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基本理念:提倡個性化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闡述教學過程時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有個性的學習。”

  一、個性化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

  我所教學的《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了畫師收了三個徒弟,他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多,三個徒弟畫了不同的畫,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稱讚。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圍繞著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學生將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分段、理解課文等語文基本功,用於了本課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二、個性化學習要重視學生體驗

  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必須加強體驗性學習。然而,由於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不同,體驗和感悟也就不一樣,學生的理解就顯示出多樣化的特點。學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如何深化對教材的理解與認識?在本節教學中我採用了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形式。

  首先,利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小徒弟的畫。然後採用對話形式理解師傅為什麼會稱讚小徒弟。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看了小徒弟的畫,你有問題問他嗎?誰願當小徒弟,你們有什麼要問他的嗎?

  2、你想誇誇小徒弟嗎?

  3、誰能用畫師的話來誇誇小徒弟。

  透過對話,學生感受並學習了小徒弟“想別人沒想到”的思維方法。

  三、個性化學習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見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根據自己的語言積累、生活積累和情感積累去體驗,大膽發表自己富有個性的見解,讓學生的學習閃現創造的火花。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當學生分段出現分歧時,我引導學生學會找依據理清結構。在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設計了這一教學環節:

  過了不久畫師又想考考三個徒弟了,於是他出了這樣一道題──深山藏古寺。

  1、出示一個徒弟的畫,請學生評價這個徒弟畫的畫怎麼樣?

  2、再請學生髮表見解,你怎麼畫這幅畫?

  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各抒己見,積極思考答案。他們的答案恰恰就是課文中小徒弟“想別人沒想到”的思維方法。

說課稿 篇2

  《奇怪的大石頭》是魯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七課,課文講的是李四光小時候對家鄉的一塊巨石產生了疑問,透過自己多年的研究終於弄明白巨石由來的故事。體現出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數十年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這篇課文主要透過對話來展示人物內心的活動。選編的意圖一是讓學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只有執著的追求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體會作者是透過哪些具體事例把這種品質寫具體的。

  結合本課內容,根據“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會認8個字,會寫2個字,能正確讀寫“奇怪、著名”等詞語。

  2、讀懂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資訊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教師指導下讀懂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其中,讀懂課文,感受李四光勤於動腦,執著求索的品質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領會李四光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是文章的教學難點。此外,雖然三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寫字能力,但在識字寫字方面還不能完全放手。

  為了更好的體現新課標精神,高效的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打算採取以下的教學策略。新課標註重課程的開放和生成。因此,我打算讓學生自己質疑解疑,以讀代教,在解疑過程中,引導他們迴歸課本,仔細閱讀課文,在讀中發現,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來感受李四光的品質。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任務,我深入研讀了教材,瞭解了學情,設計瞭如下幾個教學環節。

  首先是課前交流預習時遇到的問題?教師隨機播放相關課件。課前交流的目的一是考察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這也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二是為下一步學習課文掃清障礙。

  接下來進入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質疑匯入。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教師引導質疑:看到課題,你有什麼想問的?在這裡我預設了幾個問題: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裡?它從哪來的?點撥孩子,只要我們認真讀課文,善於思考,大家的問題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奇怪的大石頭》。齊讀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每一次讀書我都會給學生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本次朗讀的要求是:放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以後,對本課的字詞加以檢查。這是本課的一些重點詞語,有一些是容易讀錯的生詞,有的是本課的關鍵詞。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將既是要求會認,又是要求會寫的字加以整合,指導書寫,如“著”、“秦”。讀完後讓學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詞語講一講,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這裡設計的意圖有三點。一是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初步學會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二是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三是教給學生一種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那就是重點詞語連綴法。剛升三年級的孩子,一上來就直接讓他們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對他們而言有一定的困難,透過連綴關鍵詞語的方式也相應降低了難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5課時。本節課是在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乘法與除法之間的聯絡,掌握“用2-5的乘法口訣求商”,意在培養學生建立、運用數學模型來解決相關問題能力,從而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絡。

  基於以上教學內容,我作了如下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是在完成了“除法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課。以小熊商店裡幾位顧客的問題作為主要線索,並透過以下活動實現教學目標。

