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十篇

數學說課稿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十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機率是高中數學的新增內容,它自成體系,是數學中一個較獨立的學科分支,與以往所學的數學知識有很大的區別,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對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在高考中佔有重要地位。

  本節內容在本章節的地位:《條件機率》(第一課時)是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選修2—3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它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鞏固古典概型機率的計算方法,另一方面,為研究相互獨立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學重點是條件機率的定義、計算公式的推導及條件機率的計算;難點是條件機率的判斷與計算;教學關鍵是數學建模。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條件機率的定義及計算方法

  思想方法目標——歸納、類比的方法和建模思想

  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根據這兩年高考改卷的反饋資訊,考生在機率題的書面表達上丟分的情況是很普遍的,因此本節課還想達到:

  表達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書面表達的嚴謹和簡潔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克服“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講而不會”的困難,提高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法

  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體現以生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體現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採用引導發現法、分析討論法的教學方法,透過提問、啟發、設問、歸納、講練結合、適時點撥的方法,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展開,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使他們“聽”有所“思”,“練”有所“獲”,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

  四、學法

  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採用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同時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為課堂設計了:

  ①創設情景——引入概念

  ②類比推導——得出公式

  ③討論研究——歸納方法

  ④即時訓練——鞏固方法

  ⑤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⑥作業佈置——評價反饋

  六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概念

  首先引入兩個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項1】3張獎券中只有1張能中獎,現分別由3名同學無放回地抽取,最後一名同學抽到中獎獎券的機率是多少?若第一個同學沒有抽到中獎獎券,則最後一名同學抽到中獎獎券的機率是多少?

  【例項2】有5道快速搶答題,其中3道理科題,2道文科題,從中無放回地抽取兩次,每次抽取1道題,兩次都抽到理科題的機率是多少?若第一次抽到理科題,則第二次抽到理科題的機率是多少?

  每個例項有兩個問題組成,後一個問題多一個限制條件,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兩個例項中前後問題的區別和聯絡,概括出條件機率的定義。

  由於判斷事件的型別對選擇機率公式起著決定性影響,因此在引入定義後讓學生再做一組判斷題練習以鞏固對定義的理解。

  【練習】判斷下列是否屬於條件機率

  ⒈、在管理系中選1個人排頭舉旗,恰好選中一個的是三年級男生的機率

  ⒉、有10把鑰匙,其中只有1把能將門開啟,隨機抽出1把試開,若試過的不再用,則第2次能將門開啟的機率

  ⒊、某小組12人分得1張球票,依次抽籤,已知前4個人未摸到,則第5個人模到球票的機率

  ⒋、兩臺車床加工同樣的零件,第一臺的次品率未0.03,第二臺的次品率為0.02,兩臺車床加工的零件放在一起,隨機取出一個零件是發現是次品,則它是第二臺機床加工的機率是多少?

  ⒌、箱子裡裝有10件產品,其中只有一件是次品,在9件合格品中,有6件是一等品,3件二等品,現從中任取3件,若取得的都是合格,則僅有1件是一等品的機率

  透過以上練習使學生能準確區分條件機率與一般機率。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8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4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後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 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3.透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難點是會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二、說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廣播操、跑步、相簿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於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資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資訊、尋找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於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

  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廣播操入手,透過讓學生說說是怎麼猜的,加深學生對行列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幾個幾。

  2、注重發現

  收集資訊 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從一個小方陣,很自然地呈現出書本的例題:三個大方陣,讓學生透過觀察,去發現題中所呈現的數學資訊,再出示問題,形成一道完整的解決問題。透過例題的分析與解答,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一題多解的思維。當然,此時的教師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此題的教學,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並能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題方法,而其餘學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種方法即可。

