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範文彙總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消費及其型別》。本節課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3課第一框題的內容,課程設計為一課時,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等四方面談談自己對本節新授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知識地位:本課有關家庭消費的內容與生產、交換、分配一起,共同構成完整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也為學習下一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作好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生活地位:消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是個人的事,也關係到整個國家。學習本課的基本內容,對於提高青年學生作為消費者的基本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消費的型別、消費結構及恩格爾係數表示法。理解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標:透過對不同消費行為的比較,提高學生的比較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生活消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本課學習,正確看待我國消費結構的變化,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感。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影響消費的因素。
確定的依據:消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有瞭解和認識了影響消費的相關因素,才能理性地對待消費,合理科學地進行消費。所以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貸款消費。
確定的依據:比較三種消費可以發現,錢貨兩清的消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較容易理解。租賃消費在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比較小,而貸款消費近年來發展較快,並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所以,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討論式教學法,即選擇若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創設情境,設定探究活動,組織學生討論、爭辯、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識,深刻理解知識。
2、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資料、漫畫,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討論、合作探究,實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並啟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理性知識感性化,抽象知識具體化。同時,運用多媒體進行知識總結、知識體系的展示,進行知識檢測,可以擴大課堂容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探究式學習法: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目前的高中生思維活躍,樂於關注社會生活,所以,在教學中,我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即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小組討論,讓課堂充滿活力。又透過設案例分析,培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與規範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總體上說,確定了三個知識目標,即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消費的型別與消費結構。安排了四個探究活動和一個案例分析。
(一)匯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兩個家庭的收入與消費情況,設定問題,要求學生討論。
設計依據: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講授新課
目標一: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
設計思路:因為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所以,我透過兩個探究活動進行突破。
1、居民的 影響消費。
(多媒體展示:收入與消費的關係)
探究一:(多媒體展示:冬夏兩季人們對西瓜的需求情況、海爾產品銷售情況)
設計理由:理論聯絡實際是政治課教學應堅持的原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很直觀地認識到物價對消費的影響,以及產品質量、服務態度、售後服務等對人們消費的影響。
2、 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3、其它因素:商品的效能、外觀、質量、包裝、服務態度、售後服務都能影響人們的消費。
探究二 家庭收入越多,消費水平越高。
設計依據:教材內容比較複雜,透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收入與消費的關係。
(利用多媒體進行知識總結)
目標二:消費的型別
設計思路:一是透過探究三,直接匯出按交易方式分類;二是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閱讀課本第18——19頁,掌握按消費物件與消費目的分類,完成知識梳理。三是利用圖片資料進行檢測,加深理解,鞏固所學知識。
1、按交易方式分: 、 、 。
2、按按消費物件分: 和 。
3、按消費目的分: 、 、 。
知識檢測(多媒體展示)
設計目的:透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動口、動筆、動腦,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果。
目標三:消費結構(多媒體展示資料,加深理解)
設計思路:一是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資料,加強對消費結構含義的理解。二是利用探究四,全面理解恩格爾係數相關知識。
1、含義:
2、恩格爾係數:
探究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走勢:
1978
1990
1998
20xx
城鎮居民家庭
57.5%
54.3%
44.5%
37.9%
農村居民家庭
67.7%
58.8%
53.4%
43.7%
上述表格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
設計理由:採用圖表形式,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出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變化情況,正確認識到:雖然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消費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但城鄉居民家庭消費差距仍然比較大。從而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知識體系)