  1、創設“小熊開店”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本節課的重點:“買4輛小汽車需要多少元”和核心問題“20元可以買幾輛小汽車”。

  2、透過自主探究,發現乘除法之間的聯絡,引導學生建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數學模型。

  3、運用所建模型,解決相關問題,並透過練習,讓學生感受數學簡捷思維的優勢和廣泛應用的價值。

  根據教學設計,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透過自主探索發現乘除法之間的聯絡,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

  2、培養學生收集並處理資訊,進而利用相關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用乘法口訣求商”這一發現,領略數學簡捷的思維方法和廣泛的應用價值。

  同時,我把建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數學模型作為教學重點;把拓展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認識和運用的空間;對複雜的資訊進行恰當的選擇與判斷作為教學的難點。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力求運用啟發式、引導式、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根據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在教學時特別注重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教學,如: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動有趣地呈現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探索的空間,多創設同學之間交流的機會;特別注重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在學法上,我讓學生把手、口、眼、腦全部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在輕鬆、愉快、充滿活力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助於學生正確、全面、深刻地認識內容。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為本次教學設計瞭如下流程:

  第一步 創設情境,引生導題

  第二步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第三步 運用模型,解決問題

  第四步 利用模型,知識拓展

  第五步 引生嘗試、課堂總結

  下面我將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

  第一步、創設情境、引生導題。在這一步驟過程中

  首先我等學生起立坐好後,到教室外把小熊頭飾戴好走進教室,以小熊姐姐的口氣向學生問好:嗨!小朋友,你們好!今天小熊姐姐的小商店開張了,歡迎你們到我的店來參觀,好嗎?這樣的目的是接近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在課堂中師生是是朋友的關係。

  然後把商店裡的物品以實物的形式一件一件擺在桌面上,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好奇心調動起來。

  接著問:今天,小熊姐姐想要考考小朋友:你們能根據自己最喜歡的商品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呢?在這裡我會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

  接下來我就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今天的重點問題:買四輛小汽車需要多少元呢?

  並把加法和乘法的算式板書在黑板上。5+5+5+5=20(元)

  5×4=20(元)

  4×5=20(元)

  四五二十

  這樣設計的用意:1、讓學生理解乘法與加法的關係,感受乘法的簡捷性。知道用乘法口訣來求積很快。感受演算法的最佳化給做題帶來的方便。2、第二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收集並處理資訊、進而利用相關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裡得到實現。

  第二步、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在這一步驟中,我首先根據學生剛才的解題情況直接引導學生提出:我有20元錢,能買幾輛車呢?如果學生實在提不出這樣的問題,我就直接提出:我有20元錢,能買幾輛車呢?這樣就引出了本節課的核心問題。

  在這裡我會給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演算法的時間。在學生進行此項活動時,我走下講臺,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並能根據學生小組討論的情況及時進行處理。

  接著學生彙報計算方法及列式:教師及時的進行重點板書。

  20÷5=4(輛)

  20÷4=5(元)。

  四五二十

  在這裡我適當進行單位名稱的講解。讓學生理解算式改變,單位名稱也要跟著有所變化。同時進行演算法的最佳化,看哪一個算式很快看出這題的答案。

  然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乘除法的聯絡”和“用乘法口訣求商”

  最後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智慧老人的話:“我們可以用乘法口訣很快求積,也可以用乘法口訣很快算出商,因為乘除法的聯絡是十分密切的。

  該步驟實現了第一個教學目標:透過自主探索發現乘除法之間的關係,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在這裡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自主學習的方式得到了鍛鍊,體現了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三步、運用模型、解決問題

  在這一步驟中,我首先透過表揚學生來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小熊姐姐看大家愛學習、肯思考,很快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個知識玩得很好。

  接著講解具體規則:

  第一個是集體遊戲,規則是:由我讀除法算式,學生分小組找乘法口訣卡,哪一個小組的同學先把卡片舉起為勝。

  在這裡安排2分鐘左右的時間做這個遊戲。、

  第二個是個體遊戲,規則是:我出除法算式,在下面的學生齊讀,小組選一名小朋友到講臺找我事先貼在黑板上的口訣卡,找到後貼在自己哪棵樹上。如果你那組在黑板前的同學還沒有找到的話,趕快告訴他。誰先拿到就獎那組一面紅旗。

