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集合6篇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集合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長春國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五板塊中的第三課《鳥的樂園》。

  一、說教材

  《鳥的樂園》是一篇情境識字課文,由11種鳥類生活的情境圖組成,展現了各種不同的鳥,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快樂生活的情景。在情境圖中,出現了要學的生字,課後適當安排了鞏固性的訓練和擴充套件性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識字學習目標中明確提出了“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並從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以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基於此,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採用多種識字方法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和2個部首。會寫一個字。在情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並發展語言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和總結識字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喜歡鳥類,建立保護小鳥的意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成認真觀察、善於動腦、學會傾聽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本課12個生字和2個部首。會寫一個字。

  教學難點:能利用多種方法識字。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了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增強教學趣味性,讓識字過程在多種情境中完成,使學生對識字興趣盎然,從而激發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生能夠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並交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紮實學生對漢字的認識。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和遊戲中自主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同時注重發揮了電教媒體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讀一讀,記一記,議一議,說一說,編一編”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動情。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說教學流程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理念,現結合第一課時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新課匯入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此,在上課伊始,我首先透過電腦課件出示一幅美麗的森林圖,飛來飛去的小鳥正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學生被此情此景帶進了美麗的大自然、帶進了鳥的樂園,做到了課伊始,趣即生,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盎然,馬上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二、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本環節透過藉助多媒體把課文的插圖展現給學生,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讓學生以小導遊的身份結合課前蒐集的有關鳥的資料說一說自己喜歡的鳥,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在相互介紹中瞭解了不同鳥的特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思維並發展語言能力。

  三、圖文結合,自主識字

  (一)讀準字音

  要想記其字,首先要正其音。所以我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拼讀詞語,然後多媒體出示各種鳥的圖畫,將鳥與詞語對照學習,透過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等再次拼讀詞語。最後去掉詞語中的熟字,讓學生當小老師領讀帶拼音的生字,三次拼讀目的就是讓學生讀準字音。

  (二)利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在學習生字時,我首先關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學生先說一說哪些生字是你以前就已經認識的,你是怎麼認識的,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然後讓學生透過生字卡片來交流記字方法。

  由於識字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快樂地識字,交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兒歌,猜字謎等。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化抽象為形象。

  如用歸類識字的方法學習“鵲,鵑,鴉,鴕,鷹”這5個字。

  學習燕字透過字理識字圖來記憶。

  結合丹頂鶴的圖片來學習理解丹的意思。

  學習孔字時認識孔字旁,同時教師教寫孔這個生字,本著一看二寫三對照的

  原則讓學生寫好這個字。學生可用加一加,替換法來記這個字。

  為了幫助學生記憶這些生字,我還給一些生字編了字謎,

  如麻雀的麻字編成“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南洋兩棵樹,搓繩它最強。”

  喜鵲的鵲字編成“雙十一日鳥飛來。”

  杜鵑的鵑字編成“口月鳥”

  透過以上學習生字的方法,能夠紮實學生對漢字的認識,使識字教學落到實處。

  四、迴歸整體,鞏固練習

  1、小遊戲:“猜猜我是誰”教師說鳥的特點讓學生猜鳥的名字,然後在透過開火車的形式讀詞語。這個遊戲即能加深學生對鳥的特點的瞭解,同時又鞏固了本課的生字,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2、把本課小鳥的名字編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小兒歌,使生字再現,學生讀兒歌的同時又鞏固了本課的生字。

  五、課外延伸,總結昇華

  透過讓學生看小鳥的公益廣告,並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喜歡鳥類,建立保護小鳥的意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總之,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意在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習得的學習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如有疏漏與不足,懇請各位領導與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整堂課中,我認為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識,學生學習熱情比較高漲。但是在學生交流識字方法時,我發現還有個別學生參與意識不夠強烈,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關注這些學生,使合作學習能更好地發揮它的實效性。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 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喜怒哀樂》,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具準備、說教學過程、說課堂調控以及說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闡述。

  一 、依據課標說教材

  1.《喜怒哀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6課的內容,屬於美術新課程標準中的“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

