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合集10篇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合集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早上好!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的藝術教學活動《天天鍛鍊身體好》。音樂是表現情感、情緒最好的方式。《綱要》中指出讓幼兒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感受生活和藝術的美。而今天這首兒歌《天天鍛鍊身體好》正好行日常生活中入手的。文中字詞優美,簡單易懂再加上一些身體動作語言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更好更快的學會兒歌。

  二:說目標

  根據本次活動的設計了一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符合幼兒心理和生理的特點,理解歌詞大意,並學會唱兒歌。

  (2)情感目標:激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鍛鍊身體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三:說重、難點

  重點: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突出音樂的中鍛鍊身體的重要性。

  難點:正確

  唱出兒歌,理解兒歌。

  四:說準備

  鍛鍊身體的運動圖片

  五:說教、學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我力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活動方式。

  (1)情景教學法。

  (2)視聽唱法。

  (3)多種感官體驗參與法。

  透過創設生動具體的情景,激發幼兒的興趣從而引導幼兒理解歌詞大意的內容。掌握兒歌有感情地唱出兒歌。鼓勵幼兒創編動作,體驗音樂的美好。整個過程都是以幼兒為主,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學一學、唱一唱等多種參與。體驗到兒歌《天天鍛鍊身體好》的作用。並能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

  六:說過程

  創設環境、激發興趣----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學唱歌曲----遊戲表演

  (1)匯入:拿出鍛鍊身體的運動圖片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一看今天老師手裡面拿的是什麼東西呢?有誰知道圖片裡出現了哪些畫面呢?"使幼兒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引導幼兒談話。正如《綱要》中指出:發展幼兒的語言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積極主動的環境,而這樣的環境就需要老師的多多提問。充分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更好的理解兒歌的重點《天天鍛鍊身體好》

  (2)欣賞歌曲:欣賞歌曲,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教師播放兒歌要求幼兒認真傾聽。然後根據歌詞提出相關的問題如"剛才我們一起聽過了歌曲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裡面有什麼感興趣的東西呢?他出現了哪些詞語。

  (3)學唱歌曲:教師分段教學幼兒,一句一句的把歌詞交給幼兒讓他們理解大意。如"老師說"跳一跳""跑一跑"歌詞就可以加以動作表演,激發幼兒的興趣"更好的讓幼兒理解。

  (4)遊戲表演:透過分組進行遊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又易接受的一種方法,以遊戲為基礎活動,每個活動都離不開遊戲,讓幼兒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把活動推向高潮。

  七: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真棒!!今天都學會了唱這首兒歌。那晚上回家的時候就唱給爸爸媽媽聽一聽哦。。我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吧身體鍛鍊得棒棒的喲!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下面我將根據我的備課思路和設想,一一展開講說。

  一,說教材,學情

  (一)說教材特點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相互映襯的美麗圖景,語言文字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歷年來重點保留並解讀的文章,因此相當重要。

  (二)說學情

  本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目前高一年級的學生多數都對寫景抒情的散文有所瞭解,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由於知識水平和年齡限制,閱讀多停留在粗讀和泛讀。思維能力,審美能力還尚待形成。尤其對作者在寫景狀物中所流露的情感還不瞭解。所以在引導閱讀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創設適當的情境,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靈敏的語感。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為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本課內容特點,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學習情境交融的寫作手法,感悟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體會作者感情。由於本篇課文較為重要,對高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較難,因此我將本篇課文分兩課時講解。

  第一課時:學生閱讀,整體感知,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課時:深入理解感情,品味文中語言,賞析第六自然段,理解《採蓮賦》作用。

  以下為第一課時講解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2,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二)教學重,難點

  1,走進作品,理解本課寫景特點,透過重點語段分析,品味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體會文章語言美。

  2,走進作者情感世界,體會作者苦悶彷徨,內心矛盾的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都說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但為了響應新課標改革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不能以自主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師生、生生等多重對話的基礎上,走入本文意境,品味作者語言,感悟作者情感。

  1、朗讀體味法。本文語言文字優美,適合反覆朗讀。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透過有感情的反覆朗讀課文,可以直接地品味到文中語言,進而有助於情感的理解。如閱讀前自由朗讀,賞析前的部分內容配樂範讀,賞析中的個讀、配樂齊讀,賞析後的配樂領讀與齊讀相結合。透過反覆朗讀,在讀中生悟,在悟中促讀。

  2、媒體輔助法。運用媒體的語音播放功能,播放部分精彩段落的配樂朗有助於同學們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領悟作者情感。透過畫面播放功能再現相關歷史畫面,更容易使同學們體會文中意境,進而更好的理解課文。

  3、設疑討論法。由於本文情感地理解是本文理解的難點,對於高一年級學生來說自己解決相對困難,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和團體協作的精神,在合作自行解決中加深印象。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充分綜合意見中,在群體中做到“跳一跳,夠的著”,活躍課堂氣氛。

  (二)說學法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朗讀和質疑討論等,透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走入文中意境,體會文中語言,體悟作者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積累中有多少關於荷花的詩句呢?(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這些詩句都有一個共同的時間特點,就是描寫白天的荷塘,白天的荷塘是如此的美不勝收,那麼夜晚呢?同學們,月亮這個意象又代表什麼呢?(是思鄉,寄託哀思,由月的陰晴圓缺引發人生喟嘆等等。)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腳步去領略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的美景。來看看作者是否用月亮寄託了你們剛剛所說的情感呢?(我採用的是問句匯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為課堂講解做一個良好的鋪墊。)