  也給這個遊戲2分鐘左右的時間。

  第三個遊戲看口訣寫算式。規則是:我出口訣,學生在本子上寫上相應的算式。

  然後彙報書寫結果。

  設計這三種遊戲活動的目的:透過比賽,加深學生對乘法口訣求商的熟練程度。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本節課的第一、第二個教學目標是此步驟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第四步、利用模型、知識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我以小熊姐姐的口氣引出今天的拓展題:小熊姐姐的商店快要關門了。在關門之前我要進行禮物贈送,我但是想要拿到我的禮品,還要動動腦筋呢。在小熊姐姐的商店買什麼東西正好用完24元?此時播放幻燈片,讓學生能清楚看到各種商品的標價。

  接著安排小組之間進行討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桌聽,並把自己計算過程列出來。

  在到這一活動時,教師走到學生中去,根據學生做題的情況做及時指導。

  然後彙報討論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準備具體的處理辦法。

  此活動的安排用意,達到了分層教學,程度好的能吃飽,弱一點的學生能消化,讓每個學生都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此時我要播放第十二張幻燈片)

  第五步、引生嘗試、課堂總結

  首先我用小熊姐姐的話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小熊姐姐今天的收穫可大呢。不僅認識了這麼多的顧客,而且還和你們在一起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我想把它牢牢記住,回去告訴媽媽,哪位小朋友能把這些知識再說出小熊姐姐聽呢?

  接下來學生彙報:做除法想乘法口訣。

  然後再用小熊姐姐的口氣進行表揚:聽了你們這番話,我心裡可高興了。

  在走之前我想看一看哪一組的今天最厲害。請每一隊小隊長數紅旗,得了冠軍,亞軍、季軍。進行肯定。

  最後,關店儀式。真希望下次你們再來光臨我的商店。謝謝你們,再見!

  本節課是計算課中的重點課,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是屬於難點。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學生對 “乘法口訣求商”掌握得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學生是否注意了除法與乘法的聯絡。是否掌握了做除法想乘法的學習方式來展開教學。

說課稿 篇4

  首先,我對本教材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數列》是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的第一章數列的第2節的課時,本教材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創新,對於促進高中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等差數列這一節在數列這一章中起著奠基作用,是高中生學好數列這一部分內容所必不可少的重點所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機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現今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其中:

  認知目標:透過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使學生能夠應用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否為等差數列,並確定等差數列的公差。

  能力目標:1.探索並掌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使學生能夠應用其公式解決等差數列的問題;

  2.體會等差數列與一次函式的關係,使學生能夠應用一次函式的性質解決等差數列問題;

  3.掌握等差中項的定義和等差數列項的性質,使學生能夠應用等差中項的定義和等差數列項的性質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能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發現數列的等差關係,並能用有關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一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主要內容及其重點、難點

  1.教學主要內容: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和等差數列的函式性質;

  2.教學重點: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

  3.教學難點: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發現數列的等差關係,並能靈活運用這些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主要內容及其重點、難點的解決方法

  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對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以知識教授為主,多媒體教授為輔,達到化抽象為具體的課堂教學效果,對於教學難點問題,主要採取討論式教學方法,首先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再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

  為了講清楚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考慮到高中生的現狀,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教學活動,同時教師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透過師生互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也同時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境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思維以及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方法:

  1.思考評價法

  2.分析歸納法

  3.自主探究法

  4.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定匯入新課,既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又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

  2.講授新課: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根據具體情況,適時選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以及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3.課堂小結,強化知識: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等差數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5.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5

  一、對教材的認識

  《迴圈小數》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第九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 從知識角度來看,“迴圈小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充套件,即從“有限”擴充套件到“無限”,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個飛躍。

