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說的課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我將從教材分析處理、教法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三大方面說明。

  一、 教材分析和處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介紹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第三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及大致功能,第四章前兩節已學習了生物膜的結構模型和物質跨膜運輸例項。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透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座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資料的解讀能力,即資訊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

  2.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本教材的特點,確定如下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資訊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對生命現象的闡釋,體會生命的物質性,養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培養嚴謹的科學精神。

  3.重難點

  重點就是物質跨膜運輸的三種方式,其中兩種被動運輸方式,學生已有擴散和滲透的知識基礎,較易理解。難點是主動運輸。

  4.教材處理

  學生學過呼吸運動中肺換氣、肺部氣體交換,已有對物質交換的瞭解。透過對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例項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同時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學生對跨膜運輸方式還停留在感性認識層次。本節依次講解被動運輸方式、主動運輸方式及意義。

  二、 教法、學法、教學手段

  1. 教法:

  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 →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

  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可採用對比的方式進行物質出入方式的學習,透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

  3.教學手段:

  課件顯示運輸方式動畫

  三、 教學過程:

  (一)複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

  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二)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該部分內容簡單,透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此時比較擴散和滲透兩概念的異同。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透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於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學生有了自由擴散知識的基礎,很容易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此時引導學生自主列表對比兩者異同,並回答問題: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麼相同點? 有什麼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麼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只有被動運輸能滿足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嗎

  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為什麼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呢?

  師就討論結果矯正,精講點撥。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引導學生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並組織學生分析三種運輸方式異同。繼續完成填表。

  提出問題:影響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麼?畫出細胞對某物質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曲線圖。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作圖展示各組成果。

  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充套件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製作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分泌蛋白的分泌過程,得出胞吐現象,提出問題:白細胞是如何吞噬病菌的。 顯示有關圖片. 比較其與跨膜運輸方式的不同。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3.與社會的聯絡

  簡單描述囊性纖維病的機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藥物比較難殺滅病毒的

  原因

  4.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三)、反饋練習

  1.畫出三種運輸方式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曲線圖。

  2.當堂檢測題

  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四、總結反思

  本節課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並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鬆,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由於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前緊後松或是前松後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

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做自尊自信的人》。

  沒有目標的工作,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沒有航向的船,它不可能成功抵達彼岸。思想品德課教學同樣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因此,我先說課標要求。

  第一部分:課標要求

  本課程總目標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旨在促進初中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這個目標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和整體性的要求。具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

  根據本課程的性質和理念,本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認識自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係為經,以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內容為緯,基礎明確、經緯交織、設計科學。

  七下教材共分4個單元,今天我要說的是第一單元《做自尊自信的人》。

  本單元體現了課標中:“認識自我”中“成長中的我”部分:瞭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能夠客觀地認知自我,積極接納自我,形成比較清晰的自我整體形象。“自尊自強”部分:知恥、自尊,不做有損人格的事。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我與集體和他人”中“交往的品德”部分:尊重、幫助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與寬容,與人為善。

  第二部分:體例意圖

  與過去思想政治教材由課、節、框、目等幾個層次組成有所不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分為單元、課、框、目這樣幾個層次。

  從每一單元的內部結構來看,單元下面都有一個“主題探究”。對本單元內容的總的提示,又是以一種嶄新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題探究”之後是課題。與往常不一樣的是,課題之後並不立即接正文,而是一段引文。這樣安排,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引文之後接框題,框題之後接目題,目題之後用活動匯入。活動匯入之後接正文。

  正文內容使用二種字型:宋體字內容是教學的結論和正確導向,要求學生懂、信、用。楷體字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二種字型搭配雜而不亂,形散神聚,相得益彰。

  在正文相應位置輔設小欄目。如相關連結、名言等。

  為了改變傳統思想政治課教材呆板、單一、文字過多的毛病,本教材增加了帶有一定漫畫色彩的插圖,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思辨性,做到圖文並茂。關於篇幅,每框20xx字左右,大約一課時。

  第三部分:內容結構

  整個初中階段,與本單元可以整合的同類知識有:第一課我從“自尊”和“他尊”兩個方面進行整合:與“自尊”相關的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全面發展地看待自己。自強表現:自尊自愛,不卑不亢;意志堅強,不灰心氣餒。誠信做人;男女交往,自重自愛。對自己負責。與“他尊”相關的知識有:孝敬父母,讚賞寬容父母;交友原則中:尊重差異,加強溝通;禮貌待師等。行使權利時尊重他人權利;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尊重他人維護他人人格尊嚴。第二課與自信相關的知識有:相信自己,告別依賴,走向自立;碰到挫折失敗時不灰心不氣餒等;競爭中,客觀評價自己,增強信心;對待考試要有信心,增強自身實力以及對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要有強烈民族自信心等。