  (二)學生自讀,初步感知課文。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是這一堂課中佔時較多的一部分。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最好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學生自由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字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播放課文中4——6段課文範讀錄音,聽後請同學們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文中描寫的荷塘,並進行發言。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此後用PPT放映讓學生欣賞荷塘美景,帶領學生走入文中情境。

  3,學生再次自讀課文,仔細品味文中語言。

  (四)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經過幾次閱讀,學生們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引導學生們理清課文情感發展脈絡把握文章結構。為此我將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課文分為幾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可能學生們剛被問到都會覺得有點困難,在此我將會進行適當點撥。

  2,分組討論

  我將學生們六人為一個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討論法可以激發學生們的集體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在意見的相互交流之下,共同進步。為此我將提出如下問題:找出文章中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並進行分析,找出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由於情感理解是本文的難點,在此之前我將插入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本文寫於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等等。這樣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到知人論世)

  感情變化是:“心裡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體現的複雜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悅”。這從景物描寫中也能看出。

  (五)仔細品讀語言,把握情感。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調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精彩語段四,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欣賞朱自清筆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教師作必要的啟發指點,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僅舉幾例:揣摩語言A、“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麼?(引導學生用比較法揣摩語言)B、荷香與歌聲有什麼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C、一個人在這月夜,能夠如此細緻地欣賞這樣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體會借景抒情)D、此段運用那些修辭手法(重點講博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運用)

  這些問題的設定,主要引導學生從修辭、的運用,融情於景的手法這方面賞析文章。這些問題有學生未發現的,有已發現而仍用心不細的,可從不同角度發問。

  透過對第四段的這種分析方法,可以讓同學們沿用此法對本文五自然段進行分析,讓同學們學會這種方法,這便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

  五,作業佈置

  仔細品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試著圈點文中的精彩語句,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六,板書設計

  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超脫——不寧靜

說課稿 篇3

  【學生實驗】再次做無水乙醇與鈉反應和水與鈉反應的對比實驗。

  對比分析實驗現象,填寫下列實驗報告。

  鈉與乙醇、水反應現象的比較

  實驗現象比較 鈉與水反應的實驗 鈉與乙醇反應的實驗

  鈉的現象

  聲的現象

  氣的現象

  實驗結論

  反應實質

  【動畫演示】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

  分析體會官能團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實驗中的體現。

  練習寫出其它活潑金屬K、Mg、Ca等與乙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b.乙醇和氧氣反應

  ①燃燒:

  ②催化氧化

  【影片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將灼熱的彎曲成螺旋狀的銅絲伸入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中,反覆多次。

  【學生實驗】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試著解釋可能的原因。

  【動畫演示】催化氧化反應過程中有機物的'結構變化。

  總結醇發生催化氧化的結構條件。

  c.乙醇的脫水反應

  ①分子內脫水:

  【展示】乙烯的實驗室製備裝置。

  【動畫演示】乙醇的分子內脫水反應的實質,弄清乙醇分子在該反應中的斷鍵位置,引出消去反應的概念。

  乙烯的實驗室製法

  ②分子間脫水

  【動畫演示】分子間脫水的反應過程,強調乙醇的斷鍵位置。

  從醇的氧化和脫水反應的過程中體會反應條件對反應產物的影響。

  【小結】最後再和學生共同歸納本節的知識,重點歸納乙醇發生化學反應時化學鍵的斷裂情況。用電腦模擬演示,並且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設計幾道課堂練習題,使學生加深理解並鞏固所學的知識。

  附: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質

  二、乙醇的分子結構

  分子式:C2H6O

  結構簡式:CH3CH2OH或C2H5OH 官能團:-OH(羥基)

  三、乙醇的化學性質:

  1、乙醇與鈉的反應

  2CH3CH2OH 2Na→2CH3CH2ONa H2↑

  2CH3CH2OH Ca→(CH3CH2O)2Ca H2↑

  點燃

  2、乙醇的氧化反應

  a、燃燒: CH3CH2OH 3O2 2CO2 3H2O

  催化劑

  Δ

  b、催化氧化:2CH3CH2OH O2 2CH3CHO 2H2O

  濃H2SO4

  170oC

  3、乙醇的脫水反應

  a、分子內脫水: CH3CH2OH CH2=CH2 H2O

  濃H2SO4

  140oC

  b、分子間脫水:CH3CH2OH CH3CH2OH CH3CH2OCH2CH3 H2O

  反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

  小結:羥基決定乙醇的主要化學性質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荷葉圓圓》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4課。這是一篇散文詩。荷葉圓圓的,荷葉綠綠的,荷葉是夏天裡一首清涼的小詩,荷葉是陽光下跳動的綠色音符。小水珠喜歡荷葉,小蜻蜓喜歡荷葉,小青蛙喜歡荷葉,小魚兒也喜歡荷葉。課文洋溢著童真、童趣,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去觸控生機勃勃的荷葉。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荷”、“珠”等12個生字。會寫“是”、“朵”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荷”、“珠”等12個生字,會寫“是”、“朵”等6個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難點:體會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的快樂心情,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五、教學時間