  3、聯絡生活

  學以致用這裡我安排了三個練習,第一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第二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第三題安排了一題讓學生自己來提問,並解決問題。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透過“你今天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後透過數學日記的形式來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在兩年的新課程數學教學發現,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學生拿到題目後,總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學生知道該怎麼解決,但讓他把想的過程說出來卻很困難,那麼他還不是真正地懂應該怎麼做。拿到這一課時,我問了一些教過老教材的教師,她們認為以前教老教材時,用先提中間問題的方法來教,學生普遍掌握得比較好,思路很清晰。於是在本課中,我借鑑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傳統的方法引進了新課程課堂,在學生把想的過程說出來以後,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一來想給後進的學生一個引領,當然最大的目的還是想把學生混亂的思維整理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裡只是想嘗試一下。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既是前面已學加減法知識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最直接的基礎,它在整個100以內減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剛學完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再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對多數學生來說應該不算困難,他們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透過遷移來突破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一年級小朋友聰明、活潑,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數學活動。所以在教學中,只要設計好有趣的開放的活動,就一定能夠啟用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介於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2、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3、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4、運用知識遷移的學習能力和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

  5、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6、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並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算理,

  三、說教法、學法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絡。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把書中主題圖進行了創編,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順勢複習舊知,為學生能順利的進行知識遷移做好鋪墊。

  2、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理解算理,我主要透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探索新知。

  3、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在學生評價中提出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性評價,教學中注重從各個角度評價學生,給學生以成功的喜悅,用愛心使課堂評價煥發出藝術的魅力。

  四、說教學流(一)、創設情境,複習鋪墊

  我首先談話激趣:爸爸媽媽領你們去逛商場時,你們最感興趣的地方一定是玩具櫃檯對吧?老師就領你們到玩具櫃檯前看看。(出示課件)孩子們這時會情趣盎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我就順勢引導學生:你想買些什麼?怎麼買?學生會依據自己的興趣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當學生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或加整十數的算式時,我追問學生計算方法,這樣順勢複習了舊知,為遷移做好了鋪墊。如果學生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式,我會建議學生把它存到問題銀行,今後解決;如果有學生會做,我會表揚並鼓勵他,到時當小老師教大家。

  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創設實現遷移的條件和情境,滲透加減法的內在聯絡,為探索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動手操作,掌握演算法

  在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出示第一個問題:淘氣來到櫃檯前想買玩具,可他遇到了困難,你們願意幫助他嗎?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會很濃,積極思考,列出算式。我首先會試問學生:35-2得多少?如果有學生說出結果,我會鼓勵並追問他,你是怎麼想的?學生不太可能說得清算理,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就請你用學具小棒,親自動手擺一擺,邊擺邊和同桌說一說。在學生彙報演算法時,我將注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我的示範作用,當學生表達算理有困難時,我示範、歸納算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理解並掌握算理。

  小結時我鼓勵學生:同學們真有愛心,也非常的聰明,幫助淘氣解決了問題,自己還學會了兩位數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笑笑也來到了咱們的櫃檯前,她也遇到了難題,你們還願意幫助她嗎?學生會表現得更有信心,更有熱情。(課件出示第二個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已經有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算理基礎,所以,我大膽放手,還全讓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拓展思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我只起扶的作用。小結時,我問學生:你們在幫笑笑的同時,又學會了什麼?學生會回答兩位數減整十數計算方法。(三)加強對比,理解演算法

  為了進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35-2和35-20演算法對比。先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異同,再找出演算法上的異同,我將及時出示擺小棒的過程,(課件顯示)。幫助理解區分,最後總結出:相同點是被減數都是35,減數里都有2。不同點:雖然都有2,但減數中2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義也不同,減2,表示減去兩個一,是個位與個位在減;減20,表示減去兩個十,是十位與十位減。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更直觀、透徹地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相減的原理。

  “數學的問題化,讓學生學習思考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透過交流、補充、歸納,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計算方法上的異同,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開闊學生的思維,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四)、鞏固深化,正確計算

  先是用算珠撥一撥再寫出得數,旨在透過用學具操作加深學生對相同數位相減原理的印象。然後採用開火車、摘蘋果、男女生比賽等遊戲形式進行口算練習,進一步鞏固口算方法,提高計算準確率。最後是應用練習,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旨在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整個的這種層層遞進的練習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而且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會再次得到訓練。