  從橫向上看,單元知識內在邏輯關係是: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整體把握和課標所確定的本課程三個基本理念,鑑於七年級學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走向新的學習生活,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確定統整七年級下學期教學內容的核心概念是自尊、自強,教育主題是做生活的主人,教育目標是不斷完善人格,逐步實現社會化,進一步增強調適能力。教材安排了四個單元八課內容,它們之間的關係是:自尊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要有自尊,必須要自立自強;要實現自強,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而要有自尊自信並實現自立自強,則必須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依據課標,本單元設立“重塑自尊自信新形象”主題探究活動和“珍惜無價的自尊”“揚起自信的風帆”兩課。主題探究活動是一個透過“快樂人生三句話”來幫助學生重塑自尊自信新形象的實踐活動。 “快樂人生三句話”正好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本單元的要旨:自尊、樂觀、自信、關心他人、尊重他人。

  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由引言和三框內容組成。引言由一段優美的文字匯入,用知恥是最美的服裝的比喻,說明了自尊無價,尊人優雅,引入新課。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透過對香x迴歸祖國這一歷史事件的回顧,讓學生體會自尊帶給人的快樂感受,引出自尊的含義。同時,介紹了自尊與知恥、自尊與虛榮的關係。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透過活動引入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重要他人”,進而分析自尊與尊重他人之間的關係,說明尊重他人的重要意義。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透過事例反思、分析了自尊的人具備的重要素質,即看重自己的人格和豁達,然後對如何做到尊重他人作出更深刻、更豐富的挖掘。這三框以學生生活為依託,在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編寫安排之中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第二課:《揚起自信的風帆》由引言和三框內容組成。引言透過一首自信的詩歌,說明了自信是什麼,自信的重要性和自信的作用,引入新課。第一框“我能行!”。教材透過事例分析和活動,表達出“自信”這種心理品質中最核心的含義: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引導學生體驗自信的感受,正確區別自負、自卑和自信。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主要分析了只有自信才有助於成功,即自信是成功的基礎,成功離不開自信,而自負和自卑使人遠離成功。第三框“唱響自信之歌”,主要講樹立和增強自信的方法,鼓勵學生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這三框同樣是遵循“是什麼”、“為什麼”、“ 怎麼做” 的編排順序。

  第四部分:教學建議

  根據本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關注生活 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課標提出:“體驗行為和後果的聯絡,知道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後果,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講解“虛榮與自尊”時,我透過影片《無知的青春 虛榮的代價》啟發學生思考:看到畫片中濃妝豔抹的陪唱女郎,我的心情非常的沉重,她們大部分是80後,甚至是90後,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她們走上了這條路呢?讓學生去感悟:用青春和尊嚴去換取短暫的物質財富,這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虛榮的危害,遠離虛榮,做一個真實的我。同時,我運用網路論壇上的熱點:一名收破爛的老人不小心劃破了一年輕女子的牛仔褲,因拿不出對方要求的50元賠償,老人下跪十次,一個被50元踐踏自尊的女人!讓學生去體驗自尊無價,尊人優雅。

  2.精取素材 遷移深化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學《揚起自信的風帆》時,我選取了20xx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千手觀音”節目,告訴學生聾啞人的精彩表演獲得了最受觀眾喜愛的節目一等獎,這說明了聾啞人的自信;同時我還播放了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勇奪男子110米欄冠軍的精彩鏡頭,引用了劉翔 “中國有我,世界有我” 的名言。由於選取的話題學生比較關注,感興趣,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積極參與,認識到自信有助於成功,也認識到要不斷增強自己的信心與實力,唱響屬於自己的自信之歌。

  3.自主學習 善於反思

  新課程下,學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學習的主人。一方面,我注重挖掘教材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善於思考等方面的素材。講解“看到進步與長處”這一目時,我採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在小組內每人都說別人的優點,被說到的同學在卡紙上記下同學所說的自己的優點,然後交流分享感受。並引導學生聯想:你還想具有哪些方面的優點或長處呢?促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主動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最後請學生儲存好自己的卡紙,在以後的日子裡在上面繼續加上自己的新優點。另一方面,我採用我校教學案模式:預習導學、感知生成訓練、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目標測評以及小結與作業,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4.創設情境 體驗情感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於對道德知識死記硬背,而在於體驗和實踐。教學“超越自負,告別自卑”時,我與學生學跳手語舞蹈《我真的很不錯》,幫助學生,尤其是自卑的學生重塑自信。結束後讓學生再閱讀教材第22頁上的相關連結──《也許你想成為》,讓學生透過這樣的活動的的確確地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在活動中成長。同時,在學完“我能行”這一框後,我採用“寫給爸爸媽媽一封信”的形式,讓學生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待。

