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週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內容。本章以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為框架,先介紹元素週期表,再透過一些事實和實驗歸納元素週期律。本節從化學史引入,直接呈現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在學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以週期表的縱向結構為線索,以鹼金屬和鹵族元素為代表,透過比較原子結構(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的異同,突出最外層電子數的相同;並透過實驗和事實來呈現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幫助學生認識元素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提出元素性質與原子核的關係,並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關知識。本節內容要求達到“能結合有關資料和實驗事實認識元素週期律,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學生只有在瞭解週期表的結構之後,才有基礎來學習週期律。本節我打算用4個課時來講解。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節內容要求達到“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

  知識技能目標:

  ①.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②.在初中有關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瞭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③.透過有關資料和實驗事實,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係。認識原子結構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學性質上表現出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透過查詢元素週期表發現史,學會運用查閱資料獲取資訊。②.培養學生透過分析和處理資料得出結論,形成概念,發現規律的思維方法。③.在元素週期表的教學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④透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元素週期律,能使學生初步樹立“由量變到質變”、“客觀事物都是相互聯絡和具有內部規律”“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學習化學史知識,能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認識是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不斷髮展的;任何科學的發現都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教材的重、難點:重點、難點

  基於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第I主族,鹵族同主族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的性質、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學習難點:元素的性質、在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說學法指導以發現、探究為重點,致力於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 充分體現學習知識的過程,核心是學生思維的啟發、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提升能力。本節課的基本結論較多,要始終讓學生主動參與結論的發現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的研究者。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元素週期表的教學過程主要是:

  1.引入新課提出問題,創設教學情景。目前已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應如何排列?為解決這一問題,哪位科學家做出了最傑出的貢獻?(引出元素週期表)

  2、設疑誘思,自主探究。請同學們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結合原子結構示意圖引導同學注意分析,原子結構和原子係數有什麼關係?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層結構與元素的位置有什麼必然關係?然後引導同學們總結出同週期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共同特點?排列規則是什麼?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共同特點?排列規則是什麼

  3、指導閱讀,大家對照元素週期表閱讀課本第4~5頁後,歸納總結週期和族的相關概念。特別強調如何表示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寫法等等。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元素週期表,讓學生動手數、用眼看、動腦記、形成印象。

  第二部分元素的性質和原子結構,課本以鹼金屬元素、鹵族為代表、主要是以透過科學探究、實驗和圖表引導學生對比實驗、分析推斷總結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元素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關係。體現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這一化學觀點。

  鹵族元素:1、新課的引入。回憶上節課所學的關於鹼金屬元素在性質上表現出來的相似性和遞變性。提出一個疑問“是不是同族非金屬元素之間也會表現出類似的特徵?”

  2、結合第7頁的學與問根據鹵素原子結構討論推測鹵素單質化學性質相似性與遞變性。3、鹵素原子結構的相似性和遞變性決定了鹵素單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因此在教學中主要透過學生熟悉的氯氣來引導學生推測其他鹵素所具有的性質,然後透過課本第八頁的鹵素與氫氣、實驗1-1來總結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第三部分介紹核素,首先先複習初中所學的原子結構,得出原子的質量主要取決於哪種微粒?【引出】質量數的概念及演算法: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進而引出在元素符號的左下角表出其質子數,左上角標出質量數A ZX的表示方法然後以H的三種原子為例,讓學生歸納總結異同,引出核素及同位素的概念,然後讓學生用集合的圖形形象的表示出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能更清晰的辨析這幾個概念,最後透過有關同位素應用的素材,幫助學生了解核素的概念。

  以上是我對《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課堂教學的基本構想和一些粗淺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59——60頁,“小小圖書館及練一練1~4題。

  教材分析:

  “小小圖書館”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做好鋪墊。本課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十分強調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體會計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剛學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又有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再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應該不算困難,他們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透過正遷移來突破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聰明、活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喜歡數學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只要設計好各種有趣的、開放的活動,就一定能夠啟用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退位減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鼓勵學生勇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並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理解用豎式計算的算理

  教具:

  教師用具:教學課件,口算卡片,計數器,小棒。

  學生用具:小棒、計數器。

  說學法教法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書中的《小小圖書館》這一生活情景,貫穿全課又增加了“送小動物回家”“小小書籤“等生動有趣的情境,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感受數學的美,數學的樂,數學的無窮魅力。

  2、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我鼓勵、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讓孩子們不同的思維火花得以閃現。再透過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互教互學互長,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提供思考討論的平臺,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安排了兩次合作交流,一是小組內同學互相交流各自的演算法,二是小組同學共同完成“小小書籤”,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4、課堂評價,使評價成為推動教學的“加油站”。

  《新課程標準》在學生評價中提出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性評價,教學中我注重從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給學生以成功的喜悅,用一顆愛心使課堂評價煥發出藝術的魅力。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獲取資訊——引發問題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讀書嗎?大家看這裡是什麼地方?(出示課件:圖書館圖片)同學們喜歡去圖書館嗎?為什麼?