  迴圈小數這節課容量較大,要學習無限小數、有限小數、迴圈小數、迴圈節、迴圈小數的讀寫法以及混迴圈小數、純迴圈小數。這些知識都是全新的知識,概念多,又抽象,學生難以理解。 這麼多知識讓學生在一節課裡掌握,實在是難度很大。因此我打算這個內容分兩課時完成。今天這一課時,知識目標就是探索迴圈小數的特徵、意義,初步感知迴圈小數的產生。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什麼樣的知識背景下學習這一內容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感受過迴圈、重複等現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紅綠燈的不斷重複等,對迴圈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透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認識、學習統計等知識的時候,已經經歷過將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活動,具備了初步的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認為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開展一些探索性學習活動是可行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認識,對學生情況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要求,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迴圈小數的特徵,掌握迴圈小數的意義,初步感知迴圈小數的產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經歷將資料進行比較、分類、整理的過程,自主概括迴圈小數的概念,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初步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教法、學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迴圈小數”正是一個能很好體現這一理念的題材。基於上述認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主要採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並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五、教學過程

  1、生活情景引入,初步體驗

  本節課一開始,我讓學生透過欣賞一年四季的圖片,來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迴圈現象,初步體驗四個季節是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當畫面停止時,讓學生猜測下個季節是什麼,這一環節讓學生再次感受四個季節是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透過讓學生跟著圖片說,來加深四個季節是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為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為了讓學生更深地感受重複現象,我讓學生說一些生活中的重複現象,這是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懂得數學來源於生活。

  2、研究問題,探索新知

  (1)從分類入手,引出小數可以分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在分類時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後,由一人負責記錄下分類結果。

  (2)再次分類,將上述的無限小數再次進行分類,得出迴圈小數、不迴圈小數。

  由於理解迴圈小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因此在安排時,我讓學生透過一層一層的分類,明確其中的一類就是迴圈小數,然後逐個進行觀察,找出特點,加深對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理解。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迴圈小數的意義。不過學生對於這個概念是不能很準確地歸納的,這時教師給出規範的概念,來完善學生自己歸納的定義。我認為一些傳統的概念教學的方法還是需要的。

  在瞭解了迴圈小數的意義之後,安排了判斷哪些是迴圈小數這一環節,讓學生對這一知識加以理解和鞏固。

  (3)自學書本,進行知識的拓展。

  書本上的“你知道嗎?”涉及到的內容也是比較多的。如果教師一味的說教對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我安排學生自學,並提供自學提綱。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學,自學的目的更明確,效果也就更佳。這一環節的安排,學生不僅瞭解了迴圈節、迴圈小數的簡便寫法,也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數學書的習慣和自學的能力。

  (4)計算,探究迴圈小數的產生。

  首先讓學生進行猜測,然後透過計算,明白兩個數相除時,如果得不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出現的幾種情況,從而也明確了在除法中迴圈小數的產生過程。

  因為只是初步感知,所以對於除法豎式的規範行沒有作任何規定,有待在下一課時進行完善。

  3、課堂總結,完善板書設計

  學生對今天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4、課堂作業

  安排一些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達到對今天所學知識的掌握。

  同時安排一題拓展題,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水平得到提高。

  本節課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及新的教學理念,在設計時我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學習氛圍,使全體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說課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餘數除法的內容。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後,再研究“分後還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餘數的認識及其含義”和“餘數與除數間的關係”兩個大知識點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①透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②能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

  ③透過自主探究明確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④會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明確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

  二、說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操作、體驗感悟,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設計了一個擺小棒等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餘數的產生,以及餘數的意義。

  三、教學流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一、匯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我們學習過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與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們身邊。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二、擺一擺,比較感知

  (一)擺一擺,回顧除法意義

  6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1.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

  2.問:能把擺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6÷2=3(盤)

  問:這個算式什麼意思?

  (溝通算式、文字、擺的過程之間的對應關係。)

  (三)初步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1、課件出示7個草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

  2、交流彙報擺的結果,並說發現。

  3、引導學生根據擺的過程列算式。

  4、比較,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講解:算式裡的“1”表示剩下的1個草莓,在算式中稱為“餘數”,今天我們研究的是“有餘數的除法”。

  追問:餘數表示什麼?

  三、對比觀察,理解關係

  (一)初步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1、用9根小棒,你能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請動手擺一擺。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擺的意思嗎?

  3、如果用10根小棒來擺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餘數和誰有很密切的關係?是什麼關係?

  餘數<除數

  (二)活動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如果有剩餘,可能會剩幾根小棒?

  1. 讀一讀,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

  2. 你是怎麼想的?和同伴說一說,也可以擺一擺證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這些小棒擺三角形呢?