  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a、同學們見過荷葉嗎?你喜歡荷葉嗎?荷葉是什麼樣子的?

  b、板書課題:荷葉圓圓。

  學習“荷”字。

  2、觀察課文中的插圖,荷葉上邊有什麼?荷葉下邊有什麼?荷葉真神奇呀!這麼多的小動物喜歡它,我們也趕快去瞧瞧吧!哎,誰擋在門口?原來是生字寶寶要和我們交朋友呢?抽讀生字卡片,學生交流如何記住這些生字的方法。

  3、自由朗讀,領悟課文內容。

  鼓勵學生讀課文,可以邊讀邊加上動作,體會其快樂的心情,然後指名讀,讓學生自己來評價,還可以讓朗讀的特別好的學生當小老師,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4、演一演。

  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學習,分角色朗讀,邊讀邊加上動作演一演,看哪一組的同學讀得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背一背。

  在學生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看著黑板上的板書讓學生背誦課文。

  6、拓展。

  荷葉還和誰是好朋友?培養孩子們的語言組織能力。

  七、說板書。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採用的是圖文結合,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利於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背誦課文。

  14 荷葉圓圓

  小水珠 搖 籃

  小蜻蜓 停機坪

  (圖) 小青蛙 歌 臺 (文)

  小魚兒 涼 傘

  《荷葉圓圓》課前反思

  這節課我是一邊看教參,一邊想像著自己班上的學生們可能有的反應,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過程,這篇課文結構明瞭清晰,琅琅上口,但我不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朗讀中會花費多少時間,這一點有些難掌握,另外一點就是拓展這一環節,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就是怕學生中只要有一個學生說了一種句式,其他學生都紛紛仿效他,不能夠舉一反三,這就靠老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巧妙引導的能力。還有一點就是分小組學習,老師要引導學生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讓學生個個都參與學習,樂於學習,不要有“掉單”現象,爭取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單元以“舟船”為主題組合單元,從船上發生的故事、比喻的船、船周圍的風景,以及摺紙船、航天飛船等方面選編課文,並透過語文天地中的“暢所欲言”,把對船的認識擴充套件到更廣闊的領域。“日積月累”的練習,引導學生積累詞彙、成語和古詩。“初顯身手”中起名字的練習,有助於學生用最簡練形象貼切的語言,概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筆下生花”指導學生寫簡單的新聞。“金鑰匙”輔導學生快速閱讀新聞。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說明文,課文以“沙漠之舟”為題,著重介紹了駱駝適應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幫助人們穿越沙漠,被稱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按照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層次(第一自然段):講駱駝適應沙漠生活的原因。第一句是總起句,交待了駱駝生活的環境是沙漠。接著結合駱駝的身體特點,從身高、脖子長——望得遠,嗅覺靈敏——找水源,避旋風,鼻孔會閉——擋風沙,腿上有胼胝——不怕燙,腳掌寬厚、腳趾分開——不會下陷,背上有駝峰——儲存養料,六方面講述了它適應沙漠生活的原因。課文在介紹駱駝適應環境的獨特身體特點的過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廣闊無垠、乾旱炎熱、缺少水草、風大沙燙、沙地鬆軟的特點。

  第二層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紹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個自然段從駱駝能給人們帶路、指引方向,預報大風和能馱東西,是沙漠裡重要的交通工具,這三方面介紹駱駝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為這三方面人們才會把它看作渡過沙漠之海的航船,稱它為“沙漠之舟”。

  課文的兩部分內容上有著密切的聯絡,正因為駱駝適應沙漠的惡劣環境,所在沙漠環境中暢通無阻,才能給人引路,預報大風,馱運物品,才能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沙漠之舟”。

  二、說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駱駝適應沙漠生活的生理特點,明白人們為什麼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2、學習課文抓住特點、選擇有關材料、具體化的描寫方法。

  3、能將課後資料進行修改,插入課文相關段落,完善和補充課文內容。

  4、培養學生愛動物的情感,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

  三、說學情和重難點: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我確定本文教學的重點為:學習課文抓住特點、選擇有關材料、具體化的描寫方法。難點為:理解為什麼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四、說教法:

  本課教學採用“問題探究”的教法,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讀懂課文,獲得知識。凡是學生能讀懂的,都讓學生自己去讀。每一次讀,教師都提出明確的要求,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理解。著重對學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養。同時,引導學生透過查閱資料,充分利用課外資源補充課內有限的內容,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說教學設計:

  本文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問題:為什麼把駱駝稱作“沙漠之舟”?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課文;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指導學生書寫本課的生字及合理修改選擇資料,補充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所學到的方法,觀察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練筆。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教師開課時先板書“舟”字,然後提問學生“舟”什麼意思?船是在哪裡航行的?緊接著出示沙漠的圖片,板書:沙漠,問學生沙漠裡有船嗎?板書:之,指著板書問學生:沙漠之舟指的是什麼?當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沙漠之舟指的是駱駝時,教師可以接著說為什麼人們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很自然的過渡到學習課文這一環節。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學生有了興趣,讀課文時的熱情就會高漲,教師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想想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字詞和問題,全班一起解決。