  師:我們的好朋友淘氣,丁丁和笑笑經常到圖書館去借書看,你們瞧!(出示借書圖)看圖你都看到了什麼?

  師:同學們借書,管理員阿姨都做了統計你想了解嗎?(出示表格)觀察表格你從這幅表格中你能獲得什麼資訊?(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表格應用題因此教師在此先將表格怎麼看告訴學生)。再提問,誰能完整地說一說?

  [設計意圖:根據教材情境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觀察統計表提出問題,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更樂於自己解決,為後面學習打下基礎。]

  2.獲取資訊——引發問題

  如果你們是管理員你想知道哪些情況?(提出減法問題)根據提問板書三個問題

  師;你們能把數學資訊和問題都表述出來說得很完整。這幾個問題正是管理員阿姨要解決的問題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幫她解決吧!

  [設計意圖:注重語言習慣的培養。繼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限制提問範圍,因為要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單只是讓學生面對情境提出問題,更深入的是在活動中進行質疑、交流,限制提問範圍,避免偏離主題的現象,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來保證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互動。]

  二、探究——合作——交流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請你和老師一起讀一讀這道題

  1、怎樣用算式表達呢?彙報33-7=

  2、師:33表示什麼?那7呢?

  [設計意圖:新課標精神,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過去的應用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你想怎樣算一算?聽清要求再操作,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在算的過程中還可以藉助小棒和計數器來操作。做好後可以和同桌說說你的演算法。

  交流總結(課件出示4種方法,學生的方法可能還有好多種),在這裡特別強調豎式的方法。

  都有誰也是用這樣的方法計算的你能在說說你的演算法嗎?教師課件演示過程(豎式是本課重點因此加以強調)。

  師:從這些方法中你有什麼發現嗎?(先要求生總結師歸納)這些方法雖然呈現的方式不一樣,但算理是一樣的都是個位上的數不夠減時要從前一位(就是十位)借1,十位上的1相當於個位上的10個,這樣個位就夠減了,助人為樂的十位就少了1個數。

  師: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的就是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開始獨立操作,解決問題。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與同伴的交流、比較中不斷完善最佳化自己的演算法,透過獨立計算、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種演算法多樣化,重點突出計算方法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

  三、鞏固新知,拓展應用

  ㈠現在用豎式的方法解決其他兩個問題!彙報說說你的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由於時間的原因,首先用自己嘗試解決故事書還剩多少本?連環畫還剩多少本?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說一說豎式計算的過程,使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演算法得以鞏固。]

  ㈡師: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三種書還剩多少本了,因為剩的書有限,我們每個人先選一種書看,看過之後同學之間可以交換,好嗎?你們想看哪本書?(按照每個人的要求發給學生想看的“書”(準備好的圖片)。

  [設計意圖:每種書開啟後是不同的練習題,學生在這種情境下完成練習既新鮮又興奮還很認真。這樣安排讓小小圖書館的主情境更加完整。]

  1。“連環畫”呈現的題目是:森林裡有三棵大樹得了病,請你當小大夫幫幫它們。

  2。“故事書”呈現的題目是:發書籤(每一個小組一張題卡每人一題看看哪組又對又快,獲勝的一組發書籤當獎品)

  3、“兒童畫報”呈現的題目是:愛心小行動,學生給小動物找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只要小動物手裡的算式得數和汽車上的數字卡片相同,小動物就可以乘車回家了。

  4、讀書節活動:□□-9=□□

  [設計意圖: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可以有多種做法,既調動了積極性,又對本節課的重點有所突破]

  四、總結評價: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有那些收穫?可以小結一下自己或班內同學的表現。

  [設計意圖:愉快地與學生分享這節課的收穫,進行生生互評,師生互評,最後提出希望,願每一個小朋友都成為生活的有心人。

  在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同時喚起了學生對下一次數學課的企盼。]

  對於本課教學我的設計意圖是力求使課堂做到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說課稿 篇3

  教材:

  1、站立式起跑

  2、遊戲:直線地滾球接力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明白站立式起跑的動作要領,發展學生身體的靈敏、速度等素質,提高協調潛力。

  2、技能目標:80%學生能做到起跑時重心前移,反應速度快。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敢、果斷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準備:

  籃球4顆。

  一、開始部分:2分

  《一》教學常規:

  1、體育委員整隊,師生問好,報告人數。

  2、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3、宣佈本課的教學目標、資料及要求。

  組織:四列橫隊。

  《二》準備活動:8分

  1、遊戲:直線地滾球接力。

  遊戲方法:全班分成人數相等的四組,由每組的排頭單手或者雙手拿球在地上直線滾到本組對面的另一個同學,然後自己站在排尾,在由接住球的這一名學生再用同樣的方法將球滾至對面同組的另一名學生手中,以此類推。哪組學生最先完成接力,哪組將獲得第一名。