  (五)分享收穫,感受快樂

  讓學生參與堂課總結,既瞭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縱觀全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力求實現“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使課堂做到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效果預測

  由於本節課我設計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加上課件的輔助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明確算理,再加上有梯度的遊戲練習,學生在理解掌握並且運用新知上,一定會輕鬆自如。所以,我預測本節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進,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個數除以小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本課位於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第3課時,主要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它是小數除法的重點,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教學目標:

  1、基礎性目標(A):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並能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核心目標(B):利用已有知識,經歷探索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3、附屬性目標(C):透過運用該課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以及商的定位。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其中也體會到了數學中的轉化思想。課堂上學生們大都喜歡自己探索出計算的方法,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但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參差不齊,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有較大的差異。

  三、說教法、學法本節課主要運用情景激趣法、啟發教學法、談話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們主要對學生進行了以下兩種學法指導:

  1、透過觀察,瞭解轉化的數學思想,掌握轉化的方法。

  2、引導學生透過嘗試、獨立探究、合作交流,掌握計算法則。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5分鐘課前老師佈置了預習作業,現在考考大家預習的怎麼樣?

  1、玩“變變變”的遊戲:投影出示四個小數 1.2 0.67 6.21 0.45你能把這四個小數變成整數嗎?說說你是怎樣變的?

  2、比一比,誰的眼睛最亮。

  15÷3=( )150÷30=( )1500÷300=( )

  仔細觀察,再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商不變的規律)

  (該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練習一透過學生對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複習練習,理解轉化的數學思想;練習二讓學生複習了商不變的規律,為新知做好鋪墊。)

  (二)探究算理

  25分鐘/A B

  1、創設情景

  匯出課題五一國際勞動節快到了,咱們班兩位同學透過打電話的方式來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王漢文打給在上海打工的爸爸:國內長途每分7角,打電話共花了85.4角,馬梓瑩打給在美國留學的舅舅:國際長途每分7.2元,打電話共花了45元。(邊敘述邊將課下準備好的兩個學生打電話的簡筆畫貼到黑板上)誰花的錢多?馬梓瑩花錢多,但她卻說自已打電話的時間比王漢文時間短,到底誰打電話的時間長?這時板書課題:誰打電話的時間長。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生活情景引起學生的注意,我有意改動了教材中的第一組數字目的就是先降低難度,並且用本班學生的名字代替教科書上兩位學生的名字,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自主嘗試,探究算理。

  怎樣才能知道誰打電話的時間長?學生回答要算出各自打電話的時間,讓學生先獨立列式計算,在計算馬梓瑩打電話的時間時學生可能感到困惑,除數是小數怎麼算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內容:一個數除以小數。啟發學生:我們剛剛複習了把小數轉化成整數,還剛剛學完整數的除法,誰能想出辦法?(能不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除數是整數來計算呢?)接著讓學生獨立探究,在學生獨立探究的時候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除數變成整數時,那被除數要怎麼辦才能保證商不變呢?(商不變的性質)

  3、小組合作,得出結論。

  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找出原因。如除數要和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才不變,位數不夠的要在被除數的末尾補“0”,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總結除數是小數的.計算法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末尾用"0"補足,然後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為了進一步突破難點,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把王漢文同學打電話的“每分7角,打電話共花了85.4角”,改為“每分0.7元,打電話共花了8.54元”,再算時間,最後得出結論,到底誰打電話的時間長?(王漢文)

  (設計意圖:對教材的數字略做改動,是為了先降低難度,有助於學生由淺入深,梯度式解決問題。同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問題出現以後,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共同提高的意識。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再透過啟發、點撥突破難點)

  (三)鞏固練習 ,深化認識。

  10分鐘/C投影出示練習題;

  1、(1)比一比誰最快?不計算,改寫成除數是整數的算式。

  (2)賽一賽:哪個小組最細心?用手勢表示各式是否正確,錯的應怎樣改正?

