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噸的認識》的說課稿範文

《噸的認識》的說課稿

《噸的認識》的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噸的認識》的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噸的認識》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時《噸的認識》,本課是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透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根據該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區分質量單位,靈活選用質量單位,會進行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力。

  4、加強數感訓練,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學到知識,儘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透過討論交流、上網查詢、親身體驗、嘗試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課前準備

  根據知識的特點以及課堂需要讓學生課前準備:上網查資料、向父母瞭解家裡每月用水量、親自去稱自己的體重。

  教師準備好教學軟體。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課前放動畫片《曹衝稱象》,學生興趣一下子高漲,結合課前上網查詢的資料,學生簡單介紹了大象的有關知識,徵對學生談到象的體重,引出單位“噸”。教師提問:關於這個陌生的單位名稱,你想知道些什麼呢?學生積極發言,從而產生認知衝突,由此引出本課課題《噸的認識》,過渡自然,為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孕伏,學生在充滿興趣與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學習,便於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體會1噸的概念。

  (1)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將噸擬人化,利用課件出示噸的自我介紹,讓學生與噸交朋友,出示噸的展示圖:課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麵粉40袋。讓學生形象直觀感知1000千克就是1噸的概念。

  (2)然後,安排學生討論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噸作單位,體現合作學習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學生回答到家裡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噸作單位,教師適時進行節約水的教育。然後課件歸納,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之中。

  第二環節,感知1噸的重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迫切需要提倡“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透過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體學生跳一跳等實際活動,從抽象到表象,幫助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體會到噸是很大的質量單位。體驗學習的過程,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學生一起搬米時,教師點撥,讓學生體會團結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體驗合作的樂趣。

  第三環節,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教學例題。

  學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換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礎,因此,在教學這一例題時,避免教師太多的講解,而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思維的培養,採用啟發式教學,如3噸=()千克,學生可能會想到因為1噸是1000千克,3噸就是3個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師問: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嗎?學生答到:高階單位轉化成低階單位用進率1000去乘。從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體現方法的多樣性。

  (2)完成“試一試”。

  這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第四環節,拓展認識時空。

  藉助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圖片與文字,如,恐龍圖、大象圖、不同時期的計算機圖,既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以此設計了三道題目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考考自己的夥伴,學生在自主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拓展了認識,然後留有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點選網頁查詢資料進行知識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體現網路學習模式。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練習題的形式多樣化,有趣味性,並聯系生活,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選擇題:配有形象的圖片,選擇正確的重量填在括號裡,加強數感訓練,發展學生空間想象力。

  (2)改錯題:聯絡生活實際,帶有濃厚的趣味性,讓學生找出日記裡錯誤的單位名稱,對所學的長度單位、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是一個整合,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單位名稱的印象,正確靈活選用單位名稱。讓學生能夠感覺到生活中有數學。學生透過在電腦上答題,然後遙控輔導,體現網路教學的思想。

  (3)拓展訓練

  課件出示,動物過橋的圖片,以故事引入併產生問題:動物們能同時過橋嗎?為什麼?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你認為有哪些過橋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然後彙報,體現團結合作精神。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問:孩子們今天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穫?讓學生回顧知識,並讓學課後有什麼想與王老師交流的,可以透過網路發電子郵件,也可以進入論壇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學、所獲、所思、寫成數學日記。在不久的將來,數學之星一定會從你們中間冉冉升起。

  然後點選輕鬆一刻,電腦裡放出mtv兒歌,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歌聲中結束40分鐘的學習,體現了愉快教學、成功教學的思想。

  《噸的認識》的說課稿2

  說教學目標:

  1、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透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培養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說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說教學難點:

  透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說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估計教師的體重。

  學生自由估計教師的體重。教師提問:你在估計老師體重的時候為什麼用“千克”作單位而不用“克”呢?

  指出:計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單位,計量一般物體的重量,通常用“千克”作單位。

  2、引入“噸”。

  教師出示幾種比較重的動物的圖片,提問:你能估計下面幾種動物的體重嗎?

  學生估計後,教師出示它們的體重,提問:如果這幾種動物的體重也用“千克”作單位,會怎麼樣?

  教師出示教材中的輪船、火車、集裝箱圖片,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的重量。

  指出: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由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一般用t表示。

  二、親身體驗,感受並想象1噸的重量。

  1、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並以此想象1噸的重量。

  學生分組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小組內交流感受。班級內彙報。

  計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師指出:1000千克,也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學生讀,教師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把1噸重的大米裝成一大袋,這一袋你能搬得動嗎?

  2、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

  計算:同學們的平均體重是30千克,全班學生的總體重有沒有1噸?

  指出: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33個同學起立,學生觀察、想象33個同學的體重。

  3、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出示圖片(教材第48頁第2題),先在小組裡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彙報。

  (2)出示幾種常見的物品的圖片,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某一件,想想需要這樣的多少個物品,總重量才夠1噸。

  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說,再在班級內交流。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1、你在生活中見到過用“噸”作單位的嗎?在哪裡見過?

  2、說說下面圖中的牌子表示什麼意思?

  3、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在下面的括號裡。

  (教材第49頁第5題)

  4、小明的數學日記中使用的單位準確嗎?請幫他改正。

  指名讀,改正用錯了的單位。

  指出:雖然小明在數學日記中用錯了一些單位,但是小明還是有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比如經常觀察生活,有寫數學日記的好習慣。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這節課有什麼收穫?把收穫寫道今天的數學日記中。

  小組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