  教材的要求是學生在進行人物創作時,要善於抓住人物的表情,細緻刻畫,這樣才會使畫面的主題突出,人物形象生動。

  這是一堂集欣賞性、操作性、創造性於一體的美術課。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透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學會人物創作而且能夠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把學生領進繽紛的藝術世界。我計劃用1個課時來完成教學。

  2.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改的精神和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人物表情的不同表達方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寫生,掌握基本的人物頭像造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不同表情下的不同成長經歷和現實經歷,發展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透過教學目標的設定使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3.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喜、怒、哀、樂表情的特徵;

  教學難點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結合喜、怒、哀、樂表情特徵進行大膽想象表現。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是對美術教學目標更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二、因材施教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我遵循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實踐操作為主線”的教育思想,依據五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我將採用啟發式教學法為主,以例項為線索,充分運用多媒體、範例等直觀教具。採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

  三、全面發展說學法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科學的學習是一把開發學生智慧的金鑰匙。五年級學生屬於高年級階段,認知能力相對較強,基於以上學情分析在學法指導上我結合(音樂)學科等相關學科,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採用欣賞法、表演法、對比法、觀察法、討論法、操作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眼、手、腦”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教具學具準備

  為了使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喜怒哀樂》,教具上我準備了資料豐富的多媒體課件,

  而在學具上則需要學生準備基本的繪畫工具包括HB-2B繪畫鉛筆、畫架、橡皮等。

  五 、循序漸進說教學過程

  為了最佳化教學過程,體現美術學科特點,使學生都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下面我將著重來談談我的教學過程。我將40分鐘的課堂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欣賞名作,匯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

  首先,多媒體展示名家作品: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列賓的《伏爾加河的縴夫》,林風眠的《仕女》等帶領同學們走近藝術大師的作品進行觀摩、欣賞、感受。 然後讓大家談談欣賞之後的感受。同學們會說:很逼真、形象,色彩和諧等。 引導學生再次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表情是什麼樣的?

  有懷疑、微笑、痛苦、哀傷、驚喜等。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並適時進行鼓 在歡樂的氣氛中引出課題《喜怒哀樂》。

  (透過欣賞名畫這樣的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用時約2分鐘。)

  環節二:情趣教學,形成認知

  1.多媒體展示教材中知識窗的人物表情,請四位同學上臺表演笑、哭、怒、愁的表情,讓同學們觀察他們的五官變化:人笑時,眉開眼笑嘴上翹;人哭時,眉掉眼垂淚下落;人怒時,立眉瞪眼牙緊咬;人愁時,皺眉縮眼嘴角掉。

  2.人物的表情是非常豐富的.,提問:“孩子們,你們能說說還有什麼樣的表情,能不能給大家表演出來。”我會用相機幫大家拍攝下來記錄瞬間。同學們會說奸詐、害羞、咬牙切齒、無奈、興奮、疲倦、發狂、冷淡、失望等等,接下來同學會爭相表演,我用相機一一拍攝下來,並運用多媒體展示出他們天真、可愛、滑稽的表情,這時課堂氣氛將達到頂點。

  3.多媒體播放人物寫生影片,教師講解

  基本步驟:

  1、觀察人物表情特徵

  2、畫出輪廓

  3、畫出頭髮

  4、畫出五官

  5、整體調整,完成作品

  (透過老師的設問,分析以及老師的示範講解,讓學生知道基本方法,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用時約12分鐘)

  環節三:創作實踐,擴充套件想象

  (1)、在學生創作環節中,我將拍攝下來的學生表情照片展示到大螢幕上,作為同學們的繪畫物件。並及時提示學生注意人物不同表情時五官的變化及比例關係,並且要抓住人物的主要表情特徵,處理好線條的疏密關係、粗細運用、虛實規律,注意整體把握。學生創作時播放一些輕音樂,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創造美、展示美。我會巡視輔導並對構思新穎的小組進行獎勵。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創作。提醒學生在製作時注意安全,做完要及時整理課桌,回收物品,養成良好習慣。