  規則:採取獎罰制度。第一名將全班鼓掌獎勵;最後一名將罰本組學生每人做10個深蹲跳。

  要求:①反應要快,直線遊戲,不得擋住其他同學遊戲。

  ②如中途失誤球跑了,要把球撿回來在原地繼續遊戲。

  2、徒手操:肩繞環、擴胸運動、體轉運動、腹背運動、活動膝、踝關節。

  二、基本部分:22分

  1、誘導性練習:主要鍛鍊學生的反應。4分

  ①原地縱跳接加速跑;

  ②原地高抬腿接加速跑;

  方法:學生背對教師做原地的高抬腿和原地縱跳,聽到教師發出“跑”的口令時,學生迅速後轉身向前跑出去。

  2、站立式起跑18分

  動作要領:聽到“各就位”時站在起跑線後,兩腳前後開立,相距約半步,有力腳在前,全腳掌著地,後腳用前腳掌著地,身體稍前傾,中心落在前腳上。兩腿彎曲,上體稍前傾。重心前移,前腿的異側臂自然曲肘於體前,另一臂在後。聽見“跑”的訊號時,兩腳用力後蹬,同時,後腿迅速向前抬起,兩臂用力前後擺動,迅速向前跑出。

  教法:

  1、教師提問學生見過的起跑姿勢。

  2、教師講解動作要領並做示範。

  3、教師提醒學生仔細觀察教師的動作。

  4、教師組織學生群眾模仿教師做動作。

  5、教師指導下,學生做完整動作練習。

  6、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練習。

  7、教師巡迴指導、評價。

  8、教師集中學生再次講解,強調重難點。

  9、組織學生再次分組練習並學會互評。

  要求:講解明確,示範到位,聲音洪亮。

  學法:

  1、學生認真聽,仔細看,觀察教師的動作。

  2、學生跟隨教師的口令一齊練習。

  3、學生跟教師一齊做分解動作練習。

  4、學生分組練習。

  要求: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動作規範、認真到位、協調、優美。

  教學步驟:

  1、教會學生確立兩腳站的位置(前腳尖約離線半腳長,前後腳距大約一腳長,兩腳左右約半腳長),有力腳在前。

  2、群眾原地做“各就位”的姿勢練習。

  3、按口令做站立式起跑後跑出15——20米。

  重點:“各就位”時要控制身體平衡,持續情緒平穩,“跑”時起動快。

  難點:姿勢正確、動作敏捷。

  三、結束部分:3分

  1、遊戲:反正反口令練習。

  方法:教師喊起立,學生蹲下;教師喊蹲下,學生起立。

  組織:四列橫隊。

  2、教師小結本課

  3、師生再見。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長江之歌》是西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愛國篇的第一課《歌詞兩首》中的一首。學習這首歌詞,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感,為本課另一首歌詞和本單元后三篇課文的學習做鋪墊。《長江之歌》寫出了長江的多彩神韻、磅礴氣勢和源遠流長,表達了祖國兒女對長江的無限讚美和無比依戀之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並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盪滌”“磅礴”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歌詞的具體內容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領會課文運用第二人稱增強親近感的寫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透過形式多樣的朗讀,體會歌詞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組織學生蒐集有關資料,藉助資料,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文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祖國兒女對長江的無限讚美和無比依戀之情。

  (2)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感。

  本課的重點是:體會歌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難點是:體會並掌握運用第二人稱增強親近感的寫作方法。

  二、說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由於《長江之歌》所述內容和所要表達的主題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先讓學生蒐集資料,然後藉助電教手段創設情境,增加具體直觀的內容,以讀助講,導引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而瞭解長江的多彩神韻、磅礴氣勢和源遠流長,感受祖國兒女對長江的無限讚美和無比依戀之情。

  在以讀助講,導引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住文字的感情基調,善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使學生領會課文運用第二人稱增強親

  近感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感。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採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方法,堅持以學生的自我感悟為主,引導學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和同學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歌詞的內容。同時,讓學生反覆、大量朗讀,在朗讀中更好地體會課文的寫作方法,領會歌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具準備

  有關課文內容的課件,多媒體電化教學裝置。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匯入階段、導學階段、應用評價階段。

  匯入階段:播放歌曲《長江之歌》,在音樂聲中匯入新課。

  導學階段:(1)教師出示地圖,指出長江的位置和所流經的地方。

  (2)學生彙報他們蒐集的有關長江的資料。(3)教師出示自己蒐集的一些有關長江的資料,並講解。(4)自由誦讀課文後共同學習本課的生字詞。(5)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為什麼說長

  江是無窮的源泉?為什麼說長江有母親的情懷?然後小組討論,集體交流見解,教師點撥。(6)全班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方法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7)教師播放歌曲《長江之歌》,學生跟唱。