  (優勝組在教室後的比賽欄中貼小紅花)

  2、 選出商相等的算式。

  3、 解決實際問題:課本65頁第4題和第5題。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呈梯度排列,旨在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強化重點,鞏固法則。練習中採用競賽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既注重速度的訓練,又要求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如下

  (設計意圖:直觀有趣,簡潔明瞭)

  誰打電話的時間長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8.54÷0.7= 45÷7.2=法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把除數變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移動相同的位數,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末尾補“0”,再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 總之,本課的教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導學生透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親身經歷探究、發現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從課堂學習中領悟、體驗到探究發現新知的樂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先讓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再讓學生經歷按指定的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操作過程,藉助圖形的直觀變化,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內涵。同時教材將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貫穿整個單元的始終。這樣的安排,既突出體現了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協同發展,也能為以後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圖形的相似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透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體驗圖形擴大或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擴大或縮小的方法。

  情感目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4、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中,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匯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中安排了一些有利於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引導學生透過分析,以及資料的比較,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和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學習之前,學生對於比的意義和性質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等內容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而且學生對於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並不陌生,對生活中應用放大與縮小的例項也有一定的瞭解,如:洗照片、放大鏡等等。但是對於圖形基本形狀不變的基礎上進行放大或縮小的具體方法不明確。課前已經自學了相關內容,對圖形按相同的比放縮有初步的認識。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教學中主要採用情境匯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並以同桌為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並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分析、思考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動手操作指導,讓學生積極參與討到討論和交流活動中來,增強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四、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

  首先讓學生思考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再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很小,看不清楚,放大就能看清楚;另一張很大,也看不清楚,縮小才能看清楚。

  這一環節中首先以談話的形式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知識進行復習,再讓學生從兩張圖片的放大和縮小中初步感受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再感知把圖形放大和縮小是有一定規律的,到底存在什麼變化規律?既引入新課,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

  (二)自主學習,探索發現

  首先出示由一張圖放大後得到的兩張圖,讓學生體會相似,感知放大現象。再出示放大前後長方形長與寬的資料,引導學生髮現:長方形圖片放大後與放大前相比,長和寬都是原來的2倍,讓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接著透過把長方形畫按1:2的比縮小,使學生初步理解什麼是圖形的縮小。然後透過教學把長方形按比例放大和縮小,讓學生理解按幾比幾的比放大或縮小的含義,說出放大或縮小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和原來的關係,各應該畫多少格,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最後引導學生把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進行比較,透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發生變化,而且這個比是不變的;放大前後或縮小前後的圖形形狀沒有變,只是大小變了。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達標檢測

  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九第2題,在畫一畫過程中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過程,畫完後再及時讓學生說根據什麼來畫,及時引導學生反思、總結。這樣學生在思考後操作,在操作後再思考,讓學生形成技能,養成勤于思考、關於思考的學習習慣。

  (五)總結評價

  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應用圖形放大和縮小的例子,再整理圖形放大和縮小後相關知識。

  在學生有了實際畫的經驗後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用到圖形放縮知識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絡,進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實際意義。在自由交流中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雙曲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之後,在此基礎上,反過來利用雙曲線的標準方程研究其幾何性質。它是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也是高考的一個考點,是深入研究雙曲線,靈活運用雙曲線的定義、方程、性質解題的基礎,更能使學生理解、體會解析幾何這門學科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解析幾何觀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平面解析幾何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透過方程,研究平面曲線的性質。教學參考書中明確要求:學生要掌握圓錐曲線的性質,初步掌握根據曲線的方程,研究曲線的幾何性質的方法和步驟。根據這些教學原則和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使學生能運用雙曲線的標準方程討論雙曲線的範圍、對稱性、頂點、離心率、漸近線等幾何性質;

  ②掌握雙曲線標準方程中的幾何意義,理解雙曲線的漸近線的概念及證明;

  ③能運用雙曲線的幾何性質解決雙曲線的一些基本問題。

  (2)能力目標:①在與橢圓的性質的類比中獲得雙曲線的性質,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數形結合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及類比的學習方法;

  ②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線性質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直角座標系中曲線與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而且能夠運用運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理解事物。