  三、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教師透過兩個問題:駱駝為什麼能在沙漠裡生活?人們為什麼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層次,方便下面的學習。

  學習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邊看圖邊問學生:駱駝生活在哪裡?你看到過沙漠嗎?沙漠是什麼樣的?(學生可能回答:沙漠一望無際,氣候乾燥,很少下雨,缺水,氣溫變化大,時常颳大風,捲起黃沙,沙漠地帶植物稀少,動物也不多。)

  駱駝為什麼能在沙漠裡生活呢?請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駱駝身體各部分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跟駱駝在沙漠裡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把相關的詞句劃出來。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在學生自己讀懂的基礎上,教師運用板書,有條理地列出駱駝的生理特點及作用,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認識。

  教師板書:身高、脖子長——望得遠。

  嗅覺靈敏——找水源,避旋風。

  鼻孔會閉——擋風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燙。

  腳掌寬厚、腳趾分開——不會下陷。

  背上有駝峰——儲存養料。

  在提到旋風的時候,可以向學生質疑:旋風是什麼樣的?指名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說一說。在講到駝峰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駱駝是怎樣利用駝峰儲存養料維持生命的?(這裡可以讓學生提前查閱資料,補充課文內容裡沒有的知識。駱駝可以一連幾個星期不吃不喝,可是到了有水草的地方,它能用十分鐘的時間一口氣喝完七十九公升水,相當於好幾桶呢。)

  學完這部分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觀察一下:駱駝身上的這些特點是按什麼順序介紹的?經觀察後學生不難發現,這部分是按從上到下,從頭到腳的順序介紹的。

  教師可以接著總結:觀察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這些句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前半句介紹特點,後半句說明作用。講清這一點,既有利於學生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利於提高閱讀能力。那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引導學生總結出這樣寫的好處是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讓學生總結出寫作方法,便於學生寫作時能靈活運用。

  人們是怎樣利用駱駝的這些特點來為人類服務的呢?根據要求,自學課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自學要求:結合駱駝的特點思考:1、駱駝為什麼能在沙漠裡給人們帶路?

  2、駱駝為什麼能在沙漠裡預報天氣?

  3、駱駝為什麼能馱很多東西?為什麼能在沙漠裡作長途旅行?啟發學生把駱駝的特殊本領和第一自然段駱駝的生理特點、作用,有機地聯絡起來,使學生從整體上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內容,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答案:駱駝身體高,能望遠,人們利用它來為旅行的人帶路;駱駝嗅覺靈敏,人們可以用它來預報氣象;駱駝有寬厚的腳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駝峰,人們可以利用它做沙漠裡的交通工具。所以人們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指導朗讀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總結全文。

  默讀全文,想一想:沙漠和大海有什麼類似的地方?人們為什麼把駱駝比作沙漠之舟?學生對科學知識文章缺乏有關知識,在教學中,適當作些必要的補充,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鞏固獲得的知識。設計此問題就是要具體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為什麼駱駝是沙漠之舟。

  (沙漠和大海類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寬廣無邊”茫茫一片;大海波濤起伏,沙漠裡“到處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風浪很大,沙漠裡的大風“很可怕”,經常“卷著沙粒飛滾”。駱駝和船類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駱駝是沙漠裡的重要交通工具。)

  小結:這篇課文簡要地介紹了駱駝的生理特點和特殊的本領,說明它適於做沙漠裡的交通工具。讓學生知道課文分兩部分頁。第一部分寫駱駝身體各部分的特點和作用。是按從上到下、從頭到腳的順序介紹的。第二部分寫駱駝的用處和它與人們的關係。由於作者對駱駝很熟悉,所以能抓住駱駝的特點,寫得生動具體。又由於作者觀察仔細,而且有順序,所以文章寫得有條有理。

  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指導學生書寫本課的生字。特別是“趾、脂、胝”音形義比較著來記,注意“嗅”字不要丟了大上的點。另外要引導學生做課後的第二題,合理修改選擇資料,補充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所學到的方法,觀察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練筆。

  五、作業超市。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2、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練筆。

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自主學習5個生字“忌 茵 僕 允 勿 毒”,重點理解並積累詞語:“毫無顧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卻步”、“雜草叢生”、“荒蕪”。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花園前後的變化的原因,根據課文內容想像說話,瞭解貝爾太太不同的心情。

  3、獲得“分享是快樂”的真切感受, 體會與別人分享快樂,將會得到更多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能在閱讀中理解並積累詞語:“毫無顧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卻步”、“雜草叢生”、“荒蕪”。

  2、能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花園前後的變化的原因,感受貝爾太太不同的心情。

  教學難點:能正確理解課文最後一節的含義:與別人分享快樂的人,將擁有更多的快樂;而自私的人,面對的是孤獨和寂寞。

  教學媒體 圖片資料

  課前學生準備 認識生字3個。區別形近詞。學會用“如果……就……”造句。

  教學流程

  一、感知美麗,引出反差。

  1、 談話引入:(板書:花園) 同學們,能簡要描述一下,你所見過的花園嗎?

  學生交流。

  2、教師小結:是啊,花園是個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爭豔,花紅柳綠,是休息放鬆的好場所。可是有這樣一個花園,卻長滿雜草,荒蕪了,(補充板書:荒蕪)那又是為什麼呢?