  第五部分:評價方式

  課標要求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發展。而我們在評價學生時,往往選取了“考試”一種,只注重了理論的考查,忽視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行為的考查與評價,因此評價應做到多元化,特別是實踐化。《課標》中提到了“觀察、描述性評語”等六種評價方式,從考試評價來看,對於七年級知識考查的題型為單選或簡答,對應課標中“瞭解”、“理解”、“體驗養成”的內容要求。教學中,我抓住作業這一環節,採用描述性評語,與學生平等對話,讓學生在評價中找到積極進取的力量。此外,我還採用演講的方式,如教學“做自信的中國人”時,我先讓學生查閱資料,瞭解我國目前各行各業的發展情況,並設想自己就是某一行業的傑出代表。根據大家的選擇,按行業分組,每組推選一名參加“中華未來英才大聚會”的演講。演講結束後,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了成為未來的佼佼者,現在我應該怎麼做?”幫助學生將思考的結果和自己的實際行動結合起來。最後鼓勵學生把演講的感受以黑板報的方式呈現出來。透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其它評價方式中的“談話、成長記錄”等幾項內容,我認為只要我們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幫助班主任把每學期都要搞的這些工作制度化、量化,並加入到思想品德課的學生評價中去,就可以對每位學生有一個更為客觀、公正的評價了。

  第六部分:課程資源

  除了教材之外,本課程可利用的資源有學校圖書館和多媒體等,此外,我們還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學生身上的資源,善於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熱點,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等。如講授“我能行”一框時,我運用《星光大道》無臂男孩李金凱的事蹟:在20xx年年賽上,金凱口叼毛筆寫下了“幸福”二個字,送給《星光大道》。讓學生去感受一個陽光男孩兒,一個失去雙臂,但內心充滿自信,樂觀和堅強的男孩兒。又如在講授“維護人格最重要”這一目時,在學生懂得維護人格對自己所代表的國家、集體的意義的基礎上,我圍繞我校校訓──禮信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透過討論和點評讓學生明確:“尚禮”就是崇尚禮節,遵守道德規範;“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即創造文明、和諧、平安的校園。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自己能為學校的發展做些什麼,有哪些好的建議等。我認為,只要我們教師具備一雙慧眼,課程資源就在我們身邊!

  這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透過準備這次比賽活動,使我感悟到,要想做好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一方面要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另一方面要深入地挖掘教材。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引導者。我們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建設者。我們不僅是教育者,更是學習者,並且要向學生學習。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文講述了一個偏遠農村因缺水給村民們帶來的種種不便,水成了村子裡最珍貴的東西。根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難點:

  1、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一個二類字只識不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缺水時村子裡人們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學生要珍惜水資源。

  教學重點:

  體會缺水時村子裡人們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學生要珍惜水資源。

  教學難點:

  理解母親把“渴”說成“餓”的苦澀心情。

  三、說教學流程:

  1、初讀課文

  在這一階段,應讓學生透過反覆的讀課文,把課文中的生字詞語讀正確、讀通順(可以開展各種形式的讀)為下面的精讀感悟作好準備。

  2、質疑問難,以讀促講

  (1)看第一自然段,讓學生思考:水為什麼成為村子裡最為珍貴的東西?找出有關的詞句讀一讀,讓學生邊讀邊畫邊做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抓住:十公里之外,很小的泉眼,一個小時……體會缺水的的無奈。

  (2)體會以樂寫苦的寫法

  下雨時的快樂的場面

  母親給我們兄弟四個用一勺子水洗澡的快樂

  (3)感悟母親把渴說成“餓”的苦澀之情。

  3、總結全文

  (1)水是生命之源,學了本文之後,我們應該怎樣珍惜水呢?請大家寫一句或幾句珍惜水資源的公益廣告。

  (2)說一說,你在日常生活中將怎樣愛惜水呢?

