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彙總5篇

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彙總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大氣中的氧進入人體後,怎樣才能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中被利用?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怎樣運走?學生在學習了人的營養和呼吸之後,順理成章的就要學習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而本課是本章的基礎,瞭解了本節的內容,不但有利於學生對血液迴圈系統形成完整、清晰的認識,還為後面學習第四節中的輸血、獻血做了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初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觀察血樣標本,解讀血常規化驗單,知道血液的組成。

  (2)透過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觀看課件,瞭解血漿和血細胞的形態、數量和主要功能。

  (3)透過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圍繞問題的提出,透過學生之間的分析與交流,來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2)在分析與討論的過程中,初步學會收集資訊,解讀資料、交流表達等科學研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血液觀。

  (2)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人教版七年級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學難點

  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1、顯微鏡下分辨血細胞,理解血液屬於組織。

  2、運用所學的血液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血液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學生熟悉血液,是因為每個學生幾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驗血的經歷,對血液的顏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還可以從報刊、雜誌、電視和廣播中獲取有關血液的資訊;說學生對血液陌生,是因為學生大都不知道血液裡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種成分各有什麼功能。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考慮到我校初一學生的現狀,在教學中我充分貫徹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並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同時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影片錄影、圖片及FLASH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實驗法:

  透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教材提出的問題和一些實際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一些直觀的感受,因此,實際教學中要注意詳略得當、突出重點。關於血漿,教師只需做簡單的介紹。需要指出的是,水佔了整個血漿的絕大部分,這既與血漿的功能密切相關又可以為後面介紹無償鮮血作鋪墊。關於血細胞,教材的意圖是讓學生先透過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白細胞的形態及數量,然後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學習,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開動腦筋和主動求知的學習熱情。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介紹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時,應該特別注意與生活實際中的一些問題相聯絡,如貧血、發生物觀察人血塗片炎和傷口處血液逐漸凝固等,這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觀察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等。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1、情境匯入

  首先,播放有關血液迴圈的影片錄影,利用有聲影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所學內容初步感知。緊接著教師透過提問,溫故引新,匯出章節標題。

  之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前收集的血液化顯微鏡下的愛情驗單,透過討論嘗試說出對化驗單的初步解讀(教師注意用幻燈片突出顯示需要學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並對縮寫字母略作解釋,從而深入雙語教學的成分)。

  2、推進新課

  (1)觀察血液分層現象

  用課前準備好的新鮮雞血代替書上的血圖片(更直觀,不照搬教材)

  設問:樣品分為幾層,為什麼會出現分層現象什麼會出現分層現象?樣品血分幾層?各層是什麼顏色?它們分別是血液的什麼成分?(不要求學生立即給出給出正確答案,教師可適時予以點評)

  (2)血漿的成分及功能

  透過血液分層現象觀察到的最上層過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教材血漿成分示意圖,並提問:血漿包括哪些成分?請推斷血漿的功能(培養識圖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

  教師進行思路引導:

  血液的其他組成部分又分別起什麼作用?血細胞很“微小”,用什麼來“明察秋毫”?(學生表達出“顯微鏡”一詞),簡單回顧顯微鏡使用步驟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培養自主學習、區域性合作的精神)。實驗結束後,學生描述觀察結果(教師透過幻燈片展示人血塗片,引導學生進一步明辨紅細胞和白細胞,並解釋血小板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見的原因)

  (4)紅細胞

  展示電鏡下的紅細胞圖片並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相應內容,找出紅細胞的形態特點及功能。之後透過發問:“紅細胞為什麼能運輸氧?”引導學生描述血紅蛋白的特性。

  (5)白細胞

  播放白細胞吞噬細菌的影片錄影,引導學生歸納出白細胞的特點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揭示抽象的生理過程)

  (6)血小板

  幻燈片顯示思考題:當皮膚劃破流血體視顯微鏡之後,一會兒血就會自然止住,這是怎麼回事?(學生會初步說出與血小板有關)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本相應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血小板的特點和功能。

  (7)血細胞的概念圖

  教師引導學生繪製血細胞的概念圖,並適時予以引導(落實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8)解讀血常規化驗單