  四、課堂作業: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第2題。

  五、課堂總結,明確學習目標

  師:同學們,在今天的學習中你們都有哪些收穫?

  師:看來,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有餘數的除法的知識。

說課稿 篇7

  三年級上半學期的《品德與社會》一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我和我的同學》、《我要安全地成長》和《我的成長與家庭》。在選擇教材時,我們毫不猶豫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家庭》。

  原因有二:

  1、基於學校博愛理念的大環境,愛國家,愛社會,愛學校的觀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從愛家庭,愛家裡的所有親人開始;

  2、基於學生對於家庭,對於親情的忽略。“父母加獨生子女”的三口之家成為主導型家庭結構,在這種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的地位特殊,往往受到過多的關照,導致一部分兒童心理發生變化,行為出現偏差,尊重父母、長輩的意識淡漠。

  因為這是一堂研究課,所以我們對第三單元的前三課《家庭樹》、《父母的疼愛》和《現在的我能做什麼》的內容重新整合了,前兩部分即對家庭結構的認識與理解,著重對家庭概念和家庭關係的形象化的認識,和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疼愛,這些相對比較簡單,第三部分兒童對父母長輩的關愛與體貼作為重點內容進行教學。但三者是不可割裂的,正是因為這血濃於水的自然親情才生成了家庭樹,親人才會無私地愛著“我”,正是因為有了對親人的無私的付出的道德認知,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基礎,最後才能指引學生走上回報親情的回家的路,這是最終的教學目的。

  總的來說,我們設計這一個活動的思路是以情感為主線,以多媒體為媒介,在學生與家長的互動中達到三個目標:1、在道德認知上,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2、在道德情感上,能在自己和同學的親情的喚醒下,感悟親情的可貴,激起對父母長輩的有一定提升的或深或淺的愛;3、在道德行為上,能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激、尊敬與關心,孝敬父母長輩,至於這恰當的方式,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我們定位在四方面:有禮貌,能謙讓,會體諒,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在“家庭樹”這一塊設計了兩個活動,一個是說一說家庭成員及其與“我”的關係後,把它們放在家庭樹的合適位置,並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透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將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零散感知加以整合,進而較為完整地弄清楚自己與家庭成員的關係,特別是“家庭樹”這麼樹的一個具體形象,讓學生更加饒有興趣地弄清了這些本很抽象的家庭結構。因為上課時有些緊張,所以學生的有些回答沒有聽清楚,所以,在評價時產生了一些錯誤。另一個活動是邊拍邊唱《家族歌》,讓學生在簡單的旋律中對家庭成員及其關係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脈絡,鞏固對於家庭關係的認識。

  “感受親情”這一塊設計了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看從小到大與親人生活的照片集錦,用以喚醒學生對於親情的記憶,並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曆程。第二個是束昀菲介紹自己的家庭故事,進一步引導學生回憶親情故事。第三個是全班可借家庭紀念物交流親情故事,能相互進一步喚醒對於父母長輩的愛的認識,知道疼愛是愛,嚴格也是愛,能夠感受到親人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心血,知道珍惜和感激。第四個活動是聆聽家長的期望,讓家長走進活動,進一步拉近學生與家庭的回憶,感受親情,情感上達到一個高峰,並自然地引入第三塊的活動,知道如何去回報。

  “回報親情”這一塊設計了六個活動。第一個是聽《怕黑的小女孩》這個故事,知道父母長輩的愛也是需要回報的,這樣的回報會讓親人感動難忘,激發學生回憶回報親情的故事,但是這一回憶並非易事,它深藏在學生的記憶深處,而且因為他們從小習慣了家長的呵護和關心,對家長任意指使,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所以設計了第二個活動,在《愛的箴言》的旋律中靜靜地想,逐步地開啟記憶之門,流出回報的故事或是瞬間。接下來是全班交流,這時學生的交流可能有一定的侷限,大多體現在生病或是節日時在特殊的時間與地點中的愛的回報。所以,接著創設了二個情境,一個是面對好菜講謙讓,一個是誰來拎書包,學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學生對於愛的回報的行為有一個明確的導向。透過這一系列的回憶、交流、討論,學生對於愛的回報的認識有一定的提升時,再讓學生來說一說,你現在準備怎麼做?雖然學生舉手不多,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在感動得哭泣時,甚至是泣不成聲時還能清醒地發言呢?真實的眼淚不是更能提示學生已經有了對於親情可貴的真實感悟,並沉醉其中難以自撥嗎?看著那些開始還在微笑著尋找片中的人物原型的人,或是看著別人在哭泣而暗自好笑的人也漸漸眼圈發紅,淚眼漣漣時,我也深深地被他們所感動,淚也不由自主地又一次湧出了眼眶!