設計理由:利用多媒體展示知識體系,進行課堂小結,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四)案例分析
設計理由:影響消費的因素是本課重點,案例的選擇,針對了教學重點,又考查了學生對消費型別的掌握情況,達到鞏固知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五)課後探究
根據今天學習的“消費及其型別”有關知識,談談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將如何改善家庭消費的狀況,提高家庭消費的水平,讓一家人生活更幸福。
設計理由:消費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經濟現象,這一設計,有利於使教學想達到“學生從經濟理論中迴歸生活,客觀分析和判斷當前的消費變化,形成科學、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做理智消費者”的效果。同時,也為下節課樹立正確消費觀的學習奠定基礎。
(六)板書設計
設計依據:板書設計應科學,佈局合理,重點突出。本節課以知識體系的形式設計板書,有利於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並從整體上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總之,本教學設計立足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整個教學過程堅持“以學生為本”,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合作探究。透過動筆、動口、動腦,使學生在準確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並能夠運用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主動地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說課完畢,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蠶姑娘》這篇課文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後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課文重點描寫了 蠶的四次蛻皮過程,而每一部分的變化都經歷了“吃——睡——脫——醒——變”的過程。課文以蠶姑娘為題,以擬人的手法來寫蠶,語言活潑生動,段式迴環往復,句末注意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充滿童趣, 也有利於學生朗讀和背誦。字裡行間還洋溢著春的生機和作者對蠶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 9 個生字,兩條綠線內5 個字只識不寫。
(2)過程方法目標:透過觀察圖畫,綜合比較,合作探究等方法,讀懂課文,理解文章蘊含的感情,瞭解文字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蠶的生長過程,激發學生對春蠶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低段教學以識字為主,因此本課的重點:
①掌握9個生字,做到會讀、會寫、會用。會認識5個二類識字。透過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②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牢記課文的內容,最後能進行背誦。透過朗讀使學生了解春蠶的一生的生長過程。
本課的難點:針對課文蠶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大部分學生缺少對蠶的認識,因此瞭解蠶的一生變化生長過程也是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和學法
1、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題。
1、解題。 出示圖片,認讀“蠶”。讀準音。請你用一句話說說對蠶的瞭解。 【課前預習曾要求學生去搜集有關蠶的資料,向家人瞭解有關的蠶的知識。】
蠶的本領可大了,蠶會吐絲。(聯想《三字經》中所學: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出示 “絲綢、蠶絲被”的圖片。吐出來的絲可以織成美麗的絲綢,現在還有了蠶絲被。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養蠶史了,絲綢傳到西方以後,外國人更認為蠶是神奇的“天蟲”。 (強調上面是天字,避免學生寫成“夭”) 指導寫字:撇捺舒展,上下對正。
課文中還有這樣的詞語:出示“蠶卵、蠶床、蠶山”等詞語。你能讀準 音嗎?看圖理解“蠶山”。
【 “蠶”的音、形都是教學重點,在此處隨課題識字,一讀,提示字音,二讀,鞏固了讀音,三讀, 放進詞語里加深印象並豐富了詞彙,解決了詞語理解的難點。一環多效。】
作者可喜歡蠶了,親切地稱它為“蠶姑娘”。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指導看圖。
(1)指名學生按自然段逐段課文。
(2)檢查預習: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特別是生字“卵、桑、床、娘”等生字讀音,讀準“衣裳、姑娘、床上、吐出以及絲兒”等詞語。(平舌音、翹舌音、三拼音節、前鼻音、後鼻音、邊音、輕聲詞語)
(3)指導看圖
課文共有四幅圖畫,透過觀察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使學生增加對蠶的感性認識。
現在我們學習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表現圖畫意思的,蠶究竟是怎樣生長變化的。
(三)精讀課文,細讀指導
1、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1)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我用動畫匯入第一節,採用過渡性語言:剛剛從蠶卵裡鑽出來的蠶姑娘是怎樣的後來又變成什麼樣子的?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二到五自然段。
2、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2—5小節)
本課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構段方式基本相同。教師可具體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其餘各段可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給予指導。新課程又要求教師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採用的方法如下:並藉助生活或多媒體瞭解“蠶床”“脫下黑衣裳、變成黃姑娘”的春蠶的蛻變過程,最後在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感受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1) 播放多媒體課件,藉助生活或多媒體瞭解“蠶床”“脫下黑衣裳、變成黃姑娘”的春蠶的蛻變過程
(2) 討論蠶的生長過程及形態變化,找出相同與不同。
生長過程的相同:
我主要抓住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先————接著—————然後———最後———”說說春蠶的變化,每一部分的變化都經歷了“吃——睡——脫——醒——變”的過程。(板書:吃——睡——脫——醒——變)
【學生圈畫動詞的方法來了解蠶的生長過程。從相同的語句中提煉關鍵詞,教給學生理解文字的方法:抓關鍵詞。】
形態的不同:
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天天發亮
不同的語句中有沒有發現有趣的地方呢?提煉出四個“又……又……”(板書)你能給這四個詞語 排序嗎?