  (本環節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使主體作用得到有效的發揮,我將更多的時

  間留給學生自由創作。用時約18分鐘)

  環節四、評價欣賞,提高審美

  創作結束,將學生作品懸掛展示。每組選一二名學生將該組的構思、設計意圖,說說給大家聽。在評價過程中,重視生生之間的互評,老師鼓勵學生作品創作的閃光點並提出建議,給學生指引方向,提高審美能力。透過學生投票,選出大家心目中最喜歡的作品,裝飾我們的教室,美化我們的生活。

  (本環節課堂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開展學生自評和互評,促進他們交流學習使美術教學與生活融合。用時約5分鐘)

  環節五:課後拓展,歸納總結

  科學有趣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在課即將結束時,提問:“孩子們,這節課你快樂嗎?”鼓勵學生課後把這份快樂傳遞下去,與家人朋友共同體驗創作的樂趣,成功的樂趣。根據所學內容,我給孩子佈置了課後作業,放學回家後,對著父親母親或爺爺奶奶進行人物頭像寫生,要注重分析不同年齡以及男女性別之間的表情差異。下週帶來與同學們分享,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本環節讓學生回顧快樂,加深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印象同時又是對本節內容的歸納總結。用時約3分鐘)

  五、說課堂調控

  調控好課堂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課堂教學組織的成敗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和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而美術課堂也會成為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的意義在於明確、簡潔的表達課文內容,設計合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因此在教學中,應將做到教學過程與板書相配合,將範圖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和諧一致。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設計分三部分:

  喜怒哀樂

  基本特徵示意圖 展示區

  總之本節內容透過精心設問,合作研討、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把學生當成發現者,大膽的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

  最後,我以布魯克菲爾德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 讓學生學會討論、合作、交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共同創造者!

  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辛苦了!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扇形統計圖》是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本單元是在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透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並能簡單地分析扇形統計圖。

  過程與方法:經歷扇形統計圖的認識過程,體驗直觀觀察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扇形統計圖進行有效的分析。

  教學難點: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四、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基礎上,透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

  五、教學法分析

  1、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

  六、教學流程分析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透過學生喜愛的運動專案製成條形統計圖,使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二)、對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觀察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2.說說兩種統計圖的特點。

  3. 生成扇形統計圖(利用課件,直接由條形統計圖生成扇形統計圖。)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數學資訊?

  4. 根據統計圖上表示的情況,你對我班同學有哪些建議?

  5.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三)、知識應用,解決問題

  使統計教學與計算教學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數學應用能力。

  四、總結概括,拓展應用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課後作業:請你當統計員:統計家中每月的生活費支出情況,製成扇形統計圖。再對資料進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

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釣魚的啟示》,我準備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想、板書設計、教學理念上來說一說我“教什麼”和“怎樣教”,來闡述我“為什麼這樣教”。

  一: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學習本組課文,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抓住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著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裡,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我”還是依依不捨地把魚放回了湖裡。34年後,“我”成為了一名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從小受到像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課文在敘事過程中插入了不少細節描寫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這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抓住課文這一特點,體會文中細節,解讀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能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班級中的決大多數孩子都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具有較強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教師教學用書的提示,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繩子。能正確讀寫“捕撈、

  魚餌、魚鉤、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裡的理由,讀

  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

  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關鍵:以讀為本,融情於境

  四:教法學法

  課堂是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且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2、邊讀邊想象,合作交流法。

  五、教學流程及設想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我覺得學生只有在學習前對我們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目標指向,那麼學習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所以在開頭我用本組的單元提示進行匯入。“同學們,請開啟課本翻到57頁,讀一讀這個單元的提示,你瞭解到了什麼?”學生透過閱讀會得到答案,原來本組課文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一個啟示。這樣,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的時候就心中有個數了。

  “一件事情就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相信你一定讀過〈小貓釣魚〉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麼?”從〈小貓釣魚〉這個故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揭示課題。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部分,要求學生完成兩個目標,一,本課的生字詞,二、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五年級的字詞教學並非可以懸空,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有所體現。在字詞教學上,我採用“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講一講比較難寫或者難讀的字,然後再齊讀,難寫的可以在邊上寫一寫,最後默一默,錯的訂正好,並且在書本上圈出來。第二個要求,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說也應該培養起來,大部分孩子透過閱讀都能說出來。

