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小學數學課本第冊( 修)的第 章“ ”的第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

  ( )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 () ;

  特點之二是:()。

  2、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3、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資訊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匯入新課:創設問題 提出問題

  新課教學:提供條件 學生探索——引導分析 提出新異——探究方案 探索解決方法——對比歸納 得出結論

  反饋發展:運用新知識 解決新情——佈置作業 能力遷移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透過最佳化教學程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透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 ),並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匯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透過( ) 演示,創設探索( )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透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透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資料,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透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例項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 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

  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5冊的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小村莊,由於村裡的人們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木,周圍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後受到了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那個美麗而寧靜的小村莊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它告訴了人們要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整組課文都是圍繞著保護環境為主題,透過質樸、深蘊的語言,優美真實的課件演示,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視窗,從這個窗口裡他們看到了歷史環境的巨大變遷,激發了他們內心強烈的的情感共鳴,深深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深化了主題。下面我把它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透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悟出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結合句子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發展目標:培養學生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為後人造福的憂患意識。

  二、教學重點:

  〈它採用了設定懸念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因此我們認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小村莊變化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綜合了觀察法、談話法、討論法、隨機通達教學、自上而下教學設計及情境性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五、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實踐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啟用情感

  在這裡,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小村莊在老師的故事中娓娓而來,透過直觀畫面,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思維,首先學生感受到美的氛圍。然後畫面急劇變化,突如其來的洪水毀掉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從聲音、畫面方面啟用學生潛在的情感。讓他們的思維處於一種張開的狀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感受到村莊從美麗到毀滅的過程給他們帶來的那種震撼心靈的感覺。第一次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碰撞為他們理解村莊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模擬調查,滲透新知

  在學生自由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入瞭解小村莊變化的原因。並且採用新穎而獨特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教學中,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到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情感畫卷。在這個時候,學生的心裡一定有很多的疑問,很多的想法,再運用模擬調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學生透過剛才的課件觀看,聽老師逐步深入的引導,拉近了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學生心裡那麼多的問號就會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顯。

  (三)、自主釋疑,知識反饋。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這課裡,要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訓練目標,讓學生提問,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這樣做,為學生指明瞭方向,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們以課堂為主陣地,始終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作為一種啟用課堂資訊交流、促進學習目標達成的有效教學方式。首先是討論前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開展觀察思考,比如: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學生經過有目的地觀察和有意識地思想,有針對性去討論,對問題產生了獨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弄明白所有靠斧頭得到一切不僅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頭得到的房子、傢俱還有靠斧頭得到的所有不錯的生活。討論中學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見解,有的僅僅是幼稚的疑問。這些想法,都使學生有一種一吐為快的心理需求,此時,正是討論的最佳時機。討論時,引導學生有序地發言,特別注意讓只習慣於說的學生有聽的耐心,使羞於發言的學生有講的信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意見充分表露,使課堂討論呈現一種個性思想展現,交流意識濃厚的良好氛圍。討論後,再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對於這些意見的聯結點,讓學生從中歸納出正是因為這些村民亂砍亂伐,造成了對周圍環境的破壞,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由此看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四)、發展思維、深化主題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海燕》。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程和說反思五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作用:

  高爾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自它問世以來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它被編排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本單元意蘊最豐富、音韻最鏗鏘、寫法最典範的一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朗讀能力、寫作技巧的好教材。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文特點,我把本文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和能力目標:把握作品藝術形象及主題;學習本文使用的典型寫作手法;培養朗讀及鑑賞散文詩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分析海燕的形象;品析用詞的準確性;訓練知識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海燕的戰鬥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結合本文的教學目標,我將

  本課文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1、重點:朗讀課文;理解文中藝術形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本文典型的寫作技巧。

  2、難點:象徵手法的運用;結合實際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四)學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班級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後,已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課文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對於像本文這樣有深厚意蘊的散文詩,學習時則容易出現“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的現象。好在我班大部分學生已養成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深入思考的習慣。因此在教學時要考慮讓學生多讀多思,重視引導學生聯絡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多運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內涵。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文字,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具體方法如下:

  匯入課文——情景法

  初步感知——誦讀法

  分析形象,品析語言——點撥法

  把握主題,學習寫法——討論法

  知識遷移——練習法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具體的學法如下:

  1、情境體驗法: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2、讀書入境法:訓練學生朗讀感知的能力。

  3、勾畫圈點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合作探究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發散聯想法: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說教程

  我打算用兩個課時完成本課文教學,第一課時:文字解讀。第二課時:拓展

  實踐。主要有下面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情境匯入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