  應用評價階段:分為課堂小結、課中交流和課後背誦並學唱《長江之歌》三個方面。特別是課中交流,教師要敢於放手,鼓勵學生髮言,讓學生大膽表述對課文的理解。

  六、說板書設計

  長江之歌

  長江——母親

  (讚美、依戀)

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泉城》是新課標江蘇國標版四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它主要介紹了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讚美了泉水的奇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6個自然段,是一種很典型的“總-分-總”的寫作結構,第一小節為課文的第一部分,總寫了濟南的泉水不但多而且美。第二至五小節為全文的重點,分別介紹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聲喧騰”和趵突泉的“大、清、美”。作者生動而詳細的介紹,令讀者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四個自然段採用了相同的構段方式,都是先介紹 泉水的位置,再描繪泉水的特點。另外全文還多次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泉水的特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採用變序教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複習課文最後一小節內容,弄清為什麼稱濟南為泉城,練習用上關聯詞說清楚。然後自然過渡到第一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泉水不但多、而且美。最後讓學生選學課文中詳寫的一處泉水,弄清這一處泉水的位置和特點,並練習以導遊的身份進行介紹。

  2、學法:啟發式自讀自悟法。

  三、教學目的:

  1.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圖文對照、影片資料等方式體會泉城泉多水美的特點,感受泉城的魅力。

  2.透過品析描寫泉水流動的句子,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

  3.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濟南壯麗景觀的發自內心的讚美和熱愛。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感悟體會濟南泉水的美麗,神奇,體會作者對濟南壯麗景觀的發自心的讚歎和熱愛.

  教學難點則是湧,匯注,噴吐,冒這幾個詞分別怎樣生動形象地寫出泉水的流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是帶領學生學習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讀通課文。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

  透過上學期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泉城是什麼城市的別稱?(濟南)

  (二)精讀第一段(加強朗讀,讀中品味)

  引導學生從“說起濟南,自然會想到濟南的七十二泉。”理解泉多。濟南不僅泉多,而且泉美。透過反覆朗讀從“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體會泉美。最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細細品味濟南的泉形態美,聲音美,讓人看不厭,讓人聽不夠!透過朗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感覺,透過朗讀,來豐富孩子的情感想象。

  (三)選讀第五段:(示範引路,明確學法)

  課文2-5四個自然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把重點放在對 “趵突泉”的理解感悟上,以此為示範,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由於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它的特點比較鮮明,課文插圖也比較清晰,我先讓學生看圖說,然後去體會文章中有關描寫趵突泉的語言文字。透過抓住“冒”讓學生體會泉水充滿活力。

  (四)自主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遷移運用,嘗試學法)

  根據趵突泉的學法為引導,讓學生自學珍珠泉,五龍潭和黑虎泉。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湧”“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透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透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泉水特點和水流特點,五龍潭,由幾股泉水匯注而成,所以抓住匯注一詞,體會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則抓住噴吐一詞,體會水勢的大和猛,接著適時出示聲音,讓學生有更深切的感受,並在朗讀中加深記憶。

  (五)回讀全文,昇華情感:

  提問學生,你們在別的地方見過這麼美的泉嗎?誰能用一個詞語歸納(獨一無二),那麼課文第6自然段,哪個詞能說明獨一無二(天下聞名),引導學生齊讀第6節,再一次回味泉城的多姿多彩。

  (六)寫作指導:

  課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了濟南泉水的特點,不僅泉多,而且全美,二至五自然段分別介紹了四大名泉的特色,最後再一次總括全文,濟南的泉水天下聞名,這樣的寫作方法我們稱之為“總——分——總”,引導學生在以後的寫作中熟練運用這樣的寫作方法。

  (七)超越文字,拓展延伸

  背誦的形式有很多,當小導遊,既可以吸引學生,又可以創造性的再現文字,一舉兩得。因為我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向遊客介紹這的泉水,可以用書上的原話,也可以加進自己的語言,如果能結合課前你收集的資料補充一些課外的知識則更好。小組內一人介紹,其他三人可以扮演遊客,給出恰當的'意見。

說課稿 篇6

  一、複習匯入

  1、詞語

  2、課文內容

  在學生回答完畢,我出示課件,展示老人與海鷗的一張張畫面,這時我說同學們這就是那位老人,這就是那群海鷗,看這老人與海鷗相依相隨的畫面,你有什麼感受。透過課件展示,老人與海鷗的畫面,能可以使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濃濃深情,這時我總結,的確老人與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共同走進動人情景,感受濃濃深情,此時板書課題:老人與海鷗

  二、品讀感悟

  在這一環節當中,我透過讓學生反覆朗讀重點語句,以讀代講感悟海鷗對老人的深情,學習課文15——19自然段。

  1、引導學生自由讀文,我先說,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老人對待海鷗就像自己的兒女一樣,但當我們大家都沉浸在老人與海鷗的這份親情和諧和幸福之中時,一個不幸的訊息傳來了,這時學生齊讀第14段,接著我再說老人在世時,說過他的願望,他說當他離開人世時,希望把他的遺像放大,帶到翠湖邊,讓他再看一眼他的兒女們,如今人們完成了他的意願,但就在把他的遺像放到翠湖邊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時我佈置朗讀任務,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15——19自然段,看看接下來發生怎麼樣的事情。想一想從字裡行間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感情,畫出感動的句子。