  3.重點、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對圓錐曲線來說,漸近線是雙曲線特有的性質,而學生對漸近線的發現與證明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漸近線的發現作為重點,充分暴露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透過誘導、分析,巧妙地應用極限思想匯出了雙曲線的漸近線方程。這樣處理將數學思想滲透於其中,學生也易接受。因此,我把漸近線的證明作為本節課的難點,根據本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以及高考的要求,結合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我把漸近線和離心率這兩個性質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4.教學方法

  這節課內容是透過雙曲線方程推導、研究雙曲線的性質,本節內容類似於“橢圓的簡單的幾何性質”,教學中可以與其類比講解,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得到類似的結論。在教學中,學生自己能得到的結論應該讓學生自己得到,凡是難度不大,經過學習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解決,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有利於學習建立信心,使他們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從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漸近線是雙曲線特有的

  性質,我們常利用它作出雙曲線的草圖,而學生對漸近線的發現與證明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透過誘導、分析,從已有知識出發,層層設(釋)疑,啟用已知,啟迪思維,調動學生自身探索的內驅力,進一步清晰概念(或圖形)特徵,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例題的選備,可將此題作一題多變(變條件,變結論),訓練學生一題多解,開拓其解題思路,使他們在做題中總結規律、發展思維、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二、教學程式

  (一).設計思路

  (二).教學流程

  1.複習引入

  我們已經學習過橢圓的標準方程和雙曲線的標準方程,以及橢圓的簡單的幾何性質,請同學們來回顧這些知識點,對學習的舊知識加以複習鞏固,同時為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利用多媒體工具的先進性,結合影象來演示。

  2.觀察、類比

  這節課內容是透過雙曲線方程推導、研究雙曲線的性質,本節內容類似於“橢圓的簡單的幾何性質”,教學中可以與其類比講解,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首先觀察雙曲線的形狀,試著按照橢圓的幾何性質,歸納總結出雙曲線的幾何性質。一般學生能用類似於推

  導橢圓的幾何性質的方法得出雙曲線的範圍、對稱性、頂點、離心率,對知識的理解不能浮於表面只會看圖,也要會從方程的角度來解釋,抓住方程的本質。用多媒體演示,加強學生對雙曲線的簡單幾何性質範圍、對稱性、頂點(實軸、虛軸)、離心率(不深入的講解)的鞏固。之後,比較雙曲線的這四個性質和橢圓的性質有何聯絡及區別,這樣可以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絡,藉助於類比方法,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求知慾。

  3.雙曲線的漸近線的發現、證明

  (1)發現

  由橢圓的幾何性質,我們能較準確地畫出橢圓的圖形。那麼,由雙曲線的幾何性質,能否較準確地畫出雙曲線的圖形為引例,讓學生動筆實踐,透過列表描點,就能把雙曲線的頂點及附近的點較準確地畫出來,但雙曲線向遠處如何伸展就不是很清楚。從而說明想要準確的畫出雙曲線的圖形只有那四個性質是不行的。

  從學生曾經學習過的反比例函式入手,而且可以比較精確的畫出反比例函式的影象,它的影象是雙曲線,當雙曲線伸向遠處時,它與x、y軸無限接近,此時x、y軸是的漸近線,為後面引出漸近線的概念埋下伏筆。從而讓學生猜想雙曲線有何特徵?有沒有漸近線?由於雙曲線的對稱性,我們只須研究它的圖形在第一象限的情況即可。在研究雙曲線的範圍時,由雙曲線的標準方程,可解出,,當x無限增大時,y也隨之增大,不容易發現它們之間的微妙關係。但是如果將式子變形為,我們就會發現:當x無限增大,逐漸減小、無限接近於0,而就逐漸增大、無限接近於1();若將變形為,即說明此時雙曲線在第一象限,當x無限增大時,其上的點與座標原點之間連線的斜率比1小,但與斜率為1的直線無限接近,且此點永遠在直線的下方。其它象限向遠處無限伸展的變化趨勢就可以利用對稱性得到,從而可知雙曲線的圖形在遠處與直線無限接近,此時我們就稱直線叫做雙曲線的漸近線。這樣從已有知識出發,層層設(釋)疑,啟用已知,啟迪思維,調動學生自身探索的內驅力,進一步清晰概念(或圖形)特徵,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利用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就可以引導學生探尋雙曲線(a>0,b>0)的漸近線,讓學生同樣利用類比的方法,將其變形為,,由於雙曲線的對稱性,我們可以只研究第一象限向遠處的變化趨勢,繼續變形為,,可發現當x無限增大時,逐漸減小、無限接近於0,逐漸增大、無限接近於,即說明對於雙曲線在第一象限遠處的點與座標原點之間連線的斜率比小,與斜率為的直線無限接近,且此點永遠在直線下方。其它象限向遠處無限伸展的變化趨勢可以利用對稱性得到,從而可知雙曲線(a>0,b>0)的圖形在遠處與直線無限接近,直線叫做雙曲線(a>0,b>0)的漸近線。我就是這樣將漸近線的發現作為重點,充分暴露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透過誘導、分析,巧妙地應用極限思想匯出了雙曲線的漸近線方程。這樣處理將數學思想滲透於其中,學生也易接受。