  3、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體現更多的是品讀課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個難題。我想,讓學生找到這個釣魚的啟示並不難,但是要去理解它卻有一點的難度。所以先把啟示找出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讀了這句話之後請學生質疑,“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難,這和釣魚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讀課文3到9自然段,找一找我心情變化的句子,並在邊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體會道德實踐的難。”其實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然後是急切,接著又是委屈、難受,最後是不捨。

  在這裡,緊緊抓住兩個點進行研讀,第一個是我得意的時候,也就是第三自然段中魚大、漂亮的句子,在反覆研讀文字後,我們會發現文章是以“魚大”為引子,滲透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寫法指導,挖掘文字語言的訓練點,增強語文味,使教學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第二個點是抓住“不容爭辯”,我分三步逐步豐富這個詞語。一是抓“盯”這個詞的寫話訓練,豐富父親不容爭辯態度產生前的心理過程,讓學生明白父親也是透過反覆掙扎才有了這一決定;二讓學生我面對父親要求我放魚的時候我的態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難受再到不捨;三是設計一個情景,假如你是那天的我,你會如何向父親乞求把魚留下來。

  這部分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讓學生反覆朗讀,以讀促悟。體會道德實踐過程中的難。

  4、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在體會了作者放魚的過程之後,我們再把學生領到這個道德實踐的問題上。學生對這個啟示也就有所感悟了。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說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這樣一堂課也就結束了。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釣魚的啟示

  道德實踐

  是 非

  難

  得意——急切——委屈、難受——不捨

  我設計的板書清晰簡潔,有條理,學生易掌握。

  七、設計理念

  1.教學從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從而達到思路清晰,脈絡分明。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貫穿始終,這樣既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給下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裡一個個句式,一種種規範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

  3.教學中學路分明,從“導—扶—放”上,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耳聽、眼看、口讀、手寫、腦想,全頻道運作,立體式展開。

  以上就是我關於〈釣魚的啟示〉的說課,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一、教學重點的定位

  說教學目標:(請老師們參考教師用書“教學評價要點”和“主題教學目標“)

  (一)情感與態度

  1.感受社會勞動者的辛苦與快樂,體會他們的勞動給自己帶來的歡樂。

  2.在體會勞動者的辛苦的同時,能珍惜並學會感激他人的勞動。

  (二)行為與習慣

  愛護公物和別人的勞動成果,養成節約的行為習慣和品質。

  (三)知識與技能

  瞭解一些簡單的勞動方法、知識與技能,並能在老師的幫助下,總結、提煉獲得的經驗和資訊。

  (四)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觀看影片圖片、討論交流、想象活動、表演活動等方法進行體驗。

  說教學重點:(請老師們參考教師用書“主題設計思路”和“圖意說明)

  感受社會勞動者的辛苦,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這是本課的重點。它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感受,一個是愛護。“感受”是“愛護”的基石。即只有對社會勞動者的辛苦有了真切的體驗,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才有可能水到渠成。這個重點體現課程內容標準“愛護公物和別人的勞動成果,節約水、電、紙張等資源”。從本課教材來看,本課由為我們服務的人、節日裡堅持工作的人們、辛勤的農業勞動者、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等四個主要部分組成(課件相應出示相關教材圖片)。為我們服務的人部分能幫我們匯入課題“叔叔阿姨辛苦了”並奠定了初步感受社會勞動者勞動辛苦的基調;節日裡堅持工作的人們部分則教育學生尊敬他們的勞動;辛勤的農業勞動者部分則是幫助學生對勞動辛苦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最後是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部分是在以上情感激發和生活體驗之後,引導學生注意節約資源,愛惜和感激別人的勞動。教材四個方面的主題部分都是圍繞我們這一教學重點採取層層遞進方式設計的。

  說教學難點:

  養成節約的行為習慣和品質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於一年級的兒童來講,養成一項習慣和品質並非一節課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德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

  二、教學重點的分析

  本課教材側重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三條軸線中“我——社會“和四個方面的“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課標角度)。同時本課為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教師用書對本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指出,“初步認識勞動與收穫的關係,學習感激勞動者,愛護他們的勞動成果,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掌握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初步認識勞動與收穫的關係”,是上一課《今天我值日》的教學重點;“感受社會勞動者的辛苦,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是本課重點;“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掌握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則是下一課《我來學做家務活》的重點。(單元目標的角度)本課課題《叔叔阿姨辛苦了》提示我們教學讓學生感受他們的辛苦,在此基礎上,愛護勞動成果才有了體驗感悟的基礎。(課題的角度)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長、經驗改造。他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那麼本課教材的這些主題部分即是濃縮社會生活精華來幫助學生感受勞動者的辛苦,激發他們愛護的勞動成果的意識。 (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從當前我校一年級學生的“前在狀態”看,他們對各種各類的勞動者有一定感性認識,但對於勞動者的辛苦可能缺乏認知,因而對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缺乏體驗,因此幫助學生感知勞動者的辛苦,感受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從學生實際的角度)

  三、說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與過程

  (結合教師用書“活動設計參考”以及本校本班學生實際進行)

  (一)我們擬透過“活動一:它們從哪兒來”來幫助學生感受勞動者的辛苦。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因此,我們認為只有學生自己親身去體驗,才能真正得到感受。於是我們利用上一週的中隊活動課,老師與同學們一起走進了草莓園,體驗了阿姨叔叔們的工作。

  第一個環節,我們引導學生重新體驗那天的活動。先播放體驗錄影然後讓學生認真觀察,接著回憶體驗經歷,最後定格畫面,學生談談自己的親身感受。這樣自然地把學生的課外生活引入到課堂,在錄影資料的回放中感受到辛苦,在交流討論體驗辛苦,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能比較真切地讓學生體驗到勞動者的辛苦。

  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從課堂交流活動再拓展到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去。首先引導學生說一說,你最喜歡吃的一種食品,最喜歡的一件衣服。接著引導學生想一想,這些食品和衣服要經過多少人的努力我們才能享有。接著結合我校一年級的學生也具有一定運用網路收集資訊的能力進行一次小調查活動——上網瞭解食品加工的過程。(米飯的生產過程)最後把自己收集調查的成果和同學交流分享。這個環節的活動不僅昇華了對前面活動的情感體驗,還為下一個活動——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和情感基礎。

  (二)我們擬透過“活動二:我會珍惜”來幫助學生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

  環節一,創設情境講述丁丁“五一”旅遊經歷的故事,藉助教材49頁的圖文並茂的資源,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丁丁哪些方面做得對。然後曬一曬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愛護了別人的勞動成果。本環節旨在從正面引導學生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光榮,培養珍惜勞動成果光榮的自豪感。

  環節二,引導學生進行“不愛惜物品小調查”活動。讓學生自己和同學們說說有哪些不愛惜物品的行為。然後組織交流討論:如何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此環節重在聯絡本班學生的實際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以便學生自覺意識自己做的不夠好的行為,培養從多角度愛惜物品的習慣。

  環節三,讓學生交流變廢為寶的小竅門:你知道哪些東西可以變廢為寶呢?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介紹、分享交流。愛惜物品,節約資源,變廢為寶的活動環節 可以將學生自覺愛惜物品的行為培養成一種良好習慣的可能。

  (三)我們擬透過實踐活動佈置進行結課,把教學重點落實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力圖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我們設計以下兩個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一:老師相信在今後的生活中,你們一定會理解、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他們的敬意!,請同學們親手製作一件手工作品,作為禮物,送給周圍為我們服務的叔叔阿姨,並附上一張便條,寫上一句你最想說的話。實踐活動二:幫丁丁完善“節約資源,愛護別人勞動的計劃書”。