  2、結合學生回答,逐一品讀重點語句,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此時出示課件,教學第一個重點語句,為了使學生理解海鷗對老人的不捨之情,在教學這一句話時,我設計瞭如下環節,首先提問,海鷗的叫聲和姿勢,與平時有著怎樣的大不一樣,引導學生了解海鷗焦急悲傷的心情,接著我再問,這是海鷗焦急的呼喚,悲傷的鳴叫,想象一下它們彷彿在呼喚什麼,使學生了解,這是海鷗對老人的深情呼喚,最後引導學生讀出海鷗的焦急與悲傷,就這樣透過學生的充分理解,透過學生的想象,學生很容易讀出海鷗焦急的心情。

  教學第二個重點語句,這時我用這樣的語言過度,海鷗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老人卻始終一動不動,海鷗總於明白,老人永遠的離他們而去,於是在翠湖邊上它們為老人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葬禮。這時先讓學生讀一讀,初步感受海鷗的悲傷,接著,在引導學生透過瞻仰一詞,海鷗與老人如同親人般的深情,最後我說那就讓我們讀出的海鷗對老人的情意,尊敬與愛戴吧。這樣以講促讀,以讀代講,學生感情會更加充沛。接下來我再用,還有那句話令你感動,過渡語,引出本課的重點語句。比如,在這語句話的教學中,我用換字法,把哭改成飛,引導學生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情,就這樣我把本課的語句一一呈獻給學生,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讀中,感受到海鷗對老人的深情,這時,我用課件出示圖片,同學們,讓我們再看一看這個老人,這群海鷗,看海鷗們站成2排,為老人送行,聽,海鷗們正在深情的呼喚,呼喚著老人的歸來,讓我們拿起書有感情的朗讀16——17自然段。這時安排學生配樂朗讀,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昇華。在學生感悟到海鷗對老人的深情之後,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回憶老人與海鷗的情意,這時我提問,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使學生理解正是因為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才有海鷗意想不到的舉動,看這這樣悲壯的場面,使我不禁想起了老人精心喂海鷗的情景,課件出示讓學生齊讀,接著我再問,除此之外,你還想起了什麼,讓學生回想起老人呼喚海鷗名字,老人照顧受傷的海鷗,最後總結10多年來每逢冬季來臨,老人風雨無阻,老人想照顧兒女一樣,老人與海鷗相依相隨,共同譜寫了美妙的歌聲,但如今這確實一首悲壯的歌,引導學生齊讀最後一段。以上就是第二環節品讀感悟的環節,在整個環節中,我透過各種方式,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寫作,我是這樣開展教學的,同學們老人心理牽掛的是海鷗,海鷗思念的是老人,這時多門動人的情感,他們之間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後來人們在翠湖邊上建立一個雕塑,同學們看老人依舊滿臉笑容,海鷗依舊翻飛鳴叫,此時此刻你想對老人說些什麼呢,就這樣學生在音樂中寫下自己的真情。這樣學生就由動口到動手,由誦讀到用筆表達,一切都水到渠成,有感而發,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們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實踐能力,也讓他們真真正正地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說課稿 篇7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裡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二是繼續學習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能夠依據新課程理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並把學生的發展做為課堂追求的目標。

  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及小組合作學習。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寓言蘊含的道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做人應該謙虛謹慎,不應該驕傲自滿。

  2、不要以己之長比別人之短,我們要多看別人的長處的道理。

  《陶罐和鐵罐》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從而理解課文所講的道理。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要使學生透過學習課文,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為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瞭如下四大板塊:

  (一) 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二) 進入文字,品讀理解;

  (三) 深入文字,研究感悟;

  (四)表達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導觀察法

  遵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圖帶文、圖文並茂,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

  2.表演教學法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表演讀,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投入課文所設定的情境中。

  3.鼓勵欣賞法

  教師及時的點評,甚至學生之間的互評,都是以鼓勵、欣賞為主,主要是激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讚許,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朗讀的信心。

  四、學法

  1.合作學習法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能聯想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

  2.美讀訓練法

  以“看”“聽”“說”“讀”“悟”為主要訓練方式,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中,透過師與生、生與生面對面地提高、思考、討論、交流、體會、練讀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得到鍛鍊。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板塊: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假如你有一個陶罐和一個鐵罐,你喜歡誰?為什麼?從學生的發言中總結出他們倆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從而使學生對文字產生興趣。

  第二板塊: 進入文字,品讀理解;