  3、讀題釋題:文中是這樣描述這“荒蕪的花園”的。請輕聲讀讀句子,說說對“荒蕪”的理解。

  出示句子:幾年後,有人再往這所花園去,卻發現那裡因為園子太大,走動的人太少而真的雜草叢生,毒蛇橫行,幾乎荒蕪了。

  教師小結:“荒蕪”就是指無人光顧、雜草叢生,因為沒有人打理而長滿了野草。

  指導朗讀:讓我們一塊來讀讀句子,感受這花園荒涼的景象。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究竟這花園為何會變成這番情景?請大家分節來讀讀課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讀通課文。

  2、檢查預習。出示詞語:

  毫無顧忌 忘乎所以 望而卻步

  提 醒 孤 獨 寂 寞

  綠草如茵 雜草叢生 荒 蕪

  指名分別讀每一行的三個詞語,說說每一行詞語各寫了課文中誰(什麼)?(第一行寫的是遊客,第二行寫的是貝爾太太,第三行寫花園)

  (板書:遊客 花園 貝爾太太)

  3、感知內容。在瞭解課文的基礎上,選用上面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學生交流。

  三、細讀體驗,互動交流

  (一)品讀賞析,感受花園的變化。

  1、教師過渡:是啊,這荒蕪的花園原本可並非是如此景象的,它在幾年前什麼樣子的呢?讀讀課文第一、二節,劃出相關句子。

  2、學生交流:

  出示句子:貝爾太太在城外修了座花園。花園又大又美,吸引了許多遊客,他們毫無顧忌地跑到貝爾太太的花園裡遊玩。

  初步理解:毫無顧忌(詞素分解:一點也沒有顧慮)。

  聯絡課文:遊客們毫無顧忌地跑到貝爾太太的花園裡來玩了,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表現:(引讀第二節相關句子)年輕人,——,頑皮的小孩子,——,悠閒的老人,——,還有一些非常浪漫的人——

  深度理解:絲毫沒有考慮到貝爾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顧慮。

  因為花園的美麗,人們毫無顧忌,以至於人們忘記了一切!然而這卻使貝爾太太卻覺得人們真是有點——忘乎所以

  理解:忘乎所以(由於過度興奮而忘記了一切,忘記了對花園的主人道謝、對花園的讚美)

  (二)研讀重點,體會人物的心情。

  1、如此美麗,如此吸引人的花園又是怎樣變得荒蕪的呢?對,是貝爾太太想出的主意,是她想出的主意讓人們望而卻步。

  出示兩塊牌子上的內容並學習:

  牌子一:私人花園,未經允許,請勿入內。

  (1) 學習生字“勿”,(提醒字形,和“匆”作比較)

  (2) 引讀第二節最後一句話(這塊牌子對遊客不管用)。

  牌子二:歡迎你們來此遊玩。為了安全起見,本園的主人特別提醒大家,花園的雜草中有一種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傷,請在半小時內採取緊急救治措施,否則性命難保。最後告訴大家,離此地最近的一家醫院在威爾鎮,驅車大約50分鐘即到。

  抓住“半小時”與“50分鐘”這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引導學生體會,一旦遭蛇咬,必死無疑。

  (3)貝爾太太的目的達到了嗎?引讀第四節。

  2、幾年前,看看自己美麗的大花園和快樂的忘乎所以的遊客,貝爾太太的心情怎樣?幾年後,面對荒蕪的花園,她又會說些什麼呢?

  完成練習:

  貝爾太太看著花園內忘乎所以的遊客,想: 。

  面對雜草叢生、毒蛇橫行的花園,貝爾太太常常自言自語的說: 。

  四、放飛情感,昇華文字。

  1、 回讀課題:幾年後,偶爾有人再往那所昔日充滿快樂的花園去時,卻發現——,一所快樂的花園變成了——荒蕪的花園。

  2、 學生討論:“荒蕪”的僅僅是貝爾太太的花園嗎?

  師小結,再讀課題:孤獨、寂寞的貝爾太太——她的內心空蕩蕩的,猶如一座——荒蕪的花園。

  3、 正如課文最後一小節所寫的。

  出示句子: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如果我們願意讓別人在此種植快樂,同時也讓這份快樂滋潤自己,那麼我們心靈的花園就永遠不會荒蕪。

  (1)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自由輕聲讀一讀,想一想。

  (2) 種植——創造快樂,容得下別人的快樂。滋潤——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

  和大家一起分享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那麼一份快樂就會變成千千萬萬份快樂,那麼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板書:種植快樂,擁有快樂。

  (3)指導朗讀,齊讀。

  4、作業佈置。(語言直播廳)

  美麗的花園荒蕪了,孤獨、寂寞的貝爾太太會怎麼想,怎麼說?荒蕪的花園還會恢復昔日的美麗嗎?請你將這個故事續編下去。

  板書設計 5、荒蕪的花園

  遊客 貝爾太太

  毫無顧忌 忘乎所以

  貪玩 十分生氣 (毒蛇計)

  望而卻步 絕妙

  本課小結 1、 本課是一篇情感性很強,思想性很強的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以情感體驗為切入口,接近學生的心靈,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2、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印象中花園的情景。學生們興趣盎然,積極發言,激活了學生已有的閱讀積累,誘發了他們的原有體驗。