  四、說板書設計:

  水

  水成了村子裡最為珍貴的東西

說課稿 篇4

  《蔬菜好吃有營養》是我園圍繞《新世紀主體探究活動》開展的綜合主題教育蔬菜營養好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眾所周知,蔬菜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裡,蔬菜隨處可見,它們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如:常見的番茄、土豆、黃瓜、白菜、辣椒等。雖然他們知道的不少,但對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營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透過觀察.討論.猜謎.製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蔬菜特性的同時,知道蔬菜的營養價值使幼兒對蔬菜有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蔬菜的喜愛,激發幼兒愛吃蔬菜的情感,並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因此我覺得選擇本次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必要性。又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透過認識蔬菜的外形特徵,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活動重點:透過猜謎、多媒體課件、遊戲體驗及品嚐蔬菜沙拉,讓幼兒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

  活動難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明確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在活動中我們主要是透過幼兒猜謎、動手操作、分類、製作等活動,在看一看、擺一擺、玩一玩、嘗一嘗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3、活動準備:《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學具準備:、胡蘿蔔、黃瓜、白菜、土豆、花菜等實物若干、蔬菜寶寶圖片數量與幼兒相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3)教具準備:展示各種蔬菜的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互動主體性,採取相互尊重、協商、交流、共同構建的方式,並共同學習與成長。採用的教法有: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組共有四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鑑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透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透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透過閱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關於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透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我緊扣“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同學們,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裡遭到乾旱、霜凍、沙塵暴等怪物的嚴峻挑戰,綠色更是難以尋覓。

  出示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的課件。

  然而,一位老人卻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綠樹覆蓋的青山圖。

  看了這2幅畫面,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從漫漫黃沙到林海如濤,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奇蹟啊!在這片林海後面,凝聚著一位可敬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

  同學們想認識他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6課青山不老,走進這片綠洲,認識這位創造奇蹟的81歲老人吧。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憶江南》,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演示)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一、教材分析

  《憶江南》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春天來了”中的詩詞課,本單元以春天為主題,從春天的聲音、美麗的景色、春天的快樂等方面,讓學生感受春天,欣賞春天。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絕唱之筆。作者以如畫之筆描繪出一幅江南春景圖,在人們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學生透過學習這首詞能夠感知江南春天的美,並且初步具備對古詩詞的欣賞能力。為以後學習古詩詞,鑑賞詩詞的意境美打下夯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也尚淺,不能夠從字理行間中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美。如果光憑教師的一味講解,形式比較枯燥,不能煥起學生對江南美的嚮往,針對這一點,我運用資訊科技手段,在課堂教學當中,透過圖片、影片、音樂把學生帶進江南美麗的情境當中,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感悟詞的詞句美、韻律美、意境美,對於學生較難掌握的生字“曾”,我也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記憶字形,淡化識字難點。並以此字進行知識擴充套件,使學生了解當時寫作背景,為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做好鋪墊。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分析,結合新課程理念,我分別從以下三方面擬訂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憶江南》一詩,認識“諳”、“景”“勝”三個字,識記“憶”字,指導書寫“曾”字。

  技能目標: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詞,感悟詩意。

  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對江南春景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學習生字,感悟詩意,體會詩詞的詞句美、意境美,激發學生對江南的喜愛之情。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透過3 個環節完成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初步感知江南的美

  我先播放flash動畫,讓學生欣賞江南的風景圖片,因為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沒有去過江南,不瞭解那裡的景色,所以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進了美麗的江南之中,從小橋流水人家、江邊綠樹紅花,感受江南水鄉獨有的特點,為感悟江南的美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先自己朗讀詩詞,讀準生字的讀音並初步感知這首詞所寫的內容。

  (二)巧學生字,感悟詞的詞句美

  在學生對詩詞有了大致的瞭解之後,我透過讀詩句,學生字,感悟詩句意境等形式進行逐句教學,對於本課字形較難記的“曾”字,我採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在字形的記憶上,我設計了識字小兒歌,先讓學生掌握了字的結構,再透過課件演示字的筆順,使學生對這個字的書寫順序記憶非常深刻,另外,學生理解了它在詩句中的意思是“曾經”之後,我播放了白居易曾經在江南修築白堤的錄影片,此環節的設計意在使學生了解到當時白居易當時在那裡做官時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並與那裡的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所以白居易寫這首詞不僅是想念那裡的景,更想念那裡的人,學生了解了詩人的寫作背景後,能學生更好地感悟詞的意境。

  接著學習文中的重點詞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我這句的教學中我採用以讀促講,圖文結合的方法,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後藉助多媒體課件打出圖片,看圖讀,再透過兩組對比圖片對比讀,透過對比鮮明的圖片不僅從顏色上給人強烈視覺衝擊,還從中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生機勃勃,再引導學生在詩句中找到“紅”、“綠”兩個字恰當地寫出了江南春天獨特的美,感受詩人用詞持準確性,而學生也在理解的逐步深入,朗讀水平也逐漸提高。教師要做出適當的評價,我對於朗讀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對於朗讀一般的學生給予鼓勵,培養他們的朗讀興趣,逐步提高朗讀能力。