  這個板塊主要抓住課文1---9自然段來展開教學。首先使學生了解“這9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而後抓住重點詞“奚落”進行挖掘,“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面對鐵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讓學生找一找、劃一劃,加深對文字的印象,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接下來,課件兩次出示四個重點句子,重點進行品讀。在師生、生生對話中構建話題,以讀為本,在朗讀中內化感悟。從而瞭解鐵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點。

  第二板塊: 深入文字,研究感悟

  瞭解了陶罐和鐵罐的不同性格特點,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鐵罐說道那樣,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堅固得什麼也不怕?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抓住重點句子(1、2)知道陶罐不僅像原先一樣光潔、樸素、美觀,而且還成了文物。抓住最後一段,知道鐵罐並不刑他自己說的那樣堅固得什麼都不怕,而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裡面的泥土,擦洗乾淨,它還是那樣光潔,樸素,美觀。

  ②、 “多美的陶罐!”一個人說,“小心點兒,千萬別把它碰壞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第三板塊: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透過“你想對鐵罐說些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從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否則驕傲必敗。我設計讓學生聯絡實際,說說我們學習上、生活中有哪些驕傲必敗的事例,今後要怎樣做才對?藉此進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塊:表達感受,深化感悟

  1.從陶罐和鐵罐的不同表現以及最後不同的結局,你想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2.學到這裡,同學們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們想說什麼呢?請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說的話寫上去,寫後再交流交流。

  (1)我想對陶罐說:

  (2)我想對鐵罐說:

  (3)我想對自己說:

  (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寫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珍視學生在尊重文本價值前提下的富有個性的、獨特的見解,從而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所講的道理,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同學們,你們都說得很好! 我們不能拿出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來比,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確看待自己的短處。我們要相互尊重,友好相處!來,請全班同學起立,和你的同桌握個手,一邊握後,一邊說:“握握手,我們都是好朋友!

  附:板書

  19陶罐和鐵罐

  陶罐 鐵罐

  謙虛 傲慢

說課稿 篇8

  對於本科的教學目標,我根據以上內容和本班學生的閱讀能力確定為: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透過多種形式讀以及觀察圖河課件來理解課文。

  3、體會寒號鳥得過且過的最後下場,懂得懶惰不會有好的結果。

  本課的重點、難點,我確定為:知道為什麼喜鵲能住在溫暖的窩裡,而寒號鳥卻凍死了,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根據本科的教學內容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寒號鳥河喜鵲頭飾,住處簡筆畫等。

  在教學過程上,我這樣設計:

  (一)談話匯入,回憶課文

  根據一年級課文《樹和喜鵲》引出新鄰居寒號鳥,並介紹寒號鳥是鼠類的一種,因為怕冷日夜不停地號叫而稱寒號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透過我的範讀引出學生的思考:喜鵲和寒號鳥分別住哪?為什麼?

  2、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簡筆畫畫出出處:山腳下的牙縫中住著寒號鳥,對面大楊樹上住著喜鵲。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描寫季節的句子。(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說到就到,寒冬臘月,大雪紛飛)。

  2、透過對詞語:躺在、打哆嗦、伸伸懶腰、得過且過這些詞語,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3、分角色讀喜鵲和寒號鳥的兩次對話。

  4、體會寒號鳥回答喜鵲態度,指名讀,男女生對讀。

  5、從喜鵲的兩次勸告與寒號鳥的態度來感知懶惰不會有好的結果。

  (四)小結課文,總結填空

  在《寒號鳥》這首歌中出示兩組填空:喜鵲————,能住在————的窩裡。

  寒號鳥———,————在————的夜裡。

  與教學目標相呼應,體會懂得的道理。

  (五)拓展練筆,新編故事

  在《勞動最光榮》這首歡快的兒歌中思考:寒號鳥怎麼做不會死,新編故事,對課文理解更深一步。

  五、在學法和教法上,我是按抓重點詞的方法理解全文,又按圖片觀察法來體會寒號鳥的處境,透過角色扮演和朗讀法來體會文中感情。

  以上是我對《寒號鳥》這篇課文的理解和教學,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9

  說課程式如下:

  1、設計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法學法

  4、教學過程

  5、評價反思

  一、設計理念: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因此我想利用鶴群的圖片引起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主動的來學這篇文章。另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會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鑑於此,我將設計幾道題型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來完成,同時也將訓練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讓他們學會知識、昇華知識。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鶴群》是七年級《語文》下語文版第一單元第四課的內容,是培養學生狀物能力的好素材。它與前三篇課文形成一個單元,從而系統地教學生如何狀物。本文是一篇富於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作者江口渙是20世紀日本知名的小說家、評論家。他採用紀實的描寫手法,透過三個特定的場景去寫高貴、典雅、溫馴的鶴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擊蒼鷹及救助傷鶴而凸現的精神。文章託物而言志,儘管所託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對鶴群進行的描寫也是純客觀的,但卻無處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藉助鶴這個載體,構架文章的材料,從而折射和體現人的某種精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本課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清觀察順序,把握文章結構。

