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知道“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是運動”,從而初步學會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對於以後的諸如普遍聯絡、發展觀點等哲學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

  1、知識方面:

  (1)、理解一個概念:運動;

  (2)、把握一個關係:物質和運動;

  (3)、反對兩種錯誤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和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2、能力方面:

  (1)、從六種運動形式的例項中,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

  (2)、學習教材在分析物質和運動的關係時所運用的兩個層次、兩個方面(反面)的辨證分析能力;

  3、覺悟方面:

  (1)、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聯絡我國建國五十三週年以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社會主義信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框的教學重點是物質運動的關係。因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述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理解這個中心的關鍵,是懂得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的關係。只有明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和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才能理解“運動為什麼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

  本框教學難點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為什麼把運動看成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除了運動外,物質還有那些其他屬性,它們和運動是什麼關係?

  (2)第一課講了物質的唯一特徵是客觀實在性,本框又提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特性”和“屬性”是什麼關係?實踐證明,學生初學哲學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區分。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依據現代教育理論採取激趣、設疑、自讀、引發、精講的策略。

  激趣即創設情感、激發興趣。“沒有求知慾的學習,就象沒有翅膀的鳥兒”,而求知慾又往往與興趣有著密切的關係。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活動的前提條件。針對教材內容,我採取的激趣方法主要有:

  (1)、語言激趣。寓言、漫畫:“刻舟求劍”、《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一僧曰:風動,慧能曰:仁者心動。”(在批判形而上學離開運動談物質、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時用)

  (2)、手段激趣。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師傳授知識從單純利用語言、板書等形式,提高到集聲、光、色、圖、動於一體,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化看不見為看得見,對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採取多媒體輔助教學,並和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栩栩如生的講授、清晰簡潔的板書)有機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實效。如在講授“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運動的”這個內容時,打出一組畫面:

  ①、天體宏觀移動;

  ②、微觀世界中的電子運動和分子運動;

  ③、植物的生長代謝過程;

  ④、動物中青蛙的生長過程;

  ⑤、人類的進化發展過程;

  ⑥、社會制度的運動發展過程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再配之以恰當的音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問題激趣。透過預習、討論提綱等形式,設疑即設定問題,引發思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思維是否活躍,除了與他們對學習某知識的目的、興趣有關外,主要取決於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因此,思維起始於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個體思維的起步,又是思維向尚未弄明白的問題前進的動力。

  (4)、遊戲激趣。透過師生間共同的遊戲合作,匯入新課,新穎直觀。同時又體現了“師生互動,學生主體發展”的特點。

  自讀即圍繞問題,自主探究。“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那種“一日所學,終身受用”的時代早已過去,當今和未來需要的是具備獨立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科學的遇見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而這當中自學能力是前提和基礎。況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不必一切包辦代替,因為“人們發現,教師對學生教得越多,給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獨立地思考活動的機會就越少,那麼教學過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達尼洛夫語)因此,“設疑”後的自讀,是“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的生動體現。

  引發即引發討論,橫向交流。透過自讀,一些問題解決了,一些問題又產生了;既有賞心悅目的收穫,又有似是而非的疑點;既躍躍欲試,又“拿不準”,這就為引發思維鋪平了道路。透過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碰撞出思想火花,往往會感到茅塞頓開,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本節課的討論或安排在那些粗看易懂、細看深奧的地方,如運動定義中的“一切”、“過程”、“變化”;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中的“根本”;“唯一特性”與“根本屬性”的區別等地方,或安排在那些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地方,

  精講即精講點撥,釋疑難解。現代教育理論一方面強調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另一方面也重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學生作為特殊的認知主體,其課堂情知活動的主動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實現仍有賴於老師的講,精講並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少講,更重要的是質量上的“精”,即教師的講授內容精要,分析精闢,語言精彩,節奏精煉,點撥精當。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精講點主要有兩處:一是運動的定義;二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二)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及課堂教學的整合

  五、教學程式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一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第二單元“讀課文趣味識字”第20課 部首歌 。

  2、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屬於“讀課文趣味識字”部分的識字教學本單元抓住一個“趣”字透過兒歌等形式使學生識字還要學生結合看圖識字在學習句子中學習詞語在學習詞語中學習生 字。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這樣能夠把識字和讀寫提前結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讀寫能力。

  3、教學內容和目標具體見“教學設計”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在本節課的識字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明白部首表義的識字規律透過揭示規律、掌握規律到運用規律把識字和培養學生初步的讀寫說能力結合起來體現“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原則從而來提高識字效率。教學中主 要應用了多媒體演示法透過看圖、看fiash影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幫助學生識字。當然還應用了提問法指導學生看圖回答問題透過提問喚起學生的注 意活躍思維養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問題的習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講述法、討論法等。

  學法

  1、看藉助媒體圖畫引趣幫助學生識字。 2、辨學習時讓學生看與想結合起來辨別字形揭示規律。

  3、讀透過指導看圖、正確朗讀兒歌中認識生字。

  4、說說話訓練發展學生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5、寫要求學生不僅要把字寫正確、端正還須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執筆姿勢逐步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的教學我是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的。

  1、學兒歌一揭示規律 課堂引入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力圖為學生創造一個美的氛圍。在鳥兒的圖片下配有相關名稱的鳥的名稱目的是為了儘快引入課文教學。 2、學兒歌二掌握規律 學習漢字要指導學生找一定的規律從而加強漢字的記憶。有些方法可以由學生交流有些規律也可以由教師提示或者揭示。但是教師要注意切不可用複雜、深奧的語言 來混淆學生的概念、打亂學生的記憶。

  3、 學兒歌三運用規律

  在前兩首兒歌學習的基礎上這第三首兒歌的學習完全可以大膽地放手。這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讓學生對本課的部首歸 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這裡小組學習的合作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同時教師還要特別關注學生的交流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 鞏固拓展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漢字的手段。為了提高寫字效率在寫字之前讓學生隨著節奏輕快的音樂邊唱兒歌邊做手指操活動手關節。這種做法既可以讓學生 在緊張的學習中放鬆一下又激發了小學生的寫字興趣。下面是手指操的內容 寫字開始啦我們一起做手指操 我有一雙小小手長著十個手指頭活動關節手靈巧。五指張開手相對左右用力往裡壓雙手五指相對往裡壓 團結合作互幫助寫出好字人人誇。拿起筆來坐端正一拳一尺加一寸 頭正肩平雙足穩字字爭取得滿分。 學生邊唱歌邊做手指操不但活動了手指關節提高了寫字興趣而且為學生姿勢正確的寫好漢字奠定了基礎。寫字時不僅要求學生寫字姿勢要正確還利用田字格認真指導 學生寫好生字要求學生把字寫得正確、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