  (四)聽音品析,感悟詞的意境美

  二年級的學生對讀詞的節奏掌握不夠準確,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配樂朗讀,培養學生的韻律美。之後,我播放了歌曲《憶江南》,使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詞的一個特點就是當詞可以吟唱的特點,透過多媒體的設計打破了課堂中原有的那種只憑借教師的一味講解,而學生卻聽的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解決了傳統教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還使學生從優美的旋律和美麗的畫面,再次感受江南那如痴如醉的美景,產生共鳴,喚起學生對江南絢麗春色的嚮往,也想親自去暢遊一番,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講完本首詞之後,我出示了幾張景色的圖片,引導學生先出示自己的感受,根據感受自己試著寫詩句,雖然學生寫出來的詩句很稚嫩,有的甚至也談不上是詩句,但是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濃了,為今後學習古詩詞和鑑賞詩詞的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三、教學反思

  1、透過語文教學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嘗試,有助於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詞的意境美,而且當看到圖片時有自己的感受。

  2、在應用時還要注意恰當,課堂上不能完全依賴資訊科技手段,而忽略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工具性。要合理地運用資訊科技手段,在它的輔助下高質高效地完成語文任務。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一單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分草莓》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原課本教材是以《租船》為例來解決剩餘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在注意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係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及在內容的選擇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應用中鞏固,在活動中深化,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學的設計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教學目標:(1)能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2)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3)透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解決有關“有餘數除法問題”的簡單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靈活處理有餘數除法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餘數的“取”與“舍”的問題,即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學法】

  教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知識的引路人,在教學設計中,正確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點,進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透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提高參與探索的慾望。 學法:1、指導“探索實踐”。讓學生在探索、研究活動中感悟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2、引導“思”鼓勵“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思考,大膽質疑,不斷創新。

  3、組織小組學習,重視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說教學流程】 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件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課件,瞭解情況。接著,我提出 “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著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為優勝隊呢?透過討論,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不能比兩個小組的投籃總個數或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課件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透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定認知衝突,“這平均數除了透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為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著,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為參加 “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瞭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後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

  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資料,比如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釐米,並不是說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釐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為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說課稿 篇8

  《地形概況》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冊《中國的地形》,適用於初中二年級。本節教學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全面發展學生,注重素質教育,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本節說課共分以下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地位及前後聯絡

  中國地理教材分為“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和“中國在世界中”三個部分。《中國的地形》屬於“中國地理總論”部分,是在學習《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之後對中國地理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又是學習中國地理其它章節的重要基礎。《地形概況》是《中國的地形》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學習《中國的地形》的基礎,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響,所以學習本節教材意義十分重大。

  (二)教學內容

  本節教學共需一課時。內容包括;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教材這樣設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三)教學目標

  依據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相統一的教育原則,根據大綱知識、能力及思想 教育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確立本節教材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瞭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點。 (2)瞭解我國地勢呈三級階梯的分佈和特點;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佈。 2、能力目標 透過學生對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地形剖面圖和等高線的判讀、分析,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透過我國地形條件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的講授,加強國情教育,激發學生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目標的確定為本節教學指明瞭方向。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根據教學大綱對學生認知水平的要求,結合知識目標、教材內容,確定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它是本節課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學習、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和關鍵,理解和掌握了它,其它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 2、難點: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的空間觀念的形成是 教學難點。由於初中學生思維處於直觀形象思維向理論抽象思維過渡階段,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對三級地勢階梯的空間分佈不易理解,因而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常言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教學我準確運用了講授法、指導讀圖法、比較、歸納等教法。其優點是,運用講授法能在短時間裡系統連貫地傳授知識;運用指導讀圖法引導學生看、讀地圖,觀察地理事物,使學生初步學會讀圖、識圖,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運用繪圖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心中有圖,這也是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 教學手段的運用應儘量直觀,變抽象為具體。本節教學我準備運用掛圖、投影儀體現知識的直觀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運用投影儀還有助於教學容量的增加。

  三、學法指導

  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讓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教學主要滲透讀圖法培養學生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析圖法,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模仿講授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這樣設計,使“讀”、“講”、“練”有機結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教學程式 本節教學屬於講授知識、培養技能的綜合課。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授、讀圖、繪圖,分析、比較、歸納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分析教材、掌握知識。