  (2)證明

  如何證明直線是雙曲線(a>0,b>0)的漸近線呢?

  啟發思考①:首先,逐步接近,轉換成什麼樣的數學語言?(x→∞,d→0)

  啟發思考②:顯然有四處逐步接近,是否每一處都進行證明?

  啟發思考③:鎖定第一象限後,具體地怎樣利用x表示d

  (工具是什麼: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啟發思考④:讓學生設點,而d的表示式較複雜,能否將問題進行轉化?

  分析:要證明直線是雙曲線(a>0,b>0)的漸近線,即要證明隨著x的增大,直線和曲線越來越靠攏。也即要證曲線上的點到直線的距離

  |mQ|越來越短,因此把問題轉化為計算|mQ|。但因|mQ|不好直接求得,因此又可以把問題轉化為求|mN|。

  啟發思考⑤:這樣證明後,還須交代什麼?

  (在其他象限,同理可證,或由對稱性可知有相似情況)

  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的進行探究,從而更深刻的理解雙曲線的漸近線的發現及證明過程。

  3)深化

  再來研究實軸在y軸上的雙曲線(a>0,b>0)的漸近線方程就會變得容易很多,此時可利用類比的方法或者利用對稱性得到焦點在y軸上的雙曲線的漸近線方程即為。

  這樣,我們就完滿地解決了畫雙曲線遠處趨向問題,從而可比較精確的畫出雙曲線。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漸近線實質就是雙曲線過實軸端點、虛軸端點,作平行與座標軸的直線所成的矩形的兩條對角線,數形結合,來加強對雙曲線的漸近線的理解。

  4.離心率的幾何意義

  橢圓的離心率反映橢圓的扁平程度,雙曲線離心率有何幾何意義呢?不難得到:,這是剛剛學生在類比橢圓的幾何性質時就可以得到的簡單結論。透過對離心率的研究,同樣也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漸近線的理解。

  由等式,可得:,不難發現:e越小(越接近於1),就越接近於0,雙曲線開口越小;e越大,就越大,雙曲線開口越大。所以,雙曲線的離心率反映的是雙曲線的開口大小。透過對這些性質的探究,就可以更好的理解雙曲線圖形與這些基本量之間的關係,更加準確的作出雙曲線的圖形。

  5.例題分析

  為突出本節內容,使學生儘快掌握剛才所學的知識。我選配了這樣的例題:

  例1.求雙曲線9x2-16y2=144的實半軸長和虛半軸長、頂點和焦點座標、漸近線方程、離心率。選題目的在於拿到一個雙曲線的方程之後若不是標準式,要先將所給的雙曲線方程化為標準方程,後根據標準方程分別求出有關量。本題求漸近線的方程的方法:(1)直接根據漸近線方程寫出;(2)利用雙曲線的圖形中的矩形框架的對角線得到。加強對於雙曲線的漸近線的應用和理解。

  變1:求雙曲線9y2-16x2=144的實半軸長和虛半軸長、頂點和焦點座標、漸近線方程、離心率。選題目的:和上題相同先將所給的雙曲線方程化為標準方程,後根據標準方程分別求出有關量;但求漸近線時可直接求出,也可以利用對稱性來求解。