  所學材料感興趣。”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海燕搏擊長空的視

  頻,然後師生共同點評,教師引導學生在感受海燕雄壯美的同時,進入到《海燕》

  散文詩的學習,並激發他們去尋找《海燕》的美。

  設計說明:讓學生由視覺感官匯入新課學習,以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閱讀興趣。

  第二環節:多樣誦讀

  《海燕》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散文詩,所以教學中要抓好朗讀這一環節,我採取了以下三步:

  第一步:教師配樂範讀。要求學生認真聽讀,在聽讀中畫出文中的生字詞;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在聽讀後教師引導學生一一落實完成。具體步驟如下:

  1、要求學生給生字詞正音,教師訂正明確。

  2、師生共同探討本文感情基調,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按照前面老師的指導,讀好停頓、重音、語速,讀出感情,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整理出文中的藝術形象及描述的畫面。然後教師指明學生回答文中塑造了哪幾個藝術形象,描述了哪幾幅畫面並簡要說明之。

  第三步:指明學生誦讀。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段落展示朗讀才華,要求放聲動情,讀出詩情、詩意、詩味。並在朗讀中初步感知藝術形象的特徵。

  設計說明:為了突破朗讀這一教學重點,主要訓練學生“聽”、“讀”的能力,並在反覆朗讀中把握課文內容,感受文章洋溢的激情。

  第三環節:揣摩品味

  《海燕》是篇意蘊很豐富的文章,我們必須深入研讀。為了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我結合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兩步:

  第一步:自主學習:

  1、教師引導學生跳讀文字,用勾畫圈點法找出描寫海燕神態、聲音、動作

  的詞句並進行自主品析,進而歸納出海燕的性格特點,體會本文用詞的準確。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有的放矢,適時點撥,如:準確的用詞(“飛翔”、“飛舞”、“穿過”、“掠起”等)、恰當的修辭(比喻、擬人、反覆等)。性格特點(勇猛矯健,英勇無畏,充滿自信等)從而完成對語言的品析、對海燕性格的歸納。

  2、插播一段反映列寧領導的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短片,意在交代時代背景,

  讓學生準確理解海燕的象徵意義,進而領會無產階級先驅者的戰鬥精神,從而完成對海燕形象的分析、主題的挖掘、象徵手法的理解等重難點的突破。

  第二步:合作探究:教師先要求學生研讀文字,採用合作討論法完成下面的思考題。在學生初步討論的基礎上再明確答案。

  思考題:

  1、暴風雨到來前海面景象有何變化?這是什麼描寫?作用何在?

  2、文章為什麼要寫海鴨、海鷗、企鵝等海鳥?

  3、文章採用了象徵的手法,作者對不同形象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請找出文中相應的描寫,聯絡時代背景,想想它們各象徵了什麼?

  4、“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用它作全詩的結束語?

  5、文章題目是《海燕》,請你根據自己的理解替作者擬定一個副標題。

  設計說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此環節正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經歷了走進文字、品味文字、感悟文字的過程。

  第四環節:拓展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種“實踐能力”,不僅應該包括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延伸,還應該包括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設計了幾種練習,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想:引導學生由海燕形象聯想到海燕精神及相關的人和事,進而讓學生拋開時代背景,賦予“海燕”新時期新的象徵意義。

  第二步:說:請學生從語言風格、形象塑造、寫作技法三方面用概括性的語言說說:《海燕》美在——?(提示:準確生動的用詞、靈活多變的句式、圓熟精湛的技巧、搏擊風浪、勇敢無畏、樂觀自信……)

  第三步:寫:播放一段動物世界,讓學生利用課內學到的方法技巧進行描寫。(提示:可以抓住動物的姿態、動作等進行直接刻畫,也可以從側面進行描寫。用恰當的詞語和修辭手法。)

  此環節時間可靈活運用,時間充足就課堂寫作,否則在觀看完影片後將寫作部分移至課下作為作業。

  設計說明:為了延伸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在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後,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

  五、說反思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求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文字,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透過開展多樣誦讀、圈點批註、小組討論、說話寫作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把體驗、感悟權利還給學生。同時藉助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的步步推進,並在讀、說、寫的層進訓練中一一落實教學目標,最終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指導。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梯形面積。

  能力目標: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根據幾何圖形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教法:

  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透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法:

  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本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1、課件出示“神七”發射實況

  2、談話引出課題

  梯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引出學習的內容。〈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透過創設“神七”發射的情境,在學習新課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著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直接切入主題:對於梯形的面積你們打算怎樣找到它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定意在啟用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探尋知識的意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為新課的展開起好前奏。〉

  2、動手操作前讓學生先對梯形進行分類。(可分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可有意識地參加到小組中去合作、輔導〉

  4、分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深化點拔。

  教師板演推導過程。

  5、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6、應用公式,嘗試計算梯形面積(出示一個基本圖形讓學生計算)

  〈這一環節意在透過讓學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親自去體驗,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假想,共同探討,互相驗證,更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這種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的過程,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1、學習例3

  (1)、藉助教具演示,理解“橫截面”的含義。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麼?