  螢幕顯示兩份化驗單,並引導學生分析化驗單中有哪些專案異常。

  幻燈片展示問題:如果一個人的化驗報告單上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都低於正常值,會有什麼症狀?在飲食中應注意什麼?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本節及之前所學內容作答(學以致用)。

  3、評價反饋

  大螢幕顯示思考題:

  中國足球隊在備戰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時,在眾多條件優越的地點中,最終選擇昆明為集訓地。你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這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會產生什麼影響?教師從地理環境和紅細胞功能方面適當引導(即學即練,即學即用)

  4、板書設計

  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同時解決進行多媒體教學不便於學生筆記的難題。

  附:教學反思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倡導教師評價要以自評為主。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透過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這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

  首先,本節教學注重了新課的匯入和教學情景的創設。本人採用了溫故“引”新法,巧妙匯入了章節標題。而影片的觀看和化驗單的觀察,更是讓學生對血液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景中去遇見“困難”、碰到“問題”,才能“觸景生情”,進而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其次,結合了多媒體關於吞噬的話語的優勢和生物學的實踐本性。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是為了更好的輔助教學,但多媒體只是工具而不是內容,再完善的多媒體課件也替代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本節課將教材資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層現象改為演示實驗的內容,使學生對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又透過分組實驗,學生親自觀察人血塗片標本,使其對血細胞的成分和特點有了深入的認識。在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還透過FLASH和圖片等形式,幫助學生全面、準確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教學重點與難點。

  再次,“學以致用”,讓理論知識服務於實踐,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透過重新解讀化驗單和“爭當小教練”兩個課堂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也體現了生物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更激發了學習興趣。

  最後,利用概念圖總結本節內容。概念圖是在新課改後引入生物教學的一種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系統而又簡潔的理清某一章節的知識體系,它的構建過程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再學習、再理解和昇華的過程。在高中教學中,概念圖已廣泛使用,但由於初中生認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學還很少使用概念圖。本節課讓學生嘗試畫出概念圖,總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也算是創新之所在吧。

  當然,本節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於課堂時間較緊,學生討論時間不充足,內容的講解也有些平鋪直敘,重難點不夠突出;教學中未安排學生自評、組評或師評等。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昆蟲世界》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美術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第五課。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也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較為全面地學習用紙材進行創作的一節手工課。

  基於對教材的上述瞭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昆蟲,能使用不同的材料、方法來表現昆蟲。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卷、剪貼等方法進行塑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愛護昆蟲,保護環境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能表現自己喜愛的昆蟲並進行創作。

  教學難點:昆蟲細節的新增。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造型表現”領域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遊戲性,教師的“教”要立足於學生的“學”,使每位學生都堅信自己有學習美術能力的“學點”。因此,我結合二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好奇心強以及本課的特點,主要採用:

  1 、情景教學法。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3 、觀察發現法。

  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透過想一想、選一選、動一動等方法,讓學生在看、畫、做、玩等過程中完成本課的學習內容。

  三、說教學程式

  為了更好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新課標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課一開始,我就請一位戴著蝴蝶頭飾的同學扮演昆蟲王國的郵遞員,給同學們送來一封來自昆蟲王國的信,由信的內容引出今天的課題。

  (二)欣賞圖片,瞭解特點

  (出示自然界中昆蟲的圖片)提出問題:這些昆蟲都有什麼特點呢?學生透過觀察,小組內交流,並在老師適時引導下,準確地概括出昆蟲的特點,即一般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一對觸角,三對足。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三)出示範作,拓寬思路

  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學生作業,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件作品,為什麼?