  關鍵在於對比:雙曲線的形狀不變,但在座標系中的位置改變,它的那些性質改變,那些性質不變?試歸納雙曲線的幾何性質

  變2:已知雙曲線的漸近線方程是,且經過點(,3),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選題目的:在已知雙曲線的漸近線的前提下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辨認方向》是新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方向與位置》第二課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絡,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後續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讓學生能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學生學會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在現實生活中準確辨認方向。

  三、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透過師生、生生的互動、探究、合作、遊戲等方式,去發現、再創造新知識,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課堂伊始,我出示了一張幻燈圖片,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回答圖上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思考的學習狀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先複習四個方向,然後追問在生活中你們還聽說那些新方向?進而引出新知,教師板書課題。

  出示課件,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師讓學生觀察圖書館,動物園,少年宮、電影院分別在學校的什麼方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給新認識的方向起名字,學生親身經歷了認識生活中客觀事物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注重了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學以致用

  首先製作方向板,給出一個方向,讓學生很快地辯認出其他七個方向,並把它寫在方向板上,(學生獨立完成,錯誤糾正)然後說出方向板的用途。

  (四)玩中強化

  1.利用方向板在教室裡辨認八個方向,要求學生的方向板與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

  2.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在觀察和判斷方向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確定以什麼為中心。透過遊戲,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體驗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絡。

  (五)拓展應用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練一練,看地圖,打穀場兩個情境練習。分別用課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圖,學生對於地圖來講比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資訊科技使學生明確,要找我們的家鄉在北京的什麼方向,實際是以北京為中心,我們可以在那裡畫一個方向標,問題就一目瞭然了。

  然後,我帶領學生參加小型實踐活動,到操場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說一說校園內八個方向分別有什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六)體驗收穫

  這一環節,讓學生談收穫,讓學生自我評價,這樣既注重了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又關注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

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學理念

  1、注意突出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絡。

  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2、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絡,突出數學知識的遷移。

  在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中,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透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指導學生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絡,強調把幾十、幾百、幾千看作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來想,突出本課的新知識與已有知

  識儲備的聯絡,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口算除法》即課本第13至15頁例1。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除法的估算和筆算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並能正確熟練地口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遷移類推的數學解決方法。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透過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正確計算的習慣和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使學生熟練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口算。

  教學難點:如何使每位學生經歷口算算理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3次就能運完60箱,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平均分——用除法——60÷3=20

  (2、600箱,這麼多我也只運3次,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我們知道60÷3=20;那麼600÷3=200

  (3、120箱,我也只運3次,李阿姨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有的同學想:6個十÷3=2個十=20xx×3=60那麼60÷3=20

  有的同學想:20X3=60;那麼60÷3=20

  有的同學想:用木棒來分,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0。

  3、大膽嘗試,運用新知。想:24個十÷3=8個十=80;80X3=240;那麼240÷3=80

  4、拓展訓練,鞏固新知。

  1、口算:

  90÷3=3080÷2=4015÷5=3270÷9=30

  900÷3=300800÷2=400150÷5=302700÷9=300

  在這裡我試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除號是怎麼來的嗎?除號“÷”是三百多年前一個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

  示了平均分的意思。你看這個符號多有意思啊!

  2、課本第15頁“做一做”第1題

  一排有10只蜂蜜,有這樣的4排,就是40只,但只有2間房,平均每間房子住多少隻蜂蜜?

  40÷2=20(只)

  答:平均每間房子住20只蜂蜜。

  3、為了鞏固新知,佈置以下作業:第17頁練習三第1、2題。

  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什麼?