  (3)、學生嘗試計算橫截面積。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是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從中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應用深化,鞏固練習:

  1、做一做:請兩名學生板演。

  2、課件出示練習題。

  (透過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說說自己有哪些收穫?學生談收穫,談學習方法,教師小結強調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浪淘沙》是國家統編教材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首古詩,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詩開篇與眾多的黃河詩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形象化。在王之渙、李白之外,另闢一條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全詩立意新穎,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現了詩人奮發有力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二、說學情

  學生在經過了五年的語文學習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詩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透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瞭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有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著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賞析詩歌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三、說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根據教學大綱對六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現狀,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試著背誦。

  3、如情入景地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

  教學重難點

  體會黃河奮發有力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四、說教學方法

  1、設計理念

  本設計旨在抓住詩文的韻味和情味,引導學生走進乞巧,感受乞巧節的盛況,品味人們對幸福的嚮往。本課教學致力於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展開豐富想象,體驗和感悟詩情畫意;同時合理運用相關資料,豐富教育資源,拓展詩歌的文化內涵,增加課堂情趣,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古詩的特點,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為:

  (1)設境想象法:運用畫面創設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美的薰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得到發展。

  (2)重點字詞剖析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美,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3)朗讀體會法:簡化閱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積累。

  五、說學法

  學習古詩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內容理解方面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確立了以學定教的主導思想,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上,以學生的獨特體驗為主,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力求使課堂體現一個全體學生積極學、獨立學、創造性地學的過程,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個孩子都願意去做發現者,以滿足自己的表現欲。理解詩意過程中,教師要尊重瞭解學生的個性心理體驗,不做統一的講解,特別是學習《浪淘沙》時,詩中所闡述的道理讓學生自己體會,教師相機指導,做到讓孩子有自己的收穫。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課件展示黃河的影片,學生觀看後教師匯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源遠流長,一瀉千里。遠遠望去,只見它蜿蜒曲折,奔流於萬山叢中。彷彿由天上流來,又彷彿流向天外。在那片廣袤無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湧的黃河與天空浮動的白雲,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與曠闊。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劉禹錫的《浪淘沙》。(讓學生觀看影片,意在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對黃河有了直觀地瞭解。)

  (二)自主學習

  A、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中唐詩人。出仕後,其主張革新,被貶。後複用,至禮部尚書。《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其詩高亢激昂、意氣縱橫,語言剛健,筆鋒犀利。晚年與白居易酬唱頗多。所作《楊柳枝詞》、《竹枝詞》、《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轉,語調清新,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頗有新意。“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廣為傳唱。

  2、補充介紹。

  (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直上銀河:傳說漢武帝派張騫(qiān)尋找黃河的源頭,經過一個多月,張騫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見到織女。

  (3)牽牛、織女:即牽牛星、織女星。古代神話把這兩顆星宿說成牛郎、織女,他們結成夫妻,因觸怒王母,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閱歷認知經驗。所以,在課前應指導學生自己蒐集、整理資料,利用課外知識的學習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反覆詠誦詩歌,從中感悟、加深理解。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興趣,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收集資料時,老師也能加入到收集資料的行列中來,為學生提供一個範例,可更好地調動學生收集資料的積極性,這樣既填補了課堂的空白,又能增加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

  B、朗誦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1、可用齊讀、男女生分讀、自由讀等方式,讓學生對詩歌內容初步掌握。

  2、感知詩歌內容。“九曲黃河萬里沙”,寫黃河彎彎曲曲地流經萬里,夾帶著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風簸”,風浪滾動。“浪淘風簸自天涯”,寫黃河波濤洶湧,來自天邊。“如今直上銀河去”,是詩人一種浪漫的想象,說黃河一直走到銀河那裡去。“同到牽牛織女家”,誇張地說可以到達牛郞和織女的家了。前兩句描寫黃河奔騰萬里的雄渾氣勢;後兩句運用誇張的手法描寫黃河源遠流長,彷彿是從銀河裡流下來的。這首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黃河的雄偉瑰麗。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只有在朗讀(或吟誦)中才能充分發揮詩歌的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也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能辨味詩的語言,才能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才能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並與之產生共鳴。所以古詩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覆朗讀。