  3、 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體會貝爾太太心情變化的原因,設計這樣一組填空:貝爾太太看著花園內忘乎所以的遊客,想: ;面對雜草叢生、毒蛇橫行的花園,貝爾太太常常自言自語的說: 。透過想象,學生們認識到了只有讓快樂與別人共享,才能更快樂。

  反饋教學效果的作業 貝爾太太看著花園內忘乎所以的遊客,想: ;面對雜草叢生、毒蛇橫行的花園,貝爾太太常常自言自語的說: 。透過想象,學生們認識到了只有讓快樂與別人共享,才能更快樂。由此,學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強化,課文反映的價值取向也得到了挖掘,而課程中的人文內涵則將深刻地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

說課稿 篇7

  一、分析教材、引發思考:

  1.教材內容:

  生命多麼神奇、生命多麼美好!

  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傾聽心跳這三個小故事中,抒發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2.教材的特點和作用:

  課文寫作者從親身經歷的三件小事中,引發對生命的感悟。文章的內涵與本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題非常吻合。課文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很好地體現“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訓練重點。

  思考:反覆讀這篇課文,我總是沉醉其中,總會被那意蘊深遠的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所打動,每讀一次,心靈就受到一次震撼!為什麼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這般深刻?那是因為:作者杏林子12歲時染上類風溼性關節炎,致使全身癱瘓,命運的坎坷使她對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而這有點沉甸甸的生命話題,四年級的孩子能感受到嗎?他們能從中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從而珍愛生命嗎?

  如何實現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向學生的轉移,實現三情融合,怎樣進行有效的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從而感悟生命的價值?

  首先,教學目標要明確,也就是透過本課的學習,將要達成課程標準規定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3.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震撼、慾望、糟蹋、騷擾、茁壯、有限”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語,聯絡課文或生活實際,體會句子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內容和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語,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句子含義。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確定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我的教學思路越來越清晰,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選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選擇教法,明確思路:

  情境教學法: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學法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審美特性,強調了教學中以激發愛,以情打動人。本文語言簡練,情味濃厚,運用情境教學法,切合文字的特點。

  點撥法:點撥法的精髓,就是“相機誘導,適時點撥”。生命的話題有點厚重,學生透過讀文,雖然也能讀出自己的體會,但是,遊離於文字,脫離體驗的體會只能是口號似的。所以,教學本課,必須透過教師相機誘導,適時點撥,點撥促悟,才能達到光憑學生自悟無法企及的高度。

  三、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1.自讀自悟: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賞析:積累和豐富語言,運用語言。

  四、理念指導,精心設計:

  (一)抓住語文字色,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是母語教學的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是閱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教學本課力求達到在賞析語言中感悟生命內涵,在感悟生命中習得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遵循閱讀教學的規律,重視體驗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體驗感悟,正成為閱讀教學新的增長點。

  在以上理念的指導下,力求透過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達成三維目標,促進學生髮展。

  教學流程統覽

  1.創設情境,感知生命。(導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整體把握,梳理脈絡。(符合學生先整體感知的閱讀心理)

  3.導讀賞析,品味語言。(領悟生命的堅持,體會生命的頑強,感悟生命的價值)

  4.迴歸整體,昇華情感。

  5.閱讀推薦,課外延伸。

  五、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課題,引出問題:生命是什麼?

  2.動畫課件,創設情境:(師配音)嫩芽從土裡鑽出來,綠葉舒展,生命的誕生是多麼神奇!五彩繽紛的花兒欣然怒放,生命多麼美好!花叢中蜜蜂嗡嗡,辛勤採蜜,生命的價值在於勞動,在於奉獻。

  (透過直觀的畫面,引導學生入其境,輔之以教師詩意的語言,生動的描述,讓學生對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發出由衷的讚歎)

  然後,輕輕的音樂響起,介紹杏林子的坎坷命運。(一揚一抑,緊扣“生命”主題)

  就是這樣一位全身癱瘓的人,她是怎樣感受生命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整體把握,梳理脈絡:

  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然後,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三個事例,並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梳理課文脈絡,體現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導讀賞析,品味語言:

  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畫下來,體會體會,在書上做上批註。

  交流讀書的體會,教師相機點撥、引導。

  首先交流“飛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麼?

  ““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在學生交流完自己的體會之後,教師適時引導: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飛蛾那強烈的求生慾望的?(引導學生迴歸文字,找出關鍵詞語——極力鼓動雙翅)再透過動作表演,比較體驗:鼓動雙翅和極力鼓動雙翅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感悟到:“極力”這個詞,生動地刻畫了飛蛾求生的強烈渴望。

  當然,教師並不滿足於此,而是進一步透過換位體驗,引導學生思考:

  飛蛾外表那麼醜陋,又是那麼渺小,它何必苦苦掙扎呢?如果你是那隻飛蛾,你會怎麼想?

  杏林子看著手中的極力掙扎的飛蛾,她又會怎麼想?

  從以上兩處巧妙的點撥,不難看出,老師正在引導著學生從文悟情到體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實現了文字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的移情。

  再如:研讀“作者靜聽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暢談體會之後:教師的引導同樣體現在扣緊關鍵詞語,引導加深體會。

  (1)扣緊“糟蹋”“好好使用”,聯絡課文說說,怎樣是白白糟蹋?怎樣是好好使用?