  (一)匯入新課採用開門見山、切入主題 運用此方法可直接提出學習的課題。這樣設計,清晰、簡明,使學生一目瞭然,既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又為下一步引入新課指明瞭思考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以圖導學,讀練講析 運用此方法可認識掌握我國的地勢特點——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布。 1、針對教學內容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思考練習題,學生對照練習邊讀地形圖邊完成 練習題,在練習中發現問題、掌握知識。在學生讀圖練習的基礎上,我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地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這樣設計,目的在於聯絡學生已有的在地圖上辨認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識,運用直觀的方法加強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讀圖,透過實踐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讀“我國地勢階梯分佈示意圖”,明確三級地勢階梯的宏觀分佈。我指 圖講解三級地勢階梯分佈概況,要求學生填寫“三級地勢階梯概況表”,掌握三級地勢階梯的分界線、海拔和地形型別。在講解的同時,我板書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簡圖,直觀展示我國地勢階梯的空間分佈。要求學生畫地勢階梯分佈簡圖,講解地勢階梯的分佈、分界線、海拔和地形型別,認識我國三級地勢階梯的空間分佈。這樣設計,使學生對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的認識由抽象到具體,由特殊到一般,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做到了各個擊破,為學生認識上設定了一些臺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化難為易。

  (三)由上而下,因勢利導 運用此方法可分析得出我國地形的又一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這也是本節的重點內容,這一結論可以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得出。進而聯絡實際分析評價多種多樣的地形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這樣設計,便於學生認識我國的地理、國情,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四)總結新課 指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將比較零散的知識歸納、概括成系統的知識,給學生留下一個完整、明晰的印象。這樣可使學生簡化儲存知識,提高思維和概括能力。

  (五)鞏固練習 練習題針對能力不同的學生設計,檢查掌握新知識的情況,鞏固教學重、難點。這樣設計,是為了全面發展學生,因材施教。

  (六)作業佈置 目的是透過一定數量的複習和練習,進一步強化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能,培 養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板書設計 本節教學板書屬綱要式和板圖的結合。共分兩大塊,課題居中,左為內容綱要,右 為板圖。這樣設計,簡明扼要,條理清晰,突出重難點,簡單,精練,美觀,給學生以美的視覺感受。

  (八)教學後記 教學設計只是我的主觀願望。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師本身、學生及其它因素的影 響,可能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為了及時反饋資訊,調整程式,因此,我設計了“教學後記”,便於在今後的工作中改進和提高。

說課稿 篇9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望月》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散文,寫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亮時,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筆生動活潑,使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躍然紙上。文中的對話很多,很適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說學生

  五年級學生有自己的閱讀興趣,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有自己的審美情趣,能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學習內容、方法及合作伙伴。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結合教材結構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體會欣賞描寫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寫小外甥對月亮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3、透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說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髮展特點,將學生分為6個學習小組,讓他們根據自身特點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像蜜蜂一樣自由自在的採集“花蜜”。只有在這樣一個自主、寬鬆的氛圍裡,引導他們以自讀、自悟、自學探究,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然後交流收穫體會,再把自己的體會透過自己喜歡的形式讀出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高。

  五、說教學步驟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為貫徹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如下四步:

  (一)談話匯入生質疑

  課始,教師揭題後讓學生圍繞課題說說你最想知道什麼?生可能會提:為什麼望月,望月時想了什麼,望月時說了些什麼……此時,師可以激發學生寫作的慾望:如果讓你來寫望月,你會寫什麼?生可能會說:月夜的美,月的傳說,想念親人,借月抒懷,月亮的知識……課文是怎樣寫的呢?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論,調動了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分4步完成)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完後交流讀書收穫,文中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肯定會說是小外甥那麼老師可以再問,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孩子?

  師問:學生基本上能答出是個愛積累、愛幻想。

  3、從哪此地方可看出他愛積累?哪些地方寫他愛幻想?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找出相關內容並讀出來。

  4、交流。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知,也檢查了學生的讀書情況,教師也可以相機板書,真是一舉多得。

  (三)質疑問難,以學定教

  (1)質疑

  由於學生基礎不同,所以提出問題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樣,有的問題是學生透過認真讀書開動腦筋提出來的具有很高的研討價值,往往是理解整篇課文的最佳切入點,教師要善於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引導他們自讀、自悟、自得。

  (2)接著教師根據學生質疑情況,總結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選擇學習目標、合作伙伴並說說打算怎樣完成這一目標。

  (3)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彙報展示

  前面是小組自選目標自學的,那麼,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選擇的教學目標來細細品析寫目的句子和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句子:月亮叫醒我,月亮是天空的眼睛,月亮圍了……讓學生談體會,並把這種體會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表現出來。另外,課文寫月的詩句很多。有“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可讓學生充分朗讀,並補充。

  在這一個大環節設計中,我們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讓各個學習小組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學習內容,進行再朗讀,再領悟,然後相互交流,充分發表意見和彙報展示,這樣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個性得到了尊重,提高了個體學習的能力,既培養了學生善於從別人身上取長補短的好習慣和全面考慮問題的能力,又發揮了群體的功能,達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四)總結作業