【這一環節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使學生擁有了個性閱讀,同時相互啟發,降低了探究的難度, 進行了智慧的碰撞。】
(3)重點理解“就”“又”
比較句子,出示:
A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就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脫下黑衣裳。醒了,醒了,變成黃姑娘。
B又黃又瘦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又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脫下黃衣裳。醒了,醒了,變成白姑娘。
指名讀句子,找出不同。 想一想,就和又的區別。(引導學生體會用“又”是因為“睡”這個動作是重複發生的。)
(4)齊讀課文2—5自然段。最後在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感受,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如課文中說蠶的幾次生長變化,分別用“醒了,醒了”、“成了,成了”、“變了、變了”這些連續的、反覆的詞句來表現人們對“蠶姑娘”的喜愛和對“蠶姑娘”的長大、變化而感到喜悅、興奮的感情。因此在朗讀“醒了,醒了”要用激動的語氣,朗讀“成了,成了”時要用喜悅的語氣,而朗讀“變了,變了”時要用驚奇的語氣。這樣讀,能加深同學們對句子的理解,特別是老師對閱讀情感與語氣的指導,能使學生融情於文中。我把閱讀穿插在理解課文中進行。
(5)小結:
僅僅二十多天, 蠶姑娘就睡了四次, 變了四次。 這樣的變化可真 (神奇、 奇妙、 奇特、 美妙、 有趣 ) 。 填空:( )的變化。
(6)看提示背誦第2——5自然段。
2—3 又( )又( )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 )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脫下( )衣裳。醒了,醒了,變成( )姑娘。
4—5 又( )又( )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又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脫下舊衣裳,換上新衣裳。醒了,醒了,從此一天天發( )。
3、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二年級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生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因此,在教學最後兩小節是,我主要藉助多媒體播放錄象,說說蠶眠後蠶要做什麼了?“蠶山”是怎樣的?“蓋新房”是指什麼?並透過實物“繭子”,引起學生的興趣,匯入最後一小節。透過朗讀,懂得繭子開窗,最後貼出三幅圖幫助學生理解蠶的生長過程由蠶姑娘變成蛾姑娘,而蛾姑娘產子後又能孵出蠶姑娘這樣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
(四)總結課文,複習鞏固
教師出示提示性的句子:從( )裡鑽出來的又( )又( )的蠶姑娘,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來都變了樣,第一次變得又( )又( );第二次變得又( )又( );第三次變得又( )又( );第四次身體一天天( )。它吐( )結( ),最後( )開了窗,飛出了( )姑娘。 讓學生結合提示說說課文內容。
(五)生字教學
新課標中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寫字教學要重視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我在教學生字時把9個生字進行分類,重點指導學生“換、桑”的書寫,瞭解左右結構字的書寫特點——左窄右寬,而“桑”字的書寫特點上小下大,注意上面又字的變形。第二課時完成左右結構的生字,給予學生充分自學的時間,自學生字表、筆順表,學生自說注意點,教師重點板書相結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六)板書設計
2蠶姑娘
蠶:卵→ 繭 → 蛾
睡了四次吃-- 睡-- 脫 -- 醒 -- 變
又黑又小→ 又黃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本課主要採用“文字式”板書。設計分三步完成:預先寫好課題,讓學生了解學習的內容;再隨著課文學習補充完整板書。板書簡潔明瞭,說明了蠶姑娘的生長過程,歸納了課文知識要點,破解了難點,揭示了主題教學思想,並能引導、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七)作業佈置
1、把下面的句子合併成一句話。
春天到了,柳樹發芽了。
春天到了,桃花開放了。
2、積累“又…又…”的詞語和ABB式詞語。
3、課外時間活動:
指導學生課外飼養春蠶或參觀養蠶戶,觀察春蠶生長過程。
說課稿 篇3