  (四)示範製作,學習方法

  進行示範製作,邊做邊講解,先想想你要做什麼?我想做只蝴蝶。再看看用什麼紙做?我選皺紋紙。開始做了,我先將紙對摺,再剪出外形,然後揉細線條做觸角和身體,最後剪粘小圓點貼在身上做斑點。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分析出製作步驟,即想一想、選一選、做一做。

  (五)大膽創作,交流評價

  昆蟲世界大會一定很精彩,我們趕快來做一張昆蟲門票。並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你準備做什麼昆蟲呢?”“你打算選擇什麼紙做呢?”“你打算怎樣做呢?”在學生製作時,教師巡視指導,重點指導細節的新增。然後讓學生將製作好的昆蟲作品貼到黑板上。現在我們來看看誰的昆蟲門票做得最好,進入交流評價環節。透過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的評價,評出最有創意的小昆蟲,最美麗的昆蟲等。

  (六)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師:這節手工課,你們學會了什麼?昆蟲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保護大自然,使我們的大自然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說板書設計

  由三部分組成,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圖文結合,一目瞭然。

說課稿 篇3

  一、設計意圖

  在我們的周圍,圈兒無處不在,但幼兒更關注的是實實在在的實物圈,這些圈很常見思維已經形成定勢,已經不再有新意,很難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和注意興趣,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缺乏對周圍事物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的慾望,對有些事情會默然視之。在一次的體育活動中,我們只是拿圈來做一個範圍給孩子玩遊戲,卻發現有些孩子拿圈來玩出各種玩法,我開始有目的的觀察孩子的反應,發現在後來的活動中大部分的孩子對圈兒的玩法比較侷限,但是興趣依舊濃厚。為了激起幼兒對圈兒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我就設計了本次活動《圈兒變變變》。

  二、說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我確立認知、技能、情感方面的目標,我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遊戲使幼兒能夠熟練鑽、爬、跳、跑等基本動作練習的方法。

  2、技能目標:透過活動使孩子能夠根據自己想象把圈兒變成各種物體進行遊戲,感受用圈玩遊戲的樂趣。

  3、情感目標:透過活動使孩子喜歡參與體育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透過小組共同探索不同玩法,制定遊戲規則,小組競賽等活動,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鍛鍊合作的能力。

  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幼兒大膽把圈想象成各種物體,並進行鑽、爬、跑、跳的動作練習。”。我在活動中注重營造寬鬆的活動氛圍,運用表揚鼓勵,榜樣示範,個別指導,小組競賽等活動,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引導幼兒人人動手,大膽嘗試,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來獲得發展的。所以我進行了以下的準備:大呼啦圈若干個,起著輔助作用。小呼啦圈也是本次活動的主角,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我還準備了一些輕音樂來創造氛圍,在幼兒玩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運用音樂的感染力。最後我在活動中給幼兒一個情境場景,讓一個老師扮演國王。這個情境場景的創設就是為了讓幼兒融入到活動情境中去玩去學習,激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1、大呼啦圈若干個,小呼圈數量多於幼兒的人數,出了人手一份,還滿足個別幼兒的需要。

  2、音樂:抒情音樂,適當運用音樂的感染力。

  3、場景創設

  四、說教法:

  新《綱要》在幼兒健康領域的目標中明確的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就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加。因此,本次活動我除了以可愛,國王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活動的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有目的地引導或創設有一定角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幼兒的興趣,是幼兒融入到情境中。本次活動的過程我就引入了幼兒喜歡的國王形象,引發幼兒融入到圈兒王國中來,在圈兒王國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索圈兒的變法,大膽嘗試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2、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探索圈而變成各種物體進行遊戲,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意識和能力。

  3、遊戲法:遊戲是引導幼兒與同伴共同體驗合作玩圈的快樂。由於我早活動中利用比較輕的的音樂,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幼兒在玩圈兒的過程中創造出各個圈組成的物體。我適時的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無窮的力量。

  4、比賽激勵發法:我們班的孩子對比賽活動興趣很高,因為在比賽中他們可以得到成功的喜悅。最後的集體競賽活動算是本次活動的小高潮,它幫助幼兒鞏固鑽、爬、跳、跑動作,從而是幼兒在基本動作方面得以鍛鍊和發展。

  此外,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對活動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圈兒的變法的體驗,達到藝術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五、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活動,不僅鍛鍊幼兒的能力更昇華了情感,從而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本次的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明確提出:要讓幼兒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要求我們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透過動手操作、遊戲、比賽等多種形式讓幼兒參與,使幼兒不知不覺的對圈兒產生興趣。