  1、當堂訓練——找童心。

  在這一課裡,學生能充分領悟到“小外甥”的童真童趣,自己的那份童真童趣也呼之欲出,所以可設計“尋找童心”的作業。讓學生由以下事物發揮想象。

  例:蘿蔔 ——太粗心,捉迷藏時忘了把小辮子藏起來了。

  太陽——

  閃電——

  老師——

  樹葉——

  2、課外作業——賽詩會

  因為這一課涉及到的詩句很多,所以這一節課可以讓學生收集描寫山水星月、春夏秋冬、花草樹木等詩句,比比誰積累的多,這一作業設計不僅是課外的延伸,也激發了學生積累的興趣,培養學生善於主動積累的習慣。當然也可以組織學生自辦古詩專題的手抄報。

  六、說板書設計

  這一節課主要寫小外甥的愛積累、愛幻想的特點,而“愛積累”是透過背詩反映出來的,而愛幻想是透過對月亮的想象反映出來的,所以,我的板書這樣設計的:

  背詩——愛積累

  叫醒

  眼睛 愛幻想

  困了

  以上是我對這一課的教學設想,主觀上力求體現“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得以主動發展”這一精神,客觀上由於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有限,可能有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懇請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10

  一、說目標

  幼兒天生對富有動感的物件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些物件極易進入他們的視線。在4月底的一次遊玩野生動物園的過程中,班中就有幼兒對快慢現象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有的說:"兔子跑得快,烏龜跑得慢";有的說:"獵豹是跑得最快的動物";有的說"奶奶走的慢,我走的快",還有的小朋友對司機叔叔說"開的快一點,我們要得第一名!"

  回到幼兒園,我們追隨幼兒的熱點,依據《指南》中幼兒的基本經驗:"用各種感觀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特徵,比較事物的異同,發現事物之間的關係。"及中班幼兒階段目標:"結合日常生活,初步理解距離、時間等概念,學習比較等方法。"我們預設了整個主題的目標:""。

  "五一"長假後,我們由"動物王國中的快慢"為切入口,生成了一系列活動。以為幼兒會十分感興趣。但由於資源的缺乏,如找到的只是一些動物的靜態圖片,難以讓幼兒有一種直接的、動態的感知。根據在頭腦風暴中,幼兒對車輛速度的快慢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我們又生成了小主題:"汽車王國比快慢"。在馬路上的參觀活動後,幼兒對車輛本身也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紛紛透過各種途徑,收集來了許多有關各種車輛的圖片、資料。如何將幼兒對車輛本身本領的興趣誘導到"快快慢慢"中去呢?我們設計了一塊牆面:"汽車王國比快慢"。將幼兒尋找到的車輛圖片放在標有起點和終點的公路上比快慢。在探索的初期,幼兒紛紛要求老師將賽車放在第一個,因為他們覺得賽車應該在這些車中跑的最快。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探索,他們的想法發生了改變,覺得警車是抓壞人的,一定也要跑的快,所以警車應該和賽車一樣快。在進一步的討論中,他們還發現了其實還有許多特殊車輛在執行任務時都要開的快一點,如搶救病人的救護車、救火的消防車等等。於是,牆面上看似平靜的比賽其實競爭異常激烈,不斷在幼兒新的發現、新的"理論"下調整著次序與結果......

  在區角活動中,我們也創設了一塊空間,專門給幼兒進行"賽車"小實驗,並提供表格供幼兒記錄實驗的結果。在一次次的實驗中,幼兒逐漸發現,快慢現象的存在與當時的外部環境息息相關:比如車子在上坡時就慢,下坡時就快;比如車子開始時是快的,要停下來時就慢下來了等等。隨著幼兒發現的高潮迭起,我覺得有必要開展一次集體的活動為幼兒的探索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分享的舞臺;並以此激起幼兒繼續拓展主題的興趣,引導幼兒從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受、尋找到更多的快慢現象。

  我園現正對主題背景下藝術活動的挖掘、開展進行研究。快慢現象在音樂王國中,同樣值得探究。所以,我預想以感受音樂中的快慢為切入口,讓幼兒運用已有對各種車輛特徵、行駛速度的經驗,用肢體動作交流表現快慢,從中體驗到快動作與慢動作的不同樂趣,以繼續激發幼兒對身邊快慢現象的興趣,擴充套件主題的範圍。本次活動是主題背景下的一次以音樂為載體的集體活動。是二級主題"汽車王國比快慢"結束時期的一次分享、交流活動。它也可以看作是兩個小主題的交叉點,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根據階段目標、主題目標及幼兒探索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1、體驗快動作與慢動作的不同樂趣,繼續激發對身邊快慢現象的興趣。2、感受音樂的快慢變化,初步用肢體動作交流、表現車輛運動快慢的不同。"其重點在於體驗快動作與慢動作的不同樂趣,繼續激發對身邊快慢現象的興趣。難點在於感受音樂的快慢變化,初步用肢體動作交流、表現車輛運動快慢的不同。