一、說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幼兒老師要把當地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獨特的文化引進教育內容,為幼兒提供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的機會,從而培養幼兒對社會的認識,加深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礎。黑冠長臂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現存1000多隻,屬於瀕危物種之一。目前,我省無量山保護區內有黑冠長臂猿98群600只左右,佔該物種總數的50%以上,其中有96群生活在我縣境內。因此我們的家鄉景東也被譽為“世界黑冠長臂猿之鄉”。幼兒園的小朋友作為景東的一名小小公民理應知道這值得我們驕傲的事。為此,今天特設計《黑冠長臂猿之鄉》這一社會活動,旨在讓幼兒透過活動知道我們景東是黑冠長臂猿之鄉。活動主要透過影片欣賞黑冠長臂猿以及生活環境,瞭解到“黑冠長臂猿之鄉”的來由,並能透過學習和社會經驗說說可以怎樣保護黑冠長臂猿,以及增加幼兒對家鄉自然生態的瞭解,有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活動的主題和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本次活動目標設計如下:
(一)知道景東是世界黑冠長臂猿之鄉。
(二)能為如何保護黑冠長臂猿出主意、想辦法。
(三)有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我們的家鄉景東是黑冠長臂猿之鄉,併為保護黑冠長臂猿出主意、想辦法。
難點:為保護黑冠長臂猿出主意、想辦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次活動目標是以知道景東是世界黑冠長臂猿之鄉,併為保護黑冠長臂猿出主意、想辦法為主的。活動主要透過影片欣賞黑冠長臂猿以及生活環境,瞭解到“黑冠長臂猿之鄉”的'來由,並引導幼兒透過學習和社會經驗簡單說說可以怎樣保護黑冠長臂猿,從而來達到活動的預期目標。
學法:在活動中,播放影片時請幼兒用心欣賞,大膽的說說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並透過與教師互動達到活動目標一。然後與老師和同伴討論我們能為保護黑冠長臂猿做什麼,來達到目標二。
五、說活動過程
(一)師幼共同談話,引入活動主題。
(二)播放影片,引導幼兒初步瞭解黑冠長臂猿以及生活環境。
1、教師播放影片,請幼兒安靜欣賞。
2、請幼兒說說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三)引導幼兒簡單瞭解“黑冠長臂猿之鄉”的來由。
(四)鼓勵幼兒說說我們可以如何保護黑冠長臂猿。
(五)活動小結(在小結中,透過活動結果鼓勵幼兒熱愛自己的家鄉。)
六、說活動反思
略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美麗的田園》是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二)第13頁—14頁的內容。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以學生有所體驗的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家知識的含義,主動構築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為此我設計瞭如下三維目標:
(一)情感目標:
1.創設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自然、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方面的教育。
(二)能力目標:
1.綜合複習20以內數的加減法,並達到計算正確與熟練。
2.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發現、思考、提出問題,並正確運用20以內的加減法解決相關的問題。
(四)重點難點
重點:鞏固20以內的加減法;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根據數學資訊,提出合適的問題,熟練地進行20以內退位減法的計算。
二、說教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取了同桌合作學習,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美麗的田園》時,引導學生先觀察資料(如:樹上有5只小鳥,天上有12只小鳥)。再讓學生嘗試提出問題,獨立試著解決,並給予充分的時間和同桌交流的機會。然後結合學生的資訊反饋,教會學生用合併或者是比較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如
①樹上有5只小鳥,天上有11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
②樹上有5只小鳥,天上有11只小鳥,樹上的比空中的少幾隻?
③樹上有5只小鳥,天上有11只小鳥,空中的比樹上的多幾隻?
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根據第一個問題提出
④一共有16只小鳥,天上有11只,樹上有幾隻小鳥?
⑤一共有16只小鳥,
樹上有5只小鳥,天上有幾隻小鳥?讓學生以此為基礎,同桌互說出其它物體的這類問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幫助學生掌握了學法,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做到以點帶面,舉一反三。
三、說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複習舊知
以開小火車的形式複習舊知,然後透過音訊資料匯入新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然後設一個懸念,你想不想看一看?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
1.觀察“美麗的田園”,說一說田園裡都有什麼,獲取了哪些數學資訊?