  本課朗讀,我設計了“齊讀、男女生分讀、自由讀等方式,讓學生對詩歌內容初步掌握,初步把握情感基調。在學生充分誦讀中最終達到心領神會的地步。學生經歷這個薰陶感染的過程,民族文化就會最終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為他們的生命打上鮮明的民族底色。

  (三)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從而深入詩的意境,體會思想感情。

  1、請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說明理由。

  2、本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又是從哪裡體會到的呢?

  4、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展開想象的?語文課程標準》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聯絡對古詩已有的認知水平,反覆誦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展開小組討論,相互交流。教師可以挖掘學生學習古詩的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學詩的方法,在課堂上創設出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和諧互助,充滿人文氣息的合作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昇華主題

  問:誰還知道哪些詩人歌頌,讚美黃河的優美詩句呀?課件展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等詩句。

  【在學生充分誦讀詩句,深入體會詩句的意境後,透過對這些詩句的欣賞,昇華主題,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到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以及奔流不息的動態美,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的靜態美。】

  (四)推薦閱讀

  劉禹錫的《陋室銘》《竹枝詞》《烏衣巷》。

  (五)拓展作業

  1、誦詩會:把自己積累的有關黃河的詩句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2、繼續蒐集有關黃河的詩句。傳說,諺語、歌詞準備舉辦一次“黃河,偉大的母親!”手抄報。(課內外相結合。語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這個記憶發展的最佳時期能背誦積累一些古典詩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課古詩教學中讓學生蒐集一些描寫黃河的詩句,多讀,多記,重視了背誦積累,“腹有詩書氣自華”,“胸藏萬匯憑吞吐”。)

  七、說板書設計

  黃河——銀河——牛郎、織女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體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人生為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融會貫通,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在山的那邊》是當代詩人王家新的一首現代詩。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感。”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時不應過多的講解詩歌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及品悟主題上,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

  二、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初中的農村學生,他們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著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他們都是農村學生,他們渴望農村以外的生活,這符合詩的意境,也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根據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痴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等重點詞語。(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完成)

  2、瞭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知識,如象徵手法,比喻的修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自主學習為主,以輔導學習為輔,掌握課文內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讀帶動對作者情感和語言的感悟。

  3、用品味圖片的方法加深對“山”和“海”藝術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鼓舞人們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到達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學習中獲得美的薰陶,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因為本文是一篇淺顯的現代詩歌,其重點應該放在朗讀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

  這樣安排:教學重點:透過朗讀來品味揣摩語言,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徵意義,深入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

  四、教法及學法分析

  這是一篇比較淺顯的詩歌,應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情感啟迪”,“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在教學中透過多媒體觀看一些實物圖片,以增強感官的效果,因此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

  2、朗讀指導法

  3、誘導點撥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並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1、匯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興趣。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區,而是生活在周圍滿是大山的山區裡,你會想做什麼?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詩人王家新的詩歌,感觸一個山裡的孩子的內心感悟和成長曆程。”

  1、檢查基礎知識的預習,藉此掃清文字障礙,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2、感受“山”“海”之行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在在聽讀中劃出有關“山”“海”外觀的語句。配合詩句,展示相關圖片,如無數座相連的山,海濤洶湧的大海等,使學生對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停頓。

  (2)2個學生合作朗讀課文,每人一句,其餘學生做評價、指正。教師適時指導朗誦,包括讀音、停頓等。這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體驗,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這一環節能讓學生在評價朗讀的同時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讀詩歌,思考問題

  (1)、“我”小時候為什麼想見山那邊的海?見到了嗎?

  (2)、怎樣才能見到“海”?見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時候和長大後所說的“山”“海”一樣嗎?“我”爬山看海的經歷給你怎樣的啟示?