  綜上所述,本次活動目標的是符合本班幼兒實際經驗的,是為階段目標和主題目標服務的,它們之間有著層層積累、層層遞進的適應關係。

  二、說內容

  根據目標,我對活動的內容進行了篩選。最後將目光放到了巴赫的大調小步舞曲身上。因為我本人很喜歡這首曲子,它也是孩子們在生活中能經常聽到的古典名曲。這樣的曲目的選擇一定程度上也為幼兒感受名曲,接受高雅藝術的薰陶做了鋪墊。

  在確定了曲子後,我對它進行了分析、改編。想盡量使它符合幼兒的需要,符合我們這次活動的需要。為了讓幼兒感受到曲子中的快慢差異。我將此曲中最基本的,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段旋律進行了快慢不同的三次錄音。為了讓曲子更貼近我們的主題內容,我請專家在開始中間和結尾加上了汽車啟動、喇叭、遠去的聲響效果。而三拍子的旋律正巧可以將車喇叭的聲音巧妙地地結合進去,既增添了童趣而又不覺得生硬。這樣,教材就產生了。由於是自己改編的教材,所以它與幼兒的年齡適宜性、與目標的一致性都是適應的。

  三、說教法

  本活動主要運用的教法是情景法,學法是角色扮演法。由於中班幼兒的思維還是處於具體形象,逼真的情景的創設及有利於他們主動投入地學習,並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情景法的創設中,我主要是將物質環境的情景創設與心理環境的情景相結合。物質情景的創設基於教室環境的整體佈局,進入教室就可以感覺到來到了一個快快慢慢的王國。四周留下了小朋友探索的痕跡;心理情景的創設主要是用音樂和語言營造了一個音樂王國。讓幼兒在感受中,體驗音樂的快慢變化並大膽想象,相應地作出快慢動作。在角色扮演法中,我們的孩子變成了他們喜歡的汽車人。以這樣的方式表現特殊車輛的不同特徵,有助於幼兒將積累的經驗內化、遷移。因為我是汽車人,所以我要用動作讓別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什麼車。這樣的方法比單一的"把汽車的樣子表演出來"更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並且,幼兒在角色扮演中,將平時觀察、收集到的有關快慢的資訊用語言表述其快慢的原因,再用肢體動作表現這樣的快慢現象,有助於幼兒經驗的分享交流,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四、說過程

  首先,我以語言節奏引出了活動主題。在經驗的回顧中,幼兒做了一個小小的熱身。各種車輛特殊本領的敘述也是為幼兒等下表現汽車的不同特徵打下伏筆。接著,是對音樂內容的感受體驗。在這裡,我先運用了籠統體驗的方法,讓幼兒說說各自不同的感覺:可以是對音樂速度的,也可以是對音樂形象的。再在幼兒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第一次提煉:什麼地方快?什麼地方慢?請幼兒用肢體動作表達音樂快慢的理解。可以做開車的動作,也可以做其他的動作。只要是符合音樂的快慢速度的即可。第二次的提煉是在第一次的基礎上,請幼兒更進以步想象:什麼車在快快的音樂中與慢慢音樂中的不同表現。這時是請幼兒用語言進行表達的。有了以上的對音樂整體的感受、體驗、理解,於是我進入了下一環節:表現交流。我運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請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汽車人,並提醒幼兒:"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什麼車子。"也就是要表現出車輛的特徵。在幼兒單純的用肢體動作表現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進行了觀察,將形象、動作與音樂相符合的幼兒作為示範,老師對其動作進行提升後,以幼兒間相互學習、互動的方式,達到交流分享的目的。也可以將有困難的幼兒問題拋給幼兒,大家來幫助解決。最後,在高潮部分,我請幼兒穿戴好道具,再次進行表現。目的是為了引發興趣,也讓幼兒的製作用到實處,使幼兒的表現更為豐富,也體現了主題發展的痕跡。從而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所以最後的延伸我趁熱打鐵,向幼兒佈置了新的任務:繼續尋找生活中的快慢,體驗發現的樂趣。

  五、反思:

  (一)目標的達成情況及其原因分析

  (二)幼兒參與活動的分析

  (三)今後活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