  2、嘗試法:在地二環節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把圈兒變成各種物體。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透過商量、合作、嘗試不同的變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變成各種物體,他們不斷以動作調節變法。隨著動作,幼兒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變法。透過介紹性評價,對大家的變法匯合,拓展了幼兒對圈兒的變法。‘

  3、遊戲體驗法:在玩中引導幼兒體驗圈兒變法帶來的樂趣。與此同時,我還透過幼兒間合作學習,師幼合作共同成長的方法,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六、說活動過程: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活動程式,活動流程為:開始部分:熱身活動--激發興趣基本部分:自由活動--合作探索--小組競賽結束部分

  1、開始部分

  熱身活動:

  在幼兒參加體育活動之前我們都會做一些熱身運動,活動幼兒的腳腕、膝關節和腰部。幼兒成早操隊形,和老師一起做準備運動。

  2、基本部分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利用幼兒喜歡的國王形象,為幼兒創設了“圈兒王國”的情境和物體(圈兒)情境,引發幼兒對圈兒的興趣。首先我以國王的身份邀請幼兒到我的“圈兒王國”玩,國王說:小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的圈兒王國來玩,現在請你們來看看我的表演吧!“然看國王表演,(做一個示範作用)把幼兒帶到活動的變化情境中,以形式上深深吸引幼兒。

  (2)自由探索:

  根據我班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我在第二環節我安排孩子自由探索,看了國王表演後,讓幼兒自由活動,看看誰能把圈兒變成更多物體給國王。幼兒自由玩圈,可獨立或多人玩。我在活動中注意觀察幼兒活動,鼓勵幼兒將圈做代替物進行遊戲,如幼兒將圈當做汽車的方向盤時,我會及時肯定,並鼓勵其再想出其它玩法,對一些不會玩圈的幼兒,我就給予一些暗示。此時我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這時我會放一些輕音樂,讓幼兒在輕鬆氛圍中大膽嘗試多種多樣的玩法。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有的孩子的玩法是零碎的,因此,活動後我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玩圈兒變成了什麼,並玩給大家看。如:用圈做的山洞,鑽進鑽出;用圈兒做陀螺,放在地上轉動;用圈兒做烏龜殼,扮演烏龜在地上爬,把兩個圈兒套在手臂上做小鳥翅膀,等等。在自由探索後我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評價的方式,對幼兒獲取圈兒的變法。同時使幼兒的體能得到鍛鍊。在第二環節中,就完成了第二個技能目標從而突破了我設計的難點。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一定的體現:主要是與同伴合作方面。

  (3)遊戲體驗:

  幼兒懂得一定的圈兒變法後,就會與同伴一起遊戲。如何引導幼兒與同伴一起合作?因此,在活動中我讓幼兒嘗試合作玩圈,將圈兒想象成各種物體進行遊戲:如幾個圈兒合在一起做一條小河,練習跳躍;部分幼兒手持圈兒排列成隧道,其他幼兒鑽;等等。這時我適時的表揚他們,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同創造的樂趣。幼兒在相互欣賞各自想出的玩法,並嘗試玩玩他人想出的玩法。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這環節落實了第三個目標。

  (4)小組競賽

  比賽這一環節是讓幼兒鞏固練習鑽、爬、跳、跑等基本動作。我會把前面幼兒用圈變成的各種物體來作為比賽的障礙,還和幼兒共同制定比賽的規則。比賽中爬、跳、動作難度較大,我會隨時注意幼兒的安全,如果幼兒爬的過長,可採取一些保護措施。(在地面鋪上軟墊子)引導幼兒明確比賽各種障礙的透過方法,在提醒幼兒比賽若干後,提醒活動量過大的幼兒適當休息。到這環節,第一個目標就自然完成了。