  (2)教師進一步點撥:

  杏林子全身癱瘓,她如何珍惜生命,對自己負責的呢?

  隨即出示杏林

  為您服務

  為您服務 子生前筆耕不輟,出版的系列作品,進一步驗證:怎樣是好好使用生命。

  (3)入情入境朗讀,讀出對生命的感悟。

  (四)迴歸整體,昇華情感

  此時的迴歸整體,不是簡單的內容上的重複,而是以討論、感悟“生命因為什麼而美麗”為切入點,進一步豐富生命的內涵,感受生命的真正價值。

  1.杏林子全身癱瘓,行動不便,你覺得杏林子的生命美麗嗎?你認為她的生命因為什麼而美麗?(也許學生會說,她的生命因為頑強的毅力而美麗,也許學生會說,她的生命因為執著,因為堅持而美麗……)那麼飛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師再引導:讓學生聯絡身邊的普通人,認識的名人、偉人,來說說生命還因為什麼而美麗。

  在學生對生命的內涵有了自己個性化的感悟之後,教師深情小結:生命的美麗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視生命,活出意義和價值。

  3.朗讀名言、詩歌,昇華情感:

  引進的名言和詩歌,都與課文的內容直接相關,都是為了促使學生深化對生命的領悟,活而不濫,活而有序,基於教材,又適度地超越了教材。

  生命的長河永無止境,讓我們繼續走進一個個珍視生命的靈魂深處,去了解他們的生命歷程,感受他們動人的生命故事。

  (五)閱讀推薦、課外延伸:

  讀一本好書,感受一段人生——推薦閱讀杏林子的著作及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六、板書設計

  結束語:

  讓我們抖開騰飛的雙翼, 擁抱美好生活,充實人生意義!

  為您服務

說課稿 篇8

  說課稿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問題,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後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垂直和平行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但是從實物抽象到同一平面,並理解其中的含義,對於空間觀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另外要了解兩條直線的相互關係,是思維層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表象,培養空間的想象能力。

  2、教學目標: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2技能:培養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養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和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數學的重要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同一平面相互動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的現象。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情狀況,結合數學知識的生成特點,本課時設計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分類比較法和觀察發現法。即讓學生把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不同的位置關係,進行分類再分類,比較再比較,觀察再觀察,自主發現垂直與平行概念的本質特徵,讓學生經歷感知比較理解發現這一認知過程。

  四年級的學生仍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為此本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我力求體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積極組織學生透過觀察、思考、交流,理解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的位置情況有相交、平行兩種,垂直屬於相交中的特殊情況。引導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現象,體會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過程: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本課時我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猜想、畫圖,感知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1、先複習引入今天這節課老師請來了一個老朋友,他是一條直線,那麼直線有什麼特點呢?

  2、想象活動(想象紙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3、在紙上畫出想象中的兩條直線

  這一環節中,我開門見山,直接引出在同一個平面上兩條直線,並請學生把想象中的兩條直線畫在白紙上,一來是強調同一個平面,二來為分類打下伏筆。

  二、觀察、分類,初步瞭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徵

  在學生畫直線的過程中逐步進入第二個環節先組織學生展示作品

  1、彙報展示:邀請學生把畫好作品張貼在黑板上,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進行選擇,同時讓學生觀察,有不同現象的也可以展示,讓學生明白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係有多種情況,拓展了學生空間思維。

 2、彙報交流:展示結束後,再次引導學生觀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交流和彙報,小組彙報分類情況可能有a.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b.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c.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當學生在彙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引發學生往深處想,激發學生自主探究。針對學生出現的各種不同方法,再次組織學生討論,到底哪種分法比較合理呢把探究的問題又拋向學生,由學生自己爭辯,最後達成共識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兩種情況相交和不相交。尤其是對於那些看起來不相交實際上相交的這些情況,這是教學的難點。該如何突破?首先讓學生想一想直線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理解雖然畫的兩條直線看起來沒相交,但延長後相交。讓學生們試著畫一畫,然而教師課件演示,把抽象變形象,消除了學生心中的疑團,從而牢固地建立起相交的概念。

  三、認識、歸納,理解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瞭解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後,就要進一步組織學生認識兩種特殊的關係,垂直和平行。

  1、認識垂直:引導學生觀察相交,發現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能形成四個角,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四個角是什麼角,以猜想驗證的激趣方式,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我想學生基本上會認為是直角,於是教師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用量角器或三角形來量,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我們把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直角的,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叫互相垂直,相交點叫垂足,這時的直線叫垂線,但是我們不能說某一條直線是垂線,因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直角,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線。我們只能說某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2、認識平行知道了垂直,我們再來研究平行線。首先用課件展示一組平行線,給學生有一個初步印象,透過提問:為什麼不相交?發動學生用直尺量一量平行線兩端距離,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或生活中的垂直平行的例子,既鞏固了新知,又向學生滲透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思想。

  四、鞏固、運用,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

  為了進一步強化了新知,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我從以下幾個層次設計練習的教學

  1、 判斷下面的兩條直線哪些是垂直,哪些是平行?這一題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2、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舉例後教師可適當新增一兩個沒想到的例子。為了聯絡生活,所以在第二個層次中目的是使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找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3.最後出示幾何圖形,讓學生看看幾何圖形中有沒有垂直和平行的現象?