  最後在半唱半哭的《讓愛住我家》的歌聲中結束這家庭濃情的活動。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最後一頭戰象》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3課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的動物小說課文記述了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在生命終結前,再次披掛象鞍,重回戰場,莊嚴的埋葬自己的故事讚頌了戰象嘎羧的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也表現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意

  二、說學情

  由於這次教學大賽是借班上課,(歙縣行知小學五(2)班),在上課前我花了二十分鐘和學生進行溝通,並疏通文字瞭解課文大意雖然我面對的是五年級的學生,但在教學中我充分相信他們,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儘量減少授課難度促成學生在知識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昇華

  三。說教學目標

  1、創設良好的語境,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課文的語言;3、抓住文章重點段落, 聆聽戰象嘎羧的心聲,感悟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的深厚友情;4。拓展寫話,傾訴自己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讀課文,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的高尚情懷;難點:透過閱讀,教師講解,讓學生學會抓事件品細節的閱讀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將學生閱讀文字的過程轉換成同戰象嘎羧對話的過程,輔以影象等課程資源,給學生的內心以猛烈的撞擊,深深的震撼,進而學生必然讀出情感,訴出情感,寫出情感

  六。說教學過程

  1。 創設情境,講述戰象嘎羧的故事課件展示:“西雙版納曾經有過威風凜(lǐn)凜的象兵所謂象兵,就是騎著大象作戰計程車兵士兵騎象殺敵,戰象用長鼻劈敵,用象蹄踩敵,一大群戰象,排山倒海般地撲向敵人,勢不可當”同學們,就是這群英勇的戰象,在一次打擊日冠,保衛家園的戰鬥中,不幸全部中彈倒地人們在埋藏它們的屍體的時候,救活了一頭身負重傷的戰象它叫嘎羧,它就是——最後一頭戰象自然引入課題,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在學生進入情境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然後嘗試概括嘎羧臨死前做了哪幾件事這一訓練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培養了表達能力,又提高了概括語言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娓娓道來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繼續浸潤在情意濃濃的學習環境中2、聆聽心聲,感悟戰象嘎羧的情懷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對話的環境,教師與學生展開談話:“學習課文就是與文中人物、動物、景物交流、談話,在這裡我們就是同誰交談呢?(嘎羧)使學生意識到戰象嘎羧就是一個有高尚情懷的“人”,它也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教師適時丟擲一個提綱挈領的問題:快速讀文,看看哪些字詞最能撥動了你心絃,在這樣的文字下劃出真摯的情感線,用心聽聽戰象嘎所在和你說什麼呢?“這一問題,直接文章主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片斷,重點詞句來感悟戰象的高尚品質教學過程中配合多媒體課件,進一步創設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學生暢所欲言,由感而發,由感而讀教師或情感誘導,或方法指導,或鼓勵肯定,保證學生的動態生成,“對話也就成為一種思維碰撞,心靈共振的過程3、拓展閱讀,深化單元的主題思想語文的閱讀教學:“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的結尾,推薦學生課後閱讀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其他動物小說,如《第七條獵狗》、《一隻獵雕的遭遇》、《斑羚飛渡》等優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瞭解動物的內心世界,又培養了學生好讀書,讀好書的閱讀習慣。

說課稿 篇9

  一、先說教材分析:

  《角的分類》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中的第三課時的內容。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裡已有了初步的接觸,對於直角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是大多是屬於直觀的描述。本課時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地概括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地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角的畫法等等,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區分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透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

  二、說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於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從實際出發,透過互動學習,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透過觀察掌握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並能根據一定標準將角分類。

  能力目標:透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分類的探索過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能按一種合理的標準對角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周角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周角比較特殊,角的兩條邊重合,教學時,我拿出活動角使學生看清把活動角旋轉了一圈,然後,小結出周角的定義,讓學生觀察周角的畫法,指一指周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從而明確周角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