  五、結束語:

  學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9

  本節課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5~56頁“拔蘿蔔”——兩位數加兩位數。我打算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和教學過程三個方面談談本節課的一些設想。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蘿蔔的情境,目的是從中引出兩位數加法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嘗試列式計算,並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探索交流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的計算方法,充分體現出演算法多樣化和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另外,教材在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第一次引出了豎式計算的方法,這是一種重要而又易被學生接受的計算方法,它是學習筆算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多位數筆算加法的基礎,引導學生在分析比較中理解並接受這種方法,體現了一定的演算法最佳化思想。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具備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基礎,而且有部分學生已獲得了一些用豎式計算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只會算,而不會說理,因此本節課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說理。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初步經歷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難點:

  理解不同演算法的算理。

  教學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時,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教法,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中親身經歷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滲透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小棒,計數器,教師準備課件,計數器等。

  三、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思路,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

  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又是舊知的延續。透過複習數的組成和一些口算,為學生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做很好的鋪墊。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力圖創設一種具體的拔蘿蔔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從而激發探究的慾望。

  2、探索演算法,解決問題。透過學生自主探索36+23的計算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演算法多樣化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

  3、最佳化演算法。演算法的最佳化,使學生從比較中選擇更簡便的方法,當然也著重介紹本課的重點——如何列豎式計算。學生在學會演算法的同時,尋找各種方法之間的關係。

  (三)鞏固應用,拓展新知

  這一環節旨在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四)全課總結

數學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能有這個展示的機會,得到各位評委、老師的指導,感到非常榮幸、

  本節課的內容是《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組)》,選自人教版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下面我將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加以說明、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充分認識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礎上,對一次運算進行更深入的討論、用一次函式將上述幾個數學物件統一起來認識,發揮函式對相關內容的統領作用、之前已經用兩課時學習了一次函式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係,本節課是對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組)關係的探究、

  基於以上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結合我所教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為:

  1.理解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關係、

  2.學習利用函式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3.透過現實化的實際問題背景,反映祖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完成、首先請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的教學過程、(插入錄影1)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對剛學過的一次函數理解得還不夠透徹,有一定的畏難情緒,並且他們對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很熟悉,因而缺乏學習這部分內容的熱情,或者只是機械地背記結論,所以我從本課引入部分,就力求能馬上吸引住學生。透過對一道七年級課本中曾經解決過的問題的再認識,使學生在認知上形成衝突,從而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接著我設計了一個師生互動的遊戲,使學生對老師是怎麼迅速判斷出方程組解的情況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有了學習新知的強烈願望、(插入錄影2)

  二、循序漸進,學習新知

  1、進入新知的學習,我首先透過一段影片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貫穿整節課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始終在倍感新鮮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本課新知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研究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二是研究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關係,下面請看第一部分的教學過程、(插入錄影3)

  設計意圖:研究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是本課的重點,如何實現從方程到函式的轉化也是本課的難點、我沒有僅停留在兩者形式上的轉化,而是從實際出發,透過設定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直觀感受變數,感受函式關係,從而自然實現了從二元一次方程,到一次函式的轉化,突出了函式思想、

  2、下面請看學生如何“研究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關係”、(插入錄影4)

  設計意圖:因為已經研究了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所以學生完全可以透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得到一次函式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關係、我仍然堅持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啟發引導學生充分討論特殊圖象交點座標的含義,從而自然的從“數”和“形”兩方面加深了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理解、

  三、剖析例題,鞏固新知

  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我設計了下面的例題、(插入錄影5)

  設計意圖:例題仍然堅持了本課統一的問題背景,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課堂上學生分別運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式等三種方法求解了此題,並且對於各種解法的優劣、變數的取值範圍和該如何畫函式圖象等方面都形成了討論,接著由學生互相啟發補充,予以解決、透過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既幫助學生鞏固了對一次方程(組)、不等式和一次函式的關係的理解,又使學生獲得了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發展了思維能力、

  四、解決問題,加深認識

  下面請看第四個環節“解決問題,加深認識”的教學過程、(插入錄影6)

  設計意圖:本環節照應了引入部分,既解決了當時提出的問題,又引導學生在課下繼續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組解的情況與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同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從而更加深了對方程組解的圖形解釋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了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為將來高中解析幾何的學習做一些鋪墊、

  五、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總結本節課的學習,並給學生布置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

  這就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其中難免有很多不足之處,真誠的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以使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