2.再次觀察“美麗的田園”,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透過蒐集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彙報並列式計算。學生提什麼問題都可以,只要合情合理即可。教師小結,教會學生按順序來觀察圖片,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
(三)練一練
1.完成書上自己提出問題並解答。
2.聯絡生活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美麗的田園》這節課是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數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綜合課,主要是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同時,也利用這一載體,幫助學生複習已學過的2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知識,使學生的計算能達到正確與熟練地要求。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於一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何況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在一起,因而在教學中我把小動物做成了卡片,插入遊戲、聲音等環節,使課堂富有童趣,上課效果也會好一點。
說課稿 篇5
說課:幼兒喜歡吃各種麵食,但對面粉的特性一無所知。麵粉的可塑性較大,探索性較強。中班幼兒喜歡探索、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並且做一些能吃的食品就更為愉快,所以我們設計了關於麵粉的主題系列活動。活動前我們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的麵食製品,為開展活動提供感性經驗。本次活動中,幼兒大膽操作、探索,滿足了他們極大的探索慾望,並且在操作的同時讓幼兒進一步感知了麵粉的特性,體驗了揉麵團的樂趣。本次活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透過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入手,直接引出活動的主題“麵粉”,並給予幼兒一定的探索機會,讓幼兒透過各種感官去初步感知麵粉的外部特性。第二環節為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活動之前我們帶領幼兒參觀拉麵館、水餃店等等,感知麵粉加水將麵粉變成團的過程。設計中我注重激發幼兒的主動性,透過嘗試活動發現問題,在動手操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自主發現、相互討論、學習經驗並極大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感知了麵粉與水之間的關係,知道放適量的水才能使麵粉變成麵糰。此環節探索性較大,幼兒興趣極高,體驗了揉麵團的樂趣。在設計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在揉麵團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水放的過多,造成麵糰過稀;二是水放的過少,使麵糰變形。本次活動幼兒的興趣濃厚,基本完成目標要求。
《綱要》組成員討論與建議:
1、幼兒語言詞彙較豐富,語言能力強,教師指導語較好,第一次出示麵糰時可以出示老師自己的示範團。幼兒不大會搓,教師可以直接在桌面展示、教授方法。操作碗可以選擇盤子,讓幼兒看幼兒作品時也要出示盤子裝的。小結時可以看看小手怎麼樣變乾淨,教師也要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技能。
2、語言精練,環節過度自然,層次清楚,分享經驗不夠及時,要深入幼兒的提問。不要輕易否定幼兒的答案。不要說“好不好?對不對?”座位可圍成圓,教師可成為一員參與,可以考慮增加做好的麵食,讓幼兒品嚐會好一些。教師可以參與中去,進行隱性指導。
3、科學活動生活化,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教師的教態、語言很符合幼兒特點,教學要求清楚。座位可採用小組形式,讓幼兒在討論時能再細一些,進行對比。活動開始時可以從主題中來,結束時可以品嚐,回到生活中去。
4、幼兒手上的麵糰太多時,可以指導幼兒將手上弄乾淨的方法。
專家評析:
科學活動:孩子興趣很高,活動時間三十一分鐘。幼兒一點點加水做成麵糰是需要很大力氣的。對於技能的問題,教師可隨機地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可以滲透進去。教師可以出示做好的麵食再說說哪些東西是用麵粉做成的。此方面幼兒的經驗少了一些,可以課後進行豐富。教師對於幼兒回答出來的問題反饋的少了一些,每個環節要強化一下,給幼兒一個反饋。可以課後在幼兒面前做成面片,讓幼兒來吃,讓幼兒來體驗製作的成果,也是一種愛惜糧食的體現。教師研究精神值得學習,幼兒上來講述的語言聲音很大,挺好。幼兒在製作麵糰中興趣很高,在體驗失敗與成功中獲得發展,目標一可具體些,感知麵粉的特徵。麵粉散的特徵可以提升。前期準備中要加入知識經驗準備。在探索活動中觀察、指導是本節活動的弱點。幼兒的問題要觀察、提出來。怎麼解決問題方面要請幼兒多講,讓幼兒觀察。有的幼兒做的團小,團大,要引導幼兒去觀察,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