  七、結束活動

  在活動最後,組織幼兒坐著聽輕音樂做放鬆運動,放鬆下情緒,這也是動靜交替。來結束本次活動。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教授的內容是小學資訊科技地圖版教材第2單元《用計算機畫圖》中的“貼上、複製”操作部分。這堂課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畫圖工具操作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新授知識裡我增加了多視窗間的貼上、複製,並把它定為本課的難點。希望透過本堂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操作畫圖工具,掌握“貼上與複製”操作,包括步驟較多、難度較高的多視窗的“貼上與複製”。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一個情景:住在沙漠的小駱駝想看看大海,所以寄來了求助信,希望同學們能幫助它。於是提出問題,“你想怎麼幫助它?”歸納、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出本課的部分課題:大海。然後提問,“你最想畫大海里的什麼動物?”讓學生自己來確定複習操練的主題。在簡單示範後,問學生,“如果你來畫,你會用到什麼工具?”由學生自己給出想用的畫圖軟體的工具。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構思自己的畫,又起到了複習以前所學的工具的作用,學習的主動性完全由學生掌握,使學生樂在其中。當教授多視窗複製與貼上時,再次徵求學生意見,“大海里除了魚,還有哪些其他動物呢?”讓學生說說還想畫什麼動物。自然過度到新授知識。完成所有新授內容後,啟發學有餘力的學生進一步美化圖畫,提高其創新能力。最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感受,完成整個課題的命名(美麗的大海只是暫定的課題)。

  在本堂課中,我堅持以“二期”課改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我校的校本課程:華師大葉讕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理論》,本著“一切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放手讓學生去說、去嘗試、去感悟,尊重學生的想法,將本課的“命題權”也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將“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堂課,在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時,我又引入“磁性姓名牌”的概念,將積極參與的同學的機器號以海星的形式貼在白板上,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認同,也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們參與展示、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其實,之前的畫圖工具的出示也用到了這一概念,讓學生回答,然後將其答案貼在白板上,令其體會到意見被採納的喜悅。)最後以表格的方式進行書面評價,以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進一步的瞭解。

  由於三年級學生記憶新授知識的能力還較弱,而“複製、貼上”的操作步驟又比較多,所以我就以板書的形式將步驟出示在白板上。並且用板書組合成了一幅大海的畫,當學生完成作品時,我也已在白板上完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海底世界,雙方都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在德育滲透方面,我牢牢緊扣本課所創設的情景,結尾時回到幫助小駱駝囡囡的情景主線,宏揚助人為樂的雷峰精神。

說課稿 篇5

  我今天的說課將採用五說的說課模式。既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四說教學過程、五說課後反思。理論根據將貫穿以上流程中。

  一、說教材

  《美麗的絲巾》一課選自浙江省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小學美術第二冊的第十四課。

  黑格爾曾說過:“藝術家創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通觀念的富裕。在藝術裡不象在哲學裡,創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生活。”藝術家們如此,兒童的藝術創作更是如此。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試驗搞)》中指出 :“應將美術課程語言與兒童生活經驗緊密聯絡在一起,強調知識與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正是基於上述理論的理解,我設計了本課《美麗的絲巾》,本課屬於工藝製作為主。我儘量收集到有關雲南貴州的蠟染、扎染等民間藝術作品,給學生帶來直觀視覺,儘量讓學生多瞭解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從而使學生更熱愛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和民間藝術,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染“絲”巾就是將吸水紙(生宣紙)用折、壓、擠、染等方法進行加工,並透過點、漬、罩等方法上從而形成紋樣的一種表現方法。它工具簡單,操作方便,色彩鮮豔,紋樣千變萬化,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學目的:

  1、透過本課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2、瞭解染紙特點,初步掌握方法。

  3、體驗美的不同形式,欣賞不同的藝術風格,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能夠染出色彩豔麗富於個性的“絲“巾。

  教學難點:能按自己喜歡的風格進行表現,敢於展示自己的個性。

  二、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是強調師生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作為學生的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基於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透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更多的體現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式如下:

  生:初步感知——討論探究——知識擴充套件——積極表現——情感昇華

  師:情景創設——引導觀察——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以下教學方法:情景法、探究法、表現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的學習,選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人性觀認為:在最佳化的人文環境、心理環境中會全面而發展自己的潛能。因此我採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導,在為學生創設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環境基礎上,透過啟發教給學生聽、說、做、演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思維真正獲得理解的狀態下自然會展開想像進入美術創作的境界。

  四、說教學流程:

  新課改中強調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

  第一環節:新課匯入——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第二環節:新授課——欣賞分析、自主探究。

  五、說教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