  ②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能力目標

  學會觀察、欣賞、描述,並透過比較閱讀,學會多角度欣賞鶴群之美。

  3、情感目標

  品讀精妙的語言,領悟鶴群團結協作的精神美。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整體感知,深入感受。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為:

  1、重點:體會鶴群的形象和理解鶴群的精神。

  2、難點:理解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群的驚慌。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單元前三篇文章的基礎上,對狀物抒情的表現手法已有所瞭解,也學會從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來品味作者所寄予的情感。這為本課時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礎。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曾有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巨匠,那麼,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因此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所以,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並領會作者的情感和編者的意圖。據此,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的容量;品析結合,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幫助學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採用自主合作學習方法和討論法來啟用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

  (二)學法

  1、陶行之先生說過:“手和腦在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課上我透過練習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使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交流。

  2、課時設計:兩課時

  (1)、第一課時:掌握基礎的情況下突破重點。

  (2)、第二課時:在突破難點的同時進行對比閱讀。

  (本次說課僅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過程)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猜詞觀圖,匯入新課

  1、如果要形容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顯得很突出時,大家會用哪個成語?我想這時一定會有學生回答“鶴立雞群”,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到“鶴”這個話題上。

  2、讓學生觀看一副鶴群翔空的動畫。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設計不直接入題,而是猜成語再觀看畫面,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檢查預習,掃清障礙

  (檢查預習情況後指名板演並正音)

  ①、佇立 (zhù lì)

  ②、剽悍 (piāo hàn )

  ③、凝眸 (níng móu)

  ④、絡繹不絕(lu yì bù jué)

  ⑤、無可言喻(wú kě yán yù)

  ⑥、優哉遊哉(yōu zāi yóu zāi)

  ⑦、束手無策(shù shǒu wú cè)

  ⑧、無濟於事(wú jì yū shì)

  教學注意:

  提醒學生注意“佇”、“剽”的字形字音,“絡繹不絕”、“無可言喻”、“束手無策”、“無濟於事”的詞義。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是為了促進學生更自覺地預習,另外因為我班學生拼音較為薄弱,所以要求學生給所有的字注音,有道是“水滴石穿”只要持之以恆,一定可以彌補這一缺漏的。)

  (三)簡介鶴為下文鋪墊

  鶴是一種形似鷺和鸛的大型涉禽,全世界有15種,中國佔了9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丹頂鶴,其次是灰鶴、白鶴、黑頸鶴等,均為國家保護動物,它們常活動於平原水際或沼澤地帶,以各種小動物和植物為食。

  (設計說明:由於我的學生是山區的孩子,所以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鶴,使他們能直觀地感受鶴的特點,為下文領略文意作鋪墊。)

  (四)完成填空,把握結構

  完成下面的填空題:

  《鶴群》這篇文章從第1段到第3段是寫“談論鶴群”,從第4段到第28段是寫“觀看鶴群”,第29段到第30段寫“祝福鶴群”。本文主要寫的是觀看鶴群。

  (設計說明:設計好適合於學生的“臺階”,讓學生達到自學的效果,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文章結構)

  (五)探究學習,涉及重點

  要求:向同桌複述作者觀看到的鶴群在旅途中所發生的事情。同時同桌之間共同商議,給每個場景起一個標題。

  教學注意:

  (下列標題僅作參考,學生概括時只要大意符合均可)

  發生了三件事,三個場景分別可以起一個標題為:

  (1) 鶴群翔空(4—12)

  (2) 鶴鷹之戰(13—20)

  (3) 救助傷鶴(21—28)

  (設計說明:“世界上缺少的並不是美,而是發現”所以透過此環節想讓學生髮現文中的“美”。)

  (六)品讀欣賞,突破重點

  要求:學生品讀欣賞“觀看鶴群”中的三個場景,引導他們體會鶴群的形態美和精神美。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場景,並說說有哪些感受。

  (2)仿照下面的句式說一段話。

  從第____個場景中,我感受到了鶴群的_______美。你看它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注意:

  當學生們陸續的感受出美以後,教師應出示板書讓他們更系統地感受這些美。(下列內容僅供參考)

  1、從第一個場景中,我感受到了鶴群的形態美。你看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向後方筆直挺伸,悠然翱翔在太空上,上百隻鶴恰似飄搖於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揚,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渦,緩緩升騰。

  2、從第二個場景中,我感受到了鶴群的團結戰鬥的精神美。你看它們看見蒼鷹衝進鶴群的時候,儘管驚恐慌亂,但當發現有一隻鶴被鷹抓住後,它們立刻“分為幾群”,每群都“擰成一團,拼命向蒼鷹撲去”,“宛如暴風中飛轉的雲堆”,最後將壯勇剽悍的蒼鷹趕走,救回同伴。