  四、說教學方法:

  1、讓學生體驗數學分類的過程,體現從簡單――複雜――簡單的過程,突出探究活動,重視合作學習。

  2、以直角為主,讓直角向內向外移動後的角和直角比較起來是大?是小?匯出銳角和鈍角,突出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

  3、使用活動角,透過師生互動,探究科學分類法。同時使用課件,讓直角的兩條邊移到同一條直線上,兩條邊重合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點,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層次。

  五、說教學設想:

  本著“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陣地,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 體驗數學”的思想,我作了以下一些設計:

  1、找準知識的生長點, 幫助概念的建構。

  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認識平角和周角。所以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組織學生複習舊知認識角、認識量角器、怎樣量出角的度數,為進一步認識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作好鋪墊。

  2、在移動上下工夫,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和形成。

  在此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透過各種途徑瞭解一些相關角的知識。為此我在鞏固練習部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能體會成功的喜悅。

  3、讓數學與生活相聯絡,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學生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在本課的認識直角教學中,我讓學生去發現數學書封面、課桌面、黑板面等面上的直角。在練習中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平角和周角等,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地延伸。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一:

  我透過複習角的各部分名稱,量角器以及量角的方法,說出課件上角的度數,讓學生重新對角有進一步的認識,進一步的掌握測量角的方法。然後提出問題“我們是否能根據測量角的大小對角進行分類 呢”匯入新課《角的分類》。

  教學過程二、

  教學新課。

  環節一:認識直角 。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跟我一起對摺,先上下對摺,再左右對摺,讓學生觀察自己折出的角是什麼角?請學生量一量這個角的度數,告訴大家你量的角是多少度?從而得出直角90°。接著我提問:數學書封面的每一個角是多少度?課桌面的每一個角多少度?黑板的每一個角多少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個角多少度?為什麼它們都是90°呢?請同桌相互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然後我再課件演示直角的表示方法:凡是標有這樣象個小正形的角就是直角。最後讓學生練習畫一上直角。

  環節二:認識銳角。在教學銳角時,我首先演示直角是90°,然後將直角的一條邊向內移動提問:老師移動的角和直角比起來是大一些還是小一些?學生回答後我就小結出:那麼象這樣比90°小的角我們把它叫做銳角。也就是說銳角小於90°。最後我讓學生練習畫一個銳角。

  環節三:認識鈍角。教學鈍角時,我還是透過演示直角是90°然後將直角的一條邊向外移動,讓學生觀察移動後的角和直角比較起來是大一些這是小一些?學生回答後,我就小結出來:大於90°而小於180°的角我們把它叫做鈍角。接著讓學生練習畫一個鈍角。在學生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後,我又透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它們的認識。

  環節四:認識平角。在教學平角時,我先用活動角演示:將直角的一條邊繼續向外移動,使直角的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讓學生說一說這樣是不是一個角?它的頂點在哪?兩條邊在哪呢?接著我再用課件演示:一個直角,我們把的一條邊向外移動,一直移到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那麼象兩條邊在同一直線上的角我們把它叫做平角。對於平角多少度?我主要啟發學生透過直角移動成平角,或者讓學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從而得出平角180°。接著講解平角的表示方法。在教學平角和直角的關係,我主要透過活動角的演示:我們能把直角移動成平角,那麼平角里有多少個直角呢?學生回答後小結出1平角=2直角。

  環節五:認識周角。首先我用活動角演示。把直角的一條邊繼續繞著端點旋轉,使它的兩條邊重合了,告訴學生這樣也是一個角,我們把它叫做周角。然後我再課件演示一遍,加深學生對周角的認識。在講解周角的度數的時候,我還是透過活動角的演示,得出周角360°接著讓學生觀察周角的表示方法。最後透過演示活動角,讓學生說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最後小結出1周角=2平角=4直角。

  環節六:小結本節課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用活動角演示幾種不同的角。學生再想想說說看看學學。本節課我設計了四道習題,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在練習中總結本課內容,在練習中看到生活中的數學,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上我設計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在黑板上畫角,標出各角的名稱。

  總之,這節課我主要以直角為主導,以移動為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