說課稿 篇6

  一、 教材闡說

  1、 教材地位。“與快樂相伴”這一課是“熱愛生活”單元中的最後一課,也是本單元教學的落腳點和歸宿點。有助於學生懂得具有良好心態的人對學習、對工作、生活都能充滿信心,有助於學生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做情緒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讓生命更加燦爛,讓青春更加亮麗。

  2、 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克服不良情緒,做一個活潑開朗的快樂小天使。知識與能力:學會在生活中根據不同的情況運用調節情緒的不同方法,克服不良情緒,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3、 教學難點及重點。如何把調節情緒的方法從理論應用到實踐。難點善於表達不滿是本課的難點。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相互交往與接觸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誤會、矛盾或衝突,從而引起情緒上的不滿。這是一種與願望相背離或願望達不到的情緒反映。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是:變化大、不成熟、不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為此有必要提高學生的情緒的調控能力,既得體地表達不滿,又不傷害對方,還有利於問題解決。

  二、 教學方法

  這節課主要採用對話似、研究性合作學習,鼓勵大家參與討論,用情景還原的表演方式呈現。從而在知識與能力,讓同學比之前所學知識應用回實踐,讓課堂為生活服務。在情感態度上,讓學生真正透過自身體驗、自身講述、自發表演,能夠在生活中做一個快樂的中學生。也還給同學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課堂。

  三、 學習方法

  主要以小組合作展開,如情景模擬,對話等。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感悟,在合作中進步。

  四、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經典搞笑集錦》

  設計意圖:營造快樂氣氛,為主題做鋪墊。

  匯入新課

  推薦一位同學唱首歌。從聽歌與唱歌的人入手尋問感受,體驗快樂。從而匯入課題:讓我們快樂起來吧。

  設計意圖:重視同學的內心感受,並知道其實快樂很簡單,直入主題。

  講授新課

  (一)尋找快樂之星,分享他的秘訣。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並承前啟後。

  (二)分組合作,換個想法解決煩惱。

  活動過程:1、分組交流煩惱。2、選取代表性煩惱小組分析合作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分析成因,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轉換成積極的想法及這樣做的好處。3、選取兩到三組在班級分享。

  經驗之談,展示我對身邊人解決煩惱的調查實錄。

  設計意圖:完成本課的重點問題,在合作探究中學會調控情緒,轉換認識。體驗合作學習帶來的成果及快樂。注重同學全程全員參與。並透過對成人世界的瞭解,更好的認識主題,快樂是握在自己手中的。

  (三)情境還原,善於表達不滿。

  活動過程:1、回憶最近生活中出現的不滿意的狀況分組交流。2、選取一個同學故事透過表演做到情境還原。注意還要還原當時處理不滿的方式。3、選取兩到三個組在班級分享。

  表演過程中注意兩個問題:1、給予同學表演適當評價及鼓勵。2、透過表演反映出來同學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否得當,從而引出主題,表達不滿要重在“善於”。

  設計意圖:把生活引入課堂,再讓課堂回到生活,解決同學身邊出現的實際問題,迴歸思品課的主旨,同時解決本課難點。我們要明白的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學會管理情緒,併合理的宣洩情緒。透過表演,更能帶動同學的熱情,真正讓課堂快樂起來,也暗合主題。

  (四)拓展天地:快樂是什麼?

  設計意圖:讓同學對快樂有一個認識上的昇華。快樂可能是無憂無慮,但有時候可能是一種壓力,可能是一種責任,為了更快樂,有時快樂可能還要付出代價。讓快樂的主題貫穿本節課始終。

  課堂小結:

  製作班級笑臉相簿(因為平常有相片的積累)

  設計意圖:讓同學感受快樂就在我們身邊,不經意的尋常,都可能是彌足珍貴的快樂,用同學的笑臉編輯成相簿,既是關注同學的內心感受,更是讓快樂迴盪左右,甚至延續到生活的每一天。

  這節課的邏輯主線:體驗快樂----怎麼快樂(方法:換個想法、善於表達不滿)----感悟快樂

  五、板書設計

  讓我們快樂起來吧

  體驗快樂----怎麼快樂(方法:換個積極想法、善於表達不滿)----感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