  這一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與“海”的象徵意義,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感悟詩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給學生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

  這一環節的設定體現了“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這是結合課文的一次練筆,讓學生結合本文的象徵寫法,發揮想象,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讀文悟意境

  配樂師指名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其餘學生閉眼體會意境,結束本課學習。這一設計既能讓學生生動地在腦海裡浮現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又能透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感受語文的審美情趣。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難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爬山 比喻 艱苦奮鬥

  象徵手法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學內容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白公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出自俄國作家葉·諾索夫之筆,課文是從白公鵝走路的姿態和平時的活動兩方面寫的。寫鵝走路的姿態,突出了“慢條斯理”的特點:每一步都掂量著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舉步奔跑;寫鵝的活動,突出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特點:不僅聲勢大──翅膀有力、嗓門大,而且與人搶佔水面、公然吞食魚餌,真是率性而為,毫無顧忌。作者透過擬人和誇張的寫法以及風趣而幽默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一隻具有海軍上將派頭的白公鵝,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其的欣賞和喜愛。

  2、說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白公鵝的特點。

  (3)、比較《白鵝》和《白公鵝》在表達上的異同之處,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

  3、說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透過閱讀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難點在於感受作者語言的特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鋪墊。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語言文字的積累,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在教學時強調自主學習,聯絡學生已有的知識點,設計教學環節,確立教學重點、難點和目標,繼續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本課學習中,學生透過學習課文來理解白公鵝的特點是相對簡單的,但是受年齡、閱讀能力的限制,要想學生透過兩文對比,發現作者的寫法、幽默的語言風格,則需要老師引導。

  三、說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品讀感受法和對比閱讀法,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讓學生透過目標引領法、讀悟結合法和對比探究法,感悟文字,提高語文素養。

  四、說教學過程

  以自讀自悟為基礎,利用重點段落的點撥,對比分析作出總結。根據這樣的思考我將本課教學流程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整個教學設計分為“複習舊知、初讀感知、對比片段、對比語句、延伸拓展”五個環節。嘗試以“豐富情感體驗、倡導比較思維、引導自主學習”的理念來達成目標。

  (一)複習回顧,匯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特點。

  1.閱讀課文提示語,明確本文學習的重點。

  2.大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讀通課文,用一個詞語說說文中的白公鵝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填空:( )的白公鵝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一找是從課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其特點的,

  並圈出關 4.指名交流彙報。

  (三)抓片段,對比體驗作者的寫作方法。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圈出描寫白公鵝走路時的動詞。

  2.全班交流:掂量、抬、合上、擺、放,理解“掂量”的意思(斟酌,考慮)。 教師點撥:猜一猜“掂量”是什麼意思,能用什麼詞語來進行替換。

  3.小組合作表演白公鵝走路的動作,從而理解“慢條斯理”的含義,體會白公鵝走路時的特點。

  4.出示“它總是高傲地、一動不動地挺著長長的脖子,好像頭上頂著一罐水。”抓住“總是”想象情境,體會白公鵝“高傲的海軍上將的派頭”。

  5.齊讀第二自然段。

  6.小結:這段話作者採用了抓特點,寫具體的方法,透過細緻的動作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白公鵝走路的特點。豐子愷在描寫白鵝走路樣子時也用到了抓特點,寫具體的方法,讓我們再去回顧一下。

  7.比較《白鵝》,進一步體會寫作方法。學生快速瀏覽《白鵝》第4自然段,說說豐子愷是怎樣把白鵝的步態寫具體的。預設:透過學生的自主交流和教師的恰當引導,讓學生感受到這兩篇課文都是透過抓特點,寫具體的寫作方法來表現動物的特點,但不同之處在於《白鵝》步態這一片段中,作者主要運用對比和比喻的方法,而《白公鵝》一文中則是透過具體動作的細緻描寫來展現步態特點的。

  (四)抓重點語句,比較體驗兩位作者的語言特點。

  1.出示語句,請同學小組合作,說一說你覺得兩位作者是否喜歡自己筆下的

  動物,你是從哪裡感受出來的。如:

  “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像飯館裡的堂倌一樣。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的脾氣,每逢它吃飯的時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鵝老爺偶然早歸,伸頸去咬狗,並且厲聲叫罵??鵝便昂首大叫,似乎責備人們供養不周。這時我們便替它添飯,並且站著侍候。”

  “我們為這片水面打了好長時間的官司,它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裡。??如果趕上這麼一場用以耀武揚威的亂子,你就甭想有魚咬鉤了。??幹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因為它自認為是這條河的主宰。白鵝大概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屬於它。”

  2.小組交流,組內指定一人彙報,其他同學補充。

  3.齊讀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白公鵝的喜愛與欣賞。

  4.教師總結:不管是豐子愷稱白鵝為“老爺”還是葉諾索夫稱白公鵝“海軍上將”,我們都能感受到兩位作者對他們的滿心喜愛。而這也正是兩位作者輕鬆幽默的語言特點。

  (五)延伸拓展

  1.積累課文中能描寫作者喜愛白公鵝的語句。

  2.從不同的方面觀察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