  本課時的教學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使學生在觀察、比較、分類、彙報、交流等活動中,充分展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基礎,學生在討論、分析、爭辯中逐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現象及含義,學生體會成功,分享成功。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說課稿 篇9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學生的情操,達到“以情育智”“以情育德”的人文主義新目標。

  一、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篇。本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以親情為主題,所以,學習本單元要將情感教育與語文教育相結合,用新的教育理念,使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啟發學生在社會中體味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感悟真情。而《金色花》這首散文詩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以奇特優美的想象和生動淺顯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母子情深圖,易於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味作品情感。

  2、指導學生合理想象,傾訴內心摯愛。

  三、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學習文中合理想象,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利用想象表達感情。

  根據以上重點難點,應把精力放在朗讀和拓展練習上。(詳細方法將在教學步驟中體現,這裡不再贅述)

  四、教學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從不同感官理解課文,並採用談話法、討論法、練筆法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六、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將按一課時、七環節進行教授。

  (一)匯入

  朗讀詩歌《真愛》,創設情境,話題匯入:

  1、你生活中最愛的人是誰?

  2、你透過什麼方式表達你的愛?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用心朗讀課文,感受母子情深。

  2、學習合理想象,表達內心真愛。

  (三)掃清文字障礙

  出示生字,齊讀正音

  (四)整體感知

  1、配樂範讀,思考問題

  2、出示問題組:我以什麼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我具體為媽媽做了那些事?

  3、板書總結:金色花(花瓣兒、花香、花影)母子情深

  4、齊讀課文,體味真情。(配樂)

  (五)品讀賞析

  1、找出最能表達母子情深的句子,想想為什麼寫得好。

  2、品讀3-5自然段,體會想象的合理性。

  (六)拓展運用

  1、展開合理想象,抒發內心真情。

  2、小組討論,互訴真情。

  3、紙鶴傳真情(在摺紙鶴的紙上寫一段話或幾句詩,再折成紙鶴送給最愛的人。)

  (七)佈置作業

  用實際行動去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說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動物,是孩子們都喜歡的一個話題,課文《跑進家來的松鼠》,是人教版十一冊第7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中作者以兒童的視角觀察,用充滿童趣的筆觸描寫松鼠的習性。語言清新自然,生動有趣。在課文中,松鼠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計地“貯存冬糧”,把糖、麵包皮什麼的叼到大櫃頂上;我們採來的一籃子鮮蘑菇,松鼠忙活了一個早晨把它們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頭巾等東西叼到煙囪裡,給自己墊窩。松鼠雖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著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裡,這隻跑進家來的松鼠是那麼可愛,因此,這些錯誤都是可以原諒的,就如孩子的調皮。細細讀來,課文處處充溢著對松鼠的喜愛。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高年段學生特徵,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讀讀記記“儲備、不甘落後、千方百計、”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方法目標:以讀為本,透過多層次、多形式地讀來感悟課文,並創設一些情境,在情境中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

  3、情感態度目標: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愛動物,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品讀動作、心理、語言的重點詞句,體會松鼠的可愛和我們對松鼠的喜愛。

  【設計特色】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指導學生透過學習,重點體會人物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強化感悟,以讀為本,相機點撥,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課堂上,我著力帶領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中描寫松鼠和我們一家人相處中,一些重點的語言、心理、動作等句子,體會松鼠的可愛,我們一家人對松鼠的喜愛,以及這之間表現出來的人與動物的和諧與美好。為了更好的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活動:

  1、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重點,樹立大的語文觀念。我以課題的理解為教學的切入點,前後三次讀課題,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由淺入深進行教學。

  2、以讀促悟,以讀品文。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宗旨。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在教學中,我力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的語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豐富學生的表象,來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另外,也盡力做到讀書有層次。初讀培養學生閱讀的速度,提高學生瀏覽課文的能力。深入讀有感受,邊讀邊畫認為有趣的句子,目標明確。理解感悟後有感情地讀,扣住重點字詞,透過語速的快慢、聲音的高低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3、結合課文,拓展補充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在第二件事情中,採用想象的手法,讓學生化身於家裡人,充分抒發情感。再是,課文學完之後,結合本單元的《回顧·拓展》中的課外書屋,把書介紹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帶著課上學到的知識走向廣闊的知識海洋,不僅能鞏固課堂上學的知道,而且能在廣闊的知識海洋裡,學到更多的知識,形成更多的能力。努力朝使“略讀課”成為課內、課外閱讀的橋樑。力求實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目標。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語文課,在瞬間走進學生的心,能讓學生的心靈開花,這樣的話,我的語文課堂就生機盎然了。然而,自己似乎總顯得眼高手低,預期的和實際的總存在差距,比如教師的體態語言還不夠豐富,課堂上讀得還有點少,有些地方的教案牽得牢了寫,可以再開放大膽些等等,所以,很真誠地希望各位老師不吝嗇對我提出建議與批評,我想,你提得越多,我的收穫會越多,我成長得也許也會越快。在此,深表感謝!