  3、從第三個場景中,我感受到了鶴群友愛互助的精神美。你看它們發現一隻傷鶴離隊並下墜時,鶴群“一齊發出了悲痛的啼鳴”,佇列也陷入混亂,然後從佇列中“翻身飛出兩隻健壯的大鶴”來到傷鶴身邊“為夥伴加油打氣”,後來竟然將傷鶴扶上翅膀,然後扇動單翅飛回高空的佇列,而其他鶴一直在盤旋等待,直到傷鶴歸隊,才又恢復對形,向高空升去。

  (設計說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個環節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要,同時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七)齊讀感悟美之所在。

  全體齊讀以上精彩片段,感悟鶴群的形態美和精神美。

  (設計說明:“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這一環節透過朗讀提高學生對文意的理解以及對鶴群的形態美和精神美的感悟。)

  (八)利用板書,小結全文:(教學提示:邊板書邊總結本課時內容。)

  《鶴群》

  談論鶴群

  觀看鶴群

  祝福鶴群

  鶴群翔空

  鶴鷹之戰

  救助傷鶴

  形態美

  精神美

  本節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結構,明確文章按照談論鶴群、觀看鶴群、祝福鶴群的順序安排文章內容。

  此外,我們還品讀了觀看鶴群中的三個場景:鶴群翔空、鶴鷹之戰、救助傷鶴,領略了鶴群的形態美和精神美,同時我們也被鶴群這種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深深震撼。

  (設計說明:板書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再現教學過程,突出重點。)

  (九)知識拓展:

  動物界尚且如此,我們人類一定會做的更好!請同學們說說我們身邊體現團結、互助、友愛的例子。

  (設計說明:波莉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絡。)

  (十)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一遍。

  2、反覆朗讀課文體會鶴群的美。

  3、收集有關團結重要性的格言、俗語。

  4、思考: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群為什麼驚慌?(選做)

  (設計說明:必做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們掌握基礎、積累知識,即讓學生“做的來”;選做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基礎紮實的學生“有的做”。之所以分層次作業意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語文”、“獲得不同的發展”,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五、評價與反思

  說到這也許有些老師會覺得課堂容量少了點。是啊,我也有同感,大綱中都要求用一課時完成。於是我增加課堂容量,在臺上是說的眉飛色舞、津津有味;可臺下卻是一片茫然的目光。這才發現原來我錯了!?課堂的主角應是臺下的他們。

  於是我謹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猜成語,看圖片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同時不忘基礎與能力兩手抓的方針,在紮實基礎之上提高學生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做到紮實基礎、提高能力、突破重點。

  對於重點的突破又採用自學為主的教學方式,並透過適當的提示、妥當的板書、恰當的點評讓學生領悟鶴群的形態美和精神美,同時也震撼於動物界這種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讓他們由衷的感嘆:原來“美無處不在”!

說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這是課改實驗人教板第三冊第七單元“環保”專題中的一課。課文透過“我”和“父親”關於鳥的對話,讓我們瞭解到“父親”透過看動靜、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麼時候愛唱歌,什麼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體會到父親對鳥的熱愛。在課文的最後“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可以知道我同樣也是愛鳥的。本課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洽。課後的“我會讀”是一個詞語積累的練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的愛鳥之情和“我”的護鳥心願,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主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語,練習用“我會讀”中的詞語說句子。第一課時是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第二課時是學習課文。

  新課標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讀、寫、說的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所以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為:體會父親愛鳥之情及我護鳥心願,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教法、學法:

  這是二年級的課文,面對的學生已認識了許多生字,並能讀懂淺顯的童話、寓言、故等,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本課中我運用情境匯入法、媒體輔助法、讀思議結合等方法教學。學生的學法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進行指導。

  教學過程:

  一、媒體導課,激發興趣。

  作為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佔主體,採用多媒體匯入新課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下面的教學打下基礎。多媒體設計為:出示課文中小朋友的形象,他先自我介紹,然後出現父親的圖片,由小朋友介紹他的父親一生都喜歡樹林,喜歡愛唱歌的鳥。這時,出現課題《父親和鳥》。由師提問,這一課到底講了父親和鳥的什麼事呢?引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自讀課文,感悟體驗

  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體會父親對鳥的摯愛。新課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獨特體驗。在讀時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自由讀、同桌讀、找夥伴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

  反饋學生讀的情況時,指導學生感悟出父親“喃喃地說”該怎麼讀,可以先指導學生理解“喃喃”的意思再來指導。父親怕驚動幼鳥時,說話很輕,指導學生讀得輕些,學生讀不到位時,可透過教師的範讀來引導。

  在學生讀熟的基礎上設計小組分角色朗讀。透過分角色,體會父親深沉的愛和我的天真。反饋學情時讓學生給課件配音。課件中優美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加上學生的配音,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豐富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新課標中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提出幾個問題,透過學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突破重難點。

  1、師提問:朗讀了課文,你覺得父親對鳥怎樣?從哪裡看出?透過討論深入體會父親